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的母校,都有自己曾經的夢想,經歷了這些年的風雨滄桑,世象萬變,都不再輕易向人展示自己的內心的變遷,都變成了深藏不露、高深莫測。諸如今天的我,能回到校園,對我的中學時代作了一次回望,也能算做是一次珍貴的生命際遇了啊。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美好的回憶讓人能發現生命中曾經發生過的美好,也能讓人找尋到生命中曾經的理想和現實中的偏差和距離。細品味,慢思量,進入校園,端坐在教室里的局促和忐忑不安,不正是虧欠了學校和老師布置的人生的作業,也無言以對那個曾經替自己定下心中的夢想的自己……
入夜,,整日里的心境讓我無法停頓,感懷校園、回味著青春,這是一種人生必修的生命的體會,又何嘗不是一種心靈上的煎熬和鞭策呢。夜深了,風起了,天降秋雨,秋風秋雨中,淡淡的秋愁在這個夜晚彌漫起來……

11、面對著鱗次櫛比的高樓,街上的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人群,你想到了什么?溫馨之家,理想之舟,歸宿之所,棲息之地……首先映在我腦海的是創新。他意味著推陳出新,改變生活。它豐富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充滿智慧。那美妙的它猶如生活中的希望之光和指路明燈。對于追求者,提醒勤奮;對于拼搏者,鼓勵刻苦;對于進取者,號召堅韌。
生活猶如一杯濃濃的咖啡,滴滴深濃,不妨給它加點糖,味道肯定截然不同。“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曾吟詠過此句。那么,第一個開辟一條路的人也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創新。它憑的是深思,堅韌的勇氣。而后接下來的人也就沿著這條路奮進。然而慵懶軟化了他們的意志,享樂凝滯了他們的腳步。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陸游的詩句鞭策著人們。勤奮是開拓創新的天地,也是創新的墊腳石。“頭懸梁,錐刺股。”多么令人怵目驚心的文句。是他們的勤奮為創新開辟了天地。勤奮的例子俯拾皆是。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戈……是哥白尼的勤奮,推翻了天動說;是達爾文的創新使物種不變論消失,創造了生物進化論;是牛頓對一個砸在頭頂的蘋果的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學說……
堅定的毅力是創新的先決條件。那些一碰到困難就主動放棄的人,將永遠嘗不到成功的滋味。“咬定青山不放松”此句就透徹了這個道理。吳王闔閭用孫武打敗了楚國,夫差強迫越王勾踐和夫人服侍自己。勾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每天臥薪嘗膽,終于打敗了吳國。縱使在前進的路上會有許多絆腳石,擦亮你的毅力,讓它成為明天的太陽,為你照亮前途。
讓創新的激情流淌成河,澎湃成潮,洶涌成浪;讓它盛開為花,醇化為酒,治煉為詩,為生活增加一道迷人的光彩。

12、距離產生美,審美要有一定的距離,要有一定的角度。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寫的《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置身事物之中,被一課一文給束縛住了,不能跳出來俯瞰和眺望,所以就受局限了。
當然一味的跳出來,沒有在其中的艱辛,實際感知,保持距離的靜觀,也是得不到什么,就會變成旁觀者和夸夸其談的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其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對事物的掌握和認識,要躬行,也要遠看。
人常說,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話是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它說的是一種觀察事物,處事的心態,汲汲名利,講求功利,在這種心態下,也難看清楚事情的本來面目,是心靈眼睛被名利遮擋了。

13、 孟老先生有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然在我們這個日益呼吁諾貝爾獎,召喚大師的年代,無數專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漁網,以求短期內涅化為大師。這不僅使人驚呼“收獲”更多的同時驚疑,“將來會有什么? ”
對碩士、博士、導師、學者的種種論文指標,輿論對大師,對諾貝爾獎的偏執的渴盼化為一張張細密的漁網,撈起了本應該繼續成長的小魚,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可見做學問,做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學問是需要長時間。司馬公三十年著《史記》,曹雪芹十年語紅樓,這其中凝聚著他們的血與淚,超絕的學者必使用超長的時間來成長。由此看來,我們今天那細網中無數未成大魚專家們大師背后浮現的是一個個看似華麗的泡沫。何不將網眼放寬,讓魚兒們有更多時間來經歷人生,充分成長?
除了時間,細雨帶去的還有學者們本應堅守的寧靜。學者,本應是耐得寂寞的。錢鐘書先生筆耕一生,留下無數讓人驚嘆的華章《圍城》、《談藝錄》、《管錐篇》,先生以他的博學一次次震驚世界,然而人們在驚于其文時卻總是忽略先生兩耳不聞窗外塵囂事的用心苦讀,忘卻了先生圖書館的一杯淡茶,一本書的寧靜身影。夢醒推窗望殘月,哪堪只影映孤墻,也許,只有寧靜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遠。書中曾說到劍橋為霍金留下了一個寧靜的空間,可我們為什么就一定要急于將學者們套入網中,曝于公眾之下,給他們留下一片寧靜吧!
使魚們甘于入網的另一個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認,求得一樁大富貴自古就是文人們讀書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卻大多沒入名利場。孔子曰:“學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不甚贊賞為名利而做學問的行為。看淡了眼前的富貴,忘卻了功名利祿,留得那顆菩提心,學問之門方可開。塞林格先生以《麥田的守望者》轟動世界后卻躲入鄉下小鎮,從此遠離喧囂。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顆融于學術、融于藝術的心,那是一把打開精神高處的鑰匙。忍把浮云換了淺吟低唱,柳永如是說。讓我們給學者們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褻瀆的凈土吧?莫急于讓他們被浮名的心網套牢,莫讓伊甸化作失樂園。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純凈與人格的獨立,不是名為專家、大師的鎖鏈,不要束縛了學者們心靈的翅膀。
何妨讓我們把種種網眼留得更寬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來收獲這一批長成的大師。

14、成功是客觀公正的使者,他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他不因你貧窮而歧視你,也不因你富貴而巴結你;他不因你殘疾而蔑視你,也不因你健康而抬舉你;他不因你是孺子而輕視你,也不因你是長者而高攀你;他不因你是中國人而藐視你,也不因你是外國人而奉承你。能得到成功的青睞,都是有原因的。天上不會掉餡餅。
誰都知道拿破侖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話又說回來,想當將軍是要付出代價的。必須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將軍。不但要敢想,還要敢做。光想不做,坐享其成,沒那么便宜的事。陸游曾經教育他的兒子說:“古人學問無遺(余)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勸兒子不管做什么都要理論聯系實際。我認為要獲得做人的資本,光有理論知識還不夠,否則那不成書呆子了。只有親身實踐,經過千錘百煉甚至傾盡畢生的心血方能成功。縱觀古今,橫看中外,哪一位成功的偉人不是歷經魔難、嘔心瀝血才成就千秋偉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