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郭湖海,湖南常德市第一中學,中教一級,常德,415000)
  摘 要:創造性思維要求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高水平地有機結合。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這兩種思維的積極性,首先應充分開掘教師的創新能力,其次應從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及判斷、推理能力入手,激發其聚合思維,從培養學生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入手激發其發散思維,并促使二者有機結合。
  關鍵詞:中學 歷史 教學 創造性 思維 結合
  * * *
  創造性思維是指改組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獲得新穎的思維成果的思維。目前更多的心理學家認為,創造性思維并非是一種單一的思維形式,而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高水平的有機結合。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從某一點出發,不依常規,尋求變異,進行放射性聯想的一種思維;聚合思維(又稱求同思維)是對已知信息比較分析,概括出最優方案或共存的根本問題的思維,它是發散思維綜合信息的反饋。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在人才素質的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有效地發展中學生的創造力,追求創造思維的積極性,已成為歷史教學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應怎樣激發這兩種思維的積極性,并發揮其創造功能和效應呢?筆者略談淺見,以就教于廣大同行。
   一、教師創新能力的充分開掘是培養創造思維的前提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師的創造性是學生創造性的源泉。”〔1 〕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與教師創造性教學的水平直接聯系、互為反饋、相得益彰,如果教師拘泥于傳統的機械性教學思維,就會扼殺學生創造思維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的創造力萎縮而失去生命。因此,教師應該不斷追求并能動地運用發散、聚合思維進行教學,以實現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目的。
   首先,教師應精心設計創造性的教學方案。
  歷史教材只為教學提供了基本內容,歷史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結合各種教法的特點,創造性地組織教材,精心地科學地構思教案的整體結構,認真推敲每一個教學細節,使靜態教材內容變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問題,誘發學生探索。比如,設計英國工業革命一課的教學方案,就可以一反傳統的先因后果、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羅列法,而采用以圖表、文字、數據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新成果,讓學生在驚訝中追尋其歷史根源的方法進行教學,把學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與新問題之中,適應了學生帶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激發了學生的逆向求索與發散思維。
   其次,應該精心設計階梯型和發散型問題情景。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變化過程。教師精心構建一系列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階梯型問題,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教師輔設好的階梯拾級而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從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維深度諸方面異乎尋常的突破;教師還應創設發散型問題,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能從更多的途徑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關于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就可以從不同角度多層次設計下列問題: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表現在哪里?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是什么?清朝前期的封建專制統治是怎樣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試論清政府的經濟政策政治制度與資本主義萌芽的關系……通過這些設問,不僅能從多方位誘發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點燃學生心靈中創造的火花,先運用發散思維,使分析精辟新穎,再依靠聚合思維,達到理解的精深透徹,最終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
   再次,應精心組織第二課堂活動。
  通過組織學生課外閱讀,寫作歷史小論文,舉行歷史報告會,歷史故事會等,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活躍第二課堂,教師應注意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一方面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展開思維的翅膀,決不能要求學生把書本當“圣經”而不敢“離經叛道”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廣泛地涉獵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可以充分運用實物、圖片、錄相、錄音、電影、文獻資料,讓他們從中尋覓和探索歷史奧秘。陶行知先生指出:“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2〕籠中之鳥是不能高飛的。
   二、聚合、發散思維的有效激發是培養創造思維的基礎
  “創造性思維是極其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是在最高水平上實現的、多種思維形式協調活動的綜合性的思維,”〔3〕它是建立在聚合、 發散思維有效激發的基礎上的,“只有發散度高,集中性好,創造性思維的水平才會高。”〔4〕
   激發學生的聚合思維主要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及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應單純只要求學生記住科學的歷史結論,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幫助他們對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加工,“探幽索隱”。歷史現象紛繁復雜,善于聚合思維的人,往往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征,找出多樣性中的統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應從培養學生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入手。
  思維的流暢性是指單位時間內發散項目的數量。項目越多,反應越迅速,思維的流暢性越好。歷史現象之間及其內部,無不存在著各種復雜的聯系,其發生發展也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因而在分析解決歷史問題時,一方面要求學生的思維活動應暢通、少阻、迅速,另一方面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多種多樣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思維的流暢性,應多進行自由聯想與迅速反應的訓練,比如,分析太平天國革命失敗的原因,要求學生進行急驟性或暴風雨式的聯想,象夏天的暴風雨一樣迅速地拋出一些結論來,不要遲疑,也不要考慮質量的好壞,評價在結束后進行。于是,學生在短時間內從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內因與外因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發散,而具體原因又可以從領袖、綱領、軍隊素質、人心向背、對手消長等各個角度進行聯想,從而形成一個縱橫交錯、豐富多彩的“意識之網”。聯想愈快表示愈流暢,講得愈多表示流暢性愈高。
  變通性是發散思維的第二特征,它是指面對問題情景時能隨機應變,不拘限在某一方面。當解決問題的某一思路受阻時,能迅速地轉移到另一思路上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里關鍵要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因此,培養思維的變通性,首先要對學生加強逆向思維的訓練,所謂逆向思維,即改變正常思路,遇到問題“倒過來思考”。童年時代的司馬光砸缸救小孩,不是采用通常的讓人離開水的辦法,而是破缸讓水離開人,就運用了獨特的逆向思維。采取這種思維方式,不盡是“觀流之去向”,而是“尋流之源頭”,從而有效地避免了一味正向思維的機械性,克服線性因果律的簡單化,活化了學生的思維。其次,要注重進行側向思維訓練,即利用知識間的相似或相近部分進行聯想與類比,以獲得新的啟迪。比如,從李自成流動作戰失敗來思索工農紅軍建立鞏固革命根據地的意義;從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城后的驕傲享樂思想來思考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反驕破滿、謹防糖衣炮彈的重大意義。采取這種側向思維,學生可以縱橫比較、交叉發散,發展思維的變通性。
  發散思維的又一個特征是獨特性。獨特性指發散的項目不為一般人所具有,表現出某些獨特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在這里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因循守舊,而是運用新角度、新觀點去認識歷史事件和人物,發表出與眾不同的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思維的獨特性需要更有力的措施來激發:一是要求學生敢于大膽質疑。質疑是產生獨特見解的前提,教師應鼓勵學生不囿于舊有的結論,而是對已知事物刨根究底,多問幾個為什么。大疑大進,小疑小進,不疑不進,只要思維的馳騁不是根本不著邊際的幻想,而是遵循了事物的內在規律,任何大膽的質疑都是積極的,都有助于發展思維的獨特性。二是組織學生辯論,造成競爭氣氛。通過辯論,學生能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擴大信息交往,對問題的研究更深入;還可彼此啟發,拓寬思路,引發靈感,從而獲得新發現。三是鼓勵學生自編練習題。組織學生自編習題,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聰明才智,同時,在自編習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完全獨立的、自由的,為了編出具有典型性、靈活性、新穎性的練習題來,學生在認真領會教材的重點與難點的基礎上,廣泛接觸各種與命題知識點有關的材料,并從中尋找新材料,思考新角度,思維就得到了充分發散,并包含某些獨特與新穎的成份。
  發散思維的這三大特征,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同時又表現出層次上的區別。思維流暢是思維變通的基礎,反過來思維變通又促進了思維的流暢。而思維獨特離不開思維流暢特別是思維變通。三者之中流暢為基礎,變通是關鍵,獨特是目的。善于發散思維的人,其思維敏捷靈活,思考問題能夠隨機應變,不拘限于一種方法或一種結論,也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因而常常能夠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構思,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產生標新立異的成果。提倡發散思維對于增強歷史學習效果,培養開拓性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三、不斷追求聚合、發散思維的有機結合是培養創造思維的關鍵
  在創造性思維中,發散、聚合思維是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雙方辯證統一。發散思維對問題的探討和解答,不限于一種方法或結論,而是在現有的知識和史料的基礎上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向四面八方去輻射,以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打破一般思維定勢的常規,從而產生標新立異的思維成果,然而,僅停留在發散思維上是完全不夠的,還必須經過逆向聚合思維,反饋新信息,經過思維的選擇、定向、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獲得最佳思維成果。在這兩種思維矛盾運動的全過程中,發散思維往往產生某些新奇、獨特的思想,因而在創造性思維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通常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聚合思維也并非無所作為。不管發散思維的信息如何新穎,離開了聚合思維的作用,發散思維最終將一無所獲。總之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共處于創造性思維這一矛盾的統一體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發散與聚合思維的矛盾運動,使人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創新,并貫穿于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始終。由發散提出盡可能多的新見解,到經過逆向聚合選擇最優化的思維成果,一個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整個創造性思維過程就沿著發散——聚合——再發散——再聚合……的軌跡,循環往復,不斷地發散與不斷地否定非最佳答案,直到獲得最佳創造性結果。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雖然也能大膽地運用發散思維,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重點而忽視了兩點,只抓住了發散而忽視了聚合思維的返流作用;只注重了培養某一種思維的單項訓練,而忽視了聚合與發散思維相互結合的綜合訓練。毛澤東指出:“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5〕所以, 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指導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學習歷史,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既同中求異,在發散中把握事物的個性特征,認識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又異中求同,在聚合中把握事物的共性,認識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創造性思維就是一個不斷尋求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有機結合的過程,“只有當這兩種思維同步共振、協同活動于變融升華中才能解決歷史學習中復雜深奧的問題,從而獲得新穎、高品位的思維成果。”〔6〕
  需要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應堅持民主、平等和實事求是兩項原則。要允許學生發表與教材和教師不同的意見,并給予鼓勵、指導,在清新自由活潑的教學氣氛中,學生容易動腦筋想出比較獨特的問題。要允許學生改變一下看問題的視角和方法,引用一些異于教材的史料,但決不可離開具體、真實、準確的歷史而去胡思亂想。還應尊重學生實際,決不能脫離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心理特征和思維能力強弱等實際情況,片面強調創造,否則,不僅華而不實,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影響正常學習,產生平原馳馬易放難收的負效應。*
  收稿日期:1996年10月30日
  注釋:
  〔1 〕況平和:《讓學生從學習重負中解放出來——沙塔洛夫教學法評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87頁。
  〔2〕《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版, 第527頁。
  〔3〕〔4〕劉寅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其培養》,《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
  〔5〕《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740頁。
  〔6〕鄭日昌:《創造力的測驗》,《心理發展與教育》1985 年第1期。
  
  
  
湖南教育學院學報長沙73-76G32中學歷史教學郭湖海19971997 作者:湖南教育學院學報長沙73-76G32中學歷史教學郭湖海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49:23

[新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中應滲透環保教育

[舊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適應高考歷史問答題的能力要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