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體性與主體性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02)01-0007-05
  弘揚人的主體性,提高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活動能力,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課題。主體性是人的本質,更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要培養跨世紀的人才,提高人的素質,關鍵在于加強主體性教育。
  什么是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包含人自身特點的發揚和人與客觀世界關系的正確處理等問題。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征、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P96)因而人的主體性應是人的“類特性”,其基本特點就是人的自由與自覺的活動。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社會發展史卻有一點是和自然發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都是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2](P243)這里所說的作為社會的人的特性,就在于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是對馬克思所說人的“類特性”的進一步具體化。
  關于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辯證地論述了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指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環境正是由人類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P17)馬克思的這段話,對于我們理解人的主體性、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教育在弘揚人的主體性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都有全面的指導意義。
  人既是自然的人,更為重要的又是社會的人,人通過實踐來認識世界,反過來又能動地改造世界,并在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自己,推動個人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和進步。因而作為具有主體性的人類,就是在正確認識和處理與世界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與自身的關系中,發揮著自覺能動作用,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前進。為了證明人的主體性的基礎,有必要從人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兩個方面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來作些說明。
   一、人的自然本質與主體性的關系
  人首先是作為自然實體而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2](P24)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其他動物(即使最高級的動物如猿類)不同的自然本質,人有發達的大腦和高級的感官,還有善于使用和創造工具的雙手等,這些都為人的發展提供了自然基礎。
  人的大腦由一百億個神經元素構成,而且能進行極為復雜的排列組合,這就形成了人的各種認識能力,如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人有各種感官,可以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和信息,如人有不同于動物的耳朵,所以人就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人有不同于動物的四肢,人能站起來走路,擴大了人的視野;人的雙手能使用和制造工具,進行勞動,還能繪出最美的圖畫和彈奏出最動聽的歌曲,而且能夠進行最為精密的科學實驗操作等等。總之,人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有最優的發展期,在教育中要很好地加以利用,以促進兒童快速地發展。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如果某種感官有了缺陷,還可以由其他感官來加以補償。這些已為心理學的研究和無數的事例所證實,不再贅述。
  上述的一切,都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最佳的前提條件,在弘揚人的主體性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依靠這些前提條件,而且還要注意更好地加以利用,以發揮出最佳的效應。
  以上所說的有關人的自然實體的種種表現,多屬教育學和心理學所說的遺傳素質在認知方面的內容,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已有比較豐富的科研成果,而且大多數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對人格形成的自然條件的研究,則所涉及的還很少。在人格的形成方面,是否也有某些自然條件可以利用?即所謂“社會性遺傳”,目前它已成為大家所關注的一個問題。
  在人的個性形成中,氣質類型對于人的個性的影響,從希臘希波克拉底將人分為四種氣質類型之后,一直為后代心理學家所沿用。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從興奮和抑制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的不同結合,將人劃分為四種典型的神經類型,與四種氣質類型相對應,給了氣質類型以更為科學的說明。
  除此之外,在人的長期社會實踐過程中,是否形成了人的合群性、仁愛性、愛美性等等,即孟子所謂說的仁、義之端,以及今天大家所提出的愛美是人的天性等主張。西方學者有人提出人有合群、仁愛、貪婪、好斗等天性,其中好的方面是否可以用人類長期形成的“社會性遺傳”來說明,其中壞的方面是否也可以用獸性的殘存來說明呢?都值得我們去做科學實驗和理論探討。在研究人的自然實體與弘揚人的主體性的關系時,可否把上面所說的“社會性遺傳”也包括在研究的范圍之內呢?這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但必須強調指出的是屬于倫理、道德范疇內的個性品質,主要還是在后天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因為倫理道德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善惡的標準是有歷史性和階級性的,不能僅從人的自然屬性去找根據,也不能由此去找弘揚主體性的根據。
  即使上面所說的“社會性遺傳”能夠成立的話,這些“社會性遺傳”因素,對個體來說是先天的,但對人類來說它還是后天的,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積淀的結果。這是我們對“社會性遺傳”的基本觀點。
   二、人的社會屬性與主體性的關系
  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的社會屬性。上面講過的人的遺傳素質,也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根據恩格斯從猿到人的觀點,人之所以能從猿進化到人,是由于勞動的結果,人的自然實體之所以能高出動物千萬倍,也是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人的自然實體的發展,尚且離不開社會實踐,至于人的社會屬性,更是動物所根本不具備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P18)的論點的提出,正是充分地肯定了人的社會本質的類特性。
  人作為社會實體,其主體性表現在人與自然、社會及其自身的關系中。
   (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主體性主要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認識與控制
  在對自然的關系中,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點是,動物只能按照自身的物種尺度消極地去適應自然,以滿足本能的需要;而人卻能按照自然規律用一種相應的尺度積極地去改造自然,以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推動社會發展。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前進和深化的。人在自然面前的主體性的體現,以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程度為標志,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肯定了黑格爾關于“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的命題,并具體說明“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堅定的那種能力”[1](P125)。這是我們解釋人在自然面前的主體性即自由與自覺行動的理論基礎。原始人類的自由度是極其有限的,因而其主體性的表現也是極為有限的。在人類的知識和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中,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控制日益加強,人的自由度也日益提高,人的主體性也不斷地提高。但就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風災、地震等等),還是人們所不能完全認識和無法完全控制和避免的,人還沒有完全成為自然的主人。因而人在同自然關系中的主體作用,還是在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中不斷地前進著。
   (二)人與社會的關系
  人在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從總體上來說,根據馬克思關于“三種社會形態”的劃分,大致經歷了人對人的依附到人對物的依附,再到人的自由和獨立的完善發展”[1](P104),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和主體性的高度弘揚。在原始社會中人類過著野蠻生活,穴居野處,茹毛飲血,遭受著各種自然災害的襲擊和進行著殘酷的爭斗與屠殺,在這種情況下,人的主體性和表現是極其有限的。到了奴隸社會,人類社會產生了階級,在以后的整個階級社會中,文化雖在發展,人也在發展,但經常是以犧牲大多數人的發展來滿足少數人的發展。我們今天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雖然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消滅了,但由于生產水平和科技水平發展不高,舊社會的殘余影響仍然存在,不但對物的依附沒有消滅,而且對人的依附的殘余也還存在,人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水平極大提高,物質極大豐富,文化精神生活全面發展,也只有到了那時,“人的自由個性”才能得到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人的主體性才能達到真正地高度的弘揚。
  但是,這并不是說在過去和今天的社會中,人的主體性都沒有得到發展。在社會發展的三種形態中,不同的人其發展水平還是不相同的,有的人發展的水平高些,有的人發展的水平不高。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各自表演出生、旦、凈、末、丑各種不同的角色,有的人不但是演員,而且還是劇作者,其主體性還在不同程度的體現著。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曾演出過叱咤風云的鬧劇,但卻不可能在古代的舞臺上演出現代劇來,歷史又在限制著人們的發展和主體性的弘揚。
   (三)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中,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人可以把自身作為客體對象進行解剖。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改造,自我監督,自我完善等,都是人的主體性的表現。
  正確認識自己,是弘揚主體性的前提。人總是要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來處理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正確處理人我關系,做到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為他人也為社會做出奉獻,以提高人的價值標準,要書寫“大我”,不要只寫“小我”。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的話:“人生的真諦,就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地認識自己,自我教育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做好,也才能達到弘揚主體性的目的。
  為此,在弘揚主體性的教育中,首先,要全面處理好主動與被動的關系,人是環境的產物,而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人又是在改變環境的過程中不斷改造著自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P17)其次,要處理好目的與工具的關系,弘揚人的主體性應當成為人的目的;但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人又必然要作為一定的“工具”來處理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為人民服務,為社會造福,是實現人的價值、弘揚人的主體性不可缺少的條件。最后,還有一個奉獻與索取的關系問題。上面講過,就個人對社會來說,應當做出貢獻,奉獻越多,人的價值就越大。但就社會對個人來說,也應為個體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把個體與社會的關系處理好,不僅有利于個體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三、主體性教育問題
  弘揚人的主體性,在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應是教育中的基本指導思想。全面發展教育的實施,學生素質的提高,都離不開學生主體性的弘揚。什么是學生主體,簡言之,就是要在教育工作中讓學生參與,在參與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生活的主人。
  下面就基礎教育中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兩個方面,來簡要地談談學生主體性的弘揚問題。
   (一)在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弘揚
  1.在教育中,教與學、師與生的關系應以何者為主,是長期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如以教師為主還是以學生為主、教師在教學中起什么作用和為何起作用等等,都是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因為教是為了學,教師教的效果要從學生的所得進行檢驗。但教學以學生為主,并不是說教師在教學中是無所作為的,相反,學生主體性的弘揚與教師作用的正確發揮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有點金術的故事,就是說不是奉送給學者以多少黃金,而是要給學者以點石成金的指頭。也就是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這樣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3](P357)旨在說明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將再現型的教學轉變為發現型的教學,已經成為我國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個主要問題。
  2.正確處理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的關系,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集體教學的主要形式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教學模式,是大工業生產發展后普及教育要求的產物,至今尚有其未竟的歷史任務和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在發揮學生自學的積極性,照顧個別學生的特點等方面確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弘揚。孟憲承教授在他的《教育概論》一書中,概括指出這種教學模式是“有見于齊,而無見于畸”,是切中要害的。目前大家正在集中力量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不失去其集體教學優點的基礎上,盡力彌補其個別教學的不足;在不降低教師作用的同時,盡力發揮學生自學的作用;創造了許多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加強個別指導,采用分組討論,作業分層次,增強實踐和活動因素,以及實行小班教學等等,力圖在集體教學中增強個體活動的成分,在大家的探索之中,相信會走出一條新路來。
  3.增加實踐環節,處理好課內外的關系,對不同類型的課作妥善安排。除去在課內增強學生的活動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做到生動活潑,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外,并力圖將課內與課外有機地聯系起來,把課內外組成一個教學整體。活動課的開放,是當前我國改革課堂教學的一項新的措施,活動課的主要特點,是對知識的綜合利用,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創造學習和動手操作能力。在這方面有的實驗學校已做出了很好的成果,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和進行推廣。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把活動課的精神引進到現有的課堂教學中,解決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欠缺的問題,目前有的教師也正在創建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去認真總結。
  4.加強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全國解放后,我們的教學理論,大致經歷了從學習系統知識到重視發展智力和培養智能,再到從重視智力因素到兼重非智力因素的過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在不斷改革中前進。目前的情境教學、快樂教學、成功教學等等,都在尋求二者的結合,使教學真正達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境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被普遍的重視和不斷地增強。
   (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的弘揚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較之在教學中有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在這方面,教育者的要求如果沒有受教育者主動的接受,是絕不會有任何效果的;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其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就成為一個首要的問題。
  1.在知、情、意、行的結合上,著重點在于情與行。我國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總結出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四句話,這四句話體現出知、情、意、行的關系。“曉之以理”是必要的,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常常是從“動之以情”做起,教師在與學生建立起深厚感情的基礎上,然后才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要求;否則“話不投機”,即易產生逆反心理,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馬卡連柯提出“嚴格要求與尊重相結合”的原則,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你的要求是愛之深和情之切。因而在上面所說四句話之外,還須再加上一句“待之以誠”,以誠感人是非常必要的。
  道德品質,不是體現在口頭上,而是體現在行動上。“言不顧行”,不但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可能成為偽君子。中國的道德教育傳統很重視“德行”二字,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意義的。因為,踐行,不僅可以提高認識,而且可以加深體驗,還可以鍛煉意志和形成習慣。當然,“曉之以理”并非不重要,問題在于如何把知、情、意、行有機結合起來;在“曉之以理”的方法中,也有一個是控制性說服與選擇性說服的不同運用問題。這些都有一個如何弘揚學生主體性的指導思想問題。
  2.要正確處理人我關系,加強社會責任感。從人類社會產生的時候起,人類即有了群居的生活,在合群的生活中,才增強了人與環境的抗爭能力,才有了社會的雛型,也才能促進社會與自身的發展,所以“合群性”應是人類特性之一。
  中國先哲有不少有關處理人我關系的古訓,如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的“與人為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是處理人我關系的典范格言。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對于人的要求,一方面要有高度的獨創性,同時又要善于合作和彼此關心。聯合國在發表了《學會生存》一書之后,又提出“學會關心”的問題,正是反映了人類的正常發展和理性要求。到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更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時代,是人類個性與共性結合最好的時代,也是人類主體性圓滿體現的時代。
  在弘揚人的主體性問題上,要求人們要譜寫合乎群體要求的“大我”,不要書寫只顧個人利益的“小我”,因為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
  3.把樹立遠大理想與遵守具體行為規范結合起來。過去在理想教育方面,雖曾有過假、大、空的缺點,但一個人不能沒有理想,沒有人生追求的目標,否則就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馬卡連柯把前景教育分為遠、中、近三個層次,是值得學習的。我們有的初中把“學雷鋒”的教育,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先講雷鋒的故事,再講雷鋒的精神,最后落實在行動上,逐步提高,逐步落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學校把理想教育,分為生活理想、職業理想和社會理想幾個不同層次,逐步地提高和加深學生對理想的認識和追求,也是很好的教育經驗。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關心集體,為人民服務,樹立愛國心和責任感,應當成為當代青年必要的奮斗目標。為他人和為國家,從長遠和整體觀點看,也包含著個人的利益。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正是社會主義人我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人的主體性的弘揚,也應當在這條重要原則內體現。
  4.最后,還要講講自律與他律的關系問題。我們講弘揚主體性,無疑是重視教育中的自律,前面講過,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自我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但不能把自律與他律對立起來,而是要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還是必不可少的,他律是給受教育者以方向和行動指南,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尤其需要。“導之以行”,但他律的目標,還在于引導學生去更好地實現自律。
  在中國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中,有重視自律的傳統,如主張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自談(“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談者也)、自反(“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慎獨(“君子必慎其獨也”)等。這些要求,雖然大都是對成人教育和成人修養而言的,但他所反映的自我認識、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克制和自我評價等多方面的自律精神,仍然可以適當應用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我們批判繼承這些優良傳統,結合時代特點,創造性地加以運用,以培養青年一代的自強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肩負起時代賦予青年一代的歷史任務,也正是主體精神的大發揚。
  在弘揚青年一代主體精神的教育中,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應當密切配合,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好環境,在主體性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教育培養新人。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長沙7~11G1教育學黃濟20022002主體性是人的本質,更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培養跨世紀的人才,提高人的素質,關鍵在于加強主體性教育。人的本質/主體性/主體性教育黃濟(1921-),男,山東即墨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北京 100000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長沙7~11G1教育學黃濟20022002主體性是人的本質,更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培養跨世紀的人才,提高人的素質,關鍵在于加強主體性教育。人的本質/主體性/主體性教育

網載 2013-09-10 20:49:49

[新一篇] 人的兩重性和教育的兩重性  ——康德教育哲學思想探析

[舊一篇] 人的主體性與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