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與實驗探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農村初中担負著在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村青少年綜合素質的任務。建構科學合理的農村初中課程體系,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農村青少年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以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非常迫切。
      一 正確認識農村初中的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是構建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前提
  一定的課程受到一定學校的程度、性質、任務及其培養目標的制約,同時又保證著學校教育的任務和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構建農村初中的課程體系,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農村初中的性質、任務,明確農村初中的培養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構建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基本前提。
  由于目前我國尚未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初中教育對大多數農村青少年來說具有終結教育的性質。農村初中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終結性特征,決定著農村初中不僅承担著提高農村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打下基礎的任務,而且承担著訓練農村青少年的生產勞動與職業技術技能,為他們畢業后參加農村社會經濟建設提供有關的知識、技能準備的任務。
  基于對農村初中的性質和任務的認識,我們認為,農村初中的培養目標應從單純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新生和為農村培養合格的熟練勞動者并重轉變。具體說,農村初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全面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以提高農村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為重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升學有普通文化科學知識基礎和基本學習能力,就業有生產勞動與職業技術的知識與技能。農村初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應包括升學準備和就業準備雙重任務,這是設計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基本前提和出發點。
      二 農村初中課程現狀與構建課程體系的理論假設
  當前,農村初中畢業生能夠升學的只是少數,大多數面臨走向社會在當地或異地就業(如外出打工)。由于農村初中課程結構不合理,他們接受到的只是普通文化知識教育,缺乏就業的思想準備,缺少必要的參加農村經濟建設或異地就業的技術知識教育和基本技能訓練,很不適應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對現行農村初中課程體系進行全面改革和重新構建。
  目前,農村初中課程普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課程多達13門,每門自成體系,學科高度分隔,缺乏必要的綜合;二是絕大多數為學科類課程,活動類課程的課時占不到整個初中階段課時數的1/10 (初中總課時為3300節,活動類課程的課時僅為300節); 三是國家規定課程占絕對地位,地方安排課程非常微弱(只有228節), 學校根本沒有確定課程的權利;四是普通文化課程占絕對地位,勞動技術與科技活動課程非常薄弱(僅為400節,其中還包括文體活動的教學時間); 五是必修課程占絕對地位,幾乎沒有選修課程;六是照搬城市學校課程模式,缺乏農村特色,脫離農村經濟、社會的實際和農村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要求。
  長期以來,強調“雙基”教學是我國基礎教育的突出特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對“雙基”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基礎教育不僅要為學生升學打下知識、技能的基礎,而且要為他們日后的就業、生活和發展打好基礎。但是在片面強調“雙基”教學的思想影響下,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內容,不僅總體上存在著脫離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實際的傾向,而且普遍存在著“全、多、深、舊”的現象。所謂“全”,就是受學科課程的制約,偏重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導致有些學科存在內容偏多、份量偏重的現象。所謂“深”,就是有些課程的知識內容,對于缺乏生活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的青少年來說,過于抽象復雜,超出了他們心理發展的特點和接受能力。所謂“舊”,就是有些知識既沒有反映當代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又脫離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
  因此,改革現行農村初中不合理的課程結構,構建符合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青少年身心發展和教育自身發展需要,合乎課程發展規律的科學合理的農村初中課程體系,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
  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構建,首先必須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人的素質結構由知識、能力(含技能)、個性品質幾方面構成。課程構建必須考慮農村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和升學與就業需要什么樣的知識、能力及技能;農村初中的課程應考慮怎樣選擇和安排這些知識技能;面對變化迅速的社會和世界,農村青少年需要具有什么樣的思想道德和個性心理品質,課程通過哪些內容來反映和培養這些品質以及應采取什么樣的課程結構為發展農村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等都應全面考慮。
  其次,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體現全面性、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適應性、多樣性等特點。所謂全面性,即課程目標應指向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結構力求做到各類課程有機組合、整體優化,課程內容應當體現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素質提高的要求。所謂基礎性,就是選擇那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農村青少年今后的學習、生活、勞動做好準備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作為各科課程的基本內容。所謂綜合性,就是將現行同類分科課程重新組合,形成綜合性課程,如將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有關內容有機組合為綜合理科,將歷史、地理和思想政治課的有關內容有機組合為綜合文科,將體育、生理衛生有機組合為綜合性的體育與保健科,減少課程門類,加強課程的內在聯系。所謂實踐性,就是要加強勞動與職業技術課程、活動課程、實驗課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于實際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所謂適應性,就是農村初中課程、教材要能夠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要求。所謂多樣性,就是要增強課程彈性,力求做到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結合,充分發揮地方和學校在課程設計與開發方面的自主權,使農村初中課程更加符合地方和學校的實際,適合農村青少年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
  第三,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應當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合乎當今國際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日益密切的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反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教育的客觀要求,以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社會發展所決定的,也是個體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自身需要。全面發展的人不僅要掌握一定文化科學知識,還要具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不僅要了解現代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還要掌握運用現代生產的各種最簡單的工具的技能;要增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因此在教育的一定階段上,必須把普通教育與技術教育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并把這看成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有效途徑。
  在教育與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世界教育發展呈現出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相互滲透融合的趨勢,即把職業技術教育融合于普通教育之中并成為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普通教育在重視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同時,活動課程、綜合課程以及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也應得到加強和開發。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提出,中學應當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當前和未來社會的變化,“普通教育的觀念必須顯著地加以擴大,使它明確地包括社會經濟方面的、技術方面的和實踐方面的普通知識”;從初等到中等階段,“不同類型的教學——普通的、科學的、技術的和專業的教學之間的那種嚴格的區別必須加以廢除”,“必須同時成為理論的、技術的、實踐的和手工的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必須給予職業技術教育以適當的地位,技術教育不應限于學習各種科學定律及其應用,不應限于學習現行的工藝程序,而應同各科教學與生活現實結合起來進行。(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室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257~258頁)這些都應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構建的有益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改革。近年,原國家教委提出試辦文化科學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結合的農村綜合性初中,根據文化科學課程與職業技術課程并重、學科課程與實踐活動課程并重、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并重、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并重的原則,進行農村初中課程與教材的改革與建設。各地在改革實踐中對農村初中辦學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其中將職業技術教育因素引入基礎教育中的“滲透”模式(實際上是綜合性初中),是一種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初中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提出了“五結合”的課程構建思路,即普通文化課程與職業技術課程相結合,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技術課程與勞動課程相結合,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開設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課程和實際技能訓練課程,結合現行教材補充與農村經濟、生產、文化、歷史、地理、生活等有關的內容,編寫職業技術課程教材和鄉土知識課程教材。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實踐性環節,實行“教學做合一”,做到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課堂與活動相結合。
      三 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實驗探索
  從1998年開始,我們在前期研究與實驗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在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達川市渠縣和重慶市奉節縣等地進一步對上述理論假設進行實驗研究。主要做法是:第一,開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見表1);第二,調整各科課程內容,補充與當地農村經濟建設、 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內容(見表2), 一方面為教學專業技術課程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進行農村生產生活的基本常識教育和鄉土文化教育;第三,編寫職業技術課程教材和鄉土知識課程教材;第四,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實習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術技能。
        表1  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表
 學校            課程綿陽市游仙  養殖、種植、市場營銷、公關知識、打工基礎、區新橋中學    職業指導等達川市渠縣  養殖、種植、家電維修技術、微機操作基礎等貴福中學
  
        表2  各科補充內容表
學科      補充內容政治  法律、經濟、勞動教育等語文  書法、應用文、對聯等數學  珠算、會計、測量等歷史  鄉土文化、歷史等地理  鄉土地理、地圖繪制等學科      補充內容物理  電燈線路安裝、農村用電常識、家電維修基礎化學  土壤分析測定、農藥與化肥使用知識生物  農作物生長與種植、家庭畜禽養殖知識美術  板報、美術裝潢、廣告設計
  
  經過幾年的實驗,初步形成了以提高農村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技術技能為重點、將普通文化科學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技能教育有機結合、由四大板塊和三類課程組成的農村初中課程體系。這個體系的四大板塊個是:普通文化知識課程(政、語、數、外、史、地);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理、化、生);職業技術課程(養殖、種植、家電維修、微機操作等);實踐訓練課程(實習、實驗等操作活動課程)。其中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性專題課程;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班級課程、小組課程和不同年級混合編組課程。文化知識課進行公民綜合素質教育,專業理論課進行職業基礎知識教育,職業技術課進行實用技術教育,實踐課進行職業技能訓練。教材結構由全國統編、省市縣編和學校自編的文化課教材、職教課教材和鄉土教材組成。教學內容由基礎文化知識、實用技術知識、日常生活知識、鄉土歷史地理知識構成。教學模式則形成了“課堂+活動+社會實踐”的結構,突破了以課堂為中心單純傳授與學習書本知識的形式,加強了實踐活動環節,強調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際運用,強調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
中國教育學刊京26~28G3中小學教育張傳燧20002000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全面性、基礎性、綜合性等特點;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合乎國際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日益密切的課程改革發展趨勢,反映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遵循普通文化課程與職業技術課程相結合、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技術課程與勞動課程相結合、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的思路。經過幾年實驗,初步形成了由四大板塊、三類課程所組成的農村初中課程體系和“課堂+活動+社會實踐”的教學模式。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理論構建/實驗探索張傳燧,湖南師范大學  張傳燧,湖南長沙市岳麓山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410081 作者:中國教育學刊京26~28G3中小學教育張傳燧20002000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全面性、基礎性、綜合性等特點;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合乎國際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日益密切的課程改革發展趨勢,反映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遵循普通文化課程與職業技術課程相結合、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技術課程與勞動課程相結合、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的思路。經過幾年實驗,初步形成了由四大板塊、三類課程所組成的農村初中課程體系和“課堂+活動+社會實踐”的教學模式。農村初中/課程體系/理論構建/實驗探索

網載 2013-09-10 20:50:19

[新一篇] 農村中學聽說教學改革的出路何在

[舊一篇]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四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