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標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從1986年9月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S·布盧姆應華東師范大學邀請來華講學算起,我國的目標教學研究已走過了十年歷程。目標教學研究作為一項群眾性的教學改革,已從最初的上海、山東、陜西、江蘇、遼寧等省市的部分地區發展到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可以說,“星星之火,已經燎原”。就其規模、效果以及對我國中小學教學改革產生的廣泛影響而言,目標教學改革堪稱建國后自上而下學習凱洛夫教育學以來的又一次影響深遠的自下而上群眾性教學改革。在目標教學誕生十周年之際,回顧這項群眾性教學改革的產生和發展,總結其經驗和教訓,明確其未來發展趨勢,對于促進目標教學的健康發展,推動我國中小學教育盡快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目標教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目標教學產生的背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逐步轉移,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
  1.由傳統教學體系向現代教學體系轉變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教育戰線曾全面學習推廣了凱洛夫的教育學,以他的綜合課為代表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小學的課堂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長期以來它成了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凱洛夫的“講解——接受”教學模式產生于三、四十年代,它適應了當時系統傳授科學知識的需要。戰后伴隨著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興起,人類社會的知識總量急劇增長,出現了所謂的“知識爆炸”現象。更重要的是新時代不僅要求人們有知識,而且要求人們必須具有創造能力和適應科技社會迅猛發展變化的能力。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了。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能的發展以及個性的的培養,都已成為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目標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上海市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思想,并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
  要完成新的教學任務,要造就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就必須在批判傳統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常規,這就成為80年代以來我國課堂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任務。
  2.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挑戰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表,文中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提高民族素質,就必須迅速改變“面向少數尖子學生”的升學教育體制,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轉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界掀起了一次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熱潮。
  3.由非義務教育向義務教育轉變的挑戰
  義務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一種培養未來社會合格公民的素質教育。而義務教育現狀與這種要求是極不適應的。一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重高中,輕初中”現象日趨嚴重,致使初中成為整個基礎教育中的薄弱環節;不僅如此,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凡適齡少年都必須入學,導致初中學段學生的大量涌入,加劇了學生學業基礎的分化,使初中教育教學質量從整體上看更加薄弱。二是片面追求升學率之風不斷向小學和初中蔓延,日趨嚴重的應試教育與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的要求之間的反差越來越大;三是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就成了結業階段,初中教育質量高低,不僅關系著高一級學校生源質量,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著新一代勞動者和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因此,克服初中薄弱環節,大面積提高初中教育教學質量,就成了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中心。
  上述挑戰歸結到一點,就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教育為其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在這種形勢下,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確立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已成為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迫切任務。在這里,新的質量觀具有了新的內涵和本質規定,一是從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看,教育所培養的人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一代高素質的勞動者的需要,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要體現在一代勞動者素質的高低上;二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看,中小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要體現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上。
  目標教學正是在這種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在我國一些地方廣泛開展的“單元過關”、“分類指導”、“從起始年級抓起”等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學習和借鑒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理論為契機應運而生了。瞿葆奎教授曾經指出:“遍布許多省市的目標教學研究和實踐,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教育領域借鑒國外教育、教學思想,從我國國情出發,深入開展群眾性教學改革的一個成功的范例。”
  (二)目標教學的發展歷程
  通過考察分析,我們認為,我國目標教學的研究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1.介紹引進階段(1982~1985)
  上海市為了探索較科學的成績評定辦法,促進平面幾何教學的改革,從1982年開始借鑒布盧姆的“認知領域的學習水平分類”理論,進行“初中平面幾何學業成績評定的初步探索”,這是我國借鑒布盧姆教學理論組織教學改革的發端和前奏。與此同時,我國學者從1982年也開始陸續在一些書報刊上評介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理論。
  2.學習借鑒階段(1986~1988)
  1986年《教育評論》第1期發表了著名教育學家劉佛年教授的《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探討》一文,為布盧姆的來華講學作了輿論上的準備。1986年9月,布盧姆應邀到華東師范大學講學。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報告會。為了迎接布盧姆來華講學,宣傳他的理論,同年8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布盧姆掌握學習論文集》;同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布盧姆等編著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華東師范大學教科院編印了《布盧姆教授學術報告集》。與此同時,劉佛年等學者在《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評介文章。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公布后,由于他的教學理論適應了我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他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教學評價理論、掌握學習策略等在我國得到了迅速傳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3.發展創新階段(1989~1991)
  1989年8月10~14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西安教科所在西安聯合召開了“全國中小學目標教學研討會”,來自25個省市的126位代表出席會議。從此,我國的目標教學研究進入了發展創新階段。這種發展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將布盧姆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六級分類理論分別轉化為中學的“記憶、理解、運用、綜合”四級分類和小學的“記憶、理解、運用”三級分類;(2)在借鑒布盧姆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模式和達標教學策略或方法。諸如單元達標教學的基本模式、前置補嘗課教學模式、理科當堂達標教學模式、單元綜合課教學模式、單元矯正課教學模式以及小組合格達標教學策略等;(3)在教學評價方面,西安、重慶等地開展了學科題庫建設,山東省課題組提出了“中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和新的教學質量評估方案等等。
  4.理論構建階段(1992~1995)
  經6年多的學習、借鑒、發展、創新,我國的目標教學研究在取得極其顯著的實踐效益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目標教學理論的收獲期。其主要標志是從1992年起的短短四年時間內,先后召開了八次全國性的目標教學研討會,出版了九部(套)具有全國影響的目標教學理論著作。
  這八次全國性研討會依次是:(1)1992年4月20—23日,由重慶市沙坪區教師進修學校等四單位聯合主辦了“全國部分省市目標教學管理研討會”。與會代表就目標教學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對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校提出的目標教學管理體系給予了較高評價。(2)1992年10月28—31日,中國教育學會、中央教科所等四單位聯合在煙臺市福山區召開了“全國中小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研討會”。會議對教學模式的學科化、單元達標教學與課時達標教學的關系、教學設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取得了積極的成果。(3)1992年11月24—27日,由四川省教科所等三單位在重慶市聯合主辦了“全國目標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這次會議就目標教學中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4)1993年9月20—22日,由遼寧省阜新市教研中心等六單位聯合主辦了“全國部分省(市)目標教學研討會”。會議研討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學科目標教學模式及適行機制等問題。(5)1993年9月25—27日,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西安市教委聯合主辦了“全國中小學目標教育研討會”。這次會議研討了由目標教學到目標教育的發展問題。(6)1994年11月1—4日,由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中央教科所等單位在山東省泰安市聯合召開了“全國目標教學理論研討會”。(7)1994年11月6—9日,由山東省課題組等全國八個主要目標教學實驗單元在山東省泰安市聯合召開了“全國第五次部分省市目標教學研討會”。上述兩次會議就目標教學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回顧、研討和展望,并專門就教學模式的有關理論問題及目標教學模式的學科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會議經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瞿葆奎教授提議,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越學漱同志主持下,成立了“全國目標教學專業委員會籌備組”,這標志著全國目標教學由分散自發到走向統一協調的開始。(8)1995年10月29—11月1日,由九個實驗單位聯辦、全國目標教學專業委員會籌備組主辦的“全國第六次部分省市目標教學研討會”在河南省新鄉市召開,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3000位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宣告了全國目標教學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深入研討了教學模式的學科化問題,推動了目標教學的發展。
  九部(套)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目標教學理論專著依次是:(1)1992年5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了山東省課題組編撰的《中小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實驗與研究叢書》,包括《教學目標實驗與研究》、《教學模式實驗與研究》、《教學評價實驗與研究》、《教學管理實驗與研究》等四個分冊,對全國的目標教學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1992年5月香港中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王文延著的《目標教學實驗與研究》。(3)1992年9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李蔚、祖晶著的《掌握學習理論與教學技巧——目標教學面面觀》。(4)1992年12月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四川省營山縣張映雄編著的《當代目標教學》。上述三部著作在調查研究和理論概括的基礎上,對全國的目標教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對目標教學的理論構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5)1993年9月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遼寧阜新教研中心張暉主編的《學科教學目標體系及其達成策略研究》。本書對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建立素質教育的教學評價機制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6)1994年11月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山東課題組的《義務教育教學新體系—…單元達標教學實驗與研究》,全面地闡述了單元達標教學的教學思想體系、教學目標體系、教學模式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和教學管理體系,標志著一種新的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初步形成。(7)1995年7月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四川省江油市景慶云等主編的《目標導學通論》。該書著力探討了以教育目標為外部控制的教學系統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內在心理活動機制有機統一問題,是對目標教學的一個發展。(8)1995年8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校編的《目標教學管理——以目標教學為中心的教學常規管理體系研究》,構建了一種區域性的導教、導學、導管的教學管理體系。(9)1995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河南新鄉教研室武鎮北編著的《目標教學新探》,該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目標教學理論、模式、操作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
  透過上述八次會議和九部(套)著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標教學理論發展的軌跡。與此同時,伴隨著目標教學理論的不斷走向成熟,目標教學實踐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更加蓬勃的發展。北京、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目標教學運動重新崛起,新疆、吉林、黑龍江、云南等邊遠省份目標教學運動方興未艾。
   二、目標教學的實踐成就和理論貢獻
  經過十年的研究和探索,目標教學已成為我國教學論百花園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理論流派。無論在教學實踐上,還是在教學理論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列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基礎教育領域取得的五項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之一。
  (一)目標教學的實踐成就
  目標教學作為一項整體性、群眾性的教學改革實驗,從縱向上看包括了初中和小學兩個學段;從橫向上看涵蓋了教學領域的各個方面。
  1.對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目標教學是新中國成立后自發的規模空前的一場已經持續了10年之久,并仍處在蓬勃發展中的群眾性教學改革運動,形成了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史上的一種“獨特”景觀。在全國目標教學各主要實驗區聯辦的歷次會議中,有4次會議的規模達到1000人以上,1995年的新鄉會議更超過3000人。這在群眾性教學改革史上,我們不敢說是絕后的,但至少說是空前的。這說明目標教學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對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二是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目標意識大大提高了;三是中小學教師的反饋矯正意識大大增強了。
  2.初步實現了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目標教學在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顯著效益很快就在教學實踐中顯現出來。目標教學是湖南省汨羅市點燃的“火炬計劃”的第一支火炬。從1989年開始汨羅市教委決定在初中大面積推廣目標教學,結果效果令人振奮:1989年,全市初中合格率僅46%,優秀率0.1%;推廣目標教學3年后的1992年,合格率達78%,優秀率達10.07%;1995年,合格率89.5%,優秀率12.5%。汨羅的同志們深切地體會到:“目標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課堂教學模式之一。”參與實驗研究的各單位的統計資料表明,平均分大都提高或高于對比班(學校、鄉鎮)一至二個分數段,及格率、優秀率都提高或高于對比班(學校、鄉鎮)20%左右,有效地防止了學生學業成績的兩級分化,促進了優秀學生的發展。不僅如此,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關系有了積極改善,教師越來越愿教,學生越來越愿學。
  3.促進了中小學考試評價的標準化和科學化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與測驗和評價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在教育測驗和評價領域產生、運用和發展起來的。我國學習引進布盧姆理論也是從解決考試、評價中的教學目標的科學化、標準化開始的。正如上海市教科所左和金同志所說:教育目標分類學“能幫助我們將‘雙向表’中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清楚劃分,在備課、授課、編制測題時制定出明確的要求和標準。”“用這樣的形式使教學目標具體化后,教案設計和效果檢驗的依據客觀得多。它是考試命題的基礎,也是改進教學的一條途徑。”因此,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運用于考試和評價領域后,對中小學考試評價的科學化和標準化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4.促進了國家教材和課程方案建設的目標化
  為了保障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國家教委于1992年頒布了義務教育教學大綱。人教社雷樹人同志曾指出:“這次新大綱的又一特色是把知識及其應用的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一般的知識,要求‘知道’,第二個是主要知識,要求‘理解’,第三個層次是重點知識,要求‘掌握’。……應該說,新大綱對教學內容的如此區分,是總結了四十多年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同內容提出不同要求的經驗,特別是總結了這些年來各地搞目標教學的經驗。”這說明,我國的“大綱”和“教材”建設已借鑒了目標教學改革的有關成果。
  5.培養了一批學者型教育工作者
  本世紀6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發人深省地提問:“為什么這樣龐大的一支教育工作者隊伍,現在這樣專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著,而且一般說來,都具有勝任的能力,卻產生不了杰出的科學研究者,能夠使教育學變成一門既科學又生動的學問?”有人認為,這里重要原因是教師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忽視了理性的分析和創造性的探索、實踐。目標教學作為一項群眾性教學改革,把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了起來,不但出成績,更出人才。一大批學者型干部、校長、教師在成長,教師隊伍的素質得到迅速提高。山東省泰安市郊區原來師資質量很差,而在開展目標教學研究四年之后的1991年的全市教學能手評選中就有25人當選,名列當時泰安市7個縣市區之首。
  (二)目標教學的理論貢獻
  目標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個包括教學思想體系、教學目標體系、教學模式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和教學管理體系的新的義務教育教學體系,它為我國當代教學論的發展貢獻了許多新的思想、新的觀點。
  1.確立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論思想
  目標教學思想是非常豐富的,但它根本的核心的思想就是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真正確立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思想。“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是從農業生產中借用過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這一提法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雖然也常有所聞,但把它真正變為現實,卻是從目標教學實踐開始的。目標教學不但使這一思想在理論上找到了根據,而且在實踐上變成了現實。
  那么什么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呢?中央教科所戴汝潛研究員在1992年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研討會”上,曾指出:“就是用先進的教學理論或是優化的先進教學經驗建立起規范化的教學模式或教學管理新秩序,從而達到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水平的同步發展,使他們都能在各自的基礎上能有新的提高。”山東省課題組對此作了如下規定:(1)是與個別學科、個別班級以至個別學校的范圍相對而言的,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縣區或鄉鎮)的中小學都能提高教學質量;(2)是指學校、班級、學科教學中95%以上的常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具體說,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后進生的轉化、中等生的優化和優秀生的發展;(3)提高總是相對而言的,是指在立題時的水平上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這就是新的學生發展觀: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有巨大潛能的、有個性差異的人,只要提供適當的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一個人在世上所能學會的東西;只要善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相對落后的學生,同樣可以取得與智力因素較好的學生相同的甚至更好的學業成績。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我們建立了目標教學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原理、教學原則等,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2.形成了“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的先進的教學觀念
  目標教學認為,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從學期、單元到課時沒有明確而科學的目標系列。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陳述,重內容、輕行為,不明確、不具體,教學中不便操作,達成與否也難以準確檢測。這就使教師的教學失去了統一的起點,給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帶來了不確定性。目標教學借鑒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思想,初步建立了適合我國中小學教學實際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為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提供了目標導向機制。目標教學認為,只有從明確具體的科學化的教學目標出發,到預定教學目標的達成結束的教學,才是具有有序性、規律性、高效性的教學。明確、具體、科學化的教學目標對師生的教與學具有期望、定向、激勵、調控功能。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思想對世界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它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布氏的前三級分類可信度是比較高的,而后三級分類從層次性、科學性上看,就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情感領域的分類布氏感到難度更大,是由克拉斯沃爾和布氏等共同完成的,動作技能領域的分類因為布氏研究興趣的轉移而沒有參與。目標教學研究者對布氏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1)將認知領域的六級分類轉化為中學的“記憶、理解、運用、綜合”四級分類和小學的“記憶、理解、運用”三級分類。對情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理論也進行了類似的轉化;(2)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的中國化。比如,遼寧省阜新市課題組結合我國實際,把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合二為一,稱為“知智序列”,把情感領域一分為二,稱為“思想品德序列”和“學習修養序列”。(3)編制了中小學各學科教學目標分類參照系。具體揭示了每類教學目標在學科教學中的特殊要求,它是中小學教學目標分類體系的具體化,為教師編制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
  目標教學認為,依據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編制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只是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的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依據教學目標來規范教學行為,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并據此調控教學過程。為此,目標教學提出了目標定向原則,整個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來進行。能否完成預定教學目標是一堂課或一單元教學成功與否的根本標志。
  3.制定了以知識單元為基本結構來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的單元達標教學策略
  重視以知識單元為基本結構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是當代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策略就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的。從教學過程的角度看,單元教學是介于學期與課時之間的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最小教學單位。布盧姆認為,以知識單元為單位組織教學,便于系統地有計劃地反饋調節。利用單元形成性測試調節教學過程,有助于較好地落實因材施教原則,避免缺陷積累,進而解決后進生轉化問題;從知識結構的角度看,每個知識單元都具有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智能與個性發展的綜合訓練,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教學管理的角度看,知識單元是學校教學管理的相對獨立完整的最小單位。以知識單元為基本單位控制教學過程,有利于實現教學過程調控的及時性與高效性,更有利于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控制。
  綜上分析,目標教學提出了如下教學策略:以相對完整的知識單元為基本教學單位,從科學化的教學目標出發實施達標教學,為達標而教、學、評、管;通過及時的反饋矯正,全面優化教學過程;以課時達標為基礎,以單元達標為手段,大多數學生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后,再進行后繼單元的教學,從而使大多數學生學好所學課程,以實現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4.探索出了教學設計的基本規律和活動形式
  每個教師在教學活動正式展開和實施之前,不管自覺與否總要經歷一個準備階段,這個準備階段也就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國外有的學者認為,要想成功地進行教學改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十分關心教學成果和強烈改革意識的教師;二是要有積極組織和支持教師改革的管理隊伍;三是要有為進行教學改革而由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而在這三個條件中,最缺乏的就是第三個條件。不僅如此,我國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也是千差萬別的,通過教學設計環節,可以實現教師素質的優勢互補,從而為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創造良好的條件。目標教學認為,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的關鍵之一。
  目標教學對教學設計的研究,改變了處于經驗性和隨意性狀態的傳統的教師備課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的科學化水平。目標教學設計包括學期備課、單元集體備課和課時個人表格式備課三個方面。
  5.創立了多變量可控制的新的教學模式
  目標教學認為,傳統課堂教學怎么組織,怎么上,大都憑自己的經驗,沒有什么操作常規可循。這就談不上教師教學的“科學化”、“工藝化”和“高效化”,也就不可能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要想實現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必須改變教師教學操作上的經驗主義狀態,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科學、可行的教學操作模式。
  目標教學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是從學習和借鑒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策略及其教學模式開始的,先后經歷了單元教學模式研究、學科教學模式研究、基本模式研究和對教學模式操作規律的研究等四個不同階段。掌握學習策略及其教學模式是布盧姆教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目標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基本的參照框架。但也存在著不足:一是他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是一種行為分類理論,它指向行為的結果,并不規定行為的過程。正如美國教育學研究會在評價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時所指出的:分類學把過程具體化為目標,但評價卻集中在結果上,把導致特殊結果的過程留給教師和研究者考慮。二是布盧姆雖然提出掌握學習策略,但在課堂教學中仍然主張使用常規教學方法。他所強調的主要是引入反饋矯正機制,依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評價。鑒于此,目標教學在借鑒吸收掌握學習教學模式長處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中也進行了創造和發展:(1)擴大了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的內涵。目標教學模式不僅包括教學過程的模式,還包括了教學設計、課型結構等方面的模式;(2)豐富了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的內容。構建了從課時到單元、從學科到課型的一系列教學模式,形成了一定完整的課堂教學操作體系,為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提供了教學操作機制。在這里,目標教學對單元達標與課時達標、教學模式的共性與學科個性的關系的處理,比掌握學習更辯證、更全面、更具體。
  目標教學模式總結了國內外對教學模式本質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教學模式的“三層次”說。認為任何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都是由理論基礎、操作程序、策略方法三個層次構成的。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目標教學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對達標過程、達標方法的研究:(1)目標教學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班級教學優點的基礎上,針對傳統班級教學中優秀生“吃不飽”和后進生“吃不了”的弊端,大膽引進個別化教學措施,促進了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了合作達標教學的組織形式;另一方面在前置知識教學和單元矯正教學中,普遍采用了分層推進、分類指導的教學措施。這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水平,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2)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掌握學習教學模式強調在常規教學條件下進行,它重在為教師提供一個較為科學的縱向的教學過程結構——教學程序,而對與之相應的橫向的教學結構——教學策略與方法的研究重視不夠。目標教學在這方面則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山東省課題組提出了一個由“認知教學、情感教學和反饋矯正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體系,河南新鄉課題組提出了“基層目標導達、高層目標助達、情感目標誘達、運用目標練達、發展目標引達”的策略和方法等等。
  6.完善了自我矯正的教學評價系統
  傳統教學評價的功能主要是“評分數、定等級、貼標簽”,起不到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并據此調控教學過程的作用;教學過程是“自由式”的,對教與學的有效性及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對課時、單元直至學期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沒有完整的調控和保證體系。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目標教學借鑒布盧姆的教學評價理論,建立了教學活動的自我矯正系統,為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提供了監督調控機制。
  布盧姆認為:“自我糾正系統是大多數掌握性學習策略的基本方法。”
  目標教學認為,現代教學評價就是一個反饋矯正系統,教學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須經過它來判斷是否有效;如果無效,就要采取相應的變革措施。在這里,目標教學借鑒布盧姆的教學評價理論,通過學前診斷性評價、單元(課時)形成性評價和階段終結性評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使目標教學自始自終形成了一個“閉合的螺旋式”教學自我反饋矯正系統。目標教學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布盧姆的教學評價理論有所發展:(1)不僅重視單元級形成性評價,而且重視課時級形成性評價。強調通過觀察、提問、討論、練習、測試等方式,來確認課時級教學目標的達成度;(2)形成性評價的對象不僅包括學生的學習活動,而且包括教師的教授活動。目標教學把教師的課堂教學納入形成性評價的范疇,擴大了形成性評價的內涵。目標教學非常重視依據《課堂教學評價方案》,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以引導教師改進和完善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目標達成度;(3)提出了義務教育的性質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相適應的教師教學質量終結性評價方案,為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提供了保證手段。
  7.構建了對教學質量全程控制的教學管理機制
  傳統教學之所以不能使大多數學生都得到較好的發展,確保教學質量的大面積豐收,關鍵是沒有形成一個從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開始,到預定教學目標達成結束的閉環式教學控制體系。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實現教學質量的大面積豐收,目標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管理思想,建立了新的教學管理模式,為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提供了保證機制。
  目標教學管理是建立在“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相信所有教師都能教好”的樂觀主義的教學信念基礎上的。這是一種嶄新的教學管理思想。
  目標教學認為,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來運轉,提出了為達標而教、為達標而學、為達標而評、為達標而管的思想。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校的同志們,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建立了以目標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常規管理體系,簡稱“四三三”目標教學常規管理體系。四個系統,即以教學目標系統為基礎,目標系統、操作系統、評價系統、管理系統相結合;三位一體,即以管理為杠桿,教、學、管三位一體;三級管理,即以區級管理為主導,實行區、校、組(教研組、年級組)三級管理。
  目標教學認為,教學工作有一定程序,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教學質量目標的確立、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師的教學設計、師生教與學的活動、教學效果的檢查與評價、教學總結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教學環節。教學質量就是在師生教與學的這個全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想穩定地控制教學進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加強教學的全程管理。為此,目標教學探索和形成了一個由“教學設計管理、前置目標管理、當堂達標管理、單元達標管理和終結性目標達成管理”構成的目標教學全程管理體系。
  目標教學雖然致力于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追求學生學業水平的高合格率,但并不否認由于學生后天環境、發展基礎等原因造成的個體差異。目標教學認為,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在現有的基礎和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為此,目標教學在通過班教導會摸清每個學生發展基礎、水平和類型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由“后進生轉化、中等生優化和優秀生發展”構成的目標教學分類管理體系。
  目標教學認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通過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群眾性教改實驗,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轉化為教師的教學實踐,從而不斷地改革和完善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常規教學的過程。因此,目標教學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及時把實驗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新經驗、新成果轉化為新的教學常規,以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和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目標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抉擇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辟未來。當我們回首10年來所走過的改革道路時,既要看到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前進道路上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要明確我們前進的目標和方向。如果說10年前在“片追”思潮盛行,整個教育教學工作的著眼點都放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的時候,我們提出解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問題是走在教育教學改革前列的話,那么,當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到今天,要求解決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問題的時候,仍停留在原有的命題上,我們就要落后了。適應中小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給目標教學研究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進一步推動目標教學的理論研究,使目標教學研究再上新臺階,再出新成果,已成為擺在全國目標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必須尋找新的理論生長點,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一)完善和深化目標教學基本理論的研究,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論流派
  目標教學研究是從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教學理論起步的,它所堅持的教改認識路線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理論先行”一直是目標教學研究堅持的基本原則。在目標教學研究已跨入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必須清醒地看到,目標教學的理論研究仍然是相當薄弱的。我們面臨的理論研究任務是空前繁重的,目標教學中的種種未知領域帶給我們的挑戰,依然是十分嚴峻的。一是要把目標教學、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研究,加強對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的有關思想、理論的研究,以不斷從中尋找目標教學新的理論生長點;二是要不斷拓寬目標教學的理論基礎,加強對目標教學的哲學、腦科學、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等方面的理論基礎以及目標教學與其它教學理論流派相互關系的研究;三是加強對目標教學基本概念、范疇、體系和規律的研究;四是進一步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來豐富、完善目標教學理論。
  (二)構建行為分類與內容分類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體系
  在布氏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推動下,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如加涅的五類學習結果、格拉奇·沙利文的六類學習行為,奧蘇伯爾等人的五類學習,加涅梅里爾的四水平行為,德考特的四維智力結構,安德森的兩類知識,梅耶的廣義知識,凱勞冷·修特的學習技能分類等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加涅的五類學習結果和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梅耶等人的分類。加涅從各類學習所需的不同條件出發,將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和動作技能,其中前三類為認知領域的目標;現代認知心理學家一般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
  通過觀察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布氏分類克服了傳統教育目標的模糊、含混的弊端,但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結合卻不太緊密;而加涅的分類與教學內容聯系密切,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但教學目標達成與否卻難以判斷,不利于觀察和測量。由此看來,教學目標的行為分類和內容分類是各有利弊的。行為分類在教學目標的達成方面科學、客觀、可測,卻很難對教師的教學過程作出明確的規定;內容分類直接指向教學內容,有利于教師對教學行為的選擇,卻對教學目標達成與否的判定存在著一定的模糊性。
  在借鑒我們已取得的教學目標分類研究成果,構建符合中小學素質要求的教學目標體系時,必須將行為分類與內容分類結合起來。一是要繼續完善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加強對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教學目標分類的研究;二是要逐步建立中小學素質教育內容體系,把中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目標化。從縱向上分包括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小學教育目標、初中教育目標;從橫向上分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個性心理素質等。三是要加強對學科教育教學目標的研究,把課程方案和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目標化、科學化、可操作化,增強師生的目標意識;四是要開展專題教學目標,如學生的學習指導目標、理科教學中的實驗教學目標、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目標等方面的研究。
  (三)構建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統一的目標教學課程體系
  目標教學要想為我國素質教育的實施作出應有的貢獻,就必須把研究和改革的視野從學科課程和學科教學中解放出來。適應實施素質教育和目標教學研究不斷發展的需要,必然要涉及到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智育與德育等許多問題,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不斷促進目標教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就必須適當拓寬目標教學研究的范圍。一是要加強對學科課程的改革和研究,可抓住“新知識的新環節”,對教師內容適當進行重組,明確講授重點,為課堂教學的“精講”和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提供前提條件;二是正確處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形成的關系,以學科活動課的開設為突破口,建立學科課程與學科活動課程相結合的學科課程新體系;三是以綜合活動課程的開設為突破口,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四)構建學科教學與活動教學相結合的目標教學操作體系
  應該說,我們在建立學科教學體系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高要求來看,我們還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一是我們建立了以知識單元為基本教學單位的一系列教學模式,可以說已形成了一個新的以目標教學基本模式為代表的模式群,但其基本的操作規律還有待于繼續研究和探索;二是讓學生主動發展、生動活潑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是素質教育追求的重要境界,如何在目標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實現,仍然是需要我們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三是我們建立的以教學模式為載體的教學操作體系還主要局限于學科教學領域,伴隨著活動課程的開設,活動教學模式及其操作規律必將成為素質教育教學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四是我們對目標教學操作體系的研究仍然存在著重教不重學的傾向,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研究,建立新的學習指導體系。
  (五)構建目標參照評價與常模參照評價相統一的目標教學評價體系
  目標教學在引進布盧姆的現代教學評價思想、理論、方法,特別是形成性評價理論,發揮形成性評價的反饋矯正作用,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提供調控機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它主要局限于學科教學和形成性評價的范圍內,還遠遠不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要真正建立起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和調控機制,必須在完善目標教學評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要改革學科教學質量沿襲已久的百分制評價方法。上海、山東煙臺等地正在探索實施的“等級分加評語”的方法值得借鑒;二是要研究學生整體素質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的策略的方法;三是要研究學生單項素質(思想品德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個性心理素質等)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策略方法;四是要研究學生個性特長的評價技術和方法。
  在構建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目標教學評價體系時,要堅持以下兩條原則:一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二是目標參照評價與常模參照評價相統一的原則。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更要重視目標參照評價。
  (六)構建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相結合的目標教學管理體系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哲學思潮對教學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科學主義對教學管理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強調理性、科學、客觀,重視對教學質量和成績的管理;人文主義對教學管理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強調情感、積極性的調動等。目標教學管理理論在科學客觀地評價師生的教學活動方面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為了最大限度地啟動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在構建目標教學管理體系時必須把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結合起來。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已有目標教學管理體系;二是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開展教育教學質量管理的研究;三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要加強課堂教學重視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四是要重視對人文管理的研究。要通過價值管理和人格管理,使師生真正成為教與學的主人,要建立合格管理新機制。
  〔作者張志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徐明祥系《中國成人教育》雜志社副主編。濟南 250014〕
   (本文責任編輯:武思敏)
  
  
  
教育研究京57-64G3中小學教育張志勇/徐明祥19971997 作者:教育研究京57-64G3中小學教育張志勇/徐明祥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1:37

[新一篇] 我國的語文課為什么幾乎沒有寫作教學?

[舊一篇] 我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