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語文教學之門  ——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近半個世紀以來,語文教學改革走過了一段又一段艱難的歷程。驀然回首,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語文教改為何陷入迷宮?帶著疑惑我們審視了這些年來走過的教改之路,結果驚奇的發現:以往由于語文教學一直緊閉四門,足不出戶,“抱著教材打滾”,所以改來改去,只能在一間房子里兜圈子。當前語文教改迫切需要打開長期封閉的語文教學之門,面向生活,建構開放的語言運用教學體系,才能走出迷宮。本文擬對這種教學理論進行構想。
  1.語文教學要走進教材,更要走出教材。我們在對語文學習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后發現:語文學習的過程,從實質上說是獲取語用經驗的過程。語文教學,只有走進教材,才能讓學生學到別人的語用經驗;只有走出教材,才能讓學生內化別人的語經驗。
  以往語文教學存在兩大弊端:一是死扣課文,孤立分析;二是拋開課文,架空分析。前者將教材肢解,后者作空洞說教,都沒能把學生領進教材。課文實為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語用的結晶,凝聚著作者的文思和情結,涵蓋著語文知識和技能,作者的語用經驗沉淀其中。語文教學若能將課文“還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讓學生置身于語用狀態中,通過解讀課文里的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深入作者思維的宿地,與作者一道神游、辯論,探究作者的思想方法,作者的語用經驗也就被學生接受了。因此我們要求的語文教學應該是沿著“披文(解讀課文)—入情(品味感情)—入神(領會文思)”的軌跡,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走進教材,漸入佳境,探究作者的語用經驗。然后讓學生帶著作者的語用經驗,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運用,反向從教材中走出來,把作者的語用經驗化成自己的經驗。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語文教學,不再孤立的作字、詞、句、篇的分析,而是以能力訓練為主線。每節課根據課文特點,著重訓練一個能力點,配套講授相關知識點,以此帶動全篇,在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經歷引入語文教學之中,讓技能、習慣、興趣的種子在學生那里著床、萌發、生長。舉例而言,《我的小桃樹》可以這樣設計教學:課堂上教師首先出示自制的教學掛圖,將文中小桃樹在風雨中抗爭的情形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把學生“引到”作者當年寫作中觀察到的那種生活情境之中,然后再來引導學生解讀課文,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教學還不能就此作結。還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作者寫作前為何這樣構思,寫作中為何這樣運思,讓學生明白作者要寫一篇文章表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抒寫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寫作時并沒有直接把這層意思表述出來,而是想到了要用一棵與作者有類似經歷的小桃樹來寄托,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融進這物里,通過它的表現來暗示。這樣,作者的語用經驗,也就被學生操在了手里。最后教師要求學生選擇生活中曾經牽動過自己憂樂的某物,采用作者構思立意的方法寫一段文字。學生寫出了這樣的文字,也就從教材中走了出來。這里,從教材中走出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讀后寫”,它是技能內化的“舟車”,教師應該依照技能特點,靈活設計一些形式新穎,操作方便的語用練習,供學生在生活中操練,加速技能內化。上完《食物從何處來》,學生學到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教師不妨要求學生在課外就自己身邊的事物分類搜集詞目,編一部微型詞典。諸如《日用文具微型詞典》、《常用家用電器小詞典》、《家用坐具小詞典》等,學生編寫詞典的過程,就是技能內化的過程。教了初中語文第三冊讀報單元,學生從課文中學到了“標題新聞”,“消息”,“新聞短評”的寫作知識。但這還只能算走進了教材。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校現有廣播設施,通過引導學生自辦廣播站,把學生引出教材。教師不妨發動學生,廣泛搜尋學校一周來的新聞,每人采寫三條標題新聞,一則消息,寫好一篇新聞評論。然后分小組進行編輯、廣播競賽。隨著這一活動的有效進行,新聞寫作、編輯、廣播的技能,逐步被學生內化。我們如果能在語文教學中處理好走進教材、走出教材兩大環節,語文教學的效率必將產生根本性改變。
  2.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更要走進生活。我們在對生活中的語用行為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后發現:語文活動的終極目的是為生活服務,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進生活,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怎樣教。
  現實語文披有兩張皮,一為課堂語文,一為生活語文,兩張皮,兩種面貌。一方面課堂上學生傾其全力所學的語文,拿到生活中才發現沒有用處;另一方面生活處處又無時不在呼喚語文。學的不能用,用的沒有學。課堂語文和生活語文極不協調。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過去語文教學一直背著惟教材才是語文的。語文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則被視為“跑野馬”,教材上的內容點點滴滴都不能放過。教學中教師不惜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得支離破碎,硬塞給學生。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這種教學得失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教學內容,學生終生只在學習時接觸那么一次。語文教學不作學法、文法指導,孤立的作字、詞、句、篇的分析,學生學到的是一些生吞活剝的死知識。這是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癥結所在。由此觀之,語文教改單在教法這樣的末節上做文章,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當前最重要的是要研究生活語文,調整課堂教學,縮小課堂語文與生活語文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放棄陳腐的文字游戲,革除多余的教學環節。從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課堂教學,切切實實進行語言運用能力訓練,并且設法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引進課堂,把技能的操練引向生活,按照“課中學—課外練—生活里用”的線條設計能力訓練系列。這種教學觀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不再從課文中單方面的挖掘講點,而是兼顧生活的要求和課文的特點,本著生活需要,課文能練的原則,從課文中提煉能力訓練點。訓練時也不僅局限于對課文內涵的挖掘和生發,而是以課堂為根據地,向四周的生活輻射,讓語文教學走進生活。例如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按照傳統的教法來教就應該分課設教,從生字新詞、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寫作特點,課后練習,逐一落實。改革后的教法則不將課文作這樣的分割,而是從本單元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未來工作、生活的需要出發,把教會學生如何讀書治學作為本單元能力訓練的目標,整個單元統籌規劃教法,單編課文分項實施訓練。學習《我的長生果》是本項能力訓練的序幕,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明確讀書與治學的關系,激發學生讀書做學問的興趣。接下三篇課文教學則要教給學生做學問的具體方法,讓他們初步懂得如何利用圖書館、書目、工具書進行學習和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帶到圖書館參觀,設計一些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聯系的研究題目,諸如《初中教材中的古詩詞出處小考》、《初中生學習的心理障礙種種》、《名人學習語文方法評介》供學生實踐。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面向生活、走進生活的特點,讓學生主動學習課文,進行技能訓練。讓我們驚喜的是以往需要教師強行灌輸的知識,這里學生在語用中不得不主動索取。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走進生活,才能步入佳境。
  3.語文教學要構建大語文教學圈,更要讓學生上圈歷練。我們在對語文學習進行了多年的體驗后發現:語文學習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一個歷練和積淀的過程。語文教學只有構建大語文教學圈,才能關閉“必然王國”;只有讓學生上圈歷練,才能走進“自由王國”。
  語文學習有自己的規律,學生從最初在書本上接觸知識到最終完全內化、變成自己的技能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從表面上看是:知識—技能。其實這根線還只是一根粗線索,這根線索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知識—感知—體驗—練習—技能。從這根較為具體的線索中,我們不難看出,要把書本中的知識,變成學生的技能,中間的歷程是異常復雜的。過去語文教學僅把眼光集中在這一過程的兩極上,沒有看到其間的中介環節,所以在教學中往往采用簡單的方法,試圖將技能一下子“倒給”學生,結果遭到規律的懲罚。語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介環節上做文章,設法優化語文學習的中間過程。知識由初步接觸,經過反復歷練到最終領悟、完全內化是一個滾雪球式的漸進過程。經驗要靠在語用中一點一點的積淀,不可能一步完成,須要依賴大量的實踐環節。過去語文教學極限于教室狹小的空間,省去了很多這樣的環節,欠債太多,致使不少技能學生掌握不到位,須來日到生活實踐中去補課,才能最終消化,嚴重滯緩了技能的內化速度,影響了教學效率。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把眼光局限于課內,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問題,還必須在課堂以外尋找新的天地。我們在對語文學習的外圍環境進行了周密的考察后發現: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課堂、校園、家庭、社會是語文學習的天然場所。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大語文教學來開發這些環境資源,創建語言運用教學體系,最終找到語文教學的最佳途徑。建立大語文教學圈,就是把學生的課外、校外生活放到語文課的高度來規劃,組建一條由“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構成的圈化的能力訓練“驛道”,把語文技能放到這條驛道上,一站一站的滾動訓練。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一方面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語用訓練職能作用,精耕細作,為學生播下技能的種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園、家庭、社會的場境優勢,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促使技能形成。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在技能訓練中,以課堂為苗圃地,精心澆種,以校園為育林場,耐心修剪,以家庭為轉移站,小心呵護,以社會為大山林,傾心培值,順次完成技能輪訓,促成技能全面內化。有了大語文教學圈,語文教學才能從無效中解脫出來,按照語文學習的規律進行。只有讓學生上圈歷練,語文教學才能革除多年的痼疾,走上語言運用教學的正道。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認為,現階段語文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就在于盡快建立大語文教學圈,開展教學實驗,迅速取得經驗,形成規范。
  只有打開語文教學之門,才能迎來真正意義的語文教學改革,本文從宏觀上提出了一些構想,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運作,還有待于作深入的探討。古人云:“入山問樵,入水問漁。”藉此我們也向語文界的廣大同仁討教。
  
  
  
中學語文教學京5~7G31中學語文教學楊邦俊19981998湖北枝城市枝城中學 楊邦俊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5~7G31中學語文教學楊邦俊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1:39

[新一篇] 打開一個語文教改的突破口  ——實施“以訓練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舊一篇] 打破舊傳統束縛,探索新教學模式  ——對“注冊視聽生”試點若干問題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