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很長的時間里,教育學者的基本工作就是就教育和教育學問題著書立說,不能說與教育實踐無關,只是這種關系存于書本上、書齋里。其表現有二:一是教育學者們著書立說時,部分問題與部分材料來源于實踐;二是所立之說部分解釋、論辯或批判實踐問題。盡管如此,我們不能不說教育學者的這種研究沒有深入實踐,投有在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中為實踐的發展而思考和行動,缺乏實踐的興趣。
    教育學者不去深入實踐,似乎有自己的“理由”:理論工作者的職責就是貢獻理論,為什么要關注實踐,不關注實踐不行么?
    這種觀點和態度近年來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評:理論是純粹概念的演繹么?書齋里制造的理論與活生生的教育實踐有何聯系?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它的發展遠跟不上教育實踐發展的速度;有人說,理論過于先進,距實踐有較大的距離;也有人說,現在的教育研究者是上不抓天,下不著地。如此等等,盡管評說各異,但都表達了對教育學者工作的不滿。
    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教育理論研究在漸變:一部分教育學者正以飽滿的熱情關注著教育實踐活動,思考著教育實踐問題;走向中小學教育現場,為教師們獻計獻策,謀求教育革新。這就是當下我國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除對上述質疑和批評的回應外,另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小學教育改革呼喚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眾所周知,當下的我國基礎教育正經歷著一次深刻的變革,可謂全方位、多層次,涉及教育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其動作之大,難度之高,前所未有。這次變革的目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實行3級課程政策,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實行發展性評價;等等。這些新目標與新任務是廣大的中小學教師未曾聽聞、未曾經歷的,缺乏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必然產生“老方法不靈、新方法不會”的尷尬。在此背景下,一些改革意識較強的校長們紛紛把眼光投向教育學者們,期望他們參與、合作、出謀劃策。其二,教育理論的深層次發展需要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事實上,教育學者們一直探討的教育理論似乎不盡如人意,進展不大;教育學教科書上依舊還是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凱洛夫、布盧姆、布魯納等外國人的理論。固然外國學者的理論有許多合理的成分,但我國的教育實踐畢竟需要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我國有古人的教育理論,學者們也一直在探討外國教育理論本土化的問題,但中國特色教育理論發展的根在哪里?其出路又在什么地方?事實表明,這根本就在我國現實的教育實踐,出路就在教育實踐現場。任何脫離我國當下教育實踐的教育學者都無法為中國特色教育理論做出貢獻。可以說,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是教育理論深層次發展的需要。
    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實踐關懷”實質上是教育學者與實踐者的互動,是理論與實踐的一種結合,也是理論與實踐、學者與實踐者的共同成長。不難發現,由于教育學者的參與和合作,一些學校摘掉了薄弱學校的帽子,開始走向優質學校的行列;一些學校漸漸顯露其特色,不斷向名校的行列邁進。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具有相當創新性的中國特色教育理論產生了。僅在上海這片土地上,舉其大者就有成功教育理論、愉快教育理論、新基礎教育理論、理解教育理論等。可以相信,教育學者走向實踐必將促進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的發展。
    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十分可貴。不少學者不辭辛苦,不畏長途勞頓,經常出入中小學教育現場,深入一線聽課、看課、評課,與中小學校長談心,與教師交流。當前,為了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科學的發展,應當鼓勵教育學者更多地深入教育實踐,有更多的實踐關懷。教育學者如何處理與實踐者的關系?憑借什么走向實踐?以什么方式走向實踐?在實踐中應當做些什么?這些正是本文要闡述的問題。
      一 教育學者走向實踐要處理好與實踐者的關系
    教育學者走向實踐,需處理好與實踐者的關系。其一,應明確走向實踐的目的。教育學者走向實踐,不只是去簡單地“給予”、指導實踐者,同時還應努力從實踐中“獲取”養料,思考、探索教育問題,不僅要對教育實踐有所貢獻,而且要對教育理論有所創新。其二,對自己與實踐者的身份應有正確的定位。不要總是以理論家自居,以為實踐者都是理論的“貧困戶”。要明確自己的理論需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要懂得理論可能只適合某一實踐目的和實踐場景,并且理論的規范或批判功能只有得到實踐者的認同才有力量,才有意義。從一定意義上說,實踐者也并非都是理論的“貧困戶”,部分實踐者有自己的理論,只是這些理論有的是明確的,而多數則是緘默的。其三,對自己的作用應有正確的認識。正因為一些實踐者有個人的理論,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以至于他們往往可能抵制教育學者的一些適切的見解,拒斥所謂的“宏大理論”。為此,教育學者絕不要指望實踐者對自己的那一套全盤接受,重要的是引起實踐者對其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其四,要有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走向實踐,就是要身臨一線,與教師進行合作和交流。不言而喻,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對于教育學者處理好與實踐者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教育學者走向實踐需具備的條件
    教育學者真正走向實踐,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其中重要的3個條件是:1)具有一顆真誠的心。走向實踐時,教育學者只有胸懷一顆真誠的心,才會受到實踐者的歡迎和尊重,也才能贏得實踐者的信賴,從而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合作。這種真誠不僅表現為積極向實踐學習,努力探索教育理論發展所需要的豐厚的實踐資源,也表現為積極運用理論闡釋實踐、規劃實踐和批判實踐。2)具有熱情的態度。走向實踐時,教育學者要以熱情的態度對待實踐和實踐者,舍得情感和智力的投入,實踐者才愿意積極回應。要做到熱情,一是要虛心,放下學者清高的架子,使兩者處于平等的地位;二是要積極主動與實踐者對話、溝通、交流,以取得相互間的理解;三是要勤于到實踐現場,熟悉情況,了解實情。3)具有先進的理論與獨特的實踐智慧。先進的理論與獨特的實踐智慧是教育學者的資本。這種先進性表現在理論處于時代前沿、理論前沿,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當然,如果僅僅只有理論,而缺乏獨特的實踐智慧,那么教育學者的理論就很可能成為機械的教條,難以化作行動的策略或指南。要具備先進的理論和獨特的實踐智慧,就要求教育學者不僅要站在理論前沿,而且要有創新與實踐的能力,即有“上天入地”的本領。
      三 教育學者走向實踐的方式
    教育學者走向實踐的方式很多,按照有無課題中介劃分,主要為“課題式走向實踐”與“非課題式走向實踐”兩大類型。1)課題式走向實踐。這是指教育學者以課題為中介而與實踐者結合在一起。這種課題或者是教育學者自己確立的,或者是實踐者根據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選定的。一般說來,教育學者的某些課題需要到教育教學現場去收集資料,或者通過實踐檢驗或推廣某種教育理論、理念及模式;而實踐者的某些課題急切呼喚教育學者走向實踐,因為他們需要相關研究作參照、先進理論作支撐以及學者的見解與批評。總之,課題是教育學者與實踐者結合的紐帶。2)非課題式走向實踐。這是指教育學者并非為了完成某項課題,而是為了向實踐者提供咨詢或者尋求友情合作走向實踐。在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一方面實踐者需要教育學者(專家)提供咨詢,另一方面實踐者與教育學者因曾經有過的合作關系或者某種聯系,相互了解,配合默契,這都使得教育學者走向實踐成為十分自然的事情。可以說,提供咨詢與加強友情合作是教育學者實踐關懷的兩種重要的方式,它們具有自愿性、靈活性、經常性、非正式性的特點。
      四 教育學者在實踐現場可做些什么
    教育學者走向實踐,在實踐現場可以做些什么呢?總結已有的經驗,教育學者大致可以在下述6個方面有所作為:1)觀察。觀察是關注實踐的前提條件,沒有觀察就難以真正了解實踐,對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教育學者對實踐的觀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進入實踐現場直接觀察,一種是通過電話、書信、錄像或電子郵件等形式間接觀察。前者能讓觀察者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和體驗,但因為時間關系可能受到一些影響;后者雖讓觀察者感覺不很真切,但只要做得好,還是能夠充分傳達信息,并且靈活方便。2)思考。思考是對觀察結果的進一步反應,也是采取后續行動的前提。離開了認真而深入的思考,就不能對實踐問題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就不能提出恰當的見解,更談不上采取恰當的行動。教育學者對教育實踐的思考不同于實踐者的思考,因為教育學者一般有更寬廣的理論視野。需要強調的是,教育學者的思考只有比實踐者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更獨到,才有在實踐中顯示其價值的基礎。3)評論與建議。評論與建議是教育學者對實踐做出的言語反應:評論是教育學者對實踐者的已有行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它針對的是過去;而建議則是教育學者對實踐者的行動的期望,它針對的是未來。評論與建議是建立在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之上的。教育學者如果離開了觀察與思考,任何評論與建議都會變得空洞無效。如果實踐者采取拒斥與不合作的態度,教育學者的任何評論與建議也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教育學者在提出合理的評論與建議的同時,也要注意與實踐者的溝通,使之有所了解并達成共識。4)參與行動變革。參與行動變革是教育學者對實踐做出的行動反應。參與行動變革有多種表現方式,如與教師一起備課、開發課程資源、設計教案、制訂行動策略,或者親自上一堂課,等等。參與行動變革要求教育學者首先要練好內功,善于以自己的行動說話。5)提供有關資料。實踐者由于地域和視野的局限,往往缺乏改革實踐所需要的資料,因而教育學者應主動地向實踐者提供先進的教育資料,包括先進的理論書籍、優秀教案等。需注意的是,教育學者在提供資料時一定要發揮自己所具有較高批判與鑒別能力的優勢,并結合實踐者的能力和水平進行篩選和甄別。6)參與教師培訓。教育學者因其理論視野較為開闊,接觸到的實踐個案較為廣泛,再加上他們有較強的反思能力,能夠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示,因而培訓教師就成為教育學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教育學者參與教師培訓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如舉辦教育理念、教育理論講座,指導教師設計教學策略,引導教師反思教學行為,幫助教師規劃專業發展方向,參與聽課中國教育學刊京23~25G1教育學陳振華20042004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在我國教育領域表現為一部分教育學者正以飽滿的熱情關注著教育實踐活動,思考著教育實踐問題;他們走向中小學教育現場,為教師們獻計獻策,謀求教育革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鼓勵教育學者更多地關懷實踐、親近實踐、融入實踐、躬身實踐,尤顯重要。教育學者/實踐關懷/教育實踐本文所說的英國,實際上只限于英格蘭,基于習慣仍稱為英國.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陳振華 華東師范大學文科大樓《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編輯部。(上海 200062) 作者:中國教育學刊京23~25G1教育學陳振華20042004教育學者的實踐關懷,在我國教育領域表現為一部分教育學者正以飽滿的熱情關注著教育實踐活動,思考著教育實踐問題;他們走向中小學教育現場,為教師們獻計獻策,謀求教育革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鼓勵教育學者更多地關懷實踐、親近實踐、融入實踐、躬身實踐,尤顯重要。教育學者/實踐關懷/教育實踐本文所說的英國,實際上只限于英格蘭,基于習慣仍稱為英國.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0:53:08

[新一篇] 論教育學的范圍

[舊一篇] 論教育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轉型的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