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領域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隨著科學的不斷分化與綜合, 一門新的學科——教育倫理學(Educational Ethics)已成為教育科學的一個理論分支,成為道德科學的應用學科之一,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但由于對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領域的邊界還不甚清晰,該學科的研究目前還處于較為冷寂的狀態。本文的論述旨在于進一步引起人們對該學科的關注,以促進教育倫理學研究的深入與繁榮。
  其一,教育倫理學首先應關注自身理論的構建,即教育倫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以奠定理論基石,確立學科的獨立地位。作為一門教育與道德的交叉學科,教育倫理學應該從哲學的高度審視教育行為的倫理道德蘊含。如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關注;教育倫理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注;對教育進行道德審視的依據;教育倫理對人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特殊意義和作用;評價教育是否道德的基本原則,科學方法等都是形成教育倫理學原理的基本主題。因教育活動表現為多種形式,其道德審視的角度亦必須表現為多種形態。除研究一般的教育倫理學原理外,還應根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不同的教育領域,研究適合其倫理關系的道德評價體系。如學校教育倫理,就應著重于研究教育目的、內容、方法的道德屬性及其價值,而且對教育勞動者的職業道德給予高度的關注。
  其二,探索中外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根基和歷史的邏輯聯系,也是教育倫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特別是我國的教育實施活動歷史悠久,教育家和思想家燦如星海,他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極富道德價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構成了我國教育倫理思想發展的深厚根基。時至今日,這些思想,諸如德教為先、修身為本、師道尊嚴、為人師表、樂群愛生、教學相長、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誘導、寓教于樂、身教重于言教、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慎獨自省、克治改過、以義制欲、力行踐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等,都對我們今日的教育道德有著啟發和借鑒作用。另外,在古今的外國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著作、言論及實踐活動中都包含了有價值的教育倫理思想,對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進行考察、挖掘、研究、借鑒和改造,給予批判和吸收,使之為發展和完善中國的教育道德服務,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
  其三,關注現實教育中的各種矛盾、變化,并作出倫理的評價和引導,這既是研究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同時也是教育倫理學的使命,是時代賜予這門新學科得以立足和發展的重要契機。用倫理學的目的來審度教育的道德問題,也有利于為進一步研究我國教育改革開辟一個更加廣闊的理論視野。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傳統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價值觀的挑戰,經濟體制市場化使教育面臨著一系列的兩難選擇。
  比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是按照效益原則來配置資源的,其功利性和競爭性非常明確。教育系統要維持自身的生存并得到不斷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效能。如為了滿足勞務市場的需求,學校就必須建設好社會“熱門”專業,加強實用知識和技術的教學。但是,教育除了承担著向下一代傳遞人類世代積累和創造的文明成果,將青少年納入現有的社會體系之中,使之成為能夠履行各種社會責任的合格公民的責任之外,教育在其本質上就有一種超越現實的理想性,它總是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思想來提高一代代新的社會成員的人格發展水平,使成長的一代人繼往開來,為人類開辟更有希望的未來,從而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教育這一超越現實的本質,帶有超功利的、利他主義的性質,與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功利主義和競爭原則存在著明顯的沖突。是在市場調節機制的控制下不斷培養出能賺取更多利潤的“經濟人”?還是根據人類的道德理想不斷促成完善的人性?后者的教育過程是長期的,教育作用的釋放是滯后的,也必然與市場調節的短時性,市場作用的速效性產生矛盾。這一矛盾也是學校教育中降低對道德教育和人文學科教育的力度,家庭教育乃至社會教育中重智輕德傾向產生的主要原因。這種急功近利式的畸型教育,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響,傷害了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正常發展。因此,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不僅對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而且對社會文化的平衡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所有這些,又從另一方面要求教育擺脫市場的支配,按照長遠的人類理想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1992年6月, 黨中央國務院制訂出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確定教育是第三產業中應加快發展的重點。于是人們開始從第三產業的角度看待教育,把培養人的教育活動看成是一種服務活動,是可以交換的,這種服務就應是“有償”的,社會再不能無償地占有這種服務,應給予報酬。那么,明確教育服務有償性是否意味著學校可以以“營利”為目的呢?價格是否象企業生產給商品定價那樣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呢?有償服務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呢?作為“有償服務”,它的價格標準究竟應如何制定才為合理呢?社會對學校“亂收費”的不滿與批評,究竟是人們長期以來習慣于把教育看成是一種消費事業或公益事業的觀念未得到真正的改變,還是辦學者的不合理“謀利”呢?這些都需教育倫理學進行深入的研究。
  “有償教育”的一項直接改革舉措是我國除義務教育以外的教育均實行收費教育,這是符合實際的。但在現實中,也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即學習成績好,迫切想深造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交納學費而失去進一步受教育的機會;相反,成績一般,但家里有錢就能繼續升學讀書。這顯然與共產黨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奮斗的要爭取實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人人都能得到充分教育的理想相悖,與教育的公平性、民主性原則不符合。如何在實現教育收費政策時采取切實的措施,防止出現“只有有錢人才能受教育”的現象;如何在收費制度下堅持教育機會的均等性,教育權利的公平性和教育的民主性原則,以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優越性,就成了這一教育改革措施是否符合道義的關鍵所在。
  再從價值規律來看,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商品價格又是由其價值決定的,它總是隨著供需狀況等多種因素的變化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生產優質產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總是要多一些,因而其價格也理所當然要高一些。那么,教育質量好的學校就可以向其服務對象收取較高的費用。但是,在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的同時,教育還在發揮著社會分層的功能。在社會成員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流動的過程中,教育發揮著選擇精英的作用。為了保證真正的優秀人才能夠向高層次流動,教育只能根據個人的發展水平來選拔人才,不管這個人是否付得出高額學費。顯然,這是同等價交換原則相悖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價值觀的功利主義與拜金主義傾向得到了發展,與此相應,個人主義,享樂思想也進一步膨脹。這對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層次的、持久的影響,譬如人才市場的建立,人才流動體制的形成,使現有教師隊伍或將要成為教師的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們有了重新擇業與自主擇業的機會,而他們的擇業傾向又往往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物質待遇為轉移的。因此,就我國國情而言,教育界將長期面臨如何穩定教師隊伍,如何把優秀人才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而又不流失的問題。
  另一方面,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傾向,又嚴重影響、沖擊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個人主義、享樂思想的濁流玷污了人們心中圣潔的職業。去年6月,在全國構建督導評估機制推動實施素質教育汩羅研討會上,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說:“現在濫用懲罚手段的事例很多。在某地學生投訴中,體罚、變相體罚比例達15%,輕則訓斥、罚站、罚跪,重則毒打。而且罚款成風,什么都罚款,遲到、曠課罚款,違紀罚款,考分低也罚款。罚款也引進教學管理中。某地學校明文規定考試不及格的罚款,這是極其錯誤的。”除了體罚和罚款之外,比體罚更甚的是“心罚”,學生稱之為“精神虐待”,如隨意嘲弄、諷刺、挖苦學生。尤其對后進學生采取歧視態度,甚至進行人格侮辱。少數教師以教謀私、利用職務之便,采取過生日,補課,兜售商品等方式向學生索取錢物,或明目張膽或旁敲側擊,嚴重損壞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師德的滑坡,除受社會上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應試教育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應當看到,搞素質教育很不容易,而搞應試教育倒反而比較輕車熟路可以不顧孩子的身心的特點和需要,只需按照考試的要求,每天給孩子解題、布置大量的家庭作業,經常考試就行了。”久而久之,自然使學校的教育忘記了培育人才,忘記了教師育人的自身具有的基本品德。一些學校的教師甚至隨意遠離自己的職責,把本該肩負的日常責任也下放給家長,如具體檢查和輔導孩子學習,讓家長充當“家庭教師”,引起社會與家長的不滿。
  師德問題在當今社會生活,在學校教育中的普遍性和嚴重性,由于人們對孩子教育的憂慮,正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97年第一期的《半月談》雜志,將之列為全社會關注的七大教育熱點之一。師德水平下降的現狀已成為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大癥結,如何來解開這個“結”,教育倫理學義不容辭地應承担責任。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對于整個教育過程中倫理道德關系的形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對教師道德的研究,仍應成為教育倫理學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對教師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過程(認知、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習慣等),對其形成的社會條件,如經濟制度的先進性,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包括道德傳統社會風尚等,以及各種社會條件的優劣對教師道德的促進或促退作用的影響等,都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總之,教育倫理學應著力研究教育中的熱點問題、重大問題、困難問題,對教育的總體情況和各部分的具體狀況進行道德上評判,加以褒貶,并提供符合道義的改進方法和途徑,概括適用于教育不同領域的倫理規范,以此約束人們的行為,并發揮社會輿論和個人良心的作用,促使個人達到道德自律,監督社會和對教育行善,以發揮教育倫理學在社會中的應有作用。
江蘇社會科學南京184~186C8新興學科錢煥琦19981998本文論述了教育倫理學的理論構建及其研究對象,認為現實市場經濟的沖擊所帶來的功利與道德的沖突,“有償服務”等問題,亟需教育倫理學作出正確回答。教育倫理學/道德/功利/有償服務錢煥琦,南京師范大學經濟法政學院副教授,副院長 作者:江蘇社會科學南京184~186C8新興學科錢煥琦19981998本文論述了教育倫理學的理論構建及其研究對象,認為現實市場經濟的沖擊所帶來的功利與道德的沖突,“有償服務”等問題,亟需教育倫理學作出正確回答。教育倫理學/道德/功利/有償服務

網載 2013-09-10 20:53:28

[新一篇] 試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素質教育思想

[舊一篇] 試論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大學課程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