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育評價概述(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三、高中語文教育評價的目的、類型與功能
  任何行為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教育行為更是如此。高中語文教育評價的目的、類型與功能,是研究語文評價的重要內容。
  (一)高中語文教育評價的目的
  《課標》指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相銜接,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全面考察。”這是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確定的評價目的。
  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標準,教師是關鍵。因而,高中語文教育評價首先必然地指向高中語文教師。高中語文教師評價體系的建立,必須“有利于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提高”。
  課程目標的實現最集中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同學習的主體——學生共同研討文本的舞臺,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陣地,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能夠集中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狀態。
  (二)高中語文教育評價的類型
  關于教育評價的分類問題,學術界不僅分類的角度不同,而且觀點分歧很大。從評價的性質上看,可以把評價粗略地分成最大成就和典型行為兩大類;從課堂教學中運用的角度看,可以把評價方法分成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測驗評價三類。
  1. 按評價在教學中運用的時機分類
  在國內學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用到的教育評價,根據語文課堂教學運用評價方法的時間順序來分主要有三種: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1)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實施,在性質上大致相當于單元測驗。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對教師而言是借此獲得教學過程中連續性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歷程、學習特點、學習困難等信息,作為隨時修正自己教學的參考。同時,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也可提供反饋信息,學生根據反饋的結果獲知自己學習后的表現情況,從而肯定或修正以后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是不可缺少的。根據預定的教學目標,然后核對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教師才能針對全班或個別學生的學習成敗情形,分別給予輔導。
  形成性評價可在課文、單元或學期教學過程中隨時進行。以教學目的為出發點的教學過程,經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轉化為學生聽讀說寫的學習行為,教師隨時把這種學習行為和原定目的進行對照,一旦發現問題,便立即進行矯正教學,以保證教學目的的達成,這個過程就是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重視的是教學過程中對存在問題的及時發現,對教學措施的及時調整和對學習行為的有效控制。
  例如,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先秦歷史散文選了《左傳》《國語》和《戰國策》中的四篇文章,在語言文字上要求學習重點實詞,每課課后練習都規定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隨堂就可順利完成。學生有時隨堂完成情況很好,一到綜合運用就不夠理想。于是可以選擇《左傳》《國語》或《戰國策》能夠包括四篇課文重點文言實詞的選段,設置單元綜合測試,使課內學習的文言實詞同課外選段中的文言實詞相聯系,就可以實現形成性評價。
  (2)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對經常表現出學習困難的學生所做的評價,它的目的是對個人的問題行為及其原因進行診斷。診斷性評價多半是在形成性評價之后實施。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實施之后如發現學生有學習困難的情形,即隨時給予個別輔導,在輔導中幫助學生改善方法或習慣,從而克服學習困難,并跟上班級教學的進度。如果輔導之后學生學習困難情形依舊,甚至日益嚴重,那可能就不是單純的讀書方法或學習習慣的問題。長期表現學習困難的學生,很可能在心理上另有原因。在這種情形下就需要對他們實施診斷性評價。
  還以文言文學習為例。上述單元檢測中,有的學生隨堂練習對文言實詞掌握得不錯,一到單元檢測就“發蒙”。經過教師詢問,原來初中階段文言文量比較少,學生往往以死記硬背為主,很少整體理解文章,一到高中,面對數量多、篇幅長、內容相對深的文言文,還是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加上其他學科的綜合壓力,就手忙腳亂。經過診斷,教師發現了“病因”,就在文言文學習方法上進行引導,以誦讀為主,注重朗讀的節拍;充分熟悉課文,了解歷史背景,介紹歷史掌故,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習方法上促其轉變,采取情境釋詞的方法,把單音節文言實詞情境性地轉化為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不僅促進了文言文學習,同時還使現代漢語水平得到提高。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用于教學結束后,在性質上相當于現在學校中所舉行的期末考試。其目的有兩個:其一是在教學目標之下,檢查學生一學期的學業達到了什么程度,從而判斷教學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據終結性評價的結果,評定學生的學業成就,并將評定結果通知學生家長或記入檔案。
  終結性評價的關鍵環節是編制試題,一份好的測試題應達到以下標準:
  ①測試內容要與教學目的相對應,要圍繞排列有序的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數量制題,然后選擇好的題目組卷。
  ②測試題排列要有層次性,按認知目的的記憶、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的順序呈現出一種遞進關系,以選擇、填空、簡答、寫作等題型來體現。
  ③要以測試語言為重點,在主要測試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涉及思維能力和語文知識的測試。
  ④還要照顧不同水平的各種學生,可用必答題和附加題的形式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不同需求。另外,還應注意到情感原則,試題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閱讀和寫作的內容要盡量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根據終結性測試的反饋信息,對沒有達到學習目的的個別學生,要設法進行個別輔導;對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教師要進行集體補救性教學。個別輔導和集體矯正仍然要圍繞教學目的進行,不過要變換教學方式,變換輔導角度,變換檢測試題,以確保教學目的的達成。
  目前,我國高中普遍采用的終結性評價,仍然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有的學校將期中、期末成績相加求和除二,取平均值,此平均值記錄到學生學業成績表上,作為將來畢業成績。而呈給學生和家長的,則是期末成績。學生和家長往往并不看重平均值。這也說明,在終結性評價上還存在著單一、片面、失衡的問題,需要改進。
  2. 按評價的內容分類
  教育評價的內容極為豐富,欲窮其類,實非易事。但從基本內容來看,語文教育所涉及的主要有能力傾向評價、成就評價、人格評價。
  (1)能力傾向評價
  能力傾向評價的目的在于評價個人的潛在才能,預測個人的能力發展傾向。能力傾向評價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關于一般能力傾向的評價,旨在評價個人多方面的潛能;另一種是特殊能力傾向評價,旨在探測個人某方面的特殊潛在能力,如音樂能力傾向、機械能力傾向、美術能力傾向等。能力評價主要是預測學生是否有能力繼續未來的語文學習。由于評價目的不相同,測試的內容也有區別,如學年測試和畢業測試的重點應在學生已學習過的課本內容上,高考則通過在大綱規定的范圍之內,而又在課本以外的內容來測試評價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
  (2)成就評價
  成就評價的目的在于評價個人在接受教育或訓練后的成就。常見的有兩種類型:一是學科成就測驗,旨在評價學生在某一科目上的學習成就;二是綜合成就測驗,旨在測量與評價學生在多個學科或綜合學科上的學習成就。綜合成就測驗既可以是單個測驗,也可以是成套的測驗。
  在語文學習上成就評價主要是用于說明過去語文學習活動的成功程度。例如學年語文評價、畢業語文評價,目的是說明學生在過去的一年中或三年中語文學習活動的成功程度,以決定學生能否升級或畢業。能力評價主要是預測未來語文學習活動的能力水平。
  (3)人格評價
  人格評價也稱為個性評價,其目的在于評價學生的人格心理特征,諸如氣質、性格、興趣、態度、動機、適應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由于人格的概念十分寬泛,因此,人格評價所涉及的內容層面也很多,人格評價方法也是豐富多彩的。為了更好地把“因材施教”的原則落到實處,語文教師應當掌握評價人格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筆者接觸到一位剛上高中的學生,他希望分到的班級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沒有“人格缺陷”,這從反面說明,教師存在著“人格缺陷”的現象是客觀存在。如果有“人格缺陷”的教師去評價學生,將對學生的人格評價發生怎樣的偏差?語文學科的內容的特質決定了語文教師與學生的親密交往程度是很深的,教師對學生的人格評價也是最有發言權的。
  3. 按教育目標領域的不同分類
  按教育目標領域的不同分類,可以把評價分為語文認知水平評價、語文情感水平評價與語文技能水平評價。
  (1)認知水平評價
  語文認知水平評價主要是用于說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語文智力水平的提高程度。例如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語文具體知識、語文方法知識和語文理論知識的記憶水平,確定學生在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不同智力水平上已經達到的程度或可能達到的程度。認知水平評價一般借助語文測試成績的定量分析結果進行。
  (2)情感水平評價
  情感水平評價主要用于說明學生學習語文時的情感水平的提高程度,通過判斷學生在接受、反應、價值評價、組織、由價值或價值復合體形成的性格化等不同情感水平上的學習行為,來說明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發展趨勢。對情感領域的評價一般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而采用會談、問卷、軼事記錄、自我報告和觀察技術等定性分析的方式。如果單獨采用上述某種定性分析方式時,也不能對學生的情感水平做出適當的評價,但幾種方式綜合運用的結果,可以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進步情況和變化趨勢做出相當精確的判斷。
  (3)技能水平評價
  技能水平評價主要用于說明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簡單技能、復雜技能和高級技能的掌握程度與發展水平。對技能領域的評價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④
  4. 按試題的標準化程度分類
  (1)標準化測驗
  標準化測驗是指由測量專家嚴格按照測驗編制程序而編成的一種測驗。通常標準化測驗都具有一定的程序編制,包括試題的抽樣,難度、區分度指標分析,明確的施測指導語和施測程序,計分標準,解釋分數的常模,以及信度、效度等指標資料。高考試題相當于標準化測驗。
  (2)非標準化測驗
  這類測驗的編制相對自由,沒有嚴格按照測驗編制程序進行。教師自編測驗常由教師依照自己的教學需要和教學目標而自行編制的測驗,是一種非標準化的測驗。教師自編測驗的編制程序(如試題的編擬、實施、計分和解釋等)沒有經過標準的步驟,缺乏嚴謹一致的信度和效度指標,更沒有提供解釋分數的常模,所以相對而言不夠嚴謹。但是,它能滿足教師在教學情境下使用,符合教學的需求。
  然而,這種“非標準化測試”在語文教學中有泛濫傾向,大量的“非標準”的訓練充斥語文教學中,把語文教育推向“非標準”題海戰術的淵藪。因此,對這種測驗的有效控制將是高中語文教學應該研究的問題。
  (三)高中語文教育評價的功能
  評價有許多重要的功能,如評定的功能、判斷的功能、選拔的功能、反饋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導向的功能、威懾的功能、預測的功能、診斷的功能、激勵的功能、改進學習的功能、改進教學的功能等。不過,就教學情境而言,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學習和教學,所以,評價結果的其他用途,都是第二位的或補充性的。教育評價的功能,可以歸納成如下幾點。
  1. 實現教育判斷的功能
  教育評價的最基本、最原始、最現實、最普遍的功能,就是實現教育判斷。它包括評定的功能、事實判斷的功能、價值判斷的功能、問題診斷的功能、區分選拔的功能等。
  2. 改進教師教學的功能
  高中語文教育評價能夠通過下面幾點充分發揮改進教師教學的功能。
  (1)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
  摸清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任何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動,如果不是建立在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是不可思議的。
  因此,在教學或教育前,教師可以先針對學生實施一次測量,用來評價學生在學習之前已具有的背景知識,以作為決定有效教學的起點。
  對于起始年級,教師進行教學前,對所教班級學生語文水平作一個調查,分析其知識、能力的基本情況,對教學很有幫助。代課教師、從非起始年級接課的教師,面對陌生的學生群體,也往往要調查其學習狀況,以便安排有效教學。有的教師雖然很賣力氣,但學生不買賬,其中就有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起點不恰當的原因。
  (2)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
  根據教育評價的結果,教師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學上的缺失,判斷教材的可用性,判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例如,教學過程中,有哪些教學方法或教材的選擇、組織、聯系不當,是否需要調整或改變教學策略等。
  (3)作為補救教與學的依據
  對測量結果的分析,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類型,如果該測量過程是經過特殊設計,含有診斷不尋常反應、錯誤概念和反應心向等不正確選項的話,在對測量結果分析之后,更能進一步提供給教師診斷學生在認知結構上哪些地方有缺失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教師實施補救教學的參考。測量后的試題分析的信息,可以提供給教師關于所編制測驗的統計特征(如難度、區分度等等),根據這些信息,教師能夠進一步找出不良試題所在,以確保教師所編制的試題均屬于性能優良的試題,并且可以被保留在題庫內,供日后編制新測驗或復本測驗使用。由診斷學習獲得的信息,可以作為教師實施補救教學的依據,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習行為特性,以及不同認知結構缺陷的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個別需要的補救教學的策略與措施,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確保教學目標的達到
  教育評價的最終目的在于確保教學目標的達到。根據評價結果,教師可以知道目前的教學情況離目標有多遠,是否需要修正目標或改變教學策略,是否需要改換教材及教法等。比如,在單元、期中、期末學習后,為了檢驗教育工作的好壞,便少不了全面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這是檢查前一段工作的效果,也是進一步進行教育工作的基礎。
  3. 促進學生學習的功能
  教育評價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功能,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份有效的成就測驗,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其一,為學生提供了短期的學習目標;其二,明確所要學習的內容;其三,提供有關學習進步的反饋信息。因此,對教育評價的正確使用,不僅可以引導學習目標、提供學習成果的反饋,還能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
  (2)幫助學生的記憶和促進遷移
  因為教育評價可以引導學生朝向教學目標作努力,因此,教育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記憶和學習遷移。尤其是較高層次的學習目標,教育測量更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較復雜、較深奧的學習內容,以彌補教學期望的效果。
  (3)促進學生自我評價
  教育評價可以提供反饋信息,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優缺點,有哪些錯誤的概念需要更正以及有哪些技能已達到熟練程度等自我評價的效果,以促進自我了解、自我認可,幫助學生自己做出最佳的學習決策或制定出最佳的學習計劃等。
  4. 行使教育管理的功能
  教育評價具有教育管理的功能,這是因為許多測量與評價方案是按照教育政策、教育法規、教育文件、教育目標等具體要求來設計的,體現了國家、社會、教育管理者等多方面的意愿,具有控制、指揮、導向、計劃、檢查、考核、評估和監督等方面的作用,行使了教育管理的功能。
  (1)對教師的管理
  評價在對教師的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的資格評定,即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是否達到基本要求,專業知識包括文化知識和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二是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的評定,即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定。
  三是教師管理水平的評定,即對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定。
  四是教師的個性評定,其中教師的資格和教學藝術水平的評定是其核心內容。
  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在教師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對教師管理工作的科學性。
  (2)對目標的管理
  教育評價是根據教育目標進行的,它通過對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進行判斷,能有效地促進被評價的對象不斷接近預定的目標。因此,通過評價目標與指標體系的引導,可以為學校指明辦學的方向,為教師與學生指明教與學的目標。⑤
  (3)對過程的管理
  利用教育評價,可以全面地掌握教育的各種情況,及時發現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教育教學任務完成的數量與質量進行控制,為促進、提高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育評價具有上述多種多樣的積極功能,但這些功能是否得到很好的發揮,就要依賴于我們能否制定出科學的方案,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使用評價手段。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教學實踐的功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
  四、高中語文教育評價的模式
  教育評價的模式是相對固定的評價程序,它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對教育評價的基本范圍、內容、過程和程序的規定。西方教育評價的模式一般都有較大的適用范圍。不但可以廣泛地用于學生評價,在實踐中也被廣泛地運用于課程與教學方案評價等各個方面。教學評價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一)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泰勒評價模式與現代學生評價的關系最為密切。這一模式的基本觀點集中體現在所謂的“泰勒原理”中。泰勒原理是由兩條密切相關的基本原理組成的:一條是“評價活動的原理”,另一條是課程編制的原理。泰勒評價模式的評價步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確定教育方案的目標。
  2. 根據行為和內容對每個目標加以定義。
  3. 確定應用目標的情景。
  4. 確定應用目標情景的途徑。
  5. 設計取得記錄的途徑。
  6. 決定評定方式。
  7. 決定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方法。
  (二)CIPP模式
  CIPP模式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有人對泰勒評價模式提出疑問,認為,如果評價以目標為中心、依據,那么,目標的合理性又根據什么去判斷?教育除了活動要達到預期的目標外,還會產生各種非預期的效應、效果,這些非預期的效果等要不要進行評價?在西方,有一種教育流派認為,教育乃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用統一的目標模式去統一個人的自由發展,去評價教育、教學的結果,從根本上是不可以接受的。1966年,斯塔弗比姆首創了CIPP評價模式。這是由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這四種評價組成的一種綜合評價模式。
  (三)目的游離模式
  這種模式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提出。嚴格地說,目的游離模式不是一種完善的評價模式,它沒有完整的評價程序。因此,有人把它僅當作一種關于評價的思想原則。斯克里文斷定:“對目的的考慮和評價是一個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步驟。”按他的觀點來看,目標評價很容易使評價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確定的目的的限制。因此,他建議把評價的重點由“方案想干什么”轉移到“方案實際干了什么”上來。他認為,評價委托人不應把方案的目的、目標告訴評價人,而應當讓評價人全面地收集關于方案實際結果的各種信息,不管這些結果是預期的還是非預期的,也不管這些結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樣才能使人們對方案做出正確的判斷。⑥
  以上三種評價模式具有普適性,因此,雖然其模式的創設并非針對高中語文學科,卻同樣適用于高中語文教育的評價,只是在具體操作中,評價者應該善加選擇,并根據具體情況揚棄,為評價的本土化、學科化做出貢獻。
  五、高中語文教育評價的趨勢
  教育評價是為教育服務的,教育發展了,教育評價的手段方法也要跟著發展,教育史上的教育評價經歷從考試、測試到教育評價三個階段正是適應了教育的發展。作為教育評價組成部分的語文教育評價,也要適應這種發展和變化。從哲學角度看,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任何一種評價方法總有利有弊,再好的試題,沿用久了也會產生弊端。例如:語文考試引入“標準化試題”,初衷不可謂不好,而且確實也在語文考試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它的弊端也越來越為人們認識,所以要探討,要改革,要變。但是,這種“變”,是在繼承傳統下的“變”,而不是盲目地趕潮流;是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穩步地改革,而不是否定一切。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對當前國際國內教育評價的改革和發展趨勢有所了解。
  (一)國際教育評價的新趨勢
  教育評價具有導向功能,這是一種客觀存在,這一點國際國內都一樣。但對我國來說,這種“指揮棒”的作用尤其明顯,因為中國的教育資源尤其高等教育資源有限,而教育評價的重要功能就是給學生分等級做鑒定,以利于選拔。為此,教育評價要力求公正客觀,具有權威性。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具有豐富多樣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各種變量(環境、遺傳、教學活動等)都會影響教學結果,而我們的評價手段與工具又有局限性,所以教育評價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客觀,而且無論你如何精心設計各種測試方式,所能考到的,總是只有某一方面的內容。因此,探討教學評價新方法,力求客觀公正,力求評價方法科學,力求評價方法多樣化成為全球性的課題。從目前來看,教育評價有這樣一些趨勢:
  1. 更加注重教育評價的診斷性
  強調“診斷性”功能目的是為了改善教與學,它要求適應并發展每個人的能力、能力傾向,以目標達到度來代替傳統的等級與甄選為主的評價。教育評價與傳統考試和測驗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為了“創造適合于兒童的教育”,而后者則只是為了“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以人為本,以改進學習、推進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是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
  2. 更加注重教育評價的全面性
  布盧姆在《教育評價》一書專門列了一章:情感目標的評價技術,他認為“認知可以改變情感,情感也能影響認知”。因此,他把情感目標也列為評價內容之一。近年來,這種對情感目標的評價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
  “評價全面性”的另一個含義是指教育評價目標從重知識到重全面素質的轉變。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當今教育評價的熱門話題。除了評價學生的智力能力外,還注重對學生思想、心理素質的評價,除了評價學業成績外,還要評價學生的非學業成績。
  3. 更加注重教育評價中的自我評價
  教育評價一個主要的作用就是反饋。反饋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從評價中獲得對自己學習方法、技能、成就的認識,學會自我評價,能夠修正自己的學習計劃,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自我評價也應包括教師自己對工作的評價,強調自我評價可減少終結性評價給教師、學生帶來負面性的焦慮感、盲目的攀比、自卑等。20世紀90年代,美國等先進國家開始發展起來的“表現性評價”“檔案袋評價”以及我國有些地區出現的“成長記錄袋”等都是讓學生參與自我評價的一種嘗試。這種評價可以使學生通過“成長記錄”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通過“成長記錄”加強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的能力。“檔案袋評價”可以做到使袋內資料與學科教學目標相結合,階段性評價和期終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可以全面考察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的發展。
  4. 更加注重教育評價的多元化
  所謂多元化,主要是指評價方法手段的多元化,從各個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例如:對不同教學目標可采用階段性測試、成就測試,也可采用水平測試。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綜合性測試和單項測試,既可以由教師測試,也可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測評估;測試的方式既可用筆試,也可用口試;試題既可用“客觀型”“標準化”,也可用傳統的論文型;既可以開卷,也可以閉卷等等。
  此外,評價標準也在改革,從統一性答案到多樣性答案變化。從20世紀初“標準化”客觀型試題出現以來,它已走過了八九十年的歷程,人們對它的好處有了充分的認識,但對其局限性和可能產生的弊端也逐漸有了認識。所以,現代教育評價在評價標準上從統一性的答案逐漸走向多樣性,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一種趨勢對人文科學尤其重要,它可以給學生多次機會。近幾年不少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實行了一年兩次高考,語文作為最重要科目之一,當然要適應這種變化。此外,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口試將成為重要考試之一,語文選拔考試中,口試也成為語文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文科基地班在單獨招生考試時,都有口試項目。這種口試對書面考試起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它能夠比較有效地測出那種僅靠書面考試無法獲得的信息。⑦
  (二)《課標》關于評價的新要求
  評價因其獨特的“指揮棒”與導向性特點,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課標》結合語文課程特點及其素質教育要求,提出了新的課程評價理念,較之以往語文教學評價體系,有以下幾個轉變:
  1. 由“重選拔”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往的教學評價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主要依據,對學生進行甄別和選拔。甄別和選拔必然造成大多數學生的學業失敗,不能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扭曲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不利于國民基本素質的整體提高。要改變這種教育現狀,必須先改變與之配套的評價功能。《課標》及時提出了“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革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甄別好壞、優劣,選拔人才,已經不是課程評價的惟一目的,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改善教師教育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語文教學評價的真正目的。
  2. 由“重知識”到“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評價,僅以試卷測試的方式,考察學生語文知識及其閱讀、鑒賞、寫作等能力,學生的語文實踐、創造能力培養缺失,情感體驗和自尊自信的培養缺失,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關照空白,致使部分學生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如果考試失敗,走向社會后,實踐、協作、創新、生存能力極差,在校學習的所謂知識不能轉化為工作能力,造成學校教育的巨大浪費。《課標》指出:“突出語文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指“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良好的個性、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語文教學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要考察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水平和人格結構,這樣才能把學生的發展引到健康的軌道上來。
  3. 由“重結果”到“重過程”
  以往的語文課程評價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通過學習結果的評價來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程實施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情況。無論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情況怎樣,各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發展,只要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會獲得好的評價。這種教學評價,只關注教學活動的結果,引起語文教學中不正常的競爭,使評價功能退化為僅僅是對學生分數的鑒定,評價的目的被嚴重扭曲。《課標》提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于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并可以組織師生通過觀察、測驗、作業分析、調查研究等手段搜集資料,對課程實施評價。這樣,加強過程評價,避免了由結果評價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并將兩者結合,相得益彰,使評價更準確、科學,更好地促進教與學。
  4. 由“重量評”到“重質評”
  以往的語文教學評價以量評為主要方式。所謂量評,就是把語文教學現象簡化為數量,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中推斷語文教學的成效。但是,語文教育畢竟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活動,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內容豐富無比,如果把學生生動活潑的個性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抽象成一組組準確精致的數字,簡化為可能的幾個數量,那么語文教育的復雜性和學生狀況的豐富性則泯滅其中,尤其是量化下的標準答案,框定了學生思維,禁錮并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違背了語文教育的規律。《課標》提出應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
  5. 評價主體由“單一性”到“多元性”
  長期以來,教師是評價學生的惟一主體。由于教師的評價常以外部觀察與主觀測定為依據,且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評價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師的經驗、水平、評價手段等因素的影響,尤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態度等內部因素的評價更顯出其局限性,學生作為被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課標》打破教師在評價體系中的壟斷局面,提出“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這樣,把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請到評價的體系中來,讓他們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相互比較、相互批評,真正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評價。同時,還讓家長、社會成員參與評價活動,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能夠克服個人評價的種種局限,發揮群體優勢,使評價逐步走向合理化、科學化。⑧
  注釋:
  ④靳健、石義堂主編. 現代語文教育學[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
  ⑤黃光揚主編. 教育測量與評價[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⑥陳福華. 教育評價的概念、分類、步驟和基本模式[N]. 中國教育報,2002,10,21.
  ⑦趙志偉. 高中語文課程新探[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⑧陳桂絨. 《課標》下語文教學評價的幾個轉變[J]. 當代教育論壇,2003(6).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長春9~15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張玉新20062006
張玉新,吉林省教育學院高中教研部,吉林 長春 130022
作者: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長春9~15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張玉新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4:26

[新一篇] 高中語文教育評價概述(上)

[舊一篇] 高中語文新大綱的“放”與“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