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滅佛背后詭異的道教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公元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六月慶陽節,剛做上皇帝不久的唐武宗李炎設齋請僧人、道士講法,只賜給道士紫衣,并下令僧人不得穿著。一個明確的信號已經發出了:新皇上并不喜歡佛法,很快,在武宗為帝的短短六年時間里,一個接一個的對僧人們發難的敕令由皇帝簽署、發布。災難一個接一個的降臨到佛教徒的頭上:會昌二年(公元842)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會昌三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僅因為謠傳有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京兆府在長安城中打殺而死的裹頭僧就有三百余人。會昌四年,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會昌五年,唐武宗又對滅佛的成果進行了鞏固,勒令全國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從5人-30人不等。其它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此次滅佛的成果是,為唐王室收繳了良田數千萬頃,強迫還俗的僧尼26萬人,拆寺4600所,可謂“戰績輝煌”,但對僧尼們來說無異于一場少有的浩劫。

在各種對于會昌滅佛原因的分析中,矛頭紛紛指向了皇帝身邊的幾個道士。佛道沖突被視為永昌滅佛的主要原因之一。

道教在唐朝的地方達到了無比尊崇的地步,原因是李唐王朝把老子李耳視為自己的祖先,而老子又是道教三清之一。道教與皇權的結合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有唐一代,道風盛行,從皇室成員、王公大臣乃至平民百姓都和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宗教意義上的道教始于張道陵首創“五斗米”道,這是天師道的前身,以龍虎山為基地,天師道逐漸奠定了道教正宗的地位。因其尊崇老子為道教始祖,因此,天師道最受到皇室的青睞,歷代天師都享盡尊榮。同樣受到重視的還有道教的另一個派別茅山道教又稱道教上清派,有唐一代茅山人才輩出,王遠知、潘師正、白云道士司馬承楨、李含光、吳鈞等都和受到皇家的封賞。

唐朝大部分時期是佛道并重的,兩派宗教勢力為了贏得官方的支持,明爭暗斗由來已久。到唐朝中期,雙方勢力爭執不下。道教雖然在皇帝面前多次占了上風,讓佛教勢力吃了幾個小虧,但是在民間信徒和擁有的資產來看,佛教明顯是處于優勢地位。

唐武宗篤信道教,早在藩王時代就和道士趙歸真交好。趙歸真(?~846)為唐代道士。曾在敬宗朝(825~826)充兩街道門都教授博士,出入宮掖,人呼趙煉師。向敬宗“說以神仙之術,宜訪求異人以師其道。”①武宗好道術修攝之事,對趙歸真更為寵信。據《舊唐書・武宗本紀》載:開成五年(840)九月,武宗初即位,便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修金道場,武宗到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

從舊唐書的描述來看,這個趙歸真的修煉法門當屬道教天師道的流派,而且是以修煉外丹見長。外丹是早期道教中的重要內容,它由方士求丹之術而來,專講丹汞之學,張道陵就曾經在龍虎山煉丹。但是,讓人奇怪的是,顯然這位趙歸真并非龍虎山的嫡系弟子。因為他隨后就舉薦了羅浮道士鄧元起、衡山道士劉玄靖。對于鄧元起,史書描寫并不詳細,只寫了他精于長生之術,劉玄靖也語焉不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因為宣稱能夠使皇帝長生而迎合了皇帝的需要,此時是會昌五年的春天。這三名道士受到了皇帝的高度重視,為他們封官,目的就是要讓他們能夠煉出真正的仙丹。讓人疑惑的是,這三名顯然直接來自民間的道士,在道教系統中地位并不高。作為全國道教的領袖,龍虎山和茅山對于這樣的事情反應如何?并不能查到相關的記錄。可是,當時道教的整體運做模式已經在向佛教靠拢,建設專門的道觀,專業的道士群體,并且有屬于道觀的田地等資產。他們主要的獲得社會支持的來源是舉辦道教的儀式,唐玄宗就對于這種道教的宗教儀式有著狂熱的興趣。這三名受皇帝重用的道士并非屬于這個系統之內。

但是,正是這三名非主流的道士引發了一場針對佛教的行動,這其間的微妙實在讓人很難理清。我們甚至無法根據當時的史料推測,天師道和上清派對于這樣的一場滅佛行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持著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不過,可以看到的是趙歸真的好事并沒有持續太久,會昌六年,皇帝服用了他煉制的丹藥身亡,趙歸真等人也被處死,一場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到此結束。獲得利益的顯然是道教各派和世俗的皇家勢力,也留下了非常多讓人無法推測結果的問號。


網載 2013-09-10 20:55:19

[新一篇] 以靜制動,以弱勝強的不朽典范---齊魯長勺之戰

[舊一篇] 低調的亂世謀略:戰國七雄最弱的韓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