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情報學的學科定位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回眸我國情報學4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謂風風雨雨,艱難之至。從誕生的那天起,有關情報學的各種爭議和討論也就開始了。尤其是最近,有關情報與信息、情報學與信息科學的大討論更是異常激烈。誠然,在一門學科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爭鳴,否則,這門學科就不會成熟和完善。然而,發生在情報學領域中的爭論卻似乎脫離了常規,走上了一條畸形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最近在我國情報學界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爭議,如“情報學是否存在”、“信息科學將取代情報學”等。情報學歷經40余年的坎坷,發展到今天卻要面對“消亡”和被取代的境遇,終點又回到了起點?這令界內人士在困惑不解的同時又倍感尷尬。到底是什么使情報學走進這條“死胡同”的呢?又如何才能使情報學擺脫困境,走上正常的發展道路呢?學科定位問題儼然已成為情報學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值此新紀元到來之際,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情報學進行合理的定位,理清其發展脈絡,為情報學在21世紀的騰飛確定目標、指明方向。
  1 癥結所在
  解決問題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找出導致問題的原因所在。追本溯源,筆者認為致使情報學迷失方向的癥結就在于混淆了情報與信息、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之間的界限,正因如此才會有許多人提出“情報科學將被信息科學取代”的疑問。文章將首先以此為出發點,探討情報與信息、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之間的淵源關系,就教于同行。
  1.1情報與信息
  1.1.1 國內外學者對情報的理解和認識 據統計,目前情報的定義多達100余種。1980-1990年國內外發表的有關情報定義研究方面的論文達141篇[1]。在此,將眾多情報定義歸納為以下幾種:
  1)情報“信息”論。如:“情報是激活的信息”(錢學森)[2];“情報是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及時地傳遞出去并充分發揮其效能的信息”(孟蔭龍)[3];“情報是為特定目的,在特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傳遞給用戶所需的社會信息”[1]等。
  2)情報“知識”論。如:“情報是改變原有知識結構的那部分知識”(B.C.布魯克斯)[2];“情報是作為人們傳遞交流對象的知識”(嚴怡民)[4]等。
  3)情報“產品”論。如:“科學情報是科學交流活動的副產品”(米哈依諾夫)[2];“情報是為競爭目的對信息進行情報分析所獲得的產品”(解懷寧)[5]等。
  分析上述定義可知,“情報”一詞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情”,即:對不斷變化的客觀世界最新狀態的反映。
  ·“報”,即:情報的運動過程。主動地搜集獲取、分析整理,然后再加以傳遞。
  ·情報的存在條件是“競爭”。也就是說,情報是為了競爭中的決策需要而產生的,最終目的是戰勝競爭對手,競爭性是情報區別于其他社會信息活動的根本標志[6]。
  1.1.2 國內外學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認識 如同“情報”定義一樣,國內外學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認識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從信息內容出發的“純客觀”定義——本體論定義。如:“信息是消息、信號、資料、數據、情報、新聞、報道和知識等的總稱”;“信息是物質世界表征其存在的一種形式,是事物存在及其運動千差萬別的表現”[3];文獻[2]則指出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是指“事物運動的狀態及狀態變化方式”。
  2)從信息用戶的角度來考慮的定義——認識論定義。文獻[2]稱之為“全信息”,認為“全信息”涉及事物運動狀態及運動方式變化的形式、含義及效用。鐘義信在文獻[7]中指出:認識論的信息就是認識主體(用戶)所感知和所表達的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文獻[8]也提出類似觀點,認為信息是關于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的廣義知識。
  3)“信息”等于“負熵”。近年來,有的學者從比利時化學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出發,探討信息的本質,并用數學方法從理論上證明了“信息=負熵”[1]。
  關于對信息的理解和認識,筆者同意文獻[1]的作者的觀點,即“信息是一個具有多維和多層次含義的概念,或者說是由具有一定共性基礎的一系列概念構成的概念體系”。
  1.1.3 情報與信息的比較 通過上述對情報和信息定義的探討,我們不難發現:情報與信息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兼容現象,如:情報和信息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和表述;二者對于接受者來說都是未知的;都是可以傳遞和存儲的等。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很大的差異。情報本身就具有一些信息所沒有的特征,如:主觀性、專指性、效用性、被動定向傳遞性等。此外,情報的時效性和保密性都比信息強。也就是說,情報與信息并非相同的概念。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就已經揭開了籠罩在情報學周圍的第一層面紗,接下來我們將討論有關學科的問題。
  1.2 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
  1.2.1 有關情報科學的定義 情報科學是在一定技術條件下為適應二戰后大量文獻的組織、管理工作而產生的一門學科。有關情報科學的定義也是見仁見智的。J.貝克爾把情報科學定義為“研究人們怎樣創造、使用和交流情報的一門學科”。1987年,T.威爾遜給出了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情報科學定義:情報科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組織、傳輸和利用的學科,它既關心情報的本質、通道或載體以及用戶,又關注情報系統和情報服務的設計與評估,從公共圖書館到計算機情報檢索系統都是情報科學關心的對象。1992年,B.C.維克利等在《情報科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把情報科學界定為“研究情報的產生、傳播、分析、存儲、檢索、傳遞和使用的科學”。同年薩拉塞維克指出:“情報科學是致力于科學研究和專業實踐的一個領域,它探討人們在社會、機構和個體3種不同情境中有效地交流知識和知識記錄的問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情報科學應盡可能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9]
  通過上述對情報科學的認識,可以認為情報科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情報的產生和組織;②情報的傳遞與利用;③情報技術;④情報系統。
  1.2.2 有關信息科學的定義 至于信息科學,美國學者馬克盧普在《多學科信息研究》一書中概括了4種概念:①與信息研究有關的學科,如: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腦科學、認知科學、符號學、控制論、信息論等;②計算機信息學,研究信息處理的計算機技術;③圖書館信息學,研究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運用;④情報學,研究情報檢索系統和網絡為主的社會情報,以知識信息為主體的社會現象、情報過程和情報行為,探索社會情報化的規律[3]。
  情報科學的研究對象為情報及情報交流過程,情報科學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情報服務;而信息科學以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計算機等技術為主要研究工具,以擴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為主要研究目標,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10]。在其他領域的專家看來,信息科學的主要領域是計算機科學、通信科學、微電子學、信息論、控制論等[11]。至此已能看出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是不相同的。
  在我國,由于漢語語法的特殊性,通過使用情報科學和信息科學兩個不同稱謂區分Information Science的不同用法,有時譯作情報科學,有時譯作信息科學,將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混在了一起。后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高速公路”浪潮席卷全球,社會日益呈現信息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學者更是下意識地將情報科學向信息科學靠拢,“致使本應在消化吸收基礎上待發展時卻裹足不前,由此導致情報學研究內容膚淺,個性模糊,有的甚至喧賓奪主,倫為其他學科的附庸。”[12]文獻[5]的作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將信息科學演繹、套用、翻版或轉錄為‘情報科學’,而同時將其內核作根本性變動的做法十分類似于‘克隆’過程。情報科學不需要這樣的‘克隆’。”
  至此,我們對“情報”與“信息”、“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已進行了深入探討,對于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有了清晰的概念。情報科學不同于信息科學,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都是龐大的信息學科體系中的一員,它們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碰撞,但是并不完全等同,而是相互獨立的學科,也不存在“誰吃誰”的問題。因此,情報學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在正確的引導和相應的技術支持下日益成熟和壯大。
  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對情報學進行合理定位了。
  2 學科定位
  郭俊早在1983年就已指出“1956年由于把'information'譯成‘情報’,使我們在原有情報之外又有了另外一個意義完全不同的情報(按理應為信息)”[13],從而導致了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界限不清,相互混淆的局面。其實,我國現行情報科學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真”情報科學(即傳統意義上的情報科學);另一個則是“假”情報科學(即信息科學)。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任務就是將“真”情報科學“反璞歸真”,同時還“假”情報科學以“信息科學”的面目。而筆者所要進行的學科定位則是針對前者而言的。我們姑且將其稱為新時代的情報科學。新時代的情報科學應該擺脫信息科學的樊籬,結合時代發展的特征,走有本學科特色的發展道路。對于新時代情報科學的定位,筆者認為霍國慶的觀點值得借鑒,即將情報科學與其他信息學科一起歸入信息資源管理學,然后進入管理學科系列,見圖1[14]。
  附圖G91j02.JPG
  圖1 管理科學學科系列圖
  有了新定位的情報科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以認知科學作為學科基礎。認知科學是以認識論為基礎的科學。認識論認為認識是物質流變的映象,情報科學之物質流變即競爭機遇流變,而顯示映像之背景乃是市場經濟這一穹幕。依照J.皮亞杰、J.S.布魯納的“認識結構”理論,人的認識活動是分階段、依順序、按結構進行的;社會結構演變將重整認識結構,以便形成人賴以適應高級復雜環境的“前敵心理”,即認知心理,之后始進入認識[15]。
  2)以“大情報觀”為指導思想。大情報觀在情報界并不陌生,其核心是要求情報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突破早期科技情報的局限,與社會、經濟、管理等社會信息有機結合,面向經濟,面向社會,改革服務方式,增強為社會信息需求服務的功能[16]。與此相對應,情報學應當拓寬研究范圍,力求實現科技情報與社會情報齊頭并進,深入研究情報現象及情報活動規律。
  3)以情報服務為目的。情報服務本來就是情報學的主要目的,只不過由于對情報科學和信息科學的混淆,一度使情報學的這種目的偏離了軌道。對情報科學和信息科學有了正確認識之后,我們應該繼續以情報服務為目的,在新的世紀中充分發揮情報科學的各項功能,為情報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
  4)重視對競爭情報的研究。競爭情報正在成為情報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外競爭情報的學科基礎是工商管理,它的基本理論是市場學、營銷學和競爭理論等。就我國而言90%以上的研究與企業競爭和企業信息管理有關。“競爭情報是指在經濟活動中,企業為了戰勝對手,提高競爭能力而開展的競爭對手、競爭環境的情報搜集、分析,并作出相應對策的情報活動。”[17]競爭情報是情報學與市場經濟運行接軌的必然產物,“引導情報運作出現適度商業化的格局,最終走上產業化且以民營為主的道路。”[13]
  5)注重社會情報的開發。情報學的生存環境在新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各國已把經濟情報和社會情報的開發和利用提到了第一位,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使社會各行業逐漸利用市場經濟體制來謀求生存和發展,因而整個社會的情報需求方向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環境下要想提高競爭力而不被淘汰,僅有科技情報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及時獲得各種社會情報。因此,新時代的情報科學要重視社會情報的研究。
  6)采用情報分析手段作為方法論基石。新時代的情報科學將以情報分析手段作為方法論基石,進行規劃,情報分析方法論的使用將成為情報科學與信息科學的分水嶺。情報分析員將成為同律師、心理醫師等職業一樣具有明確社會職能的從業人員[13]。
  7)與國際接軌。任何事物都不能在封閉中獲得發展,情報學也不例外。因此,情報學要在發展過程中注意引進、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技術,從而使情報更好地發揮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但是借鑒并不等于同化,以前我國情報學長期舉步不前就是因為囿于米哈依諾夫的情報學理論和美國的信息科學研究中,讓別人的理論束縛了手腳,以至越陷越深,迷失了方向。因此,在與國際接軌時,一定要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不要讓其成為阻礙學科發展的絆索。
  正確合理的定位是學科獲得長足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還情報科學本來面目的同時,進行科學定位,賦予其新的內容和時代特色,這無疑會推動情報學的迅速發展,使情報學在21世紀煥發新的光彩,大步向前邁進。
  收稿日期:2000-11-30
《情報理論與實踐》京169~17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栗莉20012001information studies/information science/disciplinarydevelopment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igenceand information,and information studies and informationscience.Finally,the location of information studies isdiscussed.栗莉,女,1977年生,碩士研究生。南開大學圖書館學系 天津 300071 作者:《情報理論與實踐》京169~17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栗莉20012001information studies/information science/disciplinarydevelopment

網載 2013-09-10 20:58:05

[新一篇] 21世紀圖書館學理論建設若干基本問題探析

[舊一篇] 21世紀情報語言學研究面臨的新課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