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譯文] 在這親人團聚的中秋佳節的夜晚,有誰個能與我共賞這孤獨的月光呢?我只有端起酒杯凄涼地向北方望去!

 [出典]  蘇軾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注:

 1、 《西江月》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2、注釋:

    世事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后知其大夢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風葉已鳴廊:《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徐寅《人生幾何賦》:“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葉鳴廊聯想到人生之短暫。

    鳴廊: 在回廊上發出聲響. 

    眉頭鬢上: 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發。 

    賤: 質量低劣。   

    妨: 遮蔽。 

    孤光: 指獨在中天的月亮。 

    琖 : 同盞, 酒杯。

 

   3、譯文1:

     世事猶如一場大夢,人生在世能有幾個新的秋天到來?在這蕭瑟清秋的夜里,秋風吹打著庭院里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里發出凄涼的回響。取過鏡子,看見自己兩鬢己經爬滿了如霜的白發。
  可能是酒質低劣的緣故吧,自己常常憂愁來看望自己的客人太稀少了;因此,本想在這中秋月明之夜,望月抒懷思念遠方的親人,但明月又被烏云遮擋。在這親人團聚的中秋佳節的夜晚,有誰個能與我共賞這孤獨的月光呢?我只有端起酒杯凄涼地向北方望去!

    譯文2: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晚上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響徹回廊里,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

    酒并非好酒,卻怕少有人陪,就像月亮一般,被云遮住了月光。中秋節里,誰能夠和我共同度過這孤獨寂寥的時光啊?無人回答,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以詞為書信,是宋詞傳播的一道風景線。此詞即是蘇軾兄弟的唱和之作,觀其詞察其人,無論文勢文辭,我們都可發現一個視成規為草芥的縛不住的蘇東坡。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具體寫作年代,大概是元豐三年(1080)。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感嘆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端便以悲劇氣氛籠罩全詞。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還概括了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人生風度新涼”,有對于逝水年華的無限惋惜和悲嘆。“新涼”二字照應中秋,句中數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低回唱嘆,更顯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緊承起句,進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作者擷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

    下片寫獨自一人于異鄉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后勢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隱喻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吶喊與渲泄。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蕩氣回腸。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這首中秋詞的藝術特色。全詞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6、東坡詞中最悲情的一首,我認為當屬在儋州時所作的《西江月》。又值中秋,子由被貶雷州,兄弟倆心事重重,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這時東坡已是二度被迫害,流放地一路南遷,曾經官高三品的蘇翰林,雖然豁達歷練,也難掩郁憤凄涼之情,天真樂觀堅強如他,在中秋一地如銀的月色下,也感到了無限的凄清和孤獨,發出了被小人讒言所害的“月明多被云妨”、懷念兄弟的“中秋誰與共孤光”、報國無門的“把盞凄然北望”,這一連串的悵嘆和感慨,讓人讀著不覺心酸。

   7、難怪蘇軾發牢騷說“月明多被云妨”,并感慨“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人生恍如大夢一場,縱使我們有心與明月“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但世事無常,今年人共此月,明年月照何人?

    醉了嗎?我問我自己。醉了又何妨?倘若長能沈醉此夜,與月與酒相伴,倒也勝卻人間煩惱無數!

    不,不只是月亮,還有那顆始終亦步亦趨地跟隨在月亮身后的星星。他是那么的耀眼,又是那么的執著,想必他就是落九個太陽的后羿吧?傳說中自嫦娥奔月起他便一直在后面追趕,只可惜的是他進三步月亮也前行三步,他退三步月亮也后退三步,自古至今始終都在原地徘徊,糾結著他們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未了情。

   這是一種生生世世無法割舍的情懷,互相牽掛,互相遙望,互相感傷。

   若世人皆能如此,那么花前月下,還會有誰黯然神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呢?

   云破月來花弄影,世事如夢,難怪蘇軾也不免悲從中來: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8、秋天,更是一個離別的季節:葉子離別樹梢,學子離別母校,游子離別父母,情侶也依依惜別。從客觀上來說,秋天身上所背負的濃重的離別色彩,與秋天的氣候適宜人們出行有關,而這種客觀現象又反過來加深了人們對秋天的主觀印象。有時候我常常想:是否就是因為秋天是一個充滿離愁別緒的季節,所以先民們才會將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定為期盼、慶賀親友團圓的“中秋節”,要不每年都有十二個月圓之夜,為何就偏偏挑選秋月圓滿之夜定為節日呢?就連以灑脫豁達著稱的蘇東坡面對秋月也發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千古慨嘆。似乎是唯恐后人無法體會他在中秋之夜內心的郁悶,蘇東坡還有“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的詞句。無獨有偶,宋詞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辛棄疾也嘆道:“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悲、愁、深沉內斂、悵然若失、心海鉤沉、黯然惜別……難道我們眼前的醉人秋色,千百年來真的在國人心中沉重如斯?!

    在西方人眼里,相對來說一年四季就不像我們眼中的四季那樣帶有那么濃重的主觀感情的色彩。在美國人的意識里,六十歲才是人生的開始,英國人則保守一點,他們認為五十歲才是人生的開始,對于樂天開朗的西方人來說,享受人生還唯恐來不及,他們可沒有什么閑工夫“悲秋”。一個民族的整體性格往往跟這個民族的發展史密切相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部戰爭史、磨難史,這就使得我們在民族性格上帶有明顯的悲天憫人的特質,以致國人相對于崇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西方人來說活得較為沉重。反映在文藝作品上,同樣是以秋天為題材,西方人的文藝作品就相對地顯得輕快多了。流風所及,就連曾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也深受影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現代詩人泰戈爾在其《飛鳥集》中有“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著名詩句,詩句直接觸碰到人所諱言的死亡話題,卻又能夠使這個話題帶上靜謐神秘的美感。

    按照中國玄學的說法,秋天在五行中屬金,因而秋天常被稱為金秋。春耕秋收,春華秋實,秋天,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在落英飛舞的同時,人們卻可收獲金燦燦的稻穗和黃澄澄的果實;此外,秋天的代表方位為西,春風,常被稱為東風,與之相對應,秋風,則被稱為西風。君不見西風在吹落一樹枯葉的同時不也染紅了萬山霜葉嗎?

  秋天,正是這么一個充滿矛盾的季節,人的情緒也容易在兩個極端之間游走。悲、愁、深沉內斂、悵然若失、心海鉤沉、黯然惜別……,這些使人沉重的感覺說到底其實都與人們在秋天担心失去自己在乎的人或物、或者為失去了自己在乎的人或物而傷心、失落密切相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失去與收獲其實是秋天的一體兩面,關鍵就是你要懂得取舍,“花自飄零水自流”,這都是自然法則,由不得我們情愿與否,所謂“舍得”,就是有所舍棄,方能有所獲得;同時還得看你的人生態度,究竟是積極進取的,還是消極避世的。正如同樣是描寫秋色的詩詞,雄才大略的曹操東臨碣石俯觀滄海之際發出的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由衷贊嘆;抱負非凡的劉禹錫寫的那首七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則可視為對秋天的禮贊;蘇東坡在秋冬交替之際尚有“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豁達胸懷,其他詠秋名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等等,無一不是贊美秋天的華章!在秋意漸濃的時節,我們大可好好繼承老祖宗敏銳的感受力,以一顆赤子之心好好收藏生活中值得收藏的點點滴滴;同時“移植”西方人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活在當下,珍惜此際,熱愛生命,把握人生……

 

    9、話中秋 道不完的中國心,訴不完的傳統情,說不盡的節日話。于無聲處,美麗的傳統文化伴我走過了懵懂的孩提時代,陪我度過了無喜亦無憂的花季雨季。我在節日中成長,在成長中度節。驀然回首,才發現生命中因此多了些文化的氣息。貞觀之年,賞月玩月之氣頗為盛行。北宋南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焚香祭月。南宋以餅相贈,以示團圓。明清以來,人們樹中秋,點燈塔,走月亮。 而今,人們寄情于月,把酒問天,共祝美好人生,太平盛世。靜靜徘徊于歷史的天空,美麗的神話故事總湮沒不了文人騷客對中秋的寄語。  

   “露從今夜起,月是故鄉明。”是對故鄉的思念。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對親人朋友的思念。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是孤獨的寫照。 “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是對未來的迷茫。 “明月易近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是離愁別緒的真實表現。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對羈旅生活的無奈。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是愁的化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對團圓的祝福。 “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愁思落誰家。”是愁與思的結合。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是寂寞的嘆息。

    我無法改變嫦娥的思念,但我可以將祝福寄寓人間;我無法給予少女如花似月的臉龐,但我可以將美德灑向心靈;我無法滿足人們團圓的愿望,但我可以憑月寄思;我感動并理解文人的一片苦心,但我只能讓他們留傳百世。千年的情節,萬年的思戀,都只化作一輪高掛蒼穹的圓月,把幸福與團圓拋向人間,真心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健康快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