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譯文]  等到了九月九日重陽節那天,我再來和你一起觀賞菊花。

  [出典]   孟浩然  《過故人莊》

      注:

      1、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2、【注釋】:

  1. 過:拜訪,探訪,看望。

  2. 具:準備。

  3. 合:環繞。

  4.郭:本指城郭,此指村莊。

  5. 場圃:農家的小院。

  6. 就:赴。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7.至:到。

  8.軒:指窗戶。

  9.就菊花:指飲菊花酒。

 

     3、譯文1: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樸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一次來喝酒、賞菊花啦!

    譯文2:

    老朋友宰了雞,燜好小米飯,邀請我作客到他的田家。

    走進村里像進入另一個天地,眼前好一幅幽美的圖畫——

    濃密的綠樹團團環抱著村莊,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

    主人親熱地把我迎進屋內,推開窗子也就打開了話碴。

    面對著堆金的谷場和滴翠的菜圃,我倆同飲村釀美酒,共話桑麻。

    要走了,我還是留戀不舍,滿腔情誼化作兩句話:

    等到秋高氣爽的重陽佳節,我還要再來品嘗美酒觀賞菊花。

     4、孟浩然生平見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5、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過故人莊》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夸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詩味究竟表現在哪里呢?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里,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于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樸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別動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嘆。正是因為有真彩內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凈,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余恕誠)

 

   6、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制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

  由于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于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于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

 

   7、 作為與李白王維同時代的偉大詩人,并且是山水田園詩風的開創者,孟浩然十分喜愛重陽節,并且一共寫下了9篇寫重陽節的詩篇。
    詩一,《秋登萬山寄張五》,“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詩二,《盧明府九日峴山宴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宇宙誰開辟?江山此郁盤!登臨今古用,風俗歲時觀。地理荊州分,天涯楚塞寬。百城今刺史,華省舊郎官。共美重陽節,俱懷落帽歡。酒邀彭澤載,琴輟武城彈。獻壽先浮菊,尋幽或藉蘭。煙虹鋪藻翰,松竹掛衣冠。叔子神如在,山公興未闌。嘗聞騎馬醉,還向習池看。”。
    詩三,《九日得新字》,“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詩四,<<九日龍沙作寄劉大虛>>,“龍沙豫章北,九日掛帆過。風俗因時見,湖山發興多。客中誰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詩五,<<峴山餞房琯崔宗之>>,“貴賤平生隔,軒車是日來。青陽一覯止,云路豁然開。祖道衣冠列,分亭驛騎催。方期九日聚,還待二星回。”
    詩六,<<和賈主簿升九日登峴山>>,“楚萬重陽日,群公賞宴來。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逸思高秋發,歡情落景催。國人咸寡和,遙愧洛陽才。”
    詩七,<<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八,<<九日懷襄陽>>,“去國似如昨,倏然經杪秋。峴山不可見,風景令人愁。誰采籬下菊,應閑池上樓。宜城多美酒,歸與葛強游。”。
    詩九,<<尋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
     http://blog.sina.com.cn/u/1264333743

 

    9、 這首詩的情境是:金秋時節,受朋友之邀,到小山莊做客。村莊坐落在平疇,而又遙接青山,清淡幽靜,別有天地。老朋友的厚情,應時的蔬菜,雞嫩,米香,酒醇,雖是一餐鄉村家宴,卻是別有一番風趣。推開窗子是綠盈盈的菜圃,平整的谷場,無邊的莊稼,恬靜秀麗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賓主在愉悅的歡笑中“把酒話桑麻。”正是這種意境,正是主人的濃情,致使客人臨走時,仍是余情未盡,雖酒足飯飽,卻不醉,而是清醒地說出自己的真情:“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是為了再觀菊嗎?是,也不是。這是為了再來喝酒?是,也不是。它展現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看來是淡淡的兩句詩,卻使主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賓主的親密融洽的情誼,都躍然紙上了。

    友人相逢,無論是在寒舍,還是散坐山椒水畔,面對林木幽壑,經常是并無珍饈美肴,但只要有佳釀,就會增添許多歡樂。這方面的事例不用多舉。事實上直到今天,人們去郊游時,往往僅帶一點簡單的食品,加上啤酒、果露酒等,就可以盡興而歸了。在我國南方、北方都有設備簡陋的小酒店,兩三個朋友到了店中,或僅用一盤醬豬頭肉,或只一小碟花生米、鹽水豆之類,就可以痛快地喝上一通。在國外似乎更簡單,請朋友到酒吧去喝一杯威士忌或白蘭地,什么佐酒之物都沒有,主客也都會感到開心。其緣由正在于情在酒之外啊!

 

 

 

    10、 梅花報春,揭開一年的序幕;菊花則是一年花事的后記。有詩為證:“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窮盡,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謝后綻放的大概只有飛揚的雪花了。
  
  “秋來誰為韶華主,總領群芳是菊花”,落葉飄零,風霜肅殺,菊攜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綻放。白居易有詩曰:“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最受歡迎的是黃菊,試想,金黃色的太陽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澤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風展開,這是怎樣的一幅圖畫。黃,與尊貴、雅潔、高尚等連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嚴寒的傲骨,難怪中國人會如此喜歡它了。“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菊的飄零和開放一樣,都有一種悲壯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寧愿在枝頭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風塵和泥滓。宋遺民鄭思肖稱道寒菊孤芳自賞的高傲:“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蘇軾也對菊花的節操贊賞有加:“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雪枝。”宋代史鑄《詠翻集句》中寫道:“東籬黃菊為誰香,不學群葩附艷陽。”將菊花卓爾不群的品性恰到好處地勾勒了出來。

 

     菊花儀態萬方,纖細的,婉約的,婀娜的,嬌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書上所寫的“莖疏葉且微”,怎么看都會覺得恰如其分,毫無夸張之嫌。就花的造型看,變化特別豐富,仿佛各種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搖曳多姿,難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備和品種繁多、品性高雅,贏得很多人的青睞。重陽賞菊是我們中國人代代相續的傳統習俗,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節日。孟浩然就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菊花首先是平民化的。賞菊習俗就不多說,中國百姓還將菊花曬干,泡制清涼解毒的菊花茶,用菊花泡酒,制成“菊花酒”,如唐代的許渾就寫了這樣的詩句:“晚收紅葉題詩遍,秋待黃花釀酒濃”。更直接的是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宋代陳詠在植物學著作《全芳備祖》中說菊花“所以貴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枕,釀可以飲。所以高人隱士籬落畦圃之間,不可一日無此花也。”我想指出一點,菊花不是高人隱士的專利,而是雅俗共賞的。“家家爭說黃花秀,處處籬邊鋪彩霞”,無論亭榭還是茅舍,我們都可以看到菊的身影。至于“人比黃花瘦”的感傷自有特定背景,杜牧的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歡樂是老百姓所共享的。

   菊花什么時候開始“歸隱”,我不甚了了。“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成為隱士身份的象征。陶淵明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不但種菊、采菊,還以菊下酒,還在詩中寫菊:“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后來有很多讀書人在官場失意,或不甘束縛,紛紛效仿他隱逸山林,與菊相伴,過自由閑散的生活。陶淵明成為愛菊的始祖。菊的纖瘦身影變為隱逸者的寫照,菊的幽香成為獨立精神的營養,至今我們翻讀史書,還能嗅出菊一般的芬芳,幽微、清雅、高潔。我指出一點,菊花雖然被賦予陽春白雪般高雅的身份,但仍然是老百姓的“下里巴人”,這并不矛盾,就如很多的力量從民間孕育一樣。
  
  正如魯迅評價陶淵明不乏剛烈氣質一樣,菊花不是軟弱的逃避,而是一位鐵骨錚錚的志士。菊的不畏嚴寒、不萎塵泥,具有了志士的剛烈品性。白居易就贊嘆:“菊花如志士,過時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是唐代起義軍首領黃巢,這是一位從民間走出的人:“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菊在他的筆下披上黃金甲,幽香也成了殺伐的陣勢。他一反文人以菊象征孤高絕俗的老調和感懷悲秋的習氣,義憤填膺地抒發改天換地的偉大抱負:“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可惜這樣氣勢磅礴的詩鮮有繼作,中國人骨子里的血性似乎也委落枝頭,讓后人嘆惋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的菊花讓人蕩氣回腸,當然這樣的菊花在現在為數甚多的菊花展上是很難看見了。
  
  據報紙報道,很多城市每年都要舉辦菊花展,觀者如潮。朔風日益凜冽,菊在風中搖曳,然后在枝頭飄零,但即使凋謝,菊是不會折節的。觀看菊展在菊叢中紛紛留影,然后悄然離去,有誰想起自己也是一叢菊呢?

 

    11、九月正是登高賞菊的最佳時節,杜牧曾有詩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酒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試想在天高云淡,秋風吹,秋葉飛的季節里,邀上一群知已好友,登高、品酒、吟詩、賞菊,當真可謂人間第一等的風雅盛事。古人以菊為高潔之物,謂之“花中君子”、“花中隱士”。難怪那位視浮名如蔽履的晉代詩人陶淵明一生不墜對菊花的熱愛,并寫下了傳誦千古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名句。生性淡泊、天生傲骨的菊花是詩人的知音,詩人對它贊美不絕:“秋菊有佳色,衰露輟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與菊為伴,讓崇尚氣節,注重清名的詩人多少淡忘了世事的紛擾。也讓我們有幸了解詩人身處亂世,雖因不滿當時朝政官吏的腐敗,不愿隨波逐流,不得已歸隱山林,卻仍心懷“大濟蒼生”抱負的高尚品格,以及淡泊名利、潔身自好、保持自身孤高的情操。

     古人愛菊多是因為菊花堅貞隱忍的品格。黃巢也愛菊花,但這位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卻賦予了菊花更多頑強、不畏環境險惡的豪情:“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他的眼里菊花是與他一樣是為生存而戰、身披金甲的勇士。他愛菊,因此為菊花“蕊寒香冷蝶難來”的處境而憤慨不平,他信誓旦旦:“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若有一日他能夠主宰自然界,定會把春天的溫暖給予菊花。

    菊是隱士,菊是世外高人,人們因此常借菊花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無數噲灸人口的名篇。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著《離騷》中有“朝有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王勃有“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孟浩然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白居易有《重陽席上賦白菊》詩:“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宋人鄭所有:“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就連元稹也有“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的句子,真是說不盡菊的風采,道不盡對菊的喜愛。

    世間有愛菊成狂的男子,也不乏誦菊如癡的女子。“人比黃花廋”的李清照自不必說,紅樓夢里的女子們更是專門舉辦了盛大的菊花詩會,林黛玉“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的《問菊》,薛寶釵“誰憐我為黃花瘦,慰語重陽會有期”的《憶菊》,史湘云“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的《對菊》,這些清新出塵的詩句,將菊花高尚的品格,賞菊、贊菊、誦菊、愛菊的風趣,淋瀝盡致地展現在現代人的眼前。

    菊花盛開之時,往往萬木搖落,百卉調零,可越是露濃霜重,看慣了秋風,聽慣了秋雨的菊花就越發地展現出“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的風采,越發地開得精神。此時賞菊飲酒,吟詩作賦,自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古代,每逢重陽有插菊的習俗,直至今日,許多地方仍保有賞菊的古風,每年九月會舉辦“賽菊會”、“菊花會”等一些觀賞活動。菊花令蕭殺的秋天變得不再寂寞。 真所謂“菊花須插滿頭歸

     因為如此,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就不僅僅是一種行動,而是還要“悠然見南山”。東籬雖然高雅,卻并沒有被拘束,而是忽然間跳出去了。就如孔子所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論語--子路》)盡管別人教你一就學會一,教你二就學會二是很好,卻不是最好,還有一個更高的標準在那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之間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層次。所謂“悠然”有一種從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覺。“采菊東籬下”是持守,“悠然見南山”則是超越,是一種精神上的飛躍。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愛菊花呢?!

 

   12、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人的心境,也正是我此時的心境。若無這一株株菊花的妝點,秋天會不會就真的讓人感覺是一片死寂沉沉的呢?對著菊花,我心境開朗,立于花間,我醉眼微閉,恍若眼前站著的是一排排從遠古走來,來自不同朝代的古典美女,卻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涵蓄,讓人眼花繚亂、心情激蕩,卻不忍居為己有而對她有一丁點的褻瀆……

     賞菊與賞月的心境不同。賞月容易使人哀傷,而菊卻讓人感覺到真實的存在。面對一束菊花,不是太多的傷嘆,更有對生命的惋懷。世事滄桑,過去了就沒有辦法再能找回,也不可能再找得回來。這是一種成熟的頓悟,直面現實。

     盡管開在深秋,遭遇冷雨寒霜的欺凌,卻未有消頹廢立之相。秋菊依然如故、悠然自得地在自由的綻放,獨享那秋日夕陽下美麗溫暖的余暉,仿佛這天地都是它們獨有的世界。漸冷的深秋,因為秋菊的存在,秋寒不再入骨;因為秋菊的淡然,秋躁歸于平靜。

     秋菊的這種情結,讓我心中煩雜熙攘的世界一下子清澈明凈起來,心境也寬厚淡遠起來,“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也許是淡泊寧靜的最好的寫照。和菊相處,便會感覺到一種純凈的美好,清麗的外表,深刻的內涵,一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這種感覺,不是一看就能體會到的,可一但感受到了,便會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印記,永遠綻放在心中。

 

     13、正是它那種與世無爭的淡泊,傲雪欺霜的堅強,美得讓人心動,從而在四君子中占有一席之地。————題記

    誤入塵網的陶淵明這一去便是三十年,可是在那“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年代他不能忍受“隨其流而揚其波,鋪其糟而啜其醨”,于是他抽身而退,守拙歸田園,種豆南山,采菊東籬,細數那花開千千層的淡黃細絲,亦如細數人世間的榮辱成敗,靜品那若有若無的清淡氣息,恰似靜品那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正是陶淵明的這種“登上巔峰不輕狂,陷入低谷不凄涼”的沉穩鎮定才使得他能夠居廟堂之高則憂國憂民,處江湖之遠則潛心治學。或許是那南山的菊花教會了他一切,以致文學史上屬于陶淵明的那一頁如菊般燦爛輝煌。
    攜一支菊花走天涯,像菊花那樣淡然處世,無昵無隙,笑看天上云卷云舒,靜聽江上潮起潮落。
    蕭瑟的秋折殺了那滿園春色的萬紫千紅,寒風中唯有菊迎風怒放,像世人展示著倔強與剛強,讓人們在天地一片蒼茫中看到希望的亮光。而當它隨風而逝之際,也扯走了人們心中的希冀,盛滿了傾瀉不盡的凄涼。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連卷西風,亡國喪夫之痛人那個這位弱女子比黃花還瘦。“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那隨風飛舞的黃花撩撥著離人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
      流水無意,菊花有情。“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寥寥數語,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便不言而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送一朵菊花給摯愛的人,因為菊花會告訴他(她)你對他(她)的感情如自己一般經得起風吹雨打,直至生命的結尾。也不褪色。
      論高貴,它不及牡丹。
      論姿色,它不及玫瑰。
      論芳香,它不及茉莉。
       然而正是它那種與世無爭的淡泊,傲雪欺霜的堅強,美得讓人心動,從而在四君子中占有一席之地。
       攜一支菊花走天涯,人生路上定會美不勝收。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5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