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

       [譯文]尊敬鬼神卻要遠離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這樣就算是智慧了。

       [出典]   《論語雍也》

       注:

       1、【原文】

   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2、【注釋】

  (1)知:音zhì,同“智”。

  (2)務:從事、致力于。

  (3)義: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3、【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后,這可以說是仁了。”

      4、【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兇。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5、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進步。春秋時代盡管疑神論開始發展,但從整個思想界及民風看,卜筮巫術思想還很濃厚。各國在戰爭、祭祀、農業等大事上,還時常卜告吉兇禍福。孔子主張“從周禮”,而周禮的主要內容本是原始的神道設教,這種神道設教在形式與本質上又與巫術迷信有直接聯系。而孔子懷疑鬼神存在,“不語怪、力、亂、神”,從周禮而疑鬼神,其實是對古禮神道設教的否定,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給周禮注入了新內容。這使孔子要發揚、光大的周禮,是吸收了春秋現實人文精神的新周禮,基本立場有了變化。例如季路問事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不再把天看成神格的化身。平心而論,當時徹底的無神論者是沒有的,只存在程度不一的鬼神懷疑論者。而對當時的歷史人物哲學觀的評價,只能視其在疑神論道路上走了多遠。

        從文獻看,孔子是站在時代前列的較開明的疑神論者,在程度上是與子產等人平行或略高于子產等人的。魯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出現蝗蟲,季孫感到奇怪,便去問孔子。孔子說:“丘聞之,火伏而后蜇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意思是,其時十二月正當夏正十月,司歷官又少算了一個閏月,故實為九月。九月出現蝗蟲,是正常的事。孔子據星象運行規律,正確解釋了反常的現象,是以科學反對迷信。公元前625年,有只海鳥停息在魯國東門外,受到大夫臧文仲的祭祀。孔子后來批評臧的行為,認為他“不知”。懷疑是破壞的開端,有懷疑才有破除。后世無神論者,正是在春秋疑神論的基礎上發展前進的。故章太炎在《答鐵崢》一書中,談到孔子哲學功績,“至于破壞鬼神之說,則景仰孔子當如岱宗北斗”。此話雖有溢美之嫌,但從其大者看,卻不無道理。 

       6、在歐洲、西亞以及印度,宗教是維系人心的力量。許多宗教都信仰上帝,佛教僧徒則皈依于佛。對于上帝、神、佛的信仰是他們的精神寄托,他們從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則。

        唯獨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學不以對于上帝、神的信仰為道德的根據。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孔子對鬼神持存疑態度,以為“義”的根據不在神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傳弟子公孟子(即曾子弟子公明高) 倡言“無鬼神”。儒學不信鬼神,不講來世、不信天堂地獄和因果報應,而對于道德卻有堅強的信息,將道德的根源歸之于人的本性(孟子)或群居的需要(荀子),雖然還沒有達到科學的道德觀,但已基本上擺脫了有神論的道德觀。有人認為儒家的道德觀可以稱為人本主義的道德觀,比宗教的道德觀為高明。

      7、孔子強調不談的是一些靈異事件,包括算命迷信這些事情。通常一個人算命十次準一此,九次不準都沒人說,那一次準的卻被很多人加以宣揚。以今日來說,求神拜佛或者燒香算命,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可能使人疏忽自己的責任,無法活出人的尊嚴。

      8、孔子認為人生有正路要走,你不要費太多心思在“怪、力、亂、神”上面。在人的能力所及范圍,絕不逃避責任;在人的能力所不及范圍,則樂天知命,不再徒逞口舌或強為說辭。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5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