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
[譯文] 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出典]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注:
1、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杜甫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三載,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 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 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 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顏。 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鴻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2、注釋:
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波瀾莫二:師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鴻洞:彌漫無際。
玳筵:以玳瑁裝飾的琴瑟。
澒:音“轟”,去聲。
3、譯文1:
唐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別駕元持家里,觀看臨潁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舞姿矯健多變非常壯觀,就問她是向誰學習的?她說:“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玄宗開元三年,我還年幼,記得在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舞,流暢飄逸而且節奏明朗, 超群出眾,當代第一,從皇宮內的宜春、梨園弟子到宮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 只有公孫大娘一人而已。當年她服飾華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經不是年輕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淵源,看來她們師徒的舞技一脈相承, 撫今追昔,心中無限感慨,姑且寫了《劍器行》這首詩。聽說過去吳州人張旭,他擅長書寫草書字帖,在鄴縣經常觀看公孫大娘跳一種《西河劍器》舞,從此草書書法大有長進,
豪放激揚,放蕩不羈,由此可知公孫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從前有個漂亮女人,名叫公孫大娘, 每當她跳起劍舞來,就要轟動四方。
觀看人群多如山,心驚魄動臉變色, 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蕩。
劍光璀燦奪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
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 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 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
臨潁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 她和此曲起舞,精妙無比神采飛揚。
她和我談論好久,關于劍舞的來由, 我憶昔撫今,更增添無限惋惜哀傷。
當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約有八千人, 劍器舞姿數第一的,只有公孫大娘。
五十年的光陰,真好比翻一下手掌, 連年戰亂烽煙彌漫,朝政昏暗無常。
那些梨園子弟,一個個地煙消云散, 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樹木,已經合抱, 瞿塘峽白帝城一帶,秋草蕭瑟荒涼。
玳弦琴瑟急促的樂曲,又一曲終了, 明月初出樂極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邁步艱難,越走就越覺凄傷。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詩的開頭八句是先寫公孫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個公孫大娘,她善舞劍器的名聲傳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觀眾看她的舞蹈都驚訝失色,整個天地好像也在隨著她的劍器舞而起伏低昂,無法恢復平靜。“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稱為“四如句”,前人解釋不一,這大體是描繪公孫舞蹈給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孫手持紅旗、火炬或劍器作旋轉或滾翻式舞蹈動作,好象一個接一個的火球從高而下,滿堂旋轉;驂龍翔舞,是寫公孫翩翩輕舉,騰空飛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將近尾聲,聲勢收斂;江海凝光,則寫舞蹈完全停止,舞場內外肅靜空闊,好象江海風平浪靜,水光清澈的情景。
“絳唇珠袖兩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轉到公孫死后劍器舞的沉寂無聞,幸好晚年還有弟子繼承了她的才藝。跟著寫她的弟子臨潁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劍器,還有公孫氏當年神采飛揚的氣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談話,不僅知道她舞技的師傳淵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撫今思昔的無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筆勢又一轉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憶開元初年,當時政治清明,國 勢強盛,唐玄宗在日理萬機之暇,親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園,親選樂工,親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藝術的空前繁榮,當時宮廷內和內外教坊的歌舞女樂就有八千人,而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獨出冠時”,號稱第一。可是五十年歷史變化多大啊!一場安史之亂把大唐帝國的整個天下鬧得風塵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當年親自挑選、親自培養的成千上萬的梨園弟子、歌舞人材,也在這一場浩劫中煙消云散了,如今只有這個殘存的教坊藝人李十二娘的舞姿,還在冬天殘陽的余光里映出美麗而凄涼的影子。對曾經親見開元盛世的文藝繁榮,曾經親見公孫大娘《劍器舞》的老詩人杜甫說來,這是他晚年多么難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傷啊!這一段是全詩的高潮。善于用最簡短的幾句話集中概括巨大的歷史變化和廣闊的社會內容,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表現。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詩的尾聲。詩人接著上段深沉的感慨,說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樹已夠雙手拱抱了。而自己這個玄宗時代的小臣,卻流落在這個草木蕭條的白帝城里。末了寫別駕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終了,這時下弦月已經東出了,一種樂極哀來的情緒支配著詩人,他不禁四顧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長滿老繭的雙足,拖著一個衰老久病的身軀,寒月荒山,踽踽獨行。身世的悲涼,就不言而可知了。“轉愁疾”三字,是說自己以繭足走山道本來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時,卻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終并沒有離開公孫大娘師徒和劍器舞,但是從全詩那雄渾的氣勢,從“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這樣力透紙背的詩史之筆,又感到詩人的確是在通過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來興衰治亂的歷史。王嗣總評這首詩說:“此詩見劍器而傷往事,所謂撫事慷慨也。故詠李氏,卻思公孫;詠公孫,卻思先帝;全是為開元天寶五十年治亂興衰而發。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搖其筆端哉!”(《杜詩祥注》引《杜臆》)這一段評語,分析全詩的層次、中心,說得相當中肯。但是,他說“一舞女耳,何足搖其筆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來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視和熱愛藝術的。
這首詩的藝術風格,既有“瀏漓頓挫”的氣勢節奏,又有“豪蕩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壯的杰作。開頭八句,富麗而不浮艷,鋪排而不呆板。“絳唇珠袖”以下,則隨意境之開合,思潮之起伏,語言音節也隨之頓挫變化。全詩既不失雄渾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渾括錘煉的功力。篇幅雖然不太長,包容卻相當廣大。從樂舞之今昔對比中見五十年的興衰治亂,沒有沉郁頓挫的筆力是寫不出來的。
6、舞蹈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并非與“改朝換代”絕對對應。且文獻記載中的舞史大都“以事述人”(舞),較少“以人傳舞”,對專業舞人在舞史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有所淹沒。更因自奴隸社會繼巫而起的“女樂”及至歷代佼佼舞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地位卑微,千百年來留下芳名者寥若辰星。即使如:戰國時期“體肢柔軟似可收懷入袖”的旋娟、提嫫;春秋吳越“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于土城”的西施;漢代善作“翹手折腰之舞”的戚夫人、“身輕若燕,可作掌上舞”的趙飛燕;以及唐代以《霓裳羽衣舞》著稱的楊貴妃……受其君王寵愛而得以揚名,亦難逃悲劇命運。其紅極一時的舞蹈也悄然然逝去!當我們從白居易的“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想象著《霓裳羽衣舞》的精妙;從杜甫“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領略公孫大娘把劍器的光、聲、動、靜,舞到“天地為之九低昂”的境界!感佩先人非凡才藝的同時,更深深遺憾其經典舞目之失傳……凡此種種,不啻引發我們反思舞史研究的方法論變革。應關注“歷時性”文獻追溯與“共時性”活態田野考察的密切結合,相互印證;倡導“以人傳舞”與“以事述人”的辯證性,已利于舞史的信度與鮮活性。
7、白羊座古典美人
8、古今中外,其人其事可融可通之處太多。大至政治經濟,小至舞刀弄劍,莫不如此。即如今日之擊劍運動員,若能做到“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則多少金牌都可盡入囊中。不要以為詩人的贊譽過于夸張不足為信。杜甫可是“詩圣”,是現實主義大師,其詩非常寫實。事實上,古人風行佩劍,聞雞起舞,工多手熟,熟能生巧,初無意于佳乃佳,有此境界也毫不奇怪。
中國堪稱劍的始祖國。據史書記載,五千年前黃帝就有軒轅劍。至今為止,世界考古史上出土年代最早的金屬劍就是中國西周初年的青銅劍。在中國,劍為“百兵之君”,在冷兵器時代的兵器譜中排名第一。在中國,劍也是禮器,《春秋繁露》中記載:“禮之所興也,劍之在左,青龍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古書中還有“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之說。
中國三大名教亦均與劍結緣——儒教以禮樂教化天下為己任,始祖孔子一直佩劍以作禮器。風氣沿襲,歷朝歷代孔子像均以立像佩劍作揖為正宗;道教最講究平常心,最講究無為而治。但是自漢朝起也以劍為法器,八仙中的呂洞賓最典型,后來的武當劍更聞名天下;佛教進入中國以后,也獨創了少林達摩劍這門絕技。有趣的是,孔子的劍是帶穗的“文劍”,主要功能是禮器,是儀式配飾。道士的劍也大都是帶穗的“文劍”,甚至以桃木為劍,主要功能是法器,并非用作兵器。而以慈悲為懷不殺生的佛教,其達摩劍卻是地地道道的兵家利器,是殺傷力極強的獨門秘技。看起來,佛也常常需要以雷霆手段,行菩薩心腸。
人類今天的一切,都是昨天的繼續。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本源自古代體育運動。就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項目為例,1896年雅典第1屆夏季奧運會只有純歐洲元素的9個大項43個小項,而2008年北京第29屆夏季奧運會已經發展到融入五大洲元素的28個大項302個小項。這意味著很多國家的傳統體育項目被推陳出新,被現代化,被全球化。這更意味著,我國民族的傳統的體育項目同樣有著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同樣有著強勁的歷史穿透力。我們真不能妄自菲薄。我們更不能數典忘祖。
中國早就是體育大國。體育大國的意義,是內向型的,是自己跟自己玩,是全民健身,發展體育運動是為了增強人民體質。在這方面,金牌并不重要。以北京奧運會為標志,中國也已經成為體育強國。體育強國的意義,是外向型的,是自己跟別人玩,是全球競技全球競爭,必須贏才有話語權。在這方面,金牌非常重要。體育大國加體育強國,這應該是發展中國體育運動的終極目標,這也應該成為全體國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最高理念。只有這樣,中國體育運動才能與中國的新崛起、中華民族的新崛起相匹配。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帶動各國政治、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體壇競技項目必將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君不見,巴基斯坦的曲棍球、蒙古的摔跤、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都能夠成為奧運會項目,而中國的武術更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更有資格被奧林匹克大家庭所接受。
好一個“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古人曾云,一劍光寒十四州。
后有人云,一劍光寒四十州。
放眼明日,一劍光寒五大洲!
9、欒菊杰在50歲的時候,千辛萬苦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擊劍比賽呢?也許,她只是需要一個場合,放大自己對祖國的問候,說聲“我在”、“我沒有忘”。也許,她還想說,她在任何一個地方,都生機蓬勃,善待生命,努力使之閃亮,一如幾千年來的中國人。
時代潮流繼續向前,她繼續為她的生命增添最美時刻的記錄。1989年,她得了腎炎,被下了不能繼續參加比賽的結論。18年后,她再度復出,而在加拿大擊劍界,她弟子滿天下,年年被加拿大擊劍協會評為優秀教練,“欒菊杰擊劍公開賽”還作為一年一度的賽事在加拿大舉行。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生命于她,宛如幽靜長河。
10、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群意人,溯河而上。
那條河叫作萊茵河。
這是兩支歐洲軍團的交戰,這是一場世界大戰。
克林斯曼搞不明白,誰也搞不明白銀狐里皮究竟“意”欲何為,那群本該深藏在鋼筋混凝土般堅固防線后面的角斗士們,卻一批又一批地從戰壕里躍身而出,如同地中海的蔚藍潮水般直奔德國的球門而來。
于是雙方擂響戰鼓,高舉進攻的大旗。在鏖戰了118分鐘之后,在波多爾斯基和博洛夫斯基射出的皮球滑門而過之后,在吉拉迪諾和贊布羅塔把門柱和門框打彎了之后,格羅索,最后時刻又見神奇格羅索,一點不羅嗦地一腳踢開了萊曼把守的勝利之門。復活的斑馬王子皮耶羅隨即也加上一腳,讓藏在克林斯曼口袋里的路線圖變成了片片碎屑。
這是一場“意”志的勝利,這是由一群行將降入意乙,意丙的球員,鍛造的新的意大利之夏。最后兩分鐘的兩個進球,讓意大利人治“德”意滿,他們成功地在多特蒙德攻陷了柏林。和歐冠上的拜仁慕尼黑一樣,經歷了突然死亡的金帥克林斯曼和他的鐵血戰士們則要無奈地遠走斯圖加特了。
意大利人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然而這是一場只有比分,沒有失敗者的戰爭。當意大利人高唱“TO BE NO.1”的時候,青春飛揚的德國人同樣無愧于他們的隊歌,度過了《榮耀的一天》……雖敗猶榮。
11、大佛的一顰一笑、蓮花的一舒一展、飛天的一屈一伸、琵琶的一彈一撥,就在鑿鑿琢琢、平平仄仄的節奏和韻律中,深入淺出地清晰起來。明亮起來。生動起來。或“石含玉潤,鑒照映徹”。或“鱗甲飛動,每天欲雨”。或“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或“娟嬋春媚,云霧輕籠”。或“莊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或“高華則朗月繁星,雄大則泰山喬岳,圓暢則流水行云,變幻則凄風急雨”。并以生機盎然的光芒,照耀腳下春來秋往的土地、頭頂上斗轉星移的天空,還有身邊流動不息的風。
“如果一個人在夢里穿越了天堂,并且收到一枝鮮花作為他曾經到過那里的物證;如果他夢醒時鮮花還在手中……那么,又會怎樣?”不,你若真的喜歡花,就不要只摘一朵,要摘就摘一座花園,最好是摘一個春天。摘一朵花往往是為了自己,摘一個春天卻是對所有人的美好。
12、 旌旗馬鞭,烽火狼煙,戰鼓雷鳴,只手可擎天。
銀甲戎裝,橫戈躍馬,點將鏗鏘,宏圖霸天下。
過關山涉險峻,乘風破浪英姿勃發。憑風吹任雨打,馳騁笑傲英雄神話。
縹緲萬世滄海桑田,運籌帷幄,絕艷縱天下。大江東去風流淘盡,蠻荒漠野,赤焰焚蒼穹。
倚天萬里須長歌,紅塵逍遙醉臥。
舞青龍,靜如巖,動若風,霍如羿射九日落,驕如帝驂龍翔游;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硝煙濁浪里,怎得見,風雷急,魚龍沒,鷹鳴鷲泣,破釜沉舟。
何謂英雄?非馬革裹尸,非舍生忘死,是江畔之濱帶醉含笑回眸一顧,是殘陽如血白發蒼顏最后一搏!
瀚海云濤,壯志終難酬。歸去哉,魂來兮,一架枯骨,一搓黃土。
古今更迭多少事,血色洇染成終篇。
當記取,明月星淡處,流水盡,天涯陌。
13、“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彩虹是天地間的舞者,是水珠最浪漫的舞蹈。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花濺玉,水霧如煙,瀑布是水最痛快淋漓,最豪放的舞姿。
“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采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輕輕的拍著你,撫摩著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
梅雨潭的水,是最溫柔多情的水,是醉人的“女兒水”。
水性至柔,至軟,富于靈性,她屬于女性。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兒是水做的骨肉……”賈寶玉早有定論。
水是生命之源,世間萬物賴以滋長發榮。人類對水有一種原始的膜拜。城市中的噴泉就是這種膜拜意識的影子。
入夜,華燈初上,熠熠生輝。在一片廣場的中心,音樂噴泉又歡快的噴起來了。
伴隨著音樂,仿佛一群輕盈的舞女,在廣場中央輕歌曼舞。
忽如草原初霽,萬馬奔騰;忽如花塢春曉,群鶯亂飛。忽又一柱沖天,直插夜空;俄又息影斂跡,蹤芥全無。忽如二女曼妙領舞,呼朋引類;忽又如萬軍廝殺,刀槍齊鳴!
隨著音樂的變化,噴泉會變幻出各種不同的“舞步”,美輪美奐,令人目不暇接:時而如雄渾奔放的探戈,時而如婀娜纏綿的倫巴,時而如變幻迷離的“狐步舞”,時而如節奏分明的“踢踏舞”,時而如唐明皇的“霓裳羽衣曲”,時而又如陳叔寶的“玉樹后庭花”。
當優美動聽的時新歌曲響起時,看萬流如湍,竄動不止;當鏗鏘有力的爵士樂奏響后,則水流頓挫,嘩嘩有聲;當《愛我中華》的最高音部節節竄升時,中心水柱也節節攀高;當舒緩流暢的廣東音樂《漁舟唱晚》彌漫時,水流也仿佛變得輕柔舒緩,情意綿綿……
總之,這是一群水的精靈,是一場水的盛裝舞會。舞步隨音樂翩翩而起,配合默契,美妙絕倫,令人如醉如癡。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當年,公孫大娘舞劍,白光纏繞,眼花繚亂,神鬼皆愁,令杜甫嘆為觀止。
今天,我出席這水的盛會,同樣為它的雄渾氣勢和輕盈靈性而驚嘆。
瀑流爭喧,在霓虹閃爍的城市街心,如飛瀑倒掛,銀河懸空,噴泉——這水的精靈,給夏日的人們帶來絲絲清涼和夜的歡樂。
14、真性情是一種素質,一種品質。不偽飾,不做作,不矯情,不世故,真實的情感的流露。
真性情須多際遇者方有之。
每如屈子自嘆的離騷,居廟堂之高,“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處江湖之遠,“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種慷慨激昂,憂國憂民的情懷。多是在個性與繼行的人生道路上的情感沖突,表現出真誠率直的人生境界。在他的真實的人生表現上亦是如此。即興于芳草美人,“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好像已不食人間煙火。流連于真善之間“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不妥協,不流俗,不后悔。可謂真性情。然而那結果卻是,貶謫,流放。在絕望與憤懣中他選擇了命運的終結。清清的汨羅江水堙沒了他圣潔的軀體,帶走了他純凈的靈魂。連死亡也要選擇“質本潔來還潔去”。此真性情之第一人也。
最近喜聽“廣陵散”。“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的感覺蒙太奇般展現。忽而覺得沒有人格魅力,無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不足以語真性情。就像沈從文先生說:“沒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一樣。冥冥之中,真性情不知為何都被染上了悲劇的情節。如“夢里不知身是客”的李后主;如“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如“垂暮無畏生死去”的顏真卿;再如“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如譚嗣同;如梁漱溟……。就連那“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都率真的可愛。此上皆真性情,皆真豪情,亦皆真悲情也。
做藝術,須真性情。每每要像個苦行者,奴隸一樣的工作,上帝一樣的思考。個性與現有人生境遇的矛盾沖突表現的尤為激烈。深刻的認知,自由的思想,遨游于物外的思緒飛揚,同時被現實疲累著,苦役勞形。然而,他們需要送給世人的是呼喚,吶喊,奮進,陽光,震撼心靈。因為他們是敢于担當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性情中人。在這時,他們就更突顯自己的偉大。所以,清高,孤傲,與世難合。他們在背負,他們在承担。乃至心力憔悴。他們是一支有超群感官的真性情群體,“吃的是草,擠得是奶”。絕不會“吃的是糧食,拉的是思想”那么的空泛,那么的乏味,那么無聊透頂。
真性情,是底蘊,是魅力,是豪情,是浪漫,是血性,是責任,是自尊……
15、年少的時候,我們總有很多夢境。歲月踏碎的波痕里,落英綻紛。回想挑燈看劍的日子,喜歡上了那些從洪荒中流來的神話,弓弦上奏響的傳奇。幻想著自己就是一襲白布青衫劍走雪飄,尋一葉舟或者馬蹄踏著梅花,饑來露飲困來草依,結緣江湖,快意恩仇。窗外藍天白云,歲月漸消。夢隱在碧云深處,唯有詩意的句子跳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歲月的骨架靜靜地躺著,塵土飛揚卷起的不是千堆雪,而是一層層厚厚的繭。古典豪情的浪漫“白袍卷江湖,一劍分斜陽”在水天之外在歲月之外在蒙在被子中用手電筒看武俠書的癡狂年華里,九頭牛也拉不轉的日子,千杯酒也喚不回的夢境,只有了三更樓頭談素劍,九寒桌畔繪白袍,那是從舊古的文字不小心遺落的竹簡青磚,散發著濕濕著的霉味。
是吧,或許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傳奇,而英雄夢只在年少時才會有。青春少年年年笑,歲月如刀刀刀催。白發飄飛血雨的歲月,汗水浸透骨骼的日子,每一個人都在老去,明白了,英雄不會在生活中出現。更不會在自己的身邊找到。只在遠方,只在夢境——不老的是傳說。也明白了,所有的故事,都有歡喜與悲欣,所有的平凡中都有著不平凡,所有的不平凡中都是由平凡的串成華美。故事相對于自己,或相對于別人,永遠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伸展,于歲月又會有相逢或者擦身而過。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4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