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8)——躍進大別山:中共戰略進攻的開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截至1947年7月,國共內戰已進行一年余,國軍在正面戰場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相繼受挫,反而遭到解放軍在局部地區的反攻,軍力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打擊。此時,國軍兵力已經降為373萬,其中正規軍150萬,且因戰線延長,大部兵力用于守備,所以可以機動調遣的軍隊數量只有40個旅(師)左右,官兵士氣也較為低落,在地方上不得民心。另外,由于國軍主力深陷山東和陜北戰場,因此魯西南、豫皖蘇至大別山區的兵力空虛,從而形成兩頭強、中間弱的啞鈴形戰略態勢。反觀中共方面,在經過一年的戰爭洗禮后,解放軍總兵力已經增加到195萬人,其中正規軍100萬人,且在蘇聯的支援下得到了較好的武器裝備,黨內、軍內上下一心,士氣高漲,并得到解放區(尤其是東北解放區)民眾的極力擁護。此時的中共雖然在軍隊數量和裝備上還處于劣勢,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進入了戰略反攻的階段。

1947年6月,為扭轉中原戰局,中共中央決定向國軍發起全面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軍控制區。當時,解放軍的戰略部署是:由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統一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等部隊,挺進豫陜鄂邊地區;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成“品字形”配合作戰,殲滅國軍,重建中原根據地;此外,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和西北野戰軍繼續在山東和陜北戰場鉗制國軍,以策應上述三路南進大軍的行動,由是形成“三軍配合、兩冀牽制”的戰略態勢,而東北民主聯軍、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等部則繼續在內線作戰,擴大解放區,配合外線的軍事行動。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12萬余人從山東陽谷以東之張秋鎮至菏澤以北臨濮間地區一舉突破國軍號稱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全面戰略進攻的序幕。此一事件當時震驚中外,美國駐華大使稱其為“中國發生了‘六卅”事件”。隨后,為堵住魯西南這一缺口,迫使解放軍背水作戰,國軍統帥部急調駐豫北、豫皖蘇、嘉祥等地的國軍5個整編師,組成東西兩路集團,向解放軍發起反撲。7月8日,欲先發制人的劉鄧派兵攻克鄆城,殲滅國軍兩個旅,10日占曹縣、定陶。7月10日,劉鄧按中央軍委指示揮師向南,13日在謝集殲滅國軍一個團,隨后包圍羊山集,14日在六營集全殲國軍兩個整編師師部和3個半旅。7月15日,解放軍兩個縱隊向羊山集發起攻擊,激戰兩日,進展緩慢,但此時華東野戰軍的5個縱隊已進至津浦路及以西地區,向國軍開戰。

鑒于前線戰事吃緊,蔣介石于7月19日親自飛抵開封指揮,并從西安、洛陽、豫北、山東、漢口等地抽調了7個整編師和2個旅向魯西南馳援。7月20日,蔣介石下令王敬久率整編58師和199旅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由金鄉北上,以解羊山集之圍。劉鄧為爭先機之利,派兩個旅的兵力進至萬福河阻援,將國軍199旅和由羊山集出來接應的1個團全殲。7月27日,解放軍再次向羊山集發起總攻,至28日晚全殲國軍整編66師師部和2個旅,取得魯西南戰役的勝利,開辟了挺進大別山的道路。

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躍進大別山!8月11日,劉鄧大軍分三路向南疾進,一路以銳不可擋之勢,戰勝、甩開了幾十萬國軍的圍追堵截,越過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礙,于8月27日進抵大別山區,在這里的30幾個縣建立了大別山解放區。此間,陳賡、謝富治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兵團8萬余人于8月22日渡過黃河,越過隴海路,挺進豫西,至11月底完成在豫陜邊區的戰略展開。9月上旬,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8個縱隊共18萬人,在魯西南沙土集殲滅國軍1個整編師,以主力6個縱隊進入豫皖蘇平原。至此,中共預先設想的“品字形”戰略部署完全實現,國共內戰真正走到了轉折點。

中共劉鄧、陳謝、陳粟三路野戰軍以鼎足之勢緊逼國軍長江防線,直接威脅國府首都南京和武漢,蔣介石對此深感恐慌。1947年11月下旬,國府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主任,統掌豫、皖、贛、湘、鄂五省軍政大權,集中兵力圍攻大別山,鞏固平漢路,確保長江防線。隨后,白崇禧調國軍3個整編師在淮河以北牽制陳粟野戰軍,以一個兵團在豫西牽制陳謝集團,以為戰略配合,并派5個旅在海軍、空軍的配合下担任江防。對于主攻方向大別山區,白崇禧以由山東、豫皖蘇邊界等地抽調的5個整編師連同原在大別山周圍的9個整編師,采取“總力戰”,對劉鄧野戰軍展開全面圍攻。為確保大別山這一戰略要地,鄧小平率解放軍3個縱隊留在大別山區堅持內線作戰,劉伯承則率1個縱隊向淮西地區轉移,同時還以兩個縱隊向桐柏、江漢地區展開,建立新解放區;此外,陳粟、陳謝兩路大軍也輾轉破擊平漢、隴海兩鐵路,牽制圍攻大別山的國軍。

11月27日,國軍的圍攻開始,鄧小平即令所部3個縱隊分別轉向豫東南、皖西和鄂東地區。12月3日,國軍攻占巴河、羅田、英山、立煌等地,并繼續向中心區壓縮。此時,解放軍先已一部兵力突襲宋埠,后又于12月8日奔襲固始,迫使國軍兩個整編師回援。12月10日,國軍進至光山、商城和廣水、宋埠、羅山一線,而鄧小平則已率各縱隊跳出了國軍的合擊圈,繞到了敵軍側后。接著,鄧小平采取“小部隊牽制大敵、大部隊消滅小敵”的戰法,大量殺傷國軍,使國軍東奔西跑,顧此失彼,處處撲空。另一方面,轉至外線作戰的解放軍也于12月上旬和中旬在信陽以南柳林附近突破國軍阻擊線,越過平漢鐵路,向桐柏、江漢地區挺進,至月底攻占了桐柏、棗陽、新野、京山、鐘祥、天門等縣城,迫使國軍從大別山抽調整編85師回援江漢地區。12月中旬,劉伯承所率的一個縱隊挺進淮西,24日攻克汝南,迫使國軍再從大別山抽調整編20師回援。

12月13日起,陳粟野戰軍破擊平漢鐵路鄭州至許昌段和隴海鐵路鄭州至民權段,陳謝集團破擊平漢鐵路許昌至駐馬店段。至12月22日,兩野戰軍破路420余公里,攻克許昌、漯河、駐馬店和蘭封、民權等23座縣城,迫使國軍從信陽、確山抽調第5兵團部率整編第3師北上增援,并以整編第20師隨后跟進。12月26日,陳粟、陳謝兩軍協同作戰,將第5兵團部和整編第3師殲滅在西平以南,并乘勝于29日圍攻確山,重創整編第20師,迫使國軍再從大別山抽調整編第10、第11師及整編第9師一部回援平漢路。至此,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解放軍三路大軍內外線緊密配合,粉碎了國軍對大別山區的圍攻,使得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同豫皖蘇、豫鄂陜根據地連成了一片,鞏固了中原解放區。

在內線各戰場,西北野戰軍于1947年8月上旬奉命圍攻榆林,以調動國軍胡宗南部主力北援,這部分內容我在講國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時介紹過。8月底胡宗南主力南撤后,西北野戰軍乘勢轉入內線反攻,10月1日至11日發起黃龍、延清戰役,收復了延安東北的廣大地區。

劉鄧挺進大別山后,蔣介石為迅速結束山東戰事,以便轉兵他用,制定了“九月攻勢”計劃,以5個整編師共16個旅組成膠東兵團,進犯膠東解放區。從9月1日至12月30日,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進行了膠東保衛戰,殲滅國軍6萬余人,收復膠東腹地,徹底結束了國府對山東的軍事行動,并配合了解放軍外線兵團的作戰。

1947年后半年,以中共晉冀魯豫野戰軍,即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為起點,中國共產黨向南京國民政府和國軍的戰略進攻正式打響。在歷經了一年余的戰略防御后,共產黨軍隊不但抵住了國軍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而且已經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取得了戰場主動權,中國大陸的軍政形式從此發生逆轉。戰略進攻開始后,關內各地解放軍以大別山解放區戰局為核心,先后向國軍開戰,粉碎了國軍對各解放區的軍事企圖,并在內外兩線取得了戰略優勢,為日后更大規模的進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這時起,大陸戰局開始向共產黨傾斜,國軍敗像已露。


三鑒齋 2011-01-13 20:52:59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7)——重點進攻時期共軍的局部反攻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9)——東北解放軍的秋、冬季攻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