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戰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筆寫家信,就請你捎個口信,回京報平安把吧。

   [出典]   岑參《逢入京使》

   注:

   1、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2、【注釋】 

  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下簡稱劉《箋》)系此詩于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

 2.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3.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4.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5.龍鐘:形容流淚的樣子,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6.憑:托。

 7.傳語:捎口信。

  3、【譯文】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譯文2:

        東望回故鄉的路是遙遙沒有盡頭,
  想起故鄉傷心的淚水不住地流,衣袖都沾濕了。
  在馬上與回京的使者相逢,卻沒有紙和筆寫封家書,
  就煩請你帶個口信,說我在他鄉很好吧。

 

  4、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岑參10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日趨困頓。他刻苦學習,遍讀經史。2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杜甫、高□等游,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于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后,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其藝術特色是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絢爛,風格奇峭。他擅長七言歌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5、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全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思鄉之情,詩文語言樸實,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深,感人至深。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如同隨口而出,特別是后兩句寫馬上相逢的情景,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鏡頭集中清晰,如影視特寫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6、“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 東望 ”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 。“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 ,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離家已越來越遠 。“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

      “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當然有點夸張,但“ 夸而有節,飾而不誣 ”(《文心雕龍·夸飾》篇),仍不失為真實 ,甚至可以說是更形象地表現了思鄉的真情實感。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 逢 ”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沒有紙筆 ,只有托故人帶個口信 。

      “憑君傳 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干凈利落,但簡潔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雋永。

       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能表現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傳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這首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7、改寫岑參的《逢入京使》

  邊塞的天空格外高遠,一輪秋月在云中時隱時現。天蒼蒼,野茫茫,在這荒原上信馬游韁,打發夜晚寂寞無聊的時光。目光追逐著那朗朗圓月,我不禁想起離開家鄉許多時日了。天遙地遠,音信杳無,我的雙親妻兒還好嗎?他們得不到我的消息該會怎樣寢食不安?借著月色,眺望東邊,一條羊腸小路蜿蜒而去,一直消失在遠遠的天際。在夢中我多少次沿著這條路回到家鄉。踏上鄉土,聽著鄉音,感受鄉情,我悲喜交加。夢醒時分,我已淚流滿面。而今天舉頭望明月,低頭看歸途,我不禁又潸然淚下。用袖子一遍遍擦拭著雙眼,可是淚水如泉噴涌,越擦越多。

  透過朦朧的淚眼,我看見一個人策馬過來。走到眼前,他勒住韁繩。我定睛一看,是一位有過一面之緣的朋友。他告訴我他因公回京,要路過我的家鄉。我驚喜不已,終于可以捎信回家,報個平安。但倉促之間,沒有紙筆,無法書信。朋友又告訴我皇上急見,要日夜兼程,不容我回去坐下盡情傾訴。我雙拳一抱,深施一禮,說:“朋友,麻煩你給家中老小帶個口信,告訴他們我一切安好。拜托了。”我取下臨別時妻子送我的一方手帕,交給朋友,再次深鞠一躬。朋友回禮,揚鞭驅馬消失在滾滾煙塵中。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6:0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