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網絡傳播與記者傳播方式的調適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00)03-0152-06
  一天,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從西雅圖的一家餐館走出來的時候,一位乞丐攔住了他。比爾·蓋茨闊手一揮,于是,這位乞丐得到了一筆數目不菲的鈔票。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乞丐遞給比爾·蓋茨一個E-mail地址,并說:“這是收容所給我們配的。”這令蓋茨目瞪口呆。“簡直難以置信”,蓋茨事后說:“Internet是很大,但我沒想到無家可歸者也能找到那里。”[1](P1)
  1995年,計算機王國的真正明星——Internet突然大放異彩,它一下子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同義語。有人把Internet的流行稱為計算機領域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大型計算機的產生;第二次是臺式計算機的出現)。人們之所以這樣說,就在于Internet能夠神奇般地將所有的計算機連為一體,并且,它日益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效率極高的傳播工具。有人對此作了這樣一段生動形象的描述:
  仿佛在一夜之間,從好萊塢大亨到梵蒂岡教皇,人人都擁有了電子郵件(electronicmail,簡稱E-mail)地址。政府首腦在各自的辦公室通過網絡進行會談;酷愛電腦的青年男女們舉行了別開生面的電腦婚禮;千余名來自美國各地的人則選擇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歡度新年:他們在網上舉辦了一臺名為“電腦化空間大年夜”的電子聯歡會。[1](P3)
  雖然有些夸張,但近幾年來,網絡用戶的增長速度之快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這一組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無線電廣播在全球擁有聽眾5000萬,用了38年時間;電視達到這個數字,時間雖然不長,也要13年;而互聯網僅有5年時間,上網用戶就超過了5000萬!
  一、網絡傳播的優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第四大傳播媒介,互聯網之所以如此迅猛地發展,是由于它有著如下的優勢:
  1.交互性 這是網絡傳播的最大優勢。有學者認為,網絡的“交互性”一方面表現在用戶已有可能控制用何種順序來獲得信息,另一方面表現在信息的提供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系,這種交互式關系與反饋有關。正如威爾伯·拖拉姆(Wilbwr Schramm)所言:“大眾傳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信息的個人控制權的趨勢越來越強,而信息壟斷集中的形式將被改變。”[2](P128)這一預言已在網絡中得到實現。在網絡中,任何一個網絡用戶都可以把自己所擁有的信息直接上網,而不像傳統媒體那樣,信息的發布權控制在職業傳播機構(者)手中。傳統媒介(如廣插、電視、報紙等)的傳播是點對面的單向傳播,受眾只能被動地選擇新聞,而網上傳播則是多人對個人、個人對個人和個人對多人的異步傳播,為受眾主動獲得個體化信息提供了條件。什么時候需要新聞即可什么時候收取,需要多少就可獲得多少,同時,網絡的交互性還體現在廣泛的交流上。雖然報紙上有專門的讀者來信、討論欄目,廣播有熱線,電視有觀眾參與節目等,但在受眾的數目上卻受到限制,而網絡聊天室的大門對任何人都敞開著。網絡的交互性從某種方面來說,就是使以往打不進的熱線成了誰都可以進入的公園。
  2.信息量巨大 所謂網絡就是將世界范圍內屬于不同個人與群體的計算機、計算機網絡以及外設聯結起來,實現其間的通信。網絡屬于全社會。只要用戶通過電話撥號上網后,就可獲得來自世界各新聞網站上的形形色色的新聞。它打破了國界的阻制,全世界所有上網的傳統媒介的新聞以及個人、團體、開發商的新聞信息,用戶都可在鼠標點擊之下獲得網絡的信息,“海量”的信息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無法比擬的。
  3.傳播權利平等 網絡是一種平民化的公共設施。只要能支付計算機的購置費用和上網費用,便可擁有使用權。傳統媒介是由少數人來控制的,因為傳統媒介需要現代化設備,這種高投入使得老百姓可望不可及。再加上新聞信息的采集、編排等需要一批較高水平的專業人員,這就使得老百姓只能被動地接收,在新聞信息傳播之前呈現一種極不平等的關系。在網上,傳播媒介不再是信息的獨家所有者,任何個人或組織都可以通過各自渠道接受和發布新聞信息。網絡具有高度的開放性。
  4.將傳統新聞傳媒整合為一 報紙是靜態的文字和圖片,廣播是聲音,電視是聲音和圖像,而網絡卻將這些眾多的單個傳媒連接成一個既分散又集中的體系,網絡受眾完全可以隨時把握自己的需要或興趣,自由選擇媒介表現形式。用戶在獲取信息時,如果看文字看累了,可以隨手打開圖像切換器,或切換為聲音頻,這時,形象或聲音就會出現在用戶眼前或耳鼓。網絡能夠提供全方位多感覺的信息。
  5.迅速快捷 報紙必須等印刷,電視一般來說需要拍攝與剪輯錄像,網絡可以隨事件發生隨時上網。如1998年3月19日,全國人大選舉國家主席和委員長,選舉結果公布幾分鐘后,《人民日報》網上就出現了當選者名單,當天100多萬人上網,如果看《人民日報》印刷版刊登的新華社消息,就要等到第二天。
  雖然網絡所具有的優勢使傳統媒體望塵莫及,但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時,遇到了一些比較突出問題,這就是真實可信性問題。
  網絡新聞按其來源分,一類是已上網的傳統媒體記者采寫和制作的新聞,一類是由某些組織或個人利用網站、主頁、BBS等網絡工具定期制作和發布的新聞信息等。一般來說,由專業的采編人員采寫和制作的新聞信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保證質量,其他組織尤其是個人所發布的新聞,有時較難保證質量。《新聞出版報》1999年2月12日刊登的《'98假新聞曝光》一文中提到,某電臺“夜行人”欄目主持人為一個聲稱患血癌的女孩“虹”做了個特別節目,并在網上設立主頁現場直播,全世界共有5萬人登錄該網站,留下7350封信。但事后查明: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位15歲的女孩這么做只是想測試一下人間到底有多少真情。1998年5月,印尼發生暴亂,華人遭到侵害。為聲討暴行,印尼華人向一切有關機構和人士的電子郵件地址反復發送了身著印尼軍服的暴徒蹂躪婦女的照片,并號召所有收件人接力傳送。后來有讀者指出,這些照片反映的是印尼軍人在東帝汶的暴行,而與五月暴亂無關。這件事雖然對掀起世界華人抗議印尼暴行起了相當的作用,但這種不完全真實的現象卻令人担憂。
  網上的色情現象也是有目共睹的。1997年秋,臺灣蕃薯藤網絡調查公司的統計數字表明,臺灣最受歡迎的前30個網站中,有一半是色情網站,平均每天有60萬人次的網絡用戶訪問這類網站,其中學生竟占75%!
  同時,由于網站改變了傳統媒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傳播路徑而成為橫向的水平傳播,因而,用戶都可在網上自由發表意見。這樣一來,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就會在不受控制的空間散播。所以,有人認為,除了電腦病毒外,最具殺傷力的就是錯誤訊息的傳播。
  針對以上諸種情況,有人這樣說道:“像任何大型的未經審查的媒體一樣,Internet可能是一個糟糕的傳播媒介,傳播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誤解、錯誤的信息、假情報、天花亂墜的謊言。Internet的用戶有能力在幾分鐘內傳播上萬條錯誤信息,并在同一過程中不斷增加一些虛構的情節。”[1](P334)這樣,網民們就遇到了難題:在享受高度自由的同時,不免產生“我又該相信誰的”的困惑。因此,人們渴望秩序的重建,傾心于網上權威。
  二、記者在網絡傳播中的地位
  在西方,記者(包括編輯、媒體決策者等)被稱為“無冕之王”。由于他們在新聞傳播中一直充當著“把關人”的至關重要的角色,人們將他們視為獨立于政府、立法、刑法之外的“第四種力量”而大加崇拜。那么,當網絡橫空出世以后,面對第四媒介,記者又該扮演什么角色?有些人認為,“網絡以其無障礙式的交流宣告了'Gatekeeper'(把關人)下崗時代的來臨”[3]。情況果真如此嗎?
  我們承認,網絡媒介確實有著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它也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真實可信性問題。盡管在網上可以提供比傳統媒介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但新聞信息仍在網絡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作為一種新聞媒介,Internet比報紙或多數電視更迅速,并且受益于數千萬潛在通訊員的新聞嗅覺。這些通訊員幾乎都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其作品的準確性經不起細小的觀察和檢驗,而這都是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所必備的。”[1](P334)這里的“新聞工作者”顯然是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專職傳播者。由于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采寫新聞的經驗,他們對受眾的需求了如指掌。同時,他們視真實為新聞的生命。這樣,在網絡新聞的傳播中,就很少出現“經不起細小的觀察和檢驗”的新聞信息,這對于凈化網絡領域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記者在長期的新聞傳播活動中,樹立了客觀、公正、無私的良好形象,這種無形的資產——公信力(公眾對媒介的信任度)成為解決網民們“我們該相信什么”的難題關鍵。
  這樣說來,網絡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記者“下崗時代的來臨”,實際記者仍然是網絡新聞傳播的主力軍,尤其是當傳統媒體看準了網絡的巨大優勢,蜂涌上網,占據網上新聞傳播的“制高點”時,記者的角色就顯得更加重要。只不過是面對新的媒體,需要有新的觀念,新的表現手段和新的操作技術。
  三、記者傳播方式的調適
  在一般意義上,記者的傳播方式是指與采訪對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以獲取新聞信息等的采訪方式和把采訪的成果外化為可供受眾接受的新聞產品的寫作方式。在傳統媒體的傳播中,這些方式、方法的普遍運用都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則并在一定的知識體系和概念框架中實施的。而在網絡傳播中,這些規則和概念體系就需要作適當的調整。
  1.記者傳播觀念的調適:重新認識受眾,提高質量意識
  (1)重新認識受眾 過去,我們把受眾定義為大眾傳媒信息的最終接受者,是讀者、聽眾、觀眾的統稱。由于傳統媒介是以點對面的單向傳播,受眾接受信息完全是處于被動地位的。而在以互動性為主要特征的網絡媒介傳播中,這種被動接受局面被打破,“受眾”即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發布者。這時,信息不再被“推給”(push),而是受眾根據需要把信息“拉出來”(pull),并參與到制造信息的過程中。更何況,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是全球性的,不像一般傳統媒體那樣僅僅是面對局部區域的固定受眾群體。因此,上網媒體的傳播內容應更多地考慮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那種只是把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簡單地搬上網絡的做法是不符合網絡傳播的特性和規律的。這就要求記者(信息發布者)在新聞信息的采寫、制作中解決好與之配套的形式問題,例如寫作風格、語言的運用、背景材料的搭配、中文字庫等。
  (2)要有質量意識 網絡媒介傳播新聞信息的速度要比傳統媒介更快。記者們總是千方百計在上網第一時間獲得獨家新聞。由于網絡所具有的快捷特性,使得記者不斷感到一些及時發布新聞的壓力。這種壓力愈大,記者發布新聞的危險性也就愈大。這里所指的危險性,是指新聞發布后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著名的《達拉斯晨報》在自己的網站上搶發了一條關于萊溫斯基的一條裙子上有精液的消息。這條消息是搶在他們的印刷報紙版之前發表的。這件事很快成為人們議論最多的事件。“眾所周知,接下來是關于這個故事的準確性的報道的競爭。競爭是如此激烈,僅在24小時之內,同樣的編輯決定從萬維網上撤下這條消息,并宣布撤回此消息。對于報紙來說,這太尷尬了,尤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數月后真相大白時,證明這些消息是真實的,但關鍵之處不在于故事的最終真實性,而是編輯們已經感受到了一種發布此消息的壓力,在別的時代,這種消息會被拒絕刊登或是極端謹慎地處理。”[4]盡管這條消息使《達拉斯晨報》的名聲達到了“巔峰”,但當時決定從萬維網上撤下這條消息的編輯是有著種種考慮的,最為明顯的動機就是担心報紙的名譽受損。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這件事被證實是虛假的,那《達拉斯晨報》就會遭到沉重的打擊。這不僅僅反映在用戶不再訪問該報所設的網站,就連“母報”也會發生信任危機。所以,對于任何急于送上網頁的新聞,必須在保證新聞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否則,用戶就會將此視作垃圾一樣拋棄掉。
  目前,網絡用戶之所以看重權威媒體的新聞信息,就在于它有著其他媒體和網站沒有的公信力。因此,記者應該始終如一地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恪守新聞職業道德,這樣,就會為自己贏得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
  2.記者采訪方式的調適:學會數字化生存
  作為數字化技術代表之一的互聯網的悄然興起,它使人類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互聯網無疑給以獲取信息和發布信息為生的新聞記者添加了一對有力的翅膀。這不僅意味著記者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新聞線索、背景材料和與新聞有關的人士、組織取得最便捷、通暢的聯系,使新聞寫作的角度更獨特,而且還可以迅捷、省錢地傳輸稿件。在互聯網時代,這不僅僅是技術,而且是生存方式。有位記者說:“在今天的記者生活中,我已經離不開數字化生存的三件寶:電腦、電話和調制解調器。”[5]進入互聯網,學會數字化生存是記者進入新世紀的必由之路。
  美國《科學》雜志主編埃利斯·魯賓斯坦(Ellis Rubinstein)講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1993年7月1日,加州一個神經錯亂的槍手殺死了8個人,傷36個人,然后自殺了。關于這個殺手的唯一信息是他來自洛杉磯地區。《舊金山檢查人》有一名記者叫Ricordo sandoval,他想超過同行,發出獨家新聞。他打開電子公告牌,將這個殺手的名字敲入其中的一個房地產記錄的數據庫中,他找到了槍手的家庭和單位住址,甚至連槍手鄰居的名字也找到了。為了確保他的報紙能報道獨家新聞,他拒絕了親自飛往洛杉磯調查的誘惑,相反,通過電子郵件,他將這個信息發給了正在飛往洛杉機的途中、去跟蹤報道故事結果的同事。他的報道獲得了成功,他成了記者中的騎士。當時萬維網還不存在,但Sandoval卻能機智地利用當時那個黑白兩色、以數字為主導、原始的因特網搜索引擎和數據庫,這不能不說記者網絡意識的強烈與超前。
  現在,利用網絡采寫與發稿,已越來越成為記者必備的一項基本功。有人說,開放式網絡可以使中國新聞工作者的信息獲取水平和渠道一夜之間達到與發達國家記者平等的地位。確實如此,記者通過電腦進入網絡,彈指之間,就可以調出源源不斷的圖文、音像信息,將其或作為信息來源,或作為新聞背景資料。
  但是,記者必須核實取自網上并用于新聞報道中的信息,對直接來自網上的信息應說明出處,尤其是私人網頁上的信息,在運用時要征得主人準許。以確保新聞的準確性,避免在報道中制造謊言,危害社會。
  3.記者寫作方式的調適:學會“超鏈接”文本寫作
  傳統媒介的新聞寫作,記者的思維一般都是凝固在相對獨立的一篇作品中:先收集素材,在此基礎上形成主題思想,然后再把有價值的細節及其背景材料等按照一定的結構模式組織起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在新聞網站中,這種寫作方式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讀者在閱讀網絡新聞時具有開放性。即讀者可以隨時從某詞“鏈接”出去,轉到本站點內另一信息,甚至轉到另一站點。這就要求記者寫稿時,要充分考慮到網絡讀者的閱讀規律,不一定完全把報紙、廣播、電視的傳統寫法用于網絡新聞的寫作。因此,將材料進行有效地分層就顯得非常必要。分層主要是為了適應www所具有的“超鏈接”的需要。“超鏈接”能將新聞素材組織成多個層次,以供不同需要的讀者閱讀。所以,記者在寫稿時,“第一層材料可以是粗線條的,只介紹主要框架,而具體細節可以通過調用關鍵字的超鏈接去展開,一些背景材料也可以用這種方式進行。”[6]
  要獨立完成帶有“超鏈接”的文本寫作,記者應該有充分的網絡知識,懂得超文本標識語言。因為“在超文本標識語言背后的觀念是:任何一個文件不管在任何操作系統,任何瀏覽器上讀起來都應該是一樣的”[7](P122)。惟此,才能充分發揮“超鏈接”文本寫作的優勢。
  投稿日期:1999-05-10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152~157G6新聞與傳播張羽20002000作為第四大傳播媒介,互聯網以其交互性、信息量大、傳播權利平等,將傳統媒體整合為一等巨大優勢,對傳統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等)構成威脅。但網絡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記者“下崗時代的來臨”,只要記者面對新興媒體作傳播方式的調適,即轉換傳播觀念、重新認識受眾、提高質量意識、學會數字化生存和“超鏈接”文本寫作等,記者仍然是網絡新聞傳播的主力軍。網絡傳播/記者傳播方式/調適internet communication/journalistc communication style/adjustment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theadjustment of journalistic communication styleZHANG Yu(Faculty of Literature,Art and communic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As the fourth media,Internet,on its interactivity andimmense information-carrying capacity and equal right ofcommunication,integrates traditional media into a great dominanceand thus,constitutes a threaten to the existence of traditionalmedia,such as radio,television and newspaper.However,theimpending of the Internet age doesn't mean that there will be noplace for traditional journalists.As long as journalists adjusttheir communication styles to the rising media,i.e.convert their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ion,rethinking the auience,improve their quality conscienceness,and learn the digital existence and thewriting of hyperlinked texts,etc.they will still be the main force of noline news communication.張羽(1961-),男,陜西周至人,西北大學文學藝術傳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新聞傳播教學與研究。西北大學 文學藝術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作者: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152~157G6新聞與傳播張羽20002000作為第四大傳播媒介,互聯網以其交互性、信息量大、傳播權利平等,將傳統媒體整合為一等巨大優勢,對傳統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等)構成威脅。但網絡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記者“下崗時代的來臨”,只要記者面對新興媒體作傳播方式的調適,即轉換傳播觀念、重新認識受眾、提高質量意識、學會數字化生存和“超鏈接”文本寫作等,記者仍然是網絡新聞傳播的主力軍。網絡傳播/記者傳播方式/調適internet communication/journalistc communication style/adjustment

網載 2013-09-10 21:18:15

[新一篇] 論網絡時代的情報學理論研究[*]

[舊一篇] 試論網絡信息分類法的構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