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節儉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墨子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和以他為代表的墨家學派,曾經在中國古代學派林立的歷史時期中占據著顯赫的地位,與儒家學派分庭抗禮,號稱“顯學”。誠如中國古代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所評論的:“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注:《韓非子·顯學》)由于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原因,墨子的思想在秦漢以后逐漸被儒家思想所淹沒,其在哲學、政治學和倫理學方面的許多精華未能得到很好的整理和吸收。今天我們重視墨子的思想,特別是墨子的倫理道德思想,將其時代價值發掘出來,這對于培養21世紀青少年的健全品德,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將主要來分析墨子倫理思想體系中的節儉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一、墨子節儉思想的原則
  清人孫詒讓在為墨子所作的小傳中這樣描繪和評價墨子其人其學:“其學務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泛愛兼利而非斗,好學在博,不異。又曰兼愛、尚賢、右鬼、非命,以為儒者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注:孫詒讓:《墨子間詁·墨子傳略》)孫詒讓的這段介紹文字,是綜合《莊子》和《淮南子》二書的記載而來的,其評價墨子的重點,顯然是在墨子以自苦為極,一生節儉,堅決反對鋪張浪費上面。確實,極其嚴格甚至近于苦行主義的節儉思想,是墨子倫理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墨子》一書中,墨子多次強調這樣一個衡量衣食住行是否恰當的標準:“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注:《墨子·節用中》)。大意是說:古代圣王規定的節儉原則是,天下百工,如做車輪的、造車子的、制革的、燒陶器的、冶煉金屬的、當木匠的,都讓他們各盡其能,但只要足以供給民用,就可以了,即“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注:《墨子·魯問》)。對那些增加費用卻不能增加老百姓利益的事,圣王是不做的。由此可見,墨子所認為的節儉的原則,就是民用和民利,即有利于老百姓的日常實際生活。這個原則總起來看是一個功利主義的原則。
  墨子全部思想的一個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利”,他所宣揚的“十事”,其基礎都是一個利字。從這個層面上看,在倫理觀上,墨子確實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功利主義者。因此,墨子把他的節儉原則定位在“利”上,是合乎情理的。
  在“利”的問題上,墨子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觀點甚至是直接針對儒家思想而去的。儒家強調“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認為“義”、“利”是對立的,“利”就是個人私利、私欲。因此儒家是反功利主義的,其義利學說近乎于西方的“道義論”。墨子不這樣來看待義與利的關系。其一,他認為義與利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義,利也”(注:《墨子·經上》)。“義,利;不義,害”(注:《墨子·大取》)。義就是利,利就是義。其二,認為利并不指私利,而是指公利,指“天下之利”,主張犧牲小利去獲取大利:“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即有而棄焉,是害之中取小也。”(注:《墨子·大取》)這些思想可能為后期墨家所發展,但基本原理還是從墨子本人那里繼承下來的。
  墨子強調義即利,并不是輕視義,相反,他同樣十分看重義,甚至認為“天下莫貴于義”(注:《墨子·貴義》)。但這個義,也就是“應當”,與“天下之利”和“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就是一回事,歸根結底,就是要看這個義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提出“言有三表”的觀點,認為一種思想理論的真偽對錯的標準有三個:“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以為行政,觀其中國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注:《墨子·非命上》)在政治倫理實踐方面,最重要的標準便是這個第三表:“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以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總而言之,“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成為墨子論及政治、倫理、道德方面問題時的一個總原則。
  墨子認為,正是依據這樣的原則,從百姓的實際需要和利益出發,國家就會因節儉而興盛發達,天下也會由于節儉而興盛發達,即“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注:《墨子·節用上》)。國家乃至天下繁榮昌盛的原因,就在于圣王治國不勞民傷財。
      二、墨子節儉思想的主要內容
  墨子節儉思想的具體內容,從抽象的理論方面來說,都是根據“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利于民利者,圣王弗為”這個原則來展開的。從具體的現實針對性方面來說,既是針對當時社會的弊端開出的濟世利民的藥方,又是朝著儒家的奢華言行投出的匕首投槍。當時的沒落階級的新生的暴發戶,都崇尚奢侈靡淫的生活方式,嚴重地腐蝕著社會風俗,而儒家思想中又在飲食、服飾、宮室、舟車、聲樂以及喪葬諸方面存在著講求排場、過于豪華奢侈的傾向,客觀上助長了社會的奢靡之風,因此,墨子的節儉思想,最直接地就是在對儒家思想的批判中系統表達出來的。
  現在讓我們對墨子的節儉思想作具體考察。
    1.關于節儉衣服
  墨子認為,衣服的作用就是冬服“輕且暖”,夏服“輕且清”,所以人們一定要“度身而衣”,不應有超過這些標準的多余的衣服。他指出:“其為衣裘何以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注:《墨子·節用上》)制作衣服時,符合這個原則的,就大力贊美之,違背這個原則的,就堅決去掉之。所以圣人制作衣服,能夠使身體舒適,使肌膚溫暖就行了,而不是為了使人耳目感到華美并夸耀于百姓。墨子嚴厲批評時下的國家當政者,“其為衣服,則與此異矣”(注:《墨子·辭過》)。他們冬天夏天的衣服已經齊備足夠了,卻還要向百姓征收重稅,強奪百姓的財物,用來制作錦衣麗服,并佩以金銀珠玉,讓女工來刺繡,男工來雕刻。這種追求服飾奢華的結果是什么呢?墨子認為,就是百姓淫僻難以治理,國君奢侈難以勸戒。奢侈的國君去統治淫僻的百姓,國家怎么不亂呢?因此,墨子強調:“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衣服不可不節。”(注:《墨子·辭過》)
    2.關于節儉飲食
  墨子認為,人們需要吃喝,目的是為了強壯身體,聰明耳目。因此,圣人在飲食上,“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注:《墨子·節用中》)。他們使用財物節約,自奉省儉,所以“民富國治”。墨子同樣嚴厲批評當政者在飲食方面窮奢極欲。說他們靠對百姓橫征暴斂,吃遍牛羊豬狗,還要烹魚烤鱉。大國的國君吃飯時面前要擺放百來個餐具,小國的國君面前也要擺上十來個餐具,眼看不過來,手顧不過來,口嘗不過來,結果美味佳肴統統腐爛浪費了。國君如此“上行”,大臣們也照此“下效”,最后的后果是,在這樣的國家。“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注:《墨子·辭過》)。國家怎么可能不亂呢?因此,墨子的結論同樣是:“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飲食不可不節。”(注:《墨子·辭過》)
    3.關于節儉宮室
  墨子認為,建造房屋,是“便于生,不以為觀樂也”(注:《墨子·辭過》),即是為了生存,不是為了觀賞和享樂。因此,建造房屋的標準應是這樣的:地基足以防止潮濕,外墻足以抵御風寒,內墻足以分隔男女、合于禮節,屋頂足以遮蔽雨露雪霜。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足夠了,超過這些標準就會勞民傷財。以往的圣王就是這樣來建造房屋的。墨子批評時下的君王大興土木,強奪百姓的財物,用以修建宮室臺榭,這些建筑結構復雜,雕龍畫鳳,富麗堂皇。君主帶頭,大臣效仿。造成的惡果是:國家財力匱乏,無以對付饑荒、救濟孤寡,國家十分窮困,百姓難以治理。因此,墨子疾呼:“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為宮室不可不節。”(注:《墨子·辭過》)
    4.關于節儉舟車
  墨子認為,車也好船也好,其用途都是為了“服重致遠”,“車以行陵陸,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注:《墨子·節用上》)。因此,車船優劣的惟一標準,就是看它們是否“全固輕利”,即是否完整、堅固、輕巧、便利。這樣的車船,建造時省錢省力,造好后便于減輕百姓的勞苦,因而“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上足用”(注:《墨子·辭過》)。所以百姓都來歸順國君。但是,墨子認為,現在的國君卻不像過去的圣王那樣節儉,他們對車船的要求再也不僅僅是“全固輕利”了,而是進一步要求車必須飾以漂亮的花紋,船必須飾以精巧的雕刻;女子來描花,男子去雕刻,女子不紡織,男子不耕種,從而導致百姓忍饑挨餓。國君如此,大臣效仿。其惡果是,百姓因饑寒交迫而鋌而走險;奸邪的事多了,刑罚便越加酷重,最終國家大亂。因此,墨子痛心疾首地呼吁:“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注:《墨子·辭過》)
    5.關于節儉男女
  墨子認為,男女的性生活,屬于天地間真實的自然之性,即便是最偉大的圣人也不能改變。因此,就是古代至高無上的圣人,也要蓄養妻妾。然而,古代圣王在男女關系的問題上,卻不因此損害自己的品行,百姓對此也沒有什么怨言。那時,宮內沒有被拘禁的女子,所以天下沒有取不到妻室的鰥夫。宮內沒有怨女,宮外沒有鰥夫,所以天下百姓眾多。但是,墨子認為,現在的國君反其道而行之,大國的國君要拘禁上千個女子,小國的國君也要拘禁上百個女子,結果是天下的男子大多鰥居而無妻室,天下的女子大多受拘禁而無丈夫,男女失去婚嫁的機會,導致國家人口稀少。因此,墨子認為:“君實欲民之眾而惡其寡,當蓄私不可不節。”(注:《墨子·辭過》)
    6.關于節儉喪葬
  墨子認為,那些主張厚葬久喪的人(指儒家),是把這樣的觀念行為當作“孝子”理當有的觀念行為來看待的。墨子完全不贊同這樣的孝子觀。墨子認為,真正的孝子如果為雙親著想,主要是為父母做三件事:如果雙親貧窮,則做使他們富有的事;如果人口稀少,則做使人口增多的事;如果民眾混亂則做使民眾得到治理的事。真正的孝子為雙親著想是這樣,仁義之人為天下著想也必須做這三件事。可是,按照厚葬的做法,大量的財物就會被埋到地下;按照久喪的做法,就會禁止人們去從事勞作。結果是,“財已成者,挾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而求獲也”,“以此求眾,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注:《墨子·節葬下》)國家不能富,人口不能眾,刑法政務必定也會混亂,所以,“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注:《墨子·節葬下》)墨子的結論就是:“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請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注:《墨子·節葬下》)
  總而言之,墨子對以上六項節儉的內容是十分看重的,認為它們事關經邦緯國,事關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認為在這些方面,“圣人”必定是節儉的,只有小人才是淫佚的。墨子在節儉問題上的結論是:“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注:《墨子·辭過》)。
      三、墨子節儉思想的現代價值
  如果按墨子出生的可能的最早年代(公元前490年)算起,那么,墨子離我們今天已有2500年歷史了。2500年來,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人類社會經歷了數不盡的改朝換代,人類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唯有時間,把一切美好的東西永久地留存下來。在這些前人薪火相傳的珍貴歷史遺產中,當然也包括有墨子的思想,特別是墨子的節儉思想。我們今天至少可以從四個大的方面,來分析墨子節儉思想所涵蘊的現代價值。
    1.關于為“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摩頂放踵”的獻身精神
  墨子是一位比較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但他不是那種狹隘的功利主義者,不是那種只關注個人私利、以個人為中心的功利主義者,而是以“兼相愛、交相利”為出發點的功利主義者,是具有博愛和獻身精神的功利主義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軻)盡管十分不滿墨子的“兼愛”學說,甚至認為這是“無父”的“禽獸”之論,但孟子也不得不這樣評述墨子“兼愛”思想的主旨:“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注:《孟子·盡心上》)。
  “摩頂放踵”,就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為天下謀利益。這種思想境界,已經包含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墨子自己就強調必須“手足口鼻耳,以事于義”(注:《墨子·貴義》)。他真正是“獨自苦而為義”的。一次,墨子去看望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對他說,現在天下已沒有人在行義了,你偏要獨自受苦去行義,算了吧。墨子卻回答,現在這里有一個人,他有十個兒子,可有九個閑著,只有一個去耕種,于是,這個耕種的兒子,就不能不更加努力地干活了。為什么呢?因為吃飯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啊。當今天下沒人去行義,你應該鼓勵我才對,為什么反倒阻止我呢!
  墨子的節儉思想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精神境界之上的,他主張節儉,并不是為了個人小家庭的生活,而是為了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從這個角度去認識節儉思想,就會站在一個很高的人生起點上去看待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人民的相互關系,從而正確地擺正自己的人生位置。當今社會,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十分流行,個人中心以及輕視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的觀念,已經比較嚴重地影響著即將跨世紀的一代青年。在發達國家中早已流行并造成諸多問題的消費主義,也已經開始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登陸”,其負面后果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消費主義的一個重要價值觀基礎就是個人中心主義。因此,從墨子的為天下之利而“摩頂放踵”的思想中,當代青年或許能夠吸收到某種力量,以幫助他們抵御個人中心主義,抵御消費主義。為天下之利而“摩頂放踵”的品德,理當成為這一代跨世紀青年的最核心的品德。
    2.關于把節儉當作一種基本的人生信念
  墨子的節儉思想中,貫穿著對人生需求的思考。他的基本出發點,是把生存需要和生活享樂區分開來,認為生存需要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是正當的,而生活享樂是多余的、因而是不正當的。他從人的衣、食、住、行、性以及死亡當中,悟出一條道理,即人們應當克制自己的欲望,欲望是無止境的,而財物是有限的,用無窮的欲望去追求有窮的財物,結果便是害人害己。墨子絕不反對人們去追求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堅決反對人們去獵取生活奢侈品。墨子生當西周社會式微、天下動蕩、生產力受到戰爭嚴重破壞的時代,他自己又出身貧寒,有“賤人”之稱,因而對百姓的疾苦、對生計的艱辛有較多的了解,認識到天下財物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必需就已非常不易,決不能再允許人們特別是國家統治者放縱欲望,靠掠奪百姓的生存必需品去追求非分的享樂。墨子這種從實際的生活狀況出發,來理解人的需求的層次性,理解人的生存、發展、享受的相互關系的思想,盡管帶有苦行主義、甚至禁欲主義的成分,而且他對人的衣、食、住、行等需要的具體規定,畢竟是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產物,在今天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物質財富大大增多、人的需要的量和質已不可同日而語的條件下,未免顯得幼稚甚至荒唐,不足為訓;但是,從總體上看,墨子的這些看法,不失為一種冷峻的人生哲學,具有深刻的倫理內涵,特別是墨子的思想,反映的是下層的實際需要和實際利益,因而具有更大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墨子這種冷峻的、克制欲望的節儉觀,或許不為過著花天酒地般生活的上層貴族所青睞,卻會受到被生活所煎熬的下層人民百姓的贊賞。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墨子的節儉思想中包含著較多的人民性精華,這些思想精華,也理當演化成為一代跨世紀青年的優良品德。
    3.關于自奉甚儉、“以自苦為極”的節儉實踐
  節儉對于墨子而言,并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一種人生觀,甚至也不僅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種自己以身作則、嚴厲躬行的實踐。《莊子》是這樣描述墨家學派的:墨子十分稱道古代的圣王大禹,說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造福于民,以致于“腓無肱,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形勞天下也如此”(注:《莊子·天下》)。墨子以大禹為榜樣,要求他的弟子們用粗布做衣服,穿木制或草編的鞋子,白天夜晚勞作不休,把吃苦耐勞當作行為的最高準則,凡是不能這樣做的,就不符合大禹的主張,不能稱作墨者。墨家學派帶有一種團體性質,團體的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子自己就是第一個這樣的巨子。墨者都團結在他的身旁,為了墨家認定的“天下之大利”的目標而努力勞作,而且“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注:《淮南子·泰族訓》)。莊子學派的人并不贊同墨子的這種以“自苦為極”的做法,認為讓墨者一定要自苦自勵,結果是導致他們互相競爭,亂天下之罪多,治天下之功少。然而,莊子學派的人卻由衷地敬佩墨子言行一致、躬身實踐的品格,認為墨子是真心誠意地要把天下治理好,“雖枯槁不舍也”(注:《莊子·天下》),真是天下的奇才!
  面對21世紀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的一代跨世紀青年,把一種道德信念、道德品德轉化為自覺自勵的道德實踐,是極其重要的一種道德素質。培養這種刻苦的道德實踐能力,是當今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節儉,不只是懂得它的道德價值,更重要的是要親身踐履。墨子的節儉思想和行為中,當代青年同樣可以找到值得發揚光大的寶藏。
    4.關于把節儉看作治國安邦的一項基本國策
  墨子是一位學者、一位思想家和一位實踐家,但他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創立的墨家之學,并不是書齋中的死學問,而是要經世致用的活的政治教科書和行動綱領。這是先秦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墨、道、法各家學說的共同特點。因此,墨子的節儉思想,并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不只是他自己以及墨家弟子親身躬行而已,而是要影響各國的君主,希望他們把節儉作為匡正時弊、安邦治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墨子為什么要把節儉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其一,墨子特別強調圣王為政,一國倍之、天下倍之的思想。他認為,圣人治國,國家可以擴大一倍;圣人治理天下,天下可以擴大一倍。這種擴大,不是由于向外擴張領土,而只是因為省去了那些無益于實用的費用,從而使國力大大增強了。所以,一個好的當政者,無論是發布命令、興辦事業、使用民力、花費錢財,沒有不是因為有益于實用才做的,“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注:《墨子·節用上》)。
  其二,墨子特別強調“備世之急”的思想。墨子認為,一個國家有七種禍患,其中第三種禍患就是:把民力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賞賜無能的人,財寶因招待賓客而用光。像這樣的禍患無論存在于哪個國家,這個國家都必定要遭殃。所以國家一定要有儲備,重中之重是必須儲備糧食,這叫“國備”。儲備糧食,一靠努力耕種,求得五谷豐登,二靠用度節儉,根據收成安排消費;財物不足,就反省是否抓住農時耕種,糧食匱乏,就反思用度是否節儉,“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注:《墨子·七患》)。墨子認為,即使是古代的圣王治國,也免不了天下遭災而五谷不收,大禹遭受了七年的水災,商湯遭受了三年的旱災,都是非常大的災害,但在這些圣王的年代里卻沒有受凍挨餓的百姓,其原因就是生產財物充足,用度財物節儉。糧食要“備世之急”,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墨子認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注:《墨子·七患》)。
  其三,墨子特別強調“節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的思想。墨子認為,當今社會的種種弊端,無不與當政者窮奢極欲的政策和行為緊密相關。民生不過衣、食、住、行諸方面,但如果富的富死,窮的窮死,再溫順的百姓也會變得兇險難治。墨子重視人的品性的變化,認為并沒有一成不變的品性,人的品性是隨著社會的狀況而變異的。社會的狀況,最重要的便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條件,“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注:《墨子·七患》)。問題不是生在百姓人民身上,而是出在當政者的政策和行為上。所以,對百姓人民決不能厚斂暴征,決不能強奪豪取。根本的措施,就是統治者節制情欲,用度節儉,言行身教。唯其如此,天下財富方可得而足,百姓人民方可得而治。
  墨子的節儉思想,對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基本國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資源非常有限。因此,中國要實現自己的現代化目標,要在21世紀中葉在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趕上中等發達國家,這是一個極其宏偉的目標,也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由于中國的基本國情的制約,中國的治國安邦的基本國策之一,就只能是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中國只能走少消費、多積累的發展道路,只能走少享受、多節儉的發展道路。中國面臨的激烈競爭的發展環境以及十分艱難的發展條件,要求即將跨入21世紀的當代中國青年,務必把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基本國策內化為自己的優良品德,從而激勵起一種深重的憂患意識,為中國的民主、富強、文明,為世界的和平、發展、進步,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自苦為極”,墨子的信念,不失為一代跨世紀的中國青年報效祖國的有價值的人生抉擇!
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86~91B8倫理學夏偉東19991999節儉思想是墨子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民用和民利是墨子節儉思想的原則。節儉衣服、節儉飲食、節儉宮室、節儉舟車、節儉男女、節儉喪葬是墨子節儉思想的重要內容。墨子/節儉思想夏偉東,男,教育部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北京 100080) 作者: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86~91B8倫理學夏偉東19991999節儉思想是墨子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民用和民利是墨子節儉思想的原則。節儉衣服、節儉飲食、節儉宮室、節儉舟車、節儉男女、節儉喪葬是墨子節儉思想的重要內容。墨子/節儉思想

網載 2013-09-10 21:19:23

[新一篇] 墨子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舊一篇] 多宇宙論及其哲學意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