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生命與價值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自然”,似乎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它常與自然界同義,與宇宙并提,廣義為包容天地萬物之世界;或與人類社會相對,狹義為人類的自然環境。在“西方思想史上,自然經歷了一個由生長,到萬物之本原,再到自然物之本性、原則,直到自然物之集合的演變過程”[1]。所以,在歐洲語言中,“自然”一詞一般都包含兩種基本含義:自然物的集合;本性、本源。
  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是歷史的。它不僅是特定時代人類生存境遇的反映,而且是人類對生存方式的困惑與反思的表達,是人與自然之間永恒而流動關系的折射。湯因比曾經說過,我們對宇宙和自然的知識的確比從前多了,但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卻一點也不比古人高明。的確,人類智慧借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使自然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人們已不會再把自然視為古希臘人眼中的神秘的本性,終極的根源;也不會如近代科學將其描繪成一臺由自然物堆積而成的機器。那么,現代人類將如何理解“自然”呢?
      1 自然:需要生命,具有生命
  地球生物圈,是人類直接面對的“大自然”。20世紀20年代,蘇聯學者維爾納茨基首次明確提出地球生物圈是由生命,包括人控制的完整的動態系統的觀點,并提出“智慧圈”概念,以強調人類智慧對生物圈的影響和塑造。20世紀30年代以來相繼提出的“蓋婭系統”學說、“大數假說”、“人擇原理”等又為人們描繪了生命與宇宙系統演化的關系,揭示了生命對于地球環境、大氣圈、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意義。“蓋婭”——這個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母,不僅孕育了生命,維持和發展了生命,而且也是由生命控制,由生命造成的。按照美國微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L.Margulis)和英國化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Loveloke)等的計算和推理,如果地球上不曾誕生生命,或者地球上現在的生命全部滅絕,那么前一種情況下,地球應與金星、火星相似,后一種情況下,地球將逐漸回到與金星相似的狀態。也就是說,適合生命存在的地球的形成和維系,又只能由生命來保證。生命離不開地球(生物圈),而地球上若沒有了生命,它也將成為一片荒漠。生命與地球共生,而且這生命不僅僅是人的生命。
  中世紀告訴人們,地球是為了人的利益而設計的,人是萬物的主人。“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我們的樣式造人,使它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整個大地,以及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圣經》)這種關于自然的觀念經文藝復興的放大,就形成了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近代科學正是以此為邏輯前提,將自然徹底對象化,去分析它、操作它、控制它,以讓自然為人類奉獻出所需的東西。這時的自然,似乎已遠離人類,遠離生命。人類及其生命已不在自然之中,而是超越于自然之上,自然只剩下一個物質的軀殼,由人類掌管和支配。因此,作為科學對象的自然,是可控制可操作的“物的集合”;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自然是一個沒有生命,不再值得敬畏的“沉寂的世界”;作為人類實踐對象的自然則是一個可供無限開發索取的資源庫和能量場,這就是工業文明所理解的自然的形象。今天,危機使人類覺醒,科學使人類明智。一個需要生命,而不僅僅是人的生命或人的控制的“蓋婭系統”的自然已呈現在現代人面前。
  在古希臘人的直覺中,世界是一個自身有生命的,滲透著神性的,處在不斷生長過程中的有機體。自然就是這種生長過程,萬物的本性。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是活的有機體,自然就是目的因,一種內在的規律性和生命力。“在自然產生和自然存在的事物是有目的的。”[2]這種可貴的有機論直覺被中世紀的基督教視為異端拒斥門外,而作為自身滲透著靈魂和生命的自然經近代科學的洗禮,更是被徹底地“去魅”(Disenchanted)。正如當代物理學家海森堡曾經批評18世紀以來的科學家“認為自然不僅僅與上帝無關,而與人也無關,他只注目自然的客觀描述或解釋”[3]。自然不再與價值和意義有關,不再顯現出生命。
  如果說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使自然的生命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那么,現代生態學、系統科學的發展則使人類再次認識到自然的生動多樣性與復雜性,感受到充滿生機的生命性和神秘性。現代生態學告訴我們,地球生物圈這個大“自然”系統,是一個囊括地球表面巖石圈風化殼,全部水圈,大氣圈平流層,所有有生命存在的區域,由生物與非生物的物理化學環境組成的高度復雜的有序系統。在生物圈中,各種生物有其特定的生態位,生物與其物理化學因素之間具有相互適應的雙向作用。千百萬個物種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構成各種競爭、合作、互惠、共生的關系。在生物圈這個整體中存在著完善的負反饋機制,自組織機制,從而自動調節保持著整體的穩定——生態的動態平衡,并促進其不斷地演化。
  著名分子生物學家雅克·莫諾認為,生命系統的特征就是賦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具有自主的形態發生和繁殖的不變性。“目的性”這個曾經與神秘性纏繞不清的概念,經現代生物學和系統科學的重新解釋,已成為生命系統的重要特征。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合目的的,自然的內在機制實現著自身的目的。自然作為一個遠離平衡的自組織系統,其自我調節、自我維持、自我進化的特性,使之能夠自動趨向一個自身最高的目的:生態整體的穩定、生存和進化。因此,自然就是一個典型的生命系統。自然需要生命,包括人這個特殊的生命體;自然有機體的生命與人密切相關。人類可以認識自然,把握自然。但人類又只有融入自然之中,才能真正理解自然。“在生命的舞臺上,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玻爾)。人類的科學探索不可能窮盡整個自然,人類與自然只能進行一種永恒而常新的對話,生命之間的對話。
      2 自然:蘊含價值、表現價值
  我們知道,在西方傳統哲學和倫理學中,“價值”是屬人的,即只有人才有價值(內在價值),自然界的事物只有在與人的主觀目的相關時才有意義,只有具備滿足人類需要的用途和功能才有價值(工具價值)。這種認為自然只有工具價值的價值觀,無疑是對一種無生命的機械的自然的寫照。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有機論已逐漸代替機械論,成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用來理解自然、描繪自然的研究綱領,同時也對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中,確認自然的價值(內在價值,工具價值)不僅是生態倫理學和系統哲學中的一個主要理論問題,而且也是與傳統價值觀的一個主要分歧。
  自然具有價值,特別是內在價值,是與自然的有機性和生命性密不可分的,“價值隨生命進入世界”(波普爾)。作為一個生命有機體的自然,其生命就意味著一種自我調節、自我維持、自我發展的目的性存在。自然系統在其自身結構中蘊含了一個內在的適應環境和發揮潛能的“目的”和“需要”,并自動尋求和趨向這個目的——整體的存在與發展。這種目的的定向過程中所出現的需要-滿足,目的-手段,功效性,合理性等關系,既是一種客觀的事實,又是一種“意義”。“有機結構具有一個各種物理結構所不知道的方面,這就是要和意義聯系起來。”[4]這種自然事物間的意義——效用關系就是自然的內在價值,有學者稱之為類價值或前價值[5]。因此,自然的內在價值是自然以自身為目的的價值,它是自然系統自我存在自我發展的一個基本源泉和動力,是自然在長期的發展演化中客觀地形成的。自然的內在價值是目的定向的,而不是手段定向的,自然自身就是目的就是價值,它不需要依人類的評價而存在,它自身就是評價者和行動者。
  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并非否定其工具價值的存在。在地球生物圈中,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互利互惠關系實質上就是一種價值的轉換,即各物種一方面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又滿足著其他物種的需要以及它所從屬的更大系統的需要,表現出各種工具價值。例如,在生態系統中,植物為植食動物所食,植食動物又被肉食動物捕食,肉食動物死后尸體被微生物分解,吸收入土壤又為植物所用。在這種循環中,某個生命的內在價值的毀滅同時又體現了其工具價值,而對于其他生命來說,這些工具價值又轉化成了它的內在價值。而對于整個生態系統,這些價值就是系統內在的整體價值。所以,“系統是價值的轉換器”(羅爾斯頓)。經過系統的轉換作用,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就來回在生命之間、物種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運動,從而保持著系統的穩定和完善。
  自然與人類之間也存在這種價值的轉換,或者說是互為價值。自然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提供審美知識等人類的精神需要。羅爾斯頓曾總結了自然在十個方面的價值:①經濟價值;②生存價值;③消遣價值;④科學價值;⑤美學價值;⑥生命價值;⑦多樣性和統一性價值;⑧持續穩定性和偶然波動性價值;⑨辯證統一價值;⑩精神價值。[6]然而,不管對自然價值作何種概括,其內在價值是不以人類的意志和評價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其工具價值則將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變化。對于人類來說,自然的工具價值是相對的,甚至是主觀的。而如前所述,自然是需要生命維系的,特別是人類這個特殊的生命體,人類的活動已對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速度、方向和性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一股強大的地質力量,并將決定生物圈向一個新的狀態——智慧圈的演進。智慧圈可以說就是人類對生物圈價值的一個體現。自然自身蘊含價值,又對人類表現價值。自然與人類的價值互補與轉換正是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互為依存、互利互惠和共生進化。
     3 自然:值得尊重,需要保護
  從天人二分到主客二分以至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是西方傳統哲學和近代科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即,將“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分開,強調只論事實而不評論此種事實所蘊含的價值判斷。然而,生態倫理學則從生命存在的客觀事實得到自然價值并由此得出尊重自然關心自然的生態道德要求。在事實和價值之間進行了溝通和結合,打破了事實與價值二分的觀念。
  生存是所有生命的目的,因此,自然具有生存的價值和生存的權利,而不僅僅是滿足人類需要的手段和工具,所以,它應該得到人類的尊重和關心。從另一方面看,自然的生存又確實是其他物種包括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表現了其巨大的工具價值。因此,尊重和保護自然與人類的根本利益又是一致的。法國思想家施韋茲曾指出,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是毫無價值的或僅僅是另一個生命的工具,所有的存在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擁有自己的位置;人類在自然聯合體(Natural community)中所享有的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所賦予他的,不是剝削的權利,而是保護的責任。“只有保持和發展生命的絕對而普遍的合目的性才是合乎道德的。”美國生態學家A·萊奧波爾德也提出“當一種事情趨向于保護生物群落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時,它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尊重生命的生存,將自然視為道德關心的對象,承担起保護生命和自然的道德責任已成為生態倫理學家共同的強烈的呼喚。
  尊重自然,關心自然,并非意味著人類放棄主體和創造性去消極順應自然。人類在自然中應該充當一個理智的調控者的角色。正如美國植物學家墨迪所指出的,人具有特殊的文化、知識積累和創造能力,能認識到對自然的間接責任,人是最高級的動物。因此,只有人類才能自覺地認識到,生態惡化的結果無益于人類的利益和價值實現,主動地反思和計劃他自己的行為,并能借助某種手段和文明的道德價值,履行對自然的責任。而且,人類對未來的可預測性和認識能力的無限性,決定了人類存在著主動擺脫生態危機的現實性和可能性。美國生態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三世也指出,人類能基于人類生存和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原則,主動地適應、支配補償和改造自然界及其過程。如同大海里行船,船相當于自然界,船長相當于人類。沒有船長掌舵,船就漂浮不定。這個“船長”并非在人格上高于其他萬物,而是負有更大的責任,他必須善待自然,管理好自然。尊重自然,給自然以道德關懷的生態倫理思想是時代的必然,它必將成為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個道德要求。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它的深刻的倫理學意蘊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7]。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也表現了生態倫理的原則和要求。例如,對自然資源價值的確定和評估,已不僅是生態經濟學的重要內容,而且成為制定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中國21世紀議程》中已明確提出建立綜合的經濟與資源環境核算體系。要比較明確地衡量環境作為自然資本的來源以及作為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副產品的承載體的重大作用。傳統的國民經濟衡量指標(GNP)既不反映經濟增長導致的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和資源代價,也未計及非商品勞務的貢獻,并且沒能反映投資的取向。這些不利的影響將會削弱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為此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的資源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來監控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清潔生產,是《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的工業、交通、能源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措施。研究開發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實行清潔生產管理方式,大力推行清潔產品,已成為世界各國工業界、環境界、經濟界、科學界的共識和關注熱點。而清潔生產的基本理論之一就是物質循環利用理論,或系統的價值轉換理論。它要求在生產系統之中以及生產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盡量的價值利用和循環。可持續發展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它需要科學技術作為強大的動力,需要法律等“硬性”社會規范的保障,但也不能沒有道德這種“軟性”規范的內在約束。要使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建立良好生態等觀念和意識成為整個社會的自覺的內驅力,使人類真正地自我覺醒和自我約束,與自然共生進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仍將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未來之路。
大自然探索6成都106~109B2科學技術哲學范冬萍19981998將自然理解為一個需要生命和具有生命的有機體,是承認其價值,特別是內在價值的基礎和依據。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不僅是生態倫理學的原則,而且也是可持續發展實踐的道德要求。自然/生命/內在價值/工具價值/生態倫理the nature,life,internal value,tool value,ecological ethicsLIFE AND VALUE OF THE NATUREFan Dongping(Philosoph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The nature can be understanded as an organism which needs andpossesses lives,and this will be the basis of admission of the value,especially the internal value of the nature.To respect and protect thenature is the request of mora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the code of ecological ethics.范冬萍,女,32歲,哲學碩士,講師。現在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哲學所工作。 華南師范大學哲學所,廣東廣州 510631 作者:大自然探索6成都106~109B2科學技術哲學范冬萍19981998將自然理解為一個需要生命和具有生命的有機體,是承認其價值,特別是內在價值的基礎和依據。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不僅是生態倫理學的原則,而且也是可持續發展實踐的道德要求。自然/生命/內在價值/工具價值/生態倫理the nature,life,internal value,tool value,ecological ethics

網載 2013-09-10 21:21:01

[新一篇] 自然環境理念與民法典制定  物權法的環境保護功能:理念與模式

[舊一篇] 自然美:遮蔽乎?發現乎?——中西傳統審美文化比較研究之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