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哲學的批判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內容提要 哲學的批判,是指哲學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靈魂,出于對人之生存意義、行為方式和終極理想的關懷以及表達這種關懷的一種特有的方式或方法。本文從自哲學的批判、對哲學的批判和哲學的自我批判三個向度揭示了哲學的批判,不僅是哲學自身演變和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在社會轉型期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振興中國傳統哲學的突破口。
  關鍵詞 哲學的批判 自哲學的批判 對哲學的批判 哲學的自我批判
  批判二字曾被長期誤用和濫用,以至使得今日正常的理性批判橫遭拒絕。于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思想武器不大使用了,而近乎于偽善的“表揚、相互表揚及自我表揚”泛濫,社會生活中的腐敗現象——諸如高雅屈從市俗、通俗委身媚俗、價值淪為縱欲,迷信綁架科學、猥褻調戲崇高、偽善強暴真誠——乘機結胎。這不能不說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現在該是認真面對批判的時候了。
  原本意義上的批判,是指對是非曲直的判斷和對真假善惡的褒貶。它是以反省經驗和思考為基礎的理性活動。批判對于哲學來講,是其對待事物所持的一種最基本的態度。所謂哲學的批判,是指哲學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靈魂,出于對人之生存意義、行為方式和終極理想的關懷以及表達或體現這種關懷的一種特有的方式或方法。哲學的批判可分為三個向度:自哲學的批判、對哲學的批判和哲學的自我批判。哲學的批判對于社會生活、文化建設以及哲學自身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
  人是生活在意義世界里,而意義只有通過對生活的批判才顯現出來,沒有經過批判的生活是盲目的、無意義的。體現這種批判有多種形式。哲學的批判是理性批判的最高形式。哲學的批判主要指向人類生活賴以建立的一些最基本的假定前提。
  人類是要過理性生活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有意識、趨目的、奔理想的。因此,人類的生活、社會機制的運行實際上都需要有一些最基本的假定前提。譬如,“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動物”,便是人類在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時所遵循的一個最基本的假定前提。人類生活和社會運行中有許許多多這樣信念的、基礎的假定前提,沒有了這些假定前提是不可想象的。
  一般來講,人們是不希望別人對他們所假定的東西加以追究的。這樣一來,這些假定前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絕大部分人視為當然的東西,或者說是被認為沒有必要追問的。客觀地講,如果人人都不斷地去追問這些假定前提,檢驗信仰的假定條件,那就沒有人去行動了。問題的另一方面在于,如果對這些假定前提作批判性的考察,結果就會發現,它們有時遠遠不如看上去那么可靠,它們或明或暗的意義,也遠遠不如看上去那么明確。這樣一來,如果不對這些假定進行追問、檢驗,將它視為當然而束之高閣,那么,人的思想就會凝固,社會就會陷入僵化,歷史的腳步就會停止。很顯然,要使認識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歷史不斷前行,就必須對假設質疑,向前提挑戰,對信仰批判,這是哲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首先,這是為哲學的學科性質所決定。哲學既不屬于既定的經驗學科,也不屬于既定的規范學科,而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最一般問題的學科。哲學意味著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其中就包括對人生的那些假定前提的思考。其次,也是為哲學思考特性所決定。哲學是反思的。進行哲學思考決不僅僅是思考一個對象,而且同時在思考著它自身對那個對象的思想,即對于思想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意味著獨立的和批判的思想。換言之,哲學就是批判的,就是最一般的批判,就是對一般的批判,甚至就如胡塞爾所說的那樣,哲學從認識批判開始,并且它的一切都植根于認識批判之中。
   二
  哲學的批判首先是自哲學的批判。所謂自哲學的批判,即是自本體的批判。由于哲學思考的目標是整體化,因此自哲學的批判也可以叫做整體性批判,或者整體對部分的批判。實際上,就是哲學對整個文化經驗和知識體系的批判。它表現為哲學對具體學科的批判。當然,自哲學的批判并不是對具體學科的具體問題和知識指手劃腳,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而是對具體學科知識最一般的理論預設、前提的批判。這不外乎是以潛在可能的事物來批判既成已然的事物,以新的事物批判舊的事物,以不明白的事物來批判已明白的事物。其目的在于,通過自哲學的批判促使具體學科知識強固其前提、光大其傳統、拓展其視野、超越其局限,進而促成具體學科知識的整體進步。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各項具體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以后,哲學的整體性思考及其自哲學的批判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這是一種相當無知的說法。事實上,當各項專業的科學知識體系作為不同的部分在世界整體系統中獲得相對定位后,它們都可以在整體性思考中扮演咨詢與意見參考的角色,而哲學則可以扮演綜合知識、開拓眼界、整合體系、建立價值或調整價值的角色。與哲學相比,具體科學是通過限定自身而在世界整體系統中定位、進步的,但這種限定同時也會使自身的眼界受到限制。因此,對于具體科學來講,它代替不了哲學的整體性思維(正如哲學代替不了具體科學的限定性思維一樣);對于世界整體系統來講,它缺少不了哲學的整體性思維。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講,正是由于哲學的整體思維作前提,才可能使具體科學在整體世界的系統中定位;反過來講,正是由于具體科學在整體世界系統中的定位,才使哲學的整體思考更加成為必要。
  所謂對哲學的批判,就是部分對全體的批判。實際上,就是具體科學對哲學的批判,或者叫對自哲學的批判的批判。具體科學對哲學的批判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科學、文化、歷史、個體經驗作為整體所包含的部分對作為理性化的思想體系的哲學的批判。對于具體科學來說,是它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它標明具體科學孕育著新的生機,標明具體科學的理論、方法正在向新的高度的自覺提升。對于哲學來說,具體科學的批判主要針對的是方法。因此,這種批判往往意味著哲學方法的突破。當方法突破了原有的哲學體系,建立起新的方法論時,當哲學體系限制著方法,方法突破體系成為必要時,就可以對哲學進行批判。前面已經說過,具體科學是通過對自身的限定而發展的。與此相反,哲學則是通過對自身的開放而新生的。但這種開放有時往往會使哲學缺乏對自身必要的限定。對哲學的批判正是促使哲學克服這種缺乏限定的途徑之一。簡言之,哲學自身的開放使具體科學的批判既成為必要也成為可能;哲學只有接受對哲學的批判,才不至于走上獨斷、孤行的絕路。
  哲學的批判還表現為哲學的自我批判。哲學的自我批判又可分為不同哲學之間的相互批判和相同哲學之間的批判、自我批判兩種情形。前者,從時間的坐標看,既指不同歷史時期的后人的哲學對前人的哲學的批判,也指相同歷史時期不同哲學之間的批判;從空間的坐標看,既指不同地域的不同哲學之間的批判,也指相同地域不同哲學之間的批判;從語言、民族、文化、傳統的坐標看,既指不同語言、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哲學之間的批判,也指相同語言、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哲學之間的批判。哲學的自我批判主要針對的是概念。批判導致發現和提出概念問題,通過解決概念問題而實現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的自我批判就是要從思想上發現、挖掘最深刻、最一般的概念。哲學的自我批判是哲學批判精神最集中、最鮮明的體現。
  哲學批判的力量來自于自哲學的批判、對哲學的批判和哲學的自我批判的相互作用和整體合成作用。只有三者合力作用,哲學才能担當起綜合知識、開拓視野、解放思想、整合體系、建構價值、調整文化、導引社會生活等重任。具體而言,自哲學的批判是哲學對社會生活發生影響、作用的主渠道,因而是哲學批判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哲學的批判和哲學的自我批判都是服從自哲學的批判的。如果就體現哲學的反思性質而言,哲學的自我批判、自哲學的批判體現得更直接一些,對哲學的批判則體現得比較間接一些。如果說哲學的自我批判、自哲學的批判是從正面體現的,那么對哲學的批判則是從反而來體現的。如果從哲學的歷史來看,哲學的自我批判無疑是主角,其它都是以其為前提和歸屬的。
   三
  哲學的批判是按照它特有的方法進行的。哲學批判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懷疑方法、提問方法和分析方法。
  懷疑方法。懷疑是哲學批判中使用最廣的方法之一。古希臘哲學家中不乏有人認為,哲學產生于對問題的疑惑。這就是說哲學與生俱來就有懷疑的性質。懷疑作為哲學批判的一種方法,首先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在這種態度下,我們沒有任何預設的觀念,它與思想的建設有關。當懷疑一個觀念時,必定同時給出了理由。為了能夠給出可靠的理由,心靈就已經投入了思想建設。其次,哲學的懷疑是出自理論要求的懷疑,它表明對事物的存在要追尋充分的原因。最后,絕大多數的懷疑屬于知識論水平上的懷疑,它有兩種類型:主觀式懷疑和客觀式懷疑。主觀式懷疑是把世界中諸對象當做懷疑的對象。客觀式懷疑主要是對我們的認識形式的懷疑。
  提問方法。懷疑的產生,就意味著對事物存在的底蘊打上了問號,暫時懸置了事物的存在。簡言之,就是把事物轉化為問題,繼而追問。因此,哲學的批判總是圍繞著問題,以追問的方法進行的。哲學的提問可以看作最嚴格意義上的追問:其一,哲學的提問既是針對疑問的原初起點——人怎樣會察覺疑問的存在,又是針對事物存在的前提預設。因此,哲學的提問既是最一般的、最簡單,但又是最困難的。其二,哲學的提問具有整體性、永恒性。所謂整體性,是指哲學提出的問題不可分割,因為許多哲學問題在被分割為單獨的問題時往往就不再成為問題了。所謂永恒性,是說哲學提出的問題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即不僅有新問題,也有老問題。同時,哲學批判指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又意味著提出新問題。其三,哲學批判的提問方式對于哲學自身來講關系重大。提問方式不同,往往意味著哲學思維方式的不同,甚至意味著哲學建構、內容不同。有時候衡量一種哲學主要不是看它提出了什么新思想、新觀點,而是看它以什么方式提出了什么問題。一般來講,哲學批判的提問有三種:“What-to”的提問、“How-to”的提問和“Why-to”的提問。“What-to”一般是本體意義上的追問,“How-to”則主要是對方法的追問,而“Why-to”則往往是對知識論的提問。
  分析方法。這里的分析是一個廣泛意義上的概念。它除了指澄明、清晰等含義外,更主要的是指解析、解構的技術。分析方法最先是被用來進行對哲學的批判。這雖然不盡符合哲學整體思維的本性,卻往往能使哲學批判的一些問題比較準確地定位,因而也是自哲學批判和哲學的自我批判所經常使用的方法。據此,可以把分析方法分為兩大類:自哲學的分析方法與對哲學的分析方法。對哲學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些表面上難以做出判斷的語句轉換為清晰可辨的語句。它實際上是對語言的分析,因而往往是清除語言垃圾的有效手段。自哲學的分析方法,它關注的主要是觀念存在的理由,它力圖通過分析任一觀念存在的理由而逐步揭示出觀念界中各個層次的觀念的存在理由,進而分析造成這些存在理由的思想方法,最終迫使觀念本體論的第一理由顯現出來,由此獲得對觀念世界整體存在方式的理解。
   四
  哲學的批判對于哲學自身的演變和發展歷來都是一種須臾不可或缺的強勁的內動力。
  哲學這門最古老的學科,它幾乎與人類文明的歷史一樣悠長。世界上沒有哪一門學科能象哲學那樣,在其悠長的歷史演講中衍生出那么多的哲學門類、哲學流派和那么豐富的哲學文化,而且在其自身經久不衰的發展過程中孕育、分化出那么多的具體學科。這是由于哲學是建立在一種全方位開放的思想活動基礎上的具有嚴密的結構、整體的思維的理論體系,因而具有很強的、自覺的發展新思想、接納外來思想和揚棄舊思想的動力和能力的緣故。哲學的這種動力和能力的淵源在很大程度上又來自于哲學自身所特有的批判性、接受批判性和自我批判性。哲學的批判是哲學發展、演變的內動力。具體言之,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自哲學批判作為哲學演變、發展的內動力之一,主要表現在,(1)是保證哲學存在價值的前提之一。因為哲學要使生活的意義顯現出來,主要是通過自哲學批判的方式進行的。(2)自哲學批判還是哲學吸納營養的主渠道。通過自哲學的批判,哲學自身觸及了對象的各種問題,由此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材料、思想觀點,作為自己提煉哲學問題、濃縮哲學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自哲學的批判是聯結哲學與其對象的臍帶。其次,對哲學的批判是推進哲學方法、催化新的哲學方法的主要動力之一。如前所述,對哲學的批判主要針對的是方法,科學、文化、歷史、個體經驗都具有導向方法突破的原因。一旦哲學的方法發生變動,往往意味著新哲學的出現。對哲學的批判從向度看似乎是哲學發展、演變的外在力量,但從尋求并接受這種批判的自覺性來看,則是哲學本身的自動力。最后,哲學的自我批判是哲學演變、發展的主要形式。哲學的自我批判,廣義地講,包括自哲學的批判,因為當哲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實施對文化批判時,實際上也是對自身的批判。狹義地講,就是哲學對哲學的批判。哲學的自我批判,直接導致哲學學派和流派的形成、分化、組合和演進。
   五
  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中國哲學都非常強調哲學的批判。所不同的是中西哲學對哲學批判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哲學批判在哲學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凸現的向度有所不同。
  概括地講,在古代哲學歷史階段,哲學的批判主要表現為自哲學的批判。這主要表現在:其一,哲學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哲學以外的任何事物。哲學的思維指向,既指向自然,又指向社會,還指向人自身;既涉及本體,又涉及認識,還涉及倫美。古希臘哲學最為典型地表現了這一特征。到中世紀,宗教神學以哲學的形式君臨天下,仲裁一切,從而代替了哲學的批判。其二,當時哲學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至高無上的。柏拉圖的“哲學王”理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點。
  近代哲學階段,哲學的批判主要表現為對哲學的批判。這是以各門具體科學從哲學中分化、獨立為起點、為前提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出現拒斥形而上學的轉向。近代的對哲學的批判向度也有兩方面的主要表現:其一,哲學的演化主要是通過以方法的突破來展現的,即近代哲學主要是由方法的建立走向新哲學的建立。其二,哲學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某種科學化、技術化、具體化、個別化的走向或趨勢,也就是說哲學本身也走向科學哲學或技術化哲學,即對一般性問題進行專門討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部門哲學。
  現代哲學階段,哲學的批判主要表現為哲學的自我批判。其一,新哲學的建立,主要是依賴或通過對哲學自身的批判來實現的。其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碰撞、批判、交流空前加強;哲學演進出現了分化加快、周期縮短、節奏加速、流派繁多等趨勢。其三,一些哲學家公開提出拒斥形而上學、消解哲學的主張。這實際上是哲學自我批判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因為形而上學是無法拒斥的,哲學也是絕難消解的。主張拒斥、消解哲學的人無非是把哲學從前門推出去又不得不從后門請回來而已。就連維特根斯坦“對不可言說保持沉默”的主張本身就是一種言說。所謂消解哲學本身就是哲學。因此,與其把現代哲學階段看作是消解哲學階段,毋寧把它看成是哲學自我批判最嚴厲的時期。從歷史的經驗看,這往往是孕育哲學新突破的時期。
  另一個方面,從總體上講,西方哲學更多體現的是對哲學的批判,尤其是哲學的自我批判;中國哲學則更多體現的是哲學的自我批判,尤其是自哲學的批判。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西方哲學重“分”和方法,注重與具體科學的劃界,而中國傳統哲學重“合”和教化,甚至是文史哲不分家,等等。
  哲學批判的三種向度,實際上也體現的是任何一種真正的哲學成長、發展的規律性周期或周期性的規律。自哲學的批判標明一種哲學的誕生,經過對這種哲學的批判,達到這種哲學的自我批判,標志著這種哲學的成熟。因此,自哲學的批判對哲學的批判哲學的自我批判,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是任何一種真正的哲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哲學史發展的一個內在規律。
   六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典型地體現了哲學的批判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堅信,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因此,馬克思在創立他的理論時就宣稱,對現存的一切東西都要進行無情地批判。馬克思公開表明,他的學說的優點就恰恰在于他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要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因此,完全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就是在對舊世界的批判中誕生的。
  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其哲學)也是在批判中發展的。這一點僅僅從馬克思、恩格斯主要著作的書名就能看得很清楚:馬克思主義哲學初創時期的重要著作之一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闡述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著作《神圣家族》的副標題是《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的著作是《反杜林論》,等等。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公然申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現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它按其本性是革命的、批判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不僅重視對對象、對外部世界的批判,而且總是自覺、嚴厲、不斷地進行自我批判。在早期,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對自己早年哲學思想的清算;后來,又對自己哲學思想中費爾巴哈的影響做了清除;晚年,恩格斯的一部《費爾巴哈論》對他們早年的哲學信仰做了最徹底的清算。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當中,他們不止一次地批評人們對他們學說的教條主義態度,多次公開聲明,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不是絕對真理,而只是方法,只是引導人們認識真理的方法。這些都鮮明地表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覺的自我批判精神。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迄今為止最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并把它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的一個基本的根據就在于,它是革命的、批判的。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哲學必將隨著人類歷史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同樣也是基于它是不怕批判的,它在本質上是歡迎批判的,它總是自覺地進行自我批判的。
   七
  當然,哲學不僅僅是批判的,也是辨護、建設的。哲學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一是批判,二是辨護、建設。如果說批判更多側重的是對事物持否定態度,是從事物運動、發展著眼,那么辨護、建設則更多側重的是對事物持肯定的態度,是從事物的相對靜止、穩定著眼。從理論上講,批判與辨護對哲學來講是相反相成、一身而二任的。批判某一事物就意味著為另一事物辯護,反之亦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批判與辯護在其現實性上不能有所側重。一般來講,當人類歷史處于激烈的動蕩中,當社會處于轉型、變革當中,哲學更多是以其深刻的批判來充當先導的;當社會處于相對穩定、平和漸進狀態時,哲學則更多是以其有力的辯護為現實服務。
  本文之所以強調哲學的批判,其一是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當中;其二是因為我國哲學界少有真正的哲學批判,尤其缺乏自我批判;其三,強調哲學批判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振興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突破口;其四,哲學的某種不景氣、缺乏生氣,社會生活中一些正不壓邪的現象泛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哲學拒絕批判和社會拒絕哲學批判的借口太多。
   (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吳桂榮*
  
  
  
東岳論叢濟南60-65B1哲學原理張理海19971997 作者:東岳論叢濟南60-65B1哲學原理張理海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1:26

[新一篇] 論哲學的“創造性”  ——重談德國古典哲學

[舊一篇] 論哲學的批判與批判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