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李淵起兵建國出謀劃策的初唐宰相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唐高祖李淵稱帝后,任命裴寂為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副長官右仆射,賜給他數不勝數的珍寶器玩,還讓他每天同自己一起食用御膳。高祖視朝時,讓他和自己同坐在帝座上,下朝則將他請入自己的居室,無話不談,言無不從。對于臣子,高祖通常稱呼他們的名字,而對于裴寂,則因他在隋代當過晉陽宮監,就尊稱他為裴監。后來,廢除了隋代通用的五銖錢,由國家改鑄開元通寶銅幣,高祖特賜裴寂自鑄一爐。高祖在政治經濟方面給予裴寂的這些特殊榮耀和待遇,是當時的所有貴戚、大臣都無法比擬的。為什么會這樣?高祖在剛剛受禪登極時對裴寂不無感激地說了一句話,算是揭出了其中的奧秘。這句話是:"我能有今天,完全是你的功勞啊!"原來唐朝的締造者認為裴寂是唐帝國的開國元勛。
一、促使李淵下定起兵決心
  裴寂,字玄真,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北齊武平四年(573)出生。他幼年喪父,由幾位兄長撫養成人。隋文帝時,他在京師當左親衛,負責宿衛宮殿。這時,他的家境依然貧窮,他便徒步來往于家鄉和長安之間。隋煬帝時,他由京官改派到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去當晉陽宮監,負責管理晉陽行宮的宮妃、財產和武器。他這時不僅和太原地方官吏晉陽縣令劉文靜廝混甚熟,更和以前有過老交情的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交往甚密,常常不分晝夜地一起宴飲、下棋。
  這時,隋朝已經到了蜩螗沸羹的階段,各種矛盾總爆發,險象叢生。大業七年(611),隋煬帝為收復遼東故土,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親自到涿郡(今北京市西南)部署軍務。山東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縣境內)率先發動農民起義。此后幾年,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地主武裝割據以及隋官暴動,林林總總,遍布全國。面對著這種形勢,各個階級,各個集團,都不可能無動于衷,處之泰然。李淵出身于關隴貴族,在首都長安和地方當過多年軍政長官,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文韜武略。這時,他也在分析形勢,窺測動向。
  大業十一年,李淵被派到山西,負責黜陟選補文武官吏,討捕盜賊。大業十三年,他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坐鎮當地,防御突厥。這時,群雄逐鹿接近尾聲,隋的滅亡已成定局,李淵也在暗暗部署起兵事宜。但由于他父親與隋文帝是連襟,他自己是文帝皇后獨孤氏的姨侄,既與隋帝室是親戚,又身為隋朝獨當一面的大臣,沒有十分的把握,完全沒必要貿然行動,所以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沉著冷靜。裴寂、劉文靜、夏侯端、許世緒、唐憲、唐儉、武士等人,都向他謀劃起兵之事,他或者表示將要考慮,或者希望謀劃者幸無多言。在這些謀劃者中,裴寂所起的作用被《舊唐書・裴寂傳》說成是"啟義舉之謀為首"。
  李淵起兵前,他的次子李世民已是一個十七八歲的英俊青年,能夠較為成熟地思考國家大事了。李淵當時怕隋煬帝懷疑自己有異志,就盡量韜晦,但暗中責成李世民在太原密交豪杰,長子李建成在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一帶)潛結英雄,準備時機成熟時馬上起兵。李世民見其父遲遲不動,便通過劉文靜去交結裴寂,請他從中催促。恰好在這時,太原副留守高君雅對突厥作戰敗北,李淵因而受到牽連,被拘禁起來。裴寂趁機鼓動李淵起兵,說道:"能發現和把握事物的細微預兆,這才算得上高明。現在天下已經大亂,您功勞卓著,反倒被朝廷猜忌,怎么保得住身家性命呢?您的副手打仗失利,朝廷卻歸罪于您。形勢萬分嚴峻,應該下決心了。太原兵強馬壯,晉陽宮的府庫里財物盈積,舉兵起事,完全有成功的把握。主上現在駐蹕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京師所在的關中地區號稱天府,卻由不懂事的毛孩子代王担任京師總留守。當地豪杰并起,各自為戰。大好時機,稍縱即逝,希望您趕快起兵,開赴關中,創立帝業。何苦要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介使者宣布的拘禁而束手待斃呢?"李淵很贊成這個說法,準備起兵,但因煬帝撤銷了對他的拘禁,就又改變了計劃。于是裴寂不斷催促他起兵,又對他說:"現在全國紛紛擾擾,太原城外都是反抗朝廷的盜賊。您如果還謹守小節,旦夕之間必有性命之憂;如果舉兵起義,定能得到帝位。大家都齊心協力支持您,您意下如何?"李淵在裴寂的一再說服下,終于下定決心,正式發動了太原起兵。
  太原起兵后,裴寂拿出晉陽宮府庫的九萬斛米、五萬段絹帛和四十萬領衣甲,提供給李淵作為軍費。他又向李淵提議建立大將軍府,設置三軍,由李淵稱大將軍以號令全軍。李淵采納,任命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大將軍府司馬。
二、建議李淵向突厥稱臣
  游牧族突厥自北朝起便稱雄于東亞,坐收中原政權的貢物。李淵起兵前后,華北、西北的割據勢力和農民軍領袖劉武周、梁師都、薛舉、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竇建德等人,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無不向突厥稱臣,接受突厥的封號和狼頭纛。在這種情況下,李淵單靠自己的力量,不僅無法推翻隋朝以完成帝業,就是割據一方稱王稱霸,也是困難的。形勢規定了李淵的發展趨向:必須聯合突厥,必須以稱臣的方式,而不是平等的方式,去聯合一向為中原人所輕視的所謂夷狄突厥!這與自己坐鎮太原防御突厥的職責背道而馳,喪權辱國的做法也使自己喪失身份,面子難堪,無法向社會交待,李淵思想上很難轉這個彎子。
  這時,裴寂、劉文靜都勸李淵打消顧慮,稱臣于突厥。李淵勃然大怒,說:"你們都是隋朝臣子,反倒這樣來勸我,你們哪還有隋臣的氣節!"裴寂回答道:"要說臣子氣節問題,如果伊尹對夏桀一味盡愚忠,呂尚對商紂王完全講臣節,那么,商湯放夏桀,周武王伐商紂王,伊尹就不可能轉而成為商湯的忠臣,呂尚也不可能成為周武王的輔佐。我們處在世事轉變關頭,改而追隨您,就不必受小節的拘束了。現在兵眾已經集結,所缺少的只是馬匹,只有突厥有馬可供我們使用。如果不抓緊,一旦事出倉皇,后悔可來不及了!"李淵仍然覺得担風險,就說:"辦事如不師法古代,很少能夠成功。你們再多想想,提出一個更為穩妥的方案。"裴寂于是進一步申說道:"文皇帝傳位給現今的主上,而主上重用奸臣,亡國喪家,這都由來已久了。由于民怨神怒,才出現國家目前的動亂狀況。這真是老天爺有眼,理該如此啊!您如要師法古代,那么就請按照伊尹放太甲和霍光廢昌邑王的先例,廢黜當今皇上,立代王為帝。既要如此,就不必對自己所要廢黜的人講什么臣節了。還是稱臣于突厥,利用他們的援助吧!"李淵不禁噓欷長嘆,最終還是采納了裴寂的意見,就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聯絡。
  突厥始畢可汗接受了李淵的臣屬要求,授以突厥旗幟狼頭纛充作印綬,給李淵提供戰馬前后共2500匹,突厥兵500人。這樣,后顧之憂變成了外援,李淵奪取隋政權的成功把握增大了。
三、為李淵謀劃進軍方略
  李淵率領大軍西進,準備渡過黃河,直趨長安。代王派大將屈突通鎮守河東,拆毀河橋,阻擊李淵。這時,黃河岸邊的百姓主動為李淵提供船只,李淵的隊伍,一部分已經渡過黃河。李淵與屈突通打了幾仗,沒能克服河東,打算丟下河東不管,兵鋒直指長安,又担心屈突通在后牽制。裴寂見他猶豫不決,就對他說:"現在屈突通占據河東,如不將他平定,前有長安嚴密的防守,后有屈突通對長安的援救,我們就會腹背受敵,這是敗亡之道。我看不如先攻下河東,以斷絕長安的援路,再挺進關中,可不費什么力氣就占領長安。"李世民不同意,說:"兵法注重權變,權變在于神速。現在應該抓緊渡河西進,給屈突通造成心靈上的震懾。我們如果遷延時日,他就要想方設法來對付我們了。況且眼下關中有很多股盜賊,沒有統一的指揮,很容易招懷他們。如果吸收了他們的力量,我們會變得兵強馬壯,還担心什么城邑拿不下!屈突通不過是一個處于守勢的賊,不值得担心。我們如果錯過了進入關中的時機,那前景可就很難預料了!"李淵覺得他們兩人說得都有道理,就兼采兩種意見,留下一部分將士繼續和屈突通較量,自己率領大軍逼向長安。后來屈突通屢戰屢敗,只得投降。
四、積極勸進,促成李淵改朝換代
  李淵自太原起兵,用了半年時間,到大業十三年十一月便攻占了長安。他鎮壓了抗拒自己的隋將陰世師等人,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將13歲的代王立為皇帝,這就是隋恭帝,把大業年號改為義寧。李淵成為新政權的大丞相,爵位晉為唐王,總領軍政大權。煬帝的合法統治地位被取消了,而恭帝不過是由李淵任意擺布的一塊招牌,李淵實際上已把皇袍作為內衣穿到自己身上。義寧二年(618)三月,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由恭帝許可,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恭帝面臨著棄如秋扇的命運,不得不將帝位禪讓給李淵。這正是李淵所期待的,但又怕担當壞名聲,招致風險和麻煩。這樣,一個向李淵勸進的歷史任務便提了出來,由裴寂牽頭去完成。
  裴寂帶領兩千名文武將佐,聯合向李淵上書勸進,大意說:"國家屬于全體民眾,不能由一姓獨自霸占。圣人通曉世道人心,具備應變能力,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推移。因此,自古以來便是金木水火土五德更始,百王輪流坐天下,這如同春蘭秋菊一樣,各領一時風光。您氣量弘大,包容宇宙,智慧高超,涵蓋萬類,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追蹤三皇五帝的步武,仲夏起兵太原,初冬就抵達灞上。各地大大小小的英雄豪杰,都向您投誠歸順,您的聲威已經遠布四面八方。本來社會上就流傳著李氏當王天下的說法,萬民都衷心擁戴您,您就上符天意,下順民心,接受禪位,登極稱帝吧!"
  李淵見到這份上書,故作姿態說:"我早就知道會這樣!"裴寂于是拜見李淵,繼續勸進道:"夏桀和商紂雖然無道,但各自都有兒子。商湯和周武王在推翻夏桀和商紂的統治之后,沒有擁戴他們的兒子做天子,而自己來當大臣。這是歷史經驗,確然無疑。前人說過:功蓋天下者,不賞。您要讓出皇帝不當,而當臣子,恐怕隋主也不會同意。再說,我們都是您這位唐王的將佐,官位封地,都受之于唐國,您不稱唐帝,我們也該離職而去了。請您深思,使我們有容身之地!"李淵笑道:"裴公怎么一個勁地逼迫我,讓我好好想想。"裴寂于是引用這期間流行的一些謠讖來說明天意如此。譬如《桃李子歌》云:"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花園里。"李"是李淵的姓氏,"桃"諧音"陶",指陶唐氏,李淵的爵號為"唐"。又有所謂"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手持雙白雀,頭上戴紫云";"何意坐堂里,中央有天子";"李樹起堂堂,……深水沒黃楊"等等。"十八子"合在一起為"李"字,"八井"、"深水"指"淵","堂"與"唐"諧音,"楊"即隋朝帝王姓氏,如此等等。經過再三勸進,李淵回答道:"我所以遲遲不答應你們的勸進,不僅僅是推辭,也怕你們現在當面吹捧我,背后又說三道四。漢高帝劉邦當年說過:'諸侯王推舉我當皇帝,如果能夠有利于天下百姓,那我可以接受。'我難道還能和漢高帝唱反調嗎?"于是裴寂等人再拜起舞,高呼萬歲。
  這年五月,李淵改國號為唐,改年號為武德,即皇帝位于長安太極殿,在城南設壇,由裴寂謹奉供品祭祀上天。
五、政治風云中的馀生
  高祖建唐后,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世民在建立和鞏固唐政權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網羅到一批人才,不再甘心做一個普通王子,更不愿接受來自太子方面的攻擊和迫害。這樣,圍繞著權力問題,他們父子、兄弟幾個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緊張,還牽連進去上層官僚分子。在政治分野上,裴寂是高祖的人,而劉文靜是李世民的同伙,裴寂生平的后12年便不可避免地卷入這場權力斗爭中。
  劉文靜對于高祖重用裴寂,引他同進御膳,同坐御座,一開始就很有意見,上疏說這是太陽俯同萬物,有失皇帝尊嚴,且使臣子震恐,無所措手足。高祖沒有接受,裴寂當然也不會高興。兩股力量的結怨,從此埋下種子。本來,劉文靜就自以為才干、功勞都在裴寂之上,而地位卻在其下,常因此故意鬧意氣,在宮廷討論問題時,專門和裴寂唱對臺戲,兩人遂成水火不相容之勢。一次,劉文靜酒后拔刀擊柱,揚言定要殺掉裴寂。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劉文靜的一個親戚向高祖告發劉文靜殺裴寂的念頭,以及左道厭勝事。高祖沒讓裴寂回避,反倒把此案交給他去處理,那用意無疑是明顯的。劉文靜說:"剛起兵時,我是大將軍府司馬,裴寂是大將軍府長史,彼此地位相當。現在裴寂是尚書省仆射,有上等第宅,我才是一個仆射手下的民部尚書,所得賞賜只和一般人相當。我東征西討,流血出汗,卻養活不起一家老小,因此不滿。"高祖說:"劉文靜這話,表明他在謀反。"李世民極力相保,說劉文靜有大功,只是鬧待遇說了一些不恰當的牢騷話,但絕不是謀反行為。裴寂這時卻惡狠狠地構陷誣害,釀成其罪,對高祖說:"劉文靜才略超出常人,陰險毒辣,干起壞事,不顧一切。他攻擊陛下對他不公平,這已暴露了他的謀反心跡。現在天下還未平定,各地強敵林立,如果赦免劉文靜,恐怕后患無窮。"高祖聽從裴寂的意見,殺了劉文靜。這樣,裴寂就把自己推到了與李世民對壘的方面去了。
  武德六年,裴寂被提拔為左仆射。高祖有一次在宮中賜宴招待他,興致極高。裴寂卻鄭重地向高祖叩頭請求道:"太原起兵之初,陛下即答應過我,等海內安定了,允許我歸耕田園。現在國泰民安,請陛下批準我退休。"高祖聽后,不禁老淚縱橫,說道:"這使不得,我要和你相偕而老,你當臺司大僚,我做太上皇,逍遙晚年,豈不快活!"后來李世民當了皇帝,回憶道:"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廢立之心,我那時不為兄弟所容,真有功高不賞的恐懼感。"高祖也對李世民說過:"我對你差點有投杼之感。"春秋人曾參道德高尚,行為方正,居住在費邑。有一個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母不相信兒子會干這種事,照樣安然地坐在機上織絹。到第三人又來報告這一消息時,曾母終于相信了,慌忙扔掉織梭,越墻而逃。高祖用這個典故,說自己由于多次聽到關于李世民的不實之詞,動搖了對他的信任。那么,被李世民含混地說成武德六年以來的廢立問題,并非要廢黜太子李建成,改立李世民,而是高祖想遜位給李建成,自己當太上皇。裴寂這時可能預感到更大的政治風暴即將來臨,企圖急流勇退以保全性命。
  三年以后,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掉李建成,奪得太子地位。不久,高祖被迫退為太上皇,李世民即帝位,他就是唐太宗。裴寂的政治命運當然隨之而急轉直下。
  貞觀三年(629年),曾經備受皇室垂青的佛教僧侶法雅,因口出妖言而伏法,供出裴寂知道他的妖言問題。太宗藉機罷免了裴寂的官職,削去一半食邑,并把他趕出京師,遷回祖籍。太宗數落他說:"武德年間,綱紀紊亂,都是你的緣故!"這是說武德年間政治狀況不好,要由裴寂負責,實際上一箭雙雕,發泄了對高祖的不滿。其實,當時國家草創,百廢待興,所制定的經濟、政治、軍事制度,都為太宗所沿用,要說由裴寂負責,倒應該說是功不可沒呢!太宗處分裴寂,不過是向太上皇進一步奪權的一個步驟罷了。果然,接著太上皇便被遷居到太安宮,而太宗聽政的處所則由原在太子東宮顯德殿,挪到皇宮太極殿。
  裴寂回到家鄉后,一個名叫信行的精神病患者對裴寂的家僮說:"裴公有天分,應該當皇帝。"信行死后,有人把這話傳給了裴寂的家奴恭命。恭命匯報給裴寂,裴寂驚恐萬狀,不敢向太宗稟報,就讓恭命去殺人滅口。恭命卻悄悄放走了傳話人。不久,恭命把為裴寂所征收封戶的百馀萬錢花得精光,裴寂要拿他問罪,他便向太宗呈報了裴寂的這樁陰事。太宗大怒,說:"裴寂犯下的是死罪,一共有四條。其一,身為三公,卻與妖僧法雅來往親密。其二,出了事不好好服罪,還使性子發脾氣,揚言大唐皇帝有天下,是他謀劃的結果。其三,妖人說他有天分,他封鎖消息不匯報。其四,私下派人行兇滅口。現在我聽從多數大臣的意見,把他的死刑減輕處理,改為流放,發配到邊地。"太宗于是宣布把他流放到極遠的交州(今越南河內市),但沒有實行,改流到靜州(今四川馬爾康西北)。
  裴寂在靜州孤獨清冷地打發著自己最后的日子。貞觀六年(632年),當地山羌發動叛亂,傳說把他劫去做了首領。太宗說:"我對裴寂有赦免死罪的恩惠,他一定不會背叛我去當土匪頭子的。"果然,很快傳來了裴寂帶領家僮平息山羌暴亂的消息。這時,太宗想起他為建立唐朝立下的功勞,決定征他回朝。但他卻突然去世了,享年六十。太宗于是贈給他相州刺史、工部尚書、河東郡公等官爵。裴寂畢竟還是贏得了一個光彩的結局。

網載 2013-09-10 21:24:03

[新一篇] 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維新變法先驅

[舊一篇] 九疑南面事,盡入寸眸中,唐朝詩豪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