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小說的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國小說學會第四屆年會于1999年6月中旬在江西南昌舉行。 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79位作家和專家學者出席了大會。大會圍繞“中國當代小說的回顧與展望”主題,對中國小說的創作與研究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評論家雷達在會上作了主題發言。他就中國當代小說的創作和研究狀況進行了評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中國當代小說是不是在走向沒落,他認為,這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現代化極大地沖擊了小說及其閱讀市場;另一方面,我們遇到了百年以來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審美意識的變化,這一主體審美意識的變化導致文學的崇高形態日漸消失,人們更為關注生活本身的質量和生存狀態。此兩方面的擠壓,導致小說這種原先具有較大審美優勢的傳播手段的沒落,但它作為文學的主體形式不會消亡,仍是一種偉大的媒介。二、他認為,不同的文學形式都在市場機制下尋求著自身的出路,這使“大文學”概念日益凸現。作家們一方面轉向了思想型、學術型,大量寫作隨筆、散論、雜談;另一方面,一部分作家主體人文精神、文化個性又不斷失落,這使他們的創作不斷失卻了廣闊的空間。三、對現實主義的理解,不應把它局限于某種抽象狹隘的框框內,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下的現實主義應該有不同的理論內涵。如對17年文學現實主義的把握,就不能單以“沒有現實主義”或“偽現實主義”作結,它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內涵:①革命現實主義;②人文主義的現實主義;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跛腳的現實主義;④批判的現實主義。發展到新時期,現實主義理論內又有了新的發展,表現為注重對生活原生態的描敘,注重塑造典型狀態和典型境遇。這實際上又超出了對一般經典現實主義的理解。四、關于作家角色的變化,他認為,中國當代小說創作者由以前全知全能的視角,逐漸轉變為“代言人”,又轉變為“目擊者”。這體現出了小說對凸現文本的進一步強化,它實際上加大了小說的審美容量。五、他認為,文學進入文化的層次是文學提高、升華的有效途徑,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將來的文化語境中,使小說仍成為偉大的傳播交流思想的媒介。
  圍繞“中國當代小說的回顧與展望”主題,與會代表從多方面對中國當代小說進行了探討。
  一、關于百年中國文學。陳駿濤認為,前80年文學逐漸轉向尊群體、斥個體,重功利、輕審美,揚理念、抑性情;而新時期20年文學恰恰是尊個性、斥群體,重審美、輕功利,揚性情、抑理念。盧翎認為本世紀中國小說由短篇到長篇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1917年是第一個過程的開始,1942年《講話》的發表開啟了第二個階段,1976年開始第三個過程:這之中,每一個階段都確立起一種小說觀念,建立起一套小說創作的美學原則。她總結認為,文學發展的積累性特征,小說觀念與話語形態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及戰爭文化心理對百年中國小說發展極具影響。金岱提出,新時期文學20年中,80年代文學力求向外通,90年代文學則致力于向內轉。
  二、關于小說創作的社會性與個人化。陳公仲認為,當前有些小說創作在現實內涵和審美風格上缺乏剛性,太柔性化、個人化,實際上是對某種特定藝術追求的偏執張揚,因而,他呼吁當今小說進一步加深對社會的關注,增強剛性,應從個人化中不斷超拔。韓石山進一步提出,文學研究應關注紀實文學,藝術而又現實地挖掘文學的魅力。馬相武立足當代小說的價值轉換則認為,個人化小說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不能一味地從社會性角度排斥文學世界的豐富性存在,他初步把當代小說家歸分為三類:虛構小說家、鏡面小說家和寓言小說家。方方從“真”是一切文學創作的根本出發,認為文學評論不應強求于人,作家的個人化創作應該得到尊重,只有充分保證創作的豐富性,文學的沉悶局面才可以真正打破,她認為個人化創作是不斷“超越自己”的一種有效手段。郭寶亮、臧策認為,現在很多作家的創作是封閉自己的個人創作,缺乏思想資源,缺乏知識分子應具的人文情懷、人格精神,他們只能用同樣的敘述方式寫相近的個人瑣事,缺乏真正的個性,這種個人化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張梅也認為,當代小說創作存在雷同現象,缺乏“令人眼睛一亮”的東西。
  三、關于小說文體實驗。宋丹認為,20世紀中國小說的文體實驗至少表現在敘事方式、結構、語言三個方面。它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①以魯迅《狂人日記》為開端的白話小說實驗;②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王蒙意識流小說為代表的小說實驗;③80年代中期以后的實驗小說。金漢認為,現在有的作家寫不出好作品,原因之一便是敘述方式的僵化,而小說靠“寫什么”是不能長久維持生存的,只有靠“怎樣寫”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活力。湯吉夫提出,對80年代中后期的小說應重新梳理,對這種文體實驗的現象應給予客觀的評價。臧策認為,單純討論小說技巧是皮相之見,西方現代派的魅力不單在技巧,且在其內質,我國新時期文學如意識流小說,技巧有變化,但內容是舊的,因此,用了現代派技巧,也達不到深度,僅得皮毛。
  四、關于小說市場與小說危機。金宏達認為,現在談小說危機還言之過早。他由當前小說的出版發行狀況出發,認為要認真研究小說市場,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作家要全方位地面對讀者。張春生也就小說傳播的實例,提出要認真地研究小說傳播的中間流程,認為這對小說自身影響很大。他強調,人們的生存狀態、閱讀習慣是影響小說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閻晶明則認為,小說的危機仍然存在,這主要與作家的心態有關。
  五、不少代表認為,一些老作家自稱是“昨夜星辰”,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失落心態,表面平靜淡然,實際卻不這樣,如果一個作家不寫自己曾心動過的東西,還硬撐在那里努力保持昔日面孔,這就必帶有表演和作假的意味。郭寶亮、王科、張梅等認為,有的作家之所以逐漸寫不出東西了,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和感覺遲鈍化了,和社會有了隔離。談到創作心態,航鷹認為,作家一方面要不斷適應、挖掘市場,另一方面,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松曾經輝煌的神經,應正確地對自己定位,她歸結自己的創作追求為“我不敢說超越別人,但求區別于人;我不敢說超越自己,但求不重復自己”。方方也說,自己從事小說創作,并沒有想到“超越別人”,但追求“超越自己”,滕云認為,除用平常心外,還應以澹靜心來對待小說,因為小說從文學的中心位置已退居邊緣,大量文化性、社會性的散論、雜談取代了原先虛構性小說的位置,這是我們應直面的。
  六、女性文學是本次年會的主要議題之一,方方、譚湘、馬相武、張梅四人共同進行了一場關于女性文學與女性創作的話題討論,她們認為,當前女性文學創作和研究正在向縱深拓展。方方結合自己的創作談到,自己的創作意圖中沒有對女權意識的明確定位,他認為女權思想就是追求一種文化精神意義上的男女平等。她指出,中國幾千年的女性文學可比譬為“手絹”,僅用來拭眼淚或遮風月,這沒有充分展現出女性文學的魅力。
  七、關于文學批評與建設。陳沖認為,中國當代的某些文學批評還沒有擺脫二元論的思維模式。張渝生指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批評好像比建設更容易,而我們更需要到位的肯定和建設。韓石山據此進一步提出,文學研究者應注意研究具體問題,要重視對作家的個案研究,要力避“大而空”,湯吉夫認為,文學建設中,大、小題目都可梳理,這主要取決于梳理者的人格心態,依憑的是事實、資料與學理的力量。
  與會者還就小說創作與評論的溝通,當代文學批評向何處去,20世紀文學與思想啟蒙的緊密聯系等論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
  
  
  
文論報石家莊②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胡建次19991999 作者:文論報石家莊②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胡建次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27:10

[新一篇] 中國當代小說標題史

[舊一篇]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民間和大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