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思想對于現代高科技的催生  ——兼談西方社會文化特點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02)06-0031-06
  西方社會主要指歐美各國。兩千多年來,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文藝復興以 來的人本主義文化漸次產生,并結合為一個共同體,給予這片廣大地域上的國家、民族 、人民以深厚的滋養和影響,這種滋養、影響使人們確立了特有的生活志趣、生活方式 和價值觀,使人們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都比較有益于科學技術的產生并造福于社會。
  從對于現代高科技催生這個角度來探討,西方社會人文思想中起作用較大的主要有這 樣幾個方面。
      一、崇尚理性
  作為西方社會文化源頭的古希臘文明,是地中海區域經商民族流動生活以及向東北非 埃及、西亞巴比倫學習數學、天文、建筑等知識的結果。約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由 氏族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理智——知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智慧——辯證思維開始萌芽。古希臘第一個哲人是泰勒斯(Theles),他在約40多歲時達 到學術鼎盛期,其標志是他成功預測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泰勒斯曾漫游埃及 、巴比倫等古文明發祥地,汲取了數學、天文等方面的許多知識,再經過觀察、實踐、 思索而有所發現。例如,他在埃及的土地丈量法基礎上,發現了五個定理(theorems), 成為幾何學的萌芽。這些定理中的第四條:“內接于半圓中之角為直角”,當時希臘人 認為是一個偉大貢獻,為此宰牛獻祭,以示慶賀。第五條定理:“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底 以及與底相關的角為已知,則這個三角形便被規定了”,它的發現,與測量海中船只位 置的實際操作密切相關,其實踐性很明顯。
  為一條抽象的幾何學定理而大加慶賀,初步表現出古希臘人崇尚理性、智慧的風氣。 從泰勒斯以下,開始出現學派。古希臘有三個著名學派,三者互補,形成古希臘文明的 主流。第一個是米利都學派,它成立得最早,影響力也最大,其主要代表是米利都人阿 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前547年),他是泰勒斯的學生、朋友和繼承人 ,是古希臘第一個有傳世作品的人。該學派探索宇宙的本質、本性,即“自然”(physi s),確立了物質性原則,還產生了辯證發展的萌芽意識。第二個學派是畢達哥拉斯學派 ,主要代表畢達哥拉斯是泰勒斯晚年的學生,該學派以數學見長,它以分析的方法,從 量的規定性方面研究世界的本質屬性。第三個學派是埃利亞學派,其特點是深入系統地 發展了邏輯推導和知性抽象,增強了人們主觀上推動科學研究的能力。其主要代表巴門 尼德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存在”這個哲學概念,真正觸及了宇宙自然的根本 。
  發展到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大學者柏拉圖撰文明確指出:人心充滿著理智與情欲的沖 突,理智是人心中最好的部分,情欲是人心中低劣的部分[1](P.44)。這種人文觀念, 既是對古代希臘文明的一個認識和小結,也是對未來科技文化的一個開啟,對西方社會 的人群心態有著長期的主導性影響。到了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對上述觀念的某 些偏頗之處有所糾正。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十三章中提出的看法是:理性是神圣的 ,是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情感對人也是有益的,如悲劇就能陶冶人的情感。一個有理性 的人必須使理性和情感保持正當的關系,促進人格全面和諧地發展。亞里士多德繼續強 化著崇尚理性的社會心理。他進一步提出了求知是最快樂的事的命題,“求知不僅對哲 學家是最快樂的事,對一般人亦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較薄弱罷了。我們看見那 些圖象所以感到快感,就因為我們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斷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 ”
  公元前3世紀,羅馬帝國崛起,羅馬帝國接過了希臘的文明,賦之以務實、宏偉和行動 的理性。幾百年過去了,到公元紀年初期,郎加納斯的《論崇高》一文,提出了崇高是 “偉大心靈的回聲”,成為一種主要哲學思想。他這篇論著中還通過分析柏拉圖的人生 道路,提出了“競賽”的人生范式。他引用柏拉圖的話說,有一種缺乏智慧和善良的人 ,他們成天尋歡作樂,醉生夢死,從不翹首展望真理,也不抬頭高瞻遠矚,所以他們享 受不到純潔而持久的快樂。他們只是像畜生一樣,兩眼永遠朝下,看著土地,看著自己 的食槽,只知吃飼料,長肥肉,繁殖下一代。他認為,這是一種人生的道路。但還有另 一條人生道路,是把人們引向崇高的道路,“這就是摹仿過去偉大的詩人和作家,并且 同他們競賽。”即使在競賽中為前人所挫敗,也沒有什么不光彩的地方。羅馬文明中的 “崇高”、“競賽”、“純潔而持久的快樂”這些觀念,也就與愛智、求真為特征的古 希臘文明一起構成了歐洲文明的主體。隨后,這個文明范疇中的無私忘我、溫順善良品 質,也由西亞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人傳到羅馬的基督教給添補上了。據史載,公元1世 紀,當第一批耶酥的信徒們到達羅馬,并開始傳播他們關于一種普天之下皆兄弟這一新 的教義時,沒有人反對。羅馬歷史上信奉多神教,大街上滿是各種宗教的傳教士。過了 不久,羅馬市民發現傳講耶酥教義的男男女女與一般的羅馬僧侶迥然不同。“他們全都 一貧如洗,卻對奴隸和動物很友好。他們并不見錢眼開,反而盡其所有樂善好施。他們 無私生活的榜樣使許多羅馬人受到感動,從而放棄舊的信仰,參加了基督徒的小社團。 ”[2](P.124)基督教經過了中世紀的黑暗,在16至17世紀宗教改革后,成為科學技術的 同道。盡管基督教是虛幻的意識形態,但其教人從善,鼓勵人們從事科學研究造福人類 的思想,卻又成為迄今為止西方社會文化中不可不承認的重要組成部分。
  崇尚理性的人文思想是催生現代高科技的最深厚的土壤。人們一生下來,就受到愛智 文化的熏陶;稍稍懂事,就以追求真理和知識為奮斗目標,而不是以功利性的謀生和追 求感官享樂為目標。愛智文化也講效用,講實證,但這是以理性指導的、為社會造福的 實用,含有忘我的、自強不息的人生價值,而不是狹隘的私利。
  人文思想帶給科技工作者以方向、價值觀和科研藝術、方法。例如,被稱為“現代科 學革命的圣地”的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從1871年3月建立至今,1 31年來,產生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盧瑟福的原子論、DNA雙螺旋結構等劃時代的發現 、發明,造就了三十多位諾貝爾獲獎者,包括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崔崎。人們認為,其 持久不衰的成功關鍵是該實驗室的宗旨深入人心。這個宗旨一直雕刻在實驗室新舊址入 口的橡木大門上,以時時刻刻提醒大家。其大意是: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工程是博大的 ,凡對此有興趣的人,要把世界的奧秘揭示出來,以顯示主的全能和人類的精明。這個 宗旨是一句拉丁文圣詩,引自《圣詩101》拉丁文原版第二行。又例如,出于對大自然 探索的興趣而投入科學研究的人們,他們在人生態度上是執著的,而在研究方法上卻是 悠然的,所謂在“悠閑中治學”。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常與學生在學園的林蔭路 上邊散步邊討論學術問題,人稱“逍遙學派”。在當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仍有每 天下午的午后喝咖啡、茶的時間,教授們在一起切磋學問。美國的一些著名高科技公司 的研發機構,也有下午茶會的傳統。在這種放松的狀態下,有利于靈感的激發和創造性 思維的拓展。
  對理性的毫不間斷的推崇是一種最深層的精神動力。19世紀偉大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 代表作《美學》一書中,對“人類生存的全部內容”進行分類,將社會生活分為四個層 次:最基本的層次是經濟網;稍高一層的是權利,法律、家庭、等級劃分,以及整個的 龐大國家機構;再高一層的是宗教的需要;最高一層是“分得很細的科學活動,包羅萬 象的知識系統”,藝術活動所給的精神滿足也屬這個范圍。將科學和理性放在高于一切 的社會位置上,這種理論恰可與20世紀以來的科技革命浪潮相印證。
      二、正視人類
  毋庸諱言,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社會中具有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功能,崇尚理性教人 求真。而一般宗教則教人求善。基督教中除了上述關于無私忘我的思想之外,還提出了 平等的思想,盡管是在虛幻的上帝面前一律平等,在“原罪”面前一律平等,但這些觀 念適應了社會勞苦大眾的精神需要。基督教的教義還有正視人類弱點的內容,例如人們 被告知,人類的祖先就犯有“原罪”,每個人一生要通過勞動、節儉、善行來“贖罪” ,現世的成功不會帶給他們永恒幸福,等等。設立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西方社 會的世俗王權比較收斂,也比較開明地支持發展工商業,發展市場經濟,發展科學技術 。
  16和17世紀宗教改革以后,泛神論將上帝與宇宙規律統一起來,宗教信仰與科學認識 和平共處,各司其事。泛神論在神的面具下,實際上推崇唯物的自然觀。9世紀愛爾蘭 僧侶愛留根納(John Scous Eriougena)在其主要著作《論自然的分區》中明確指出:“上帝就是包羅萬象的存在”,“造物主和創造物是一樣的東西,因而上帝是萬物,萬物皆是上帝”。這種泛神論在17世紀的斯賓諾莎那里真正得到了發展,并對后來的歐洲科學家的宇宙觀發生了重大影響(如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哲學)。曾任中央大學教授的宗白華先生也有一首小詩,揭示了泛神論的真諦:“我信仰/一切都是 神!/我信仰/我也是神!”
  從早期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到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的文藝復興,西方文化思想中一直認 為人的身上既有高尚的部分,即神性;也有低劣的部分,即獸性。正如19世紀偉大思想 家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指出的:“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了人永遠不 能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 異”[3]。在古羅馬,郎加納斯針對當時的庸俗氣息,為了挽救時代的頹風,提出了崇 高的號召。他說:“要知道,金錢的貪求(這個毛病,目前我們大家都犯得很兇)和享樂 的貪求,促使我們成為它們的奴隸……惟利是圖,是一種痼疾,使人卑鄙;而貪求享樂 ,更是一種使人極端無恥、不可救藥的毛病……人們一崇拜了自己內心速朽的、不合理 的東西,而不去珍惜那不朽的東西……他們再也不會向上看了;他們完全喪失了對于名 譽的愛惜,他們生活敗壞,每況愈下……他們靈魂中一切崇高的東西漸漸褪色、枯萎, 以至于不值一顧。”(《論崇高》)[1]在勇于正視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的文化觀念影響 下,西方科技界對于每個重大成果、偉大人才的產生都不會過分地、盲目地驕傲和忘乎 所以,也不會停滯不前,他們心中有一個監督自己的“上帝”的幻影,也有一個不斷提 升自身境界的要求。
      三、以人為本
  所謂“以人為本”,其理論的突出表現便是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西方社會14世紀至1 6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最明亮的旗幟和成果。西方社會文化發展與中國五六千年一 直比較平穩、持續的發展曲線不同,呈現過數度大起大伏的狀態。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興 盛約一千年之后,曾在公元4世紀至14世紀被湮沒,教會統治一千年,人們只準讀《圣 經》一本書,史稱“中世紀”。到14世紀以后,歐洲人從阿拉伯世界所翻譯的文獻中, 突然發現了古希臘羅馬文明,史稱“文藝復興”,亞里士多德、郎加納斯等人的著作都 是在文藝復興的16、17世紀才廣泛流行的。文藝復興三百年中產生了德國的狂飆突進運 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法國的啟蒙思想運動和大百科全書派,以后又推動了英國的 批判現實主義流派和產業革命,直至20世紀中葉以來的高科技革命。文藝復興最大的貢 獻是使人們從“神”的陰影下解放出來,人們看到了“美”——人的美和世界的美,確 立了人本主義的人生觀。從此,那個由人所創造的、卻被中世紀教會用來壓迫人的“上 帝”,也變成了與科學文化同在的、讓人們用來警戒和反省自己的偶象。
  從人與世界的宏觀關系方面,西方社會的哲人能看到人類的職責和自身的弱點,如公 元前5世紀后半葉的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首創人生哲學,主張哲學為人生。他說:“ 研究人類學問的人,希望能夠通過他們的研究有所收獲,為他自己和別人謀福利”[11] 。蘇格拉底教導他的同胞,“認識你自己”是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無知。他用一則德 爾斐的阿波羅神諭故事說明這個問題。他說,神所以說他蘇格拉底最智慧,是因為他“ 自知一元所知”,而別的人,都是沒有知識卻又自以為有知識。他在這里假托神諭,說 明了知識分子在從事科學活動、探索未知領域時應具備的正確心態。又如18世紀法國啟 蒙時代的杰出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鳩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即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切 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4](P.154)從而對權力的受 監督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些都是經典性的認識。
  從人與人之間的中觀關系以及個體人的微觀方面看,人本主義是以崇尚理性為前提, 充分積極地尊重每個人的合法選擇以及注重看待每個人的優點、好的行為,即追求人內 心中高尚的部分,神圣的理性。這使得科學家云集的地方,往往有著“平等、自由地討 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濃厚的學術氣氛”[5]。而這些人文魅力,對于以跨學科、大規 模為特點的高科技的成長,實在是太重要了。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曾任卡文迪什實 驗室主任的N·F·莫特教授說:“在研究生活中很大的樂趣是把別人放在走向成功的路 上……。交換思想總是愉快的事,不論這些思想是政治上的、宗教上的還是物理上的, 而一個物理學家時常具有這種特殊的恩惠。然后,其他的滿足是搞出一個預言新現象的 理論,并發現它被某人的實驗所證實……”[6](P.162)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第五任卡文迪什實驗室主任W·L·布拉格教授認為,他“在科學生活中最純凈的樂趣是 看到年輕人頭腦中培植的思想萌芽發展到不可能預見的范圍,并且見到他的工作得到承 認”。[7](P.276)他期望和吸引著優秀的人才,當他看到他們有了好的想法時,就給予 熱心的支持。不僅限于勸告和提供資料、經費與器材,而且直接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 想法,直至審閱實驗報告和論文,并且推薦出去發表。有了爭論,還盡可能給予支持, 排解糾紛。由于他的組織,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合作,發現了DNA大分子的雙螺 旋結構,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他們的這些言行在當代西方第一流的科研團體中具 有代表性。
  被譽為“現代高科技的搖籃”的美國貝爾實驗室,也一直以同事之間坦誠、友善、交 流為成功的秘訣。貝爾實驗室于1925年成立后的第一任總裁尤厄特博士致力于在國內外 自由交流科學信息,最低限度保守必要的機密。他提倡科技人員在取得專利部的同意之 后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擴大他們在國內外的影響,甚至實行人員交流 。他說,在激烈的科技競爭中,人們應該摒棄敵視同事的任何嘗試,不應當有怨恨和仇 視,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交流取得成功。77年來,貝爾實驗室一直以這種尊重個人選 擇、支持新思想、不忌妒、友誼和諧的環境催生各種前沿性的高科技成果。目前,以平 均每天產生3項專利的速度在前進。
  人本主義的特色還表現為一種培植人的重要籌劃思想。例如,前述的劍橋大學卡文迪 什實驗室是歷經131年不衰、仍處于世界第一流位置的科學基地。但這個研究室的籌劃 基準是按平常人成就偉大事業的設想來考慮的。盧瑟福的弟子、諾貝爾獎獲得者、曾担 任過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的布萊克特認為,一個研究實驗室不可能按照盧瑟福和法拉第這 樣的人工作于此的設想來籌劃,因為事先誰也不了解哪個人將來一定會成為這樣級別的 偉大科學家。他說:“實驗室必須是為平凡才智的學生而籌劃的,而一個好的實驗室卻 會是平凡人成就偉大事業的地方”。[8](P.93)科技史專家閻康年教授指出:“把平常 的學生(注:指碩士研究生。)在3年左右培養成世界一流人才,是盧瑟福的著名特點。 ”為什么他們會這么做呢?答案是以人為本。我們不妨借用諾貝爾獎獲得者、盧瑟福的 一位學生玻爾的一段話做注釋。1921年3月3日,在近代物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玻爾研究 所成立了,在成立大會上,35歲的所長玻爾說:“……極端重要的是,不僅僅要依靠少 數科學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斷吸收相當數量的年輕人,讓他們熟悉科學研究的結果與方 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青年人自己 的貢獻,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就不斷涌入科研工作。”西方社會這種崇尚理性、追求純 凈樂趣的人文觀念使得研究型大學成為“精英苗圃”。1902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就曾比 較過清代的科舉制與近現代大學制的區別,他認為科舉制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只知道甄拔 已有的人才,不知道培養未成的人才,而人才問題是國家強弱的根本。人才從何而來呢 ?張之洞認為就是要辦教育。東南大學就是在此種辦學理念下成長起來的。這也是以人 文促科技的歷史事實。
      四、厚積薄發
  現代高科技誕生的重要標志,是新型計算工具——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一般認為,世 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1946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的。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 發展,帶來了堆積如山的數據處理問題,對改進計算工具提出了迫切要求,而軍事上的 緊迫壓力則是強有力的刺激因素。研制這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科研帶頭人是賓大莫爾學 院的物理學家莫克利(J Mauchly),初始方案也是他寫的,還有當時的研究生埃克特(J P Eckert)等人一起組成攻關組。1943年6月,陸軍部和莫爾學院正式簽訂合同,資助莫 克利和埃克特小組進行研制。經過兩年多努力,終告完成。
  第一臺計算機英文名為ENIAC,它的研制過程中需解決一系列困難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 。其研制者是一群青年科學工作者。ENIAC是在社會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和直接亟需單位 ——陸軍部的資助下,由賓大莫爾學院出面訂合同,作為一項集體任務,交由對此有前 期準備和濃厚興趣的專家、青年學者來具體承担的。從這里我們可看出,第一臺電子計 算機作為實用的科技含量高的機器,實際上是多方面的科學技術的集成,也是在過去長 期積累的科技成果基礎上的一次質的飛躍。中國的成語“厚積薄發”,可以概括高科技 在西方近現代科技活動中的位置。
  如果說,中國從15世紀以后,在近代科技方面開始落伍了,那么,這種態勢也是一種 積累,直到三四百年之后,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侵略軍使用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 的艦船所打敗,才真正暴露出來。明清封建王朝缺乏重視科技的文化觀念,閉關鎖國, 妄自尊大,貪圖享樂,這樣落后的封建政府,當遇上新興的資產階級勁敵時,怎能不敗 ?實際上,英國侵略軍的蒸汽發動機艦船,也是初試牛刀,想不到如此獲利。蒸汽機作 為主要生產動力,是在1840年之后[9]。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公元前1世紀[10](P .410)(當時中國處于西漢武帝時期)亞里山大里亞的赫羅已留下了一些著作,論述關于 蒸汽的力量和“汽缸與活塞、三間活栓、滑閥及翼門上的止回閥”的用處,這與1800年 后的蒸汽機時代有歷史淵源。18世紀前后,人們有一百多年時間在研制蒸汽機,但都無 法實用。到18世紀中葉以后的瓦特,他在蒸汽機技術方面取得發明專利后,又經過19年 的反復研制修改,到1784年發明了雙作用式蒸汽機之后,才能用作機器連續生產的動力 裝置。如果說牛頓力學和瓦特蒸汽機打開了以力學、機械動力為特征的近代科技的大門 ,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實驗和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組打開了以電機、電子為主導的現代科 技的大門,那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玻爾量子力學、維納控制論、香農信息論、貝塔 朗菲系統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艾根超循環論、哈肯協同學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及日益高速化、微型化、集成化,就打開了當代高科技的大門。
  一個建立在大學某系中的科研實驗室,若在世俗等級觀念濃重的人看來,是多么不值 一提。可是這樣的實驗室可以歷經上百年,可以在科學傳統和成果上深厚積累,不斷產 生出對人類文明有重大影響的新創造。這類世界著名實驗室,上百年來室名不改,宗旨 不改,品牌聲譽不衰。若在世俗權力欲望強烈的人做來,也許會一任主管改一次名稱, 改一次宗旨,結果在學術上并無實質性的突破和出新,也不可能有連續性的“百年樹人 ”的成效。所幸的是,西方社會先進人文思想提倡的是個人對世界的自由探索,是個人 對學術組織的從屬而不是凌駕,是一代一代地繼承發展。例如:在現代科學革命中,成 立時間最久長的卡文迪什實驗室一直處在世界科學前沿,至今仍在做著重要貢獻。由于 該室一代代領頭教授的努力和領導,該室成為電磁理論、氣體放電理論、原子物理、核 物理、晶體物理、分子生物學和射電天文學的發祥地,成為對新型半導體材料、超導體 和凝聚態理論等做出重要發展的場所。在這里,發現過電子、中子、正電子、脈沖星、 DNA雙螺旋結構、非晶體半導體和有機聚合物半導體材料等。該室發明過對核物理、粒 子物理、化學、晶體和射電天體研究有重大作用的儀器和設備,如云室、質譜儀、加速 器、X射線攝譜儀和射電望遠鏡等。上述發明和發現,或為高科技的催生提供了基礎, 或本身就是高科技的組成部分。這體現了一種厚積薄發式的基礎科學發展之路。
  當代世界范圍內高科技的領頭,目前主體上仍在美國。美國頂級的電子信息技術公司 ——朗訊公司1996年10月1日起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中改組出來,單獨成立。朗 訊科技公司是一個通信科學、技術和設備公司,科技史界認為:它的成立標志著科學和 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從傳統的產業中分化出來,因而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而迄 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研究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就是該公司的研發機構。從第一臺 電子計算機誕生到高科技成為獨立于傳統產業的新興產業,經過了50年時間。世紀之交 興起的高科技產業化,應當是未來新趨勢的信號和標志。貝爾實驗室從傳統的電話實驗 室到如今純粹的電子信息高科技研究室,體現了另一種厚積薄發式的應用科學發展之路 。
  按照I·M·洛斯的說法,信息革命經歷了兩次高峰:一次是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一高 峰;另一次是以網絡為代表的第二高峰。這是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發展情況。在 1995年前后,由于經濟和R&D全球化的需要,多媒體互聯網迅猛發展,促成了信息革命 的又一個新高峰。1995年以來,貝爾實驗室在多媒體互聯網、信息超高速公路的新發展 以及在光子技術和光通信方面,又作出了相當份量的新發現、新發明。華裔科學家朱棣 文教授、崔崎教授也是因為在該室工作期間所作的原創性貢獻,而分別獲得1997年和19 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五、鐘擺效應
  西方人喜歡將他們的文化發展特點形象地表述為鐘擺,意即社會的傾向性是在貌似對 立而又統一的兩極移動。在古希臘羅馬,是一會兒向自然科學方面擺,一會兒向社會科 學方面擺(我們這里的“一會兒”,常以百年或幾十年為單位來計算),例如,泰勒斯時 期對自然哲學、數學、抽象概念的建立比較盛行,而到蘇格拉底時期,則轉向人生哲學 。不過,這時的鐘擺無論怎么擺,其科學研究的共性是都以思辨方法為主,以演繹法為 主。到中世紀是宗教興盛,鐘擺轉向宗教,但在修道院里,古希臘思辨傳統被歪曲地走 向了虛妄不實,于是13世紀的羅杰爾·培根第一個明確提出實驗原則,并倡導觀察、實 驗、歸納的方法。到16世紀下半葉和17世紀上半葉的弗朗西斯·培根,則真正興起了實 證科學,進行實驗,采用歸納法。此時,社會和科學界的鐘擺偏向了實證科學。弗郎西 斯·培根說:“為了服從于對真理的永恒之愛,我已經把自己投到不確定和困難寂寞的 道路上去,并且仗著神圣的幫助決心來反抗意見的沖擊和攻打,反抗我自己和他人的內 心的躊躇和猶豫,反抗自然的烏煙瘴氣,以及到處翱翔的幻影;希望最后能夠給現代和 后代提供更可靠和更穩當的指導”。[11](P.7)這段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理性”、“ 神”、“科學”在西方學者一生中的作用。培根經過多年閉戶潛修、刻苦自勵,他的愿 望終于實現。文藝復興是一個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鐘擺轉向革命和熱烈的氣氛,到18 世紀以后,則又擺向冷靜地深刻地作科研和技術應用,歷史的鐘擺偏向了機器。在二次 世界大戰以后興起的高科技熱、科學至上的社會潮流中,人們看到情感的冷漠和知識的 “非人的折磨”,于是,一場知識人性化的運動開始了,至今方興未艾,鐘擺又不時偏 向不是機器的人。現在,西方許多科學著作都擺脫了古板的“江湖暗語似的術語”[11] ,用所有人易于理解的日常詞語來講述那些一度幾乎被扼殺在少數專門家那里的知識, 使這些知識獲得了人性化的光輝。當今譽滿全球的大物理學家霍金先生的《時間簡史》 ,也正是這樣一本以盡可能淺顯的語言來表述極深刻、極專業化見解的時代名著。
  鐘擺效應反映著西方社會文化中人們不斷探索—反省—糾偏—轉折—前進的思想軌跡 ,也實際上是科學技術包括現代高科技的保護性緩沖裝置。在廣闊無垠的宇宙時空面前 ,在深邃無盡的自然奧秘面前,我們人類的科學文化既渺小而又珍貴,既有限而又無窮 ,是天地演化中的精華和奇跡。
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南京31~36G0文化研究閔卓20032003兩千多年來,西方社會崇尚理性、正視人類、以人為本等長處促使科學技術有了深厚 的積累,并由此催生出現代高科技的碩果。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社會思潮也同時發 生著類似鐘擺的有規律的變動。而西方人文思想,從總體上看,又是由古希臘羅馬文明 、基督教文化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本主義觀念綜合交織而成的。人文思想/現代高科技/催生/西方社會文化/humanist ideology/modern high tech/p romotion/western society and cultureThe promo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to modern high technology  MIN Zhuo  College of Humaniti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The long tradition of advocating rationalism and humanism in western socie ty has prouided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equently resulting 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modern high technology.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the regula r change of ideological trends.In general,western humanism is the synthesi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Christian culture and the humanist i deology proposed since the Renaissance.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閔卓,女,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人文素質。 作者: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南京31~36G0文化研究閔卓20032003兩千多年來,西方社會崇尚理性、正視人類、以人為本等長處促使科學技術有了深厚 的積累,并由此催生出現代高科技的碩果。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社會思潮也同時發 生著類似鐘擺的有規律的變動。而西方人文思想,從總體上看,又是由古希臘羅馬文明 、基督教文化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本主義觀念綜合交織而成的。人文思想/現代高科技/催生/西方社會文化/humanist ideology/modern high tech/p romotion/western society and culture

網載 2013-09-10 21:31:08

[新一篇] 西方人文思想與現代法的精神

[舊一篇] 西方企業倫理與經濟績效關系的研究進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