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爾頓的文學意識形態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伊格爾頓認為文學既是一種生產,也是一種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65) 。對他來說,文學生產最直觀的形式是一種物質生產,即把語言(語言的聲音和符號都 是物質性的)加工成文本,語言材料負載著一定的意識形態內容,因而文學文本在話語 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意識形態的生產,文本的消費也伴隨著文本意識形態對接受者的塑 造。由于文學生產過程的復雜性,文學文本一方面有維護一般意識形態的功能,另一方 面又通過展示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客觀上起到了批判意識形態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與歷史依據
    伊格爾頓把馬克思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理論作為他的文學意識形態論的理論基礎 。他認為上層建筑的基本職能“是使占有經濟生產資料的社會階級的權力合法化”,而 上層建筑除了包括法律、政治、國家之外,還包括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職能也是“使 社會統治階級的權力合法化;歸根結底,一個社會的統治意識即是那個社會統治階級的 意識”(《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8—9)。而藝術則屬于意識形態,因此藝術必然也具 有使統治權力合法化的功能。伊格爾頓還結合文學批評史和英國文學史論證了這一觀點 。他考察了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對文學概念的界定,最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事實 上不可能給文學下一個‘客觀的’定義。因為這就把為文學下定義變成人們決定如何閱 讀的問題,而不是判定所寫事物之本質的問題”(《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11)。但是 不能給文學下一個客觀定義并不意味著對文學可以隨意界定,伊格爾頓認為“如果不能 把文學視為一種‘客觀的’、描述性的范疇,那么也不能把文學只說成是人們隨便想要 稱為文學的東西。因為這類價值判斷完全沒有任何隨意之處:它們植根于更深的信念結 構之中”(《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20)。也就是說對文學范圍的界定是以一定社會意 識形態為基礎的。
    伊格爾頓還在英國文學史中找到了文學意識形態性的證據。通過對英國文學興起的研 究,他發現文學在英國歷史上曾被用作意識形態的替代物。他解釋說:“象征,或文學 作品本身,在整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一直作為人類社會本身的一個理想模式出現是毫 不奇怪的。只要下層階級忘記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并為整體的利益團結合作,很多討厭的 騷亂就可以避免”(《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27)。伊格爾頓認為,在19世紀英國社會 宗教意識形態陷入危機的情況下,文學開始充當社會的粘合劑,因為“文學主要依靠情 感和經驗發揮作用,因而它非常宜于完成宗教留下的意識形態任務”(《二十世紀西方 文學理論》32)。在論述“英國文學”的意識形態功能時,伊格爾頓顯然借鑒了弗洛伊 德的理論。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他這樣論述到:“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 文學的‘經驗’性質在意識形態上也是方便的。……如果你沒有金錢和閑暇去訪問遠東 ……那么你可以通過閱讀康拉德或吉卜林的作品去間接地‘體驗’它。……人民大眾實 際上貧乏的經驗——一種由他們的社會狀況所造成的貧乏——可由文學來補足:代替為 了改變這種狀況而進行工作(阿諾德在這一工作方面做的比幾乎任何一個試圖繼承他的 衣缽的人都更為徹底,這是他的光榮),你可以交給他們《傲慢與偏見》,從而使他們 在想象中滿足自己對于更充實的生活的渴望”(33)。文學成了補償生活之不足的一種慰 藉。在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這種情感性和經驗性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此 基礎上,伊格爾頓十分肯定地說,“大可不必把‘文學和意識形態’作為兩個可以被互 相聯系起來的獨立現象來談論。文學,就我們所繼承的這一詞的含義來說,就是一種意 識形態。它與社會權力問題有著最密切的關系”(《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27)。
        意識形態范疇分析
    在《批評與意識形態》中伊格爾頓提出了一般意識形態、美學意識形態、作者意識形 態、文本意識形態等一系列意識形態范疇。在任何社會形式當中都存在一種占支配地位 的意識形態,它由一套連續性的價值話語組成,反映個體從屬于社會狀況的經驗性關系 ,它的作用是維持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伊格爾頓稱之為“一般意識形態” 。之所以稱之為“一般”是為了區別于組成一般意識形態的某些特殊意識形態,比如說 “美學意識形態”和“作者意識形態”。因此所謂“一般意識形態”其實就是由各種意 識形態所組成的支配性的總體,而不是意識形態一般性的抽象或者是意識形態的典型形 態(Criticism and Ideology 54)。伊格爾頓有時也用“霸權(或統治)意識形態”(hegemonic ideology)來指稱一般意識形態。說到底,一般意識形態就是社會中用以維 持社會結構的各種社會觀念的整體,任何社會形式都需要有自己的一般意識形態以維護 它的存在。
    伊格爾頓把文學納入一般意識形態的范圍,但與此同時,他一方面把一般意識形態復 雜化,另一方面又把文本生產的過程復雜化。在伊格爾頓看來,一般意識形態不是鐵板 一塊的,它由眾多的“亞結構”(sub-ensemble)組成,其內部也充滿矛盾和沖突。雖然 一般意識形態最終保證著統治權力的再生產,但是其內部的分歧也在分解著統治權力。 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中,伊格爾頓說“一種意識形態從來不是一種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簡單反映;相反,它永遠是一種復雜的現象,其中可能摻雜著沖突的、甚至矛盾的世界觀”(10)。
    在眾多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范疇中,伊格爾頓對意識形態概念用功最多。現在看來他 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的貢獻也算是比較突出的。斯洛文尼亞學者齊澤克選 編的《圖繪意識形態》以十四位理論家的論述勾勒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 展過程,其中與伊格爾頓有關的就有兩篇:一篇截取于他的《意識形態導論》,另一篇 是他與布迪厄的對談。伊格爾頓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是策略性的,他沒有給意識形態 下一個“本質主義”的定義,他在不同語境中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因 為在他看來意識形態的內涵是多層次的。各種意識形態之間既存在“家族相似”,因為 它們都被納入一般意識形態之中,又存在極大的不同,因為它們分屬不同的領域。文學 文本的意識形態屬于文學意識形態領域,它與該領域的其他意識形態不同;文學意識形 態屬于審美意識形態,但它與審美領域的其他意識形態也不同;審美意識形態與作者意 識形態也不相同……從文本意識形態的特殊性的角度來看,文學文本與其他意識形態存 在距離。因此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中,他雖然很謹慎地承認文學“屬于”意識 形態,但更強調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距離。從各種意識形態可以最終納入一般意識形 態的角度看,文學屬于意識形態又是確定無疑的。在對一般意識形態與文學關系的闡述 上,伊格爾頓表現出其理論思辨的一貫風格:辨證地看待問題,在堅持文學的意識形態 性的同時盡量考慮到問題的復雜多變性。
        文本的意識形態性與意識形態批判性
    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中,伊格爾頓給意識形態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意識形 態不是一套教義,而是指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即把他們束縛在他們 的社會職能上并因此而阻撓他們正確理解整個社會的那些價值、觀念和形象”(20)。在 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上,伊格爾頓說:“文學‘屬于’意識形態”(23),但是他又明 確反對“文學僅僅是具有一定藝術形式的意識形態”這一提法(27)。
    其實伊格爾頓的文學意識形態論應該包括兩個方面:“文學”概念內涵的意識形態性 和文學文本的意識形態性。伊格爾頓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多次論述到“文學 ”概念的規定具有其深層的意識形態內涵。他在批駁了俄國形式主義的文學概念之后得 出這樣一個結論:“人們可以認為,文學并不是從《貝奧武甫》直到弗吉尼亞·沃爾夫 的某些作品所展示的某一或某些內在性質,而是人們把自己聯系于作品的一些方式”(1 1)。
    但伊格爾頓更為關注的還是文學文本的意識形態性。在《批評與意識形態》中,伊格 爾頓對文本意識形態性的形成和表現形態作了非常具體的闡釋。伊格爾頓把文學文本的 意識形態性表述為“文本意識形態”(the ideology of the text)。按照伊格爾頓的意 識形態理論,文本意識形態當然屬于一般意識形態的“亞結構”(sub-ensemble),而且 與作者意識形態也有關系,但是他認為文本意識形態既不能等同于一般意識形態,也不 能等同于作者意識形態,“文本的意識形態不是作者意識形態的表達:它是對一般意識 形態進行美學加工的產品,正如一般意識形態本身由與作者自身經歷相關的多元因素所 生產、影響”(59)。由于文學文本生產過程的復雜性,所以文本意識形態的表現方式也 非常復雜,它與一般意識形態、作者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 。
    伊格爾頓把文學文本生產意識形態的過程比作戲劇生產:“文學文本不是意識形態的 表達,意識形態也不是社會階級的表達。文本是某些方面類似于戲劇生產的意識形態生 產”(Criticism and Ideology 64)。文本生產過程中當然會受到一般意識形態的影響 ,但同時文本自身的生產規律、審美意識形態、作者意識形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歷 史真相以一定方式進入文學文本,科學的文學批評可以通過揭示存在于文學文本中的這 種歷史真相來批判意識形態。伊格爾頓把歷史進入文本的方式稱之為“雙重缺席”:首 先,文學文本加工的對象不是歷史而是意識形態;其次,在文本內部加工這些意識形態 素材的過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意識形態(Criticism and Ideology 72)。因此文本 在運用意識形態組織意識形態話語時就有可能暴露意識形態自身的弱點,泄露歷史真相 的秘密,從而使文本客觀上具有了批判意義。可以以伊格爾頓對理查遜的小說《克拉莉 莎》的分析為例說明這一點。伊格爾頓認為,“克拉莉莎·哈洛威比任何人都更加唯父 權制之命是從,比任何人都更加賣力地為資產階級的忠貞道德辯護”,但是“小說越是 肯定這些價值,哈洛威一家就暴露得越發徹底;克拉莉莎越是表現資產階級的柔弱溫順 ,對那些置她于死地的人所作的批判就越發徹底”(《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168 )。
    在伊格爾頓看來,任何文學文本的意識形態性的表現方式都不同于純粹的意識形態話 語,即便是那些具有非常明顯的意識形態性的文本也是如此。他解釋說:“確實,意識 形態最典型的以‘生活’的形式而不是以范疇的形式,以直接的經驗材料的形式而不是 以一套概念的形式將自己提供給文本,但很多基督教文學、新古典主義文學、斯大林主 義的文學以相對純粹的意識形態形式進入文本,重新審視意識形態范疇,并且在一定程 度上使他們脫離活生生的偶然性。……就斯大林主義而言,美學范疇(社會主義現實主 義)負載一種與一般意識形態特別直接的關系,生產看起來像是僅僅模仿一般意識形態 話語方式的美學話語方式。然而即便是對于這樣的一部作品而言,把文本話語簡化為意 識形態話語也是不可能的”(Criticism and Ideology 81)。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 ,文學文本作為各種話語的聚合,顯示著一般意識形態與作者意識形態、美學意識形態 等一般意識形態的“亞結構”之間的復雜關系。在文學文本對意識形態素材的“加工” 過程中,伴隨著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復雜的意識形態關系決定了文學文 本不可能簡單地“復述”一般意識形態。
    根據伊格爾頓對一些文學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文本生產總是處在意 識與潛意識的沖突之中。文本對話語的加工必然一方面是有意識的,一方面是無意識的 。他在分析艾略特的《荒原》時說,“《荒原》確實可以解釋成是一首產生于資產階級 意識形態危機的詩”,但是“作為一首詩,它當然不知道自己是某種意識形態危機的產 物,如果它知道,它就不存在了”(《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20)。類似的話伊格爾頓 在其它著作中還說過多次。也就是說意識形態在文本中的表現不僅在文本的表層,也在 文本的潛層。他在分析勞倫斯的小說《兒子與情人》時說,不能把對這部作品的批評“ 局限于所謂的‘內容分析’,即只看作品說什么而不看作品怎么說”,事實上“正是故 事結構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保爾自己潛意識的同謀”(《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221 )。這里,伊格爾頓明顯受到拉康的“敘事抑制”理論的影響,他把文本的結構方式(怎 么說)看作意識形態的一種潛意識表達,把文本的內容(說什么)看作意識形態的顯性表 達。在此基礎上,伊格爾頓進一步闡發說:“一切文學作品都包含一個或幾個這樣的潛 文本。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把這種潛文本稱為作品本身的‘潛意識’。所有寫作的情況 都表明,作品的洞察力與它的盲目性緊密相連:作品沒有說出的東西以及它如何不說這 些東西可能與它所清晰表達的東西同樣重要;看來像是作品的天窗、空白或矛盾心理的 地方可能會為作品的意義提供集中的暗示”(《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223)。
    所以文學文本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區別關鍵在于它生產過程中的復雜性上。在文學文本 的生產過程中,不僅有作者意識形態以及各種意識形態話語材料的參與,而且還有審美 意識形態的參與;不僅有意識形態的顯意識表達,也有意識形態的潛意識流露。雖然文 學文本可以作為一般意識形態的“亞結構”以某種方式進入一般意識形態,表現為“文 本的意識形態”,但是文本中復雜的意識形態關系卻有可能揭示意識形態本身的缺陷, 從而使文本客觀上具有批判意識形態的意義。
    當然,自盧卡奇以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看待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時都是比較 辨證的,他們或許會強調意識形態對文學的重要影響,但都沒有把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 系看成是對應關系。盧卡奇認為文學不是純粹的意識形態形式,阿爾都塞認為真正的藝 術不是意識形態,馬歇雷認為文學作品正是通過賦予意識形態以形式從而與意識形態保 持距離(馬歇雷強調由于歷史矛盾在作品中的“缺場”因而造成作品的矛盾,在作品的 矛盾之處,我們最能看出意識形態的存在)。但是自盧卡奇以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 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概念卻遠沒有伊格爾頓的復雜。盧卡奇認為“某種思想或思想整體若 要變成意識形態,它必須執行某種規定得非常確切的社會職能”(487)。阿爾都塞雖然 對意識形態概念進行了深入復雜的探討,但是他對意識形態內部的矛盾性卻沒有給予應 有的關注,馬歇雷也是如此。很多研究者認為,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論吸收了阿爾都塞 的意識形態理論,這當然不錯。但需要強調的是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理論比阿爾都塞的 意識形態理論多了一些辨證色彩,他強調意識形態內部的差異和斗爭。正因為如此,伊 格爾頓才能一方面認為文本具有意識形態性,另一方面又認為文本具有意識形態批判性 。事實上,伊格爾頓與阿爾都塞、馬歇雷在文學與意識形態關系上的不同觀點從根本上 講就是他們對意識形態形態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
    伊格爾頓對文本意識形態的分析與阿爾都塞和馬歇雷的理論觀點有很多相似之處。這 三人都把精神分析學理論運用到他們對問題的探討當中:阿爾都塞提出了“癥候閱讀” 的方法,認為在“顯在話語”之后存在著“沉默的話語”;馬歇雷認為在文本的“沉默 ”處最能感覺到意識形態的存在。他們在這方面的論述在伊格爾頓的著作中被多次引用 ,對伊格爾頓產生了最直接的影響。伊格爾頓也從本雅明和布萊希特關于文學生產工具 和生產方式的相關論述中得到啟發,認為一般社會生產方式和文學生產方式都以一定方 式融入到文本的形式當中,從而對文本中的意識形態關系產生影響。伊格爾頓試圖把這 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從意識形態生產和文學的物質生產相互作用的角度來分析文本中的 意識形態關系,這也算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理論嘗試。
        后現代主義背景下的文學意識形態論
    后現代主義理論眾說紛紜。利奧塔在《后現代狀態》中以最簡單的語言把“后現代” 的特點概括為“對元敘事的懷疑”(2),這固然有些簡單化和片面化,但是我們不得不 承認這確實是后現代主義的特征之一。而后現代主義之所以懷疑元敘事,則與它的另外 一個假定有關:即資本主義的統治權力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這種假定事實上是 結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在總結1968年的社會運動時提出的,它直接啟發了福柯 與德里達等人的后現代主義理論思維。比如他們認為在性別觀念、語言等問題上都有權 力的影子,因此人體、性別、語言等問題都成了與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場所,好像通過 這樣的斗爭就可以打敗資產階級。伊格爾頓對此則顯得非常冷靜,他在《后現代主義的 幻象》中評述說,對符號和性的關注事實上成為1968年政治運動失敗后的替代品,后現 代主義是一場政治失敗的產物(32)。但是后現代主義所面對的一些問題也是伊格爾頓不 得不面對的問題,比如60年代的政治失敗以及政治權力在社會生活中的滲透,他的文學 意識形態論也必然要對這些問題作出反應,因此必須借用后現代主義的理論背景才能清 楚伊格爾頓的文學意識形態論的意義。而且在應對這些現實和理論中的共同問題時,伊 格爾頓也會不可避免地借用后現代主義的一些反應方式,這使得他的文學意識形態論也 具有一些后現代的特點。
    伊格爾頓對文學概念內涵的意識形態性的闡釋顯然是“后現代”式的。他強烈懷疑20 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對文學概念的理解,并對它們一一進行“解構”,最后得出結論: 文學概念事實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建構。
    比較一下伊格爾頓與前人關于文學與意識形態關系的相關論述,就可以看出伊格爾頓 的文學意識形態論與后現代主義假定“統治權力已經無處不在”的觀點有相通之處。盧 卡奇認為藝術不是意識形態。阿爾都塞與馬歇雷在是否將藝術歸于意識形態的問題上非 常猶豫。阿爾都塞雖然認識到意識形態在到處彌漫,但他賦予真正的藝術以“特權”地 位,認為真正的藝術還是處于意識形態領域之外的一塊飛地。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也 只是抨擊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性,他也認為藝術不是意識形態,而且“藝術只有作為抵 抗社會的力量時才會得以生存”(387)。馬爾庫塞認為在藝術中蘊含著改造社會的“新 感性”。而伊格爾頓卻取消了藝術的這種種特權,并且非常肯定地把文學歸于意識形態 ,納入統治權力之網。阿多諾與阿爾都塞等人都還想著以審美對抗統治權力,還處于“ 審美現代性”的幻想之中,而伊格爾頓則更多地受到后現代語境的影響,他已經不再這 樣幻想了。
    當然,伊格爾頓的文學意識形態理論也不是完全沒有留下斗爭的空間。伊格爾頓認為 意識形態不可能鐵板一塊,在一般意識形態的內部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通過展示文本內 復雜的意識形態關系,文本客觀上又具有批判意識形態的意義,這就是文學創作中經常 出現的矛盾原則的一種表現。可見伊格爾頓對文學的意識形態批判價值仍然抱有信心。 而且從結論來看,伊格爾頓與阿多諾、阿爾都塞有許多相似之處:阿多諾、阿爾都塞是 通過將文學分類,將真正的藝術置于意識形態之外,而把為意識形態所制約的文學藝術 列為次等;伊格爾頓把所有的文學歸于意識形態,但是文學文本可以通過展示復雜的意 識形態關系在客觀上起到意識形態批判的作用。事實上伊格爾頓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使文 學文本與其它意識形態保持距離。但是在得出這一相似結論的兩種理論推理的過程中, 我們看到的是審美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區分。
    伊格爾頓的文學意識形態論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在70年代,伊格爾頓重點闡述的 是文本中復雜的意識形態關系,強調的是文本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但是進入80年代 以后,進入伊格爾頓視野更多的則是一般意識形態在文學概念中的滲透,他再不強調通 過文本的裂縫來進行的意識形態對抗,而是直接批判文學觀念本身的意識形態性。在《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當中他認為傳統的文學觀念包含了太多的唯物主義內容,事實 上這些文學觀念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意識形態背景的。如果要充分發揮藝術的革命功能, 要從形式主義批評中解救莎士比亞和普魯斯特就“必須以文學的死亡為前提,但這也許 正是文學的得救”(271)。因此伊格爾頓呼吁,破除傳統的文學觀念,讓狹隘的文學研 究變成廣泛的話語研究,打破文學與其他話語的界限,除去文學的光環,正視文學在現 實生活中的修辭學效果,用革命的批評把人塑造成為更好的人。
    在《美學意識形態》中,伊格爾頓對先鋒藝術的分析更突出地表現了他在藝術意識形 態論上的思想發展。革命的先鋒派認為,為了反抗資產階級對藝術的收編,藝術的唯一 出路就是拒絕審美,呼吁“藝術反對它自身”。但是伊格爾頓認為“這種否定性美學所 提供的基礎太薄弱了”(《美學意識形態》369),即便是這樣,藝術也可能被統治階級 利用。針對先鋒派藝術淪為資產階級的裝飾的現象,他作了如下評說:“如果他們能夠 把你的革命性的作品放在他們的銀行里,這只能意味著,不是說你贊成偶像崇拜或者經 驗不足,而是說你的藝術沒有足夠深地植根于革命的政治運動”(《美學意識形態》371 )。伊格爾頓明顯認識到建立在文本理論基礎上的意識形態批判是無力的。
    寫作《美學意識形態》時的伊格爾頓已經變得更加冷靜和成熟。以前他把文學歸于意 識形態,同時強調文本當中各種意識形態的復雜關系可能導致的意識形態批判功能。在 《美學意識形態》中,他把這種文學文本的矛盾性進一步理論化地表述為審美的矛盾性 :審美一方面是解放的途徑之一,另一方面也是解放的目標之一。雖然他反對審美被利 用的一面,但他不得不接受審美的矛盾性這個事實。在伊格爾頓藝術意識形態論中,我 們看到后現代主義的一些思想向傳統美學問題的滲透,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美學 命題的發展。
    但是伊格爾頓也沒有因為資本主義統治權力的彌漫而徹底悲觀。不管權力的羅網如何 密集,伊格爾頓一直執著地堅持他的社會主義烏托邦理想,正是這一理想使他與后現代 主義保外國文學研究武漢8~14J4外國文學研究王天保20042004伊格爾頓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作了一定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 的文學意識形態論。伊格爾頓的文學意識形態論包括兩個方面:“文學”概念內涵的意 識形態性和文學文本的意識形態性。由于文學文本生產過程中包含著復雜的意識形態關 系,因此文學文本一方面具有意識形態性,另一方面文學文本也可能通過揭示復雜的意 識形態關系而在客觀上具有意識形態批判價值。處于后現代主義語境中的伊格爾頓也受 到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影響,其文學意識形態理論具有后現代主義的色彩。意識形態/生產/文本意識形態/文本/后現代主義注:容庚先生曾經指出,chì@①字本十七帖的“chì@①”字是由唐玄宗《jí@③鵒頌》中移來。周篤文先生對《十七帖》“唐刻”說也提出過不少質疑(見《文物》一九八○年第三期《敦煌卷子中發現的王羲之二帖古臨本——兼談chì@①字本十七帖》)。筆者也曾作過一些補充。見拙文《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評》。已收入《二王書藝論稿》一書。邁夫段俊暉,男,四川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文學研On“Intertextuality”of Sartre's Literary Writings
   LIU Cheng-f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Prov.,210093,China王天保,華中師大與南京大學聯合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學理論 。 作者:外國文學研究武漢8~14J4外國文學研究王天保20042004伊格爾頓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作了一定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 的文學意識形態論。伊格爾頓的文學意識形態論包括兩個方面:“文學”概念內涵的意 識形態性和文學文本的意識形態性。由于文學文本生產過程中包含著復雜的意識形態關 系,因此文學文本一方面具有意識形態性,另一方面文學文本也可能通過揭示復雜的意 識形態關系而在客觀上具有意識形態批判價值。處于后現代主義語境中的伊格爾頓也受 到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影響,其文學意識形態理論具有后現代主義的色彩。意識形態/生產/文本意識形態/文本/后現代主義注:容庚先生曾經指出,chì@①字本十七帖的“chì@①”字是由唐玄宗《jí@③鵒頌》中移來。周篤文先生對《十七帖》“唐刻”說也提出過不少質疑(見《文物》一九八○年第三期《敦煌卷子中發現的王羲之二帖古臨本——兼談chì@①字本十七帖》)。筆者也曾作過一些補充。見拙文《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評》。已收入《二王書藝論稿》一書。邁夫

網載 2013-09-10 21:33:33

[新一篇] 企業選擇和發展零售業態的戰略分析

[舊一篇] 優化教師教育 開發教學資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