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的微觀基礎(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的奮斗目標,關鍵是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即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對出版業來說,意味著雙重任務:一是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部門,它必須為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轉變,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全黨全國的工作大局服務,推動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二是作為企業化管理的事業部門,本身有著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問題。
  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既有條件,也有必要。經過改革開放的十幾年,出版社發展到500多家,年出書量達10萬余種,經濟實力有所增強,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同時,由于歷史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專業分工格局和審批制的出版專有政策。出版業實際上處于壟斷、半壟斷企業地位。正因為如此,出版產業的市場經濟是不完全的。既未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也未形成產品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的主體。專有政策產生的壟斷利潤往往掩蓋了內部管理的不善,導致內在機制老化、創造力減弱、動力機制不完善、生產效率低下;形成了出版數量急劇擴張,漠視資源配置優化原則,既無社會效益也無經濟效益的平庸書大量出版,庫存積壓直線上升,質量嚴重滑坡的粗放型增長的特征。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社會資本向出版行業流動將不可避免;中國出版物市場成為世界出版物市場的組成部分也同樣不可避免。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根本出路在于出版業必須實現兩個根本性的轉變。
  我以為出版業應該從觀念轉變、組織形式、質量管理、經營戰略、管理機制、流通體制等六個方面著手,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兩個轉變的實現方式,形成適應兩個轉變的微觀基礎。
   觀念轉變
  適應兩個轉變,首先要轉變觀念。這里所說的觀念,不只是一種形態,而是現實的反映、理性的思考。要做到五個破除,五個樹立:破除追求數量擴張、追求品種數量增長的外延型發展思路,樹立提高勞動者素質、調整品種結構、促進科技進步、走內涵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觀;破除以品種、產值論高低,廣種薄收的粗放型生產方式,樹立效益(雙效)觀念、質量觀念,形成開拓創新、以質取勝的辦社品格;破除小而全、大而全的組織模式,樹立社會化大生產的分工協作的大生產觀念;破除條塊分割的狹窄的利益審視,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整體觀念;破除以品種管理為主的生產型管理方式,樹立以資金管理為主的資本管理觀念。
   組織形式
  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在注意應用高新科技、提高科技貢獻率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組織要素的作用,因為就目前來看,科技對出版業本身的貢獻是有限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分工協作的組織作用時說:“結合工作日的特殊生產力都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是協作本身產生的。”作為生產精神產品的出版部門,是自組織的層級結構與市場結構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包含著三個層面:分工協作層面、決策協調層面、利益分配層面。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業務往來的范圍不斷擴大,市場區域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細化,行業之間的分工日趨立體化、復雜化,作為特殊行業的出版業,要保證企業自身組織的有效運行,必須滿足六個條件:一是在企業內部有集中統一的層級結構形式;二是層級組織之間職責明確,轄區(權力)邊界清晰,企業與市場的結合部上不應有空置地帶;三是各層級之間分工協作,運行靈活,上下、周邊相互配合,具有快速的、權威的決策機制和協調運作能力;四是信息雙向流動快捷準確,成本低廉;五是利益分配上度量清楚,責權利明確;六是組織結構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呆滯的。然而現有的出版業的組織形式仍然是計劃經濟條件下金字塔型的結構形式。以出版社為例,如圖一。
  (附圖 z17f01.JPG
  (圖一)
  這種組織結構優勢在于:①權力集中,管理統一;②垂直領導,一級管一級。每個下屬只對一個上級負責。缺點也很明顯:①對社長的能力要求很高,既要懂編輯,又要善管理,還要精于經營,具有很強的決策協調能力。而這正是目前的稀缺人才資源。配備這樣的管理者難度很大。②層層向上負責,容易產生權力邊界不清晰或流于形式。目前客觀存在的三審制不落實,就是例證。③信息雙向流動不靈敏,中間環節太多,不符合節約時間的原則,信息成本太高。④橫向溝通差,不利于內部優化配置和協作,不利于生產有分量、有影響、有效益的精品。⑤不利于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市場經濟要求出版人是個既要懂編輯業務,又要參與市場運作的多面手。
  我以為,實現兩個轉變,首先在組織結構上必須滿足高效運作的條件,重構出版行業的組織形式。可以參照現代大中型企業的“事業部制”和“模擬分權制”的兩種組織形式,尋找一種適合出版行業特點的扁平型組織結構。如圖二。
  (附圖 z17f02.JPG
  (圖二)
  這種結構方式優點在于:①集中決策。②職責邊界明確,符合出版部門個人活動強的特點,有利于優化組合。③生產流通與編輯部門易于直接協調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等多項業務工作。④易于成本核算和兩個效益評估。⑤信息溝通快捷,雙向直接流動。⑥主管領導可以通過授權,集中精力抓大事,出精品。但也有缺點:①要求建立用人機制和考核機制。②要有協調監控手段,不然容易形成小團體利益和短期行為。③雖然有利于內部人員流動和優化組合,但也容易產生離心傾向,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要。
  當然,可供選擇的組織形式還很多,以上只是一種例舉。我們應當把組織形式看作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應隨著企業組織內部和外部條件的變動而進行組織變革,建立起對外界環境反應快、適應市場競爭的科學化的組織機構。
   質量管理
  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進效益,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有效的質量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是實現兩個轉變的帶有根本性的質的評價。管理上的形式,包含著價值導向的內涵。
  第一,質量管理,就是用最科學最經濟的辦法,生產出最滿意的產品。質量管理,不只是來自于最后的檢驗檢查,而是產生于整個生產的全過程中。
  第二,出版物的質量管理,包括全員質量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一是實行全員質量管理,將質量意識、質量行為規范、質量管理手段貫穿于整個出版行為的全過程。從信息搜集、遴選、反饋到選題提出、論證、審批,從責任編輯的確定到作者的選擇、組織,從書稿加工、審閱到校對、付印,從裝幀設計、材料選擇、印刷加工到發行、宣傳,嚴格把好每個環節的質量關。二是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既是內容質量的管理,又是載體形式的質量管理,既是單一品種的質量管理,又是出版部門整體質量的管理。我們追求的是每個品種的質量與整體質量提高的有機統一。三是以事前防患為主,事后檢查為輔。根據出版流程和可預見的問題,制定嚴謹的操作規范和防范措施。同時,加強事后審讀并配合嚴格的獎懲制度,舉一反三,不斷完善,不斷提高。四是發動全體員工參與質量管理,為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出謀劃策,盡心盡責,形成人人關心質量,以生產高質量、高品位的精品為榮的氛圍,把提高出版物的質量作為出版人的人生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體現。
  第三,建立質量保障體系。①資源配置保障。出版過程,從根本上說是人力、資金、物資的配置過程。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首先要在資源配置環節上得到體現。要像抓基礎工程一樣,抓質量抓精品,做到五到位:領導精力到位、人員組織到位、資金到位、物資到位、宣傳評介到位。建立優化配置系統,保證足夠的資金、優秀的人才投入高質量的出版物上。建立出版基金(綜合基金或單位基金)和策劃編輯組織形式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②注重調查研究。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走出書齋,走向社會,進行調查研究,感受火熱生活,了解大眾需求,把握市場行情,探求學術動態,研究黨的出版方針,才能生產出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的無愧于時代的有質量的出版物。③建立嚴格有序的選題論證制度,建立適應專業分工、本部門特點的選題論證操作方式,把嚴格的選題論證作為提高質量的基礎環節。不經充分論證的選題不倉促上馬;不經過論證的選題不準發稿。④嚴格三審制。三審制是出版物生產的基礎流程,也是保證質量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必須堅持,不能流于形式。⑤建立質量激勵和約束機制。把是否出版高質量、高品位、有效益的產品作為員工和領導者晉升、晉級、獎懲的主要考核依據。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重獎重罚,決不容情。⑥建立審讀制度,把好出版物進入市場前的最后關口。審讀應該是常設的、經常性的工作,而不是年終應付檢查偶一為之。對不合格的產品,不允許進入市場。這要有信譽企業砸爛不合格汽車的勇氣和對讀者負責的精神。⑦質量不只是產品的完美無缺,消費者對名牌和創新的質量要求更為強烈。全面質量的提高,必須有大型系統骨干工程和創新名牌精品作為依托框架。要鼓勵創新,策劃重點產品,生產長線產品。要允許試驗,允許失敗,要有一種創新精神和風險機制作為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理性經濟、規范經濟、道德經濟。要加強法制教育,強化法制觀念,遵守法律法規和有關出版規定,不打擦邊球,唾棄見利忘義的行為,不添亂,不出問題,是質量保障的起碼要求。
   經營戰略
  出版物必須進入市場,進行市場交換的經營活動,轉移它的使用價值,才能實現自身價值,保證資本增值,維持正常的擴大再生產。這是毋庸置疑的。出版業同其它產業一樣,同樣有一個經營戰略問題。制定科學的經營戰略和發展戰略,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環節。
  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市場經濟的具體模式、經營戰略的選擇,不僅有一個把握本行業本部門適應市場的一般性原則的問題,還有一個如何科學地運用、體現市場的一般性原則的問題。對出版業來說,如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它的理想模式是什么,不單取決于體現市場經濟的一般性原則,關鍵在于出版行業生產精神產品的特殊性與市場一般性原則的契合程度,在于找準它的切入點。經營戰略具有全局性——以全國大局、企業全局為對象,長遠性——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競爭性——強化自身、參與競爭,綱領性——指導企業和員工的具體行動方案。它應該包括這樣幾項內容:價值導向、經營領域、市場分析、市場定位、競爭優勢、戰略重點、發展目標、實現策略等。
  政治性很強的出版業,首先要為自己的工作性質、生產的產品進行政治定位。出版物是特殊的精神產品,它是知識積累和信息傳播的載體,出版部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出版物的效益原則,既是市場原則,又內含著價值原則,具有更鮮明的道德秉性和自律屬性。服從服務于全黨全國的工作大局和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出版業經營戰略的首要原則。
  其次,市場經濟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基本格局將產生極大的震蕩。原有的出版專業分工,不能完全替代具體的出版部門的出版定位與市場定位。必須在全國大市場、大流通、大競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市場定位。它既是單一品種的市場定位,又是整體經營戰略的市場定位。甚至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創造條件,在國際大循環大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
  第三,要了解市場,分析市場。市場經濟的市場,與傳統觀念上的市場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有產品市場;還存在大量的技術市場、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等等。要全面了解市場,感受市場,體察市場的供求變化和運作規則的約束。分析市場,一要了解市場(國內、國際)規模總量,評估自己的位置;二要計算自己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率,進行市場分析、商品分析,確定市場主攻方向;三要找準市場邊界界定,確定發展方向,進行廣告宣傳、營銷分析;四要發現新市場,開拓新市場,根據今天的市場,預測明天的市場,制定長期經營戰略和開發、投資計劃。
  第四,要吃透兩頭,了解兩情。一是國情,必須了解整個國家的政治要求,經濟發展戰略、發展態勢,科技發展的現狀與前沿,社會文化、教育發展的狀況與未來,國民意識的變化與走向,把握大局、融入大局、服務大局。二是行情,要對業已形成的專業分工行業內部進行靜態和動態分析,定性和定量考量,常態與非常態的變數綜合比較,弄清本部門在本行業中的地位、作用和充當的角色義務,體察本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掌握制高點,走在本行業的前列。
  第五,把握重點,突出重點。經營戰略選擇是多向性的。沒有重點,就沒有一般;沒有重點,就無所謂戰略。要根據黨的出版方針、大局的需要和市場的供求變化,結合本部門的實際,進行理性的分析。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要心中有數。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優化產品結構,實現資源重點配置,形成自己的出版強項、名牌產品、特色產品,塑造自己的行業形象,提高市場占有率。特別要強調的是,市場機制是一把雙刃刀,它既具有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又有與生俱來的盲目性、滯后性和短期性。要克服短期行為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適應市場,又要引導市場、把握市場、駕馭市場。提倡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舍,才有所取。四面出擊,全面開花,形不成戰略重點。*
  
  
  
出版廣場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李玉光19971997 作者:出版廣場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李玉光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4:06

[新一篇] 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的微觀基礎 下

[舊一篇] 出版發行集團母子公司管理與控制模式的分析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