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22X(2000)06-0026-05
  4.意象與認知語法
  蘭蓋克(Langacker)在《認知語法基礎》中為認知語法勾畫了一個藍圖。他認為語言是由詞到句的大小不同的語言單位組成的象征系統。每個語言單位是由相互對應的兩極(語音和語義)組成的象征單位。語義的形成是概念化的過程(conceptualization),是認知過程。概念的形成涉及到兩個重要的概念,一是認知域,一是意象。認知域是描寫某個語義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知覺或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復雜的知識系統。認知域又有不可再簡化的基本認知域,如顏色域、空間域、感情惑等。任何語義形成的過程都涉及一個或多個認知域,任何語義單位都是在這種百科知識體系中定義的。基于此,認知語言學不區分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認為它們都是人們關于世界的概念與知識。
  蘭蓋克的意象與前面提到的意象圖式稍有不同,它更強調語義形式時伴隨的意象。從此意義上講,每一個詞義、句義都伴隨著一定的意象,采用不同的意象去構思觀察同一情景就可以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式。如同一情景,觀察角度與突顯點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意象和表達式:
  I gave a waller to Bill.
  I gave Bill a wallet.
  前者在“給予”的意象中突顯了給予的過程,而后者突顯了結果,其意義是不同的。不同意象的形成還取決于觀察者觀察事物的具體與詳細程度(level of specificity),從而選擇不同詳細程度的語言進行描述:
  The animal moves.
  The snake creeps.
  The rattlesnake wriggles.
  認知語法對詞類和語類從概念上進行了重新定義。首先,認知語法認為同類和語類是語言范疇,與其它概念范疇相同,它們是對具有相似功能的一組詞抽象的概括,是對語言范疇化認知的結果。同一詞類中的成員也有中心的、典型的和邊緣的之分。此外,詞類是用語言對事物從概念上進行勾畫(to profile),如名詞不是用來指事物,而是突顯事物“名詞”的一面,即從概念上將它看作名詞。任何事物、動作、關系和過程都可以用名詞來指稱,這樣,就沖破了過去對詞類不能圓滿其說的界定。同時,將名稱與內容區分開來,也為詞性之間的轉化提供了認知基礎。
  語類也是如此。按照傳統的觀點,語類名稱和其實現的功能角色有很大的差別,如主語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等,但為什么如此,認知語言學認為這決定于人們觀察事物的方式,對同一行為或情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注意焦點,從而選擇不同的參與者(participants)為主語,當然也就表達了不同的意義。如:
  Floyd broke the glass (with a hammer).
  The hammer broke the glass.
  The glass broke.
  認知語法將兩個以上語言單位組成的語法結構叫做結構式(construction)。認知語法不是用S→NP+VP等固定的規則來描述構件及其復合結構之間的關系,而是用構件之間的對應(correspondence)來描述,這種對應不是詞語上的,而是概念上的。蘭蓋克以above thetable為例,說明了這種對應關系。述義[ABOVE]勾畫的是兩個抽象事物(射體與界定)之間的空間關系(這里抽象的含義即schematic),述義[TABLE]勾畫的是一個具體事物,通過[ABOVE]的界標和[TABLE]的向上的面之間的對應實現了復合述義[ABOVE TABLE]。這不是詞語簡單相加,而是通過疊合的一種實現關系。above表現為一種圖式,table使圖式中的界標具體化(見圖1)。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組成更大的單位:the lamp above the table或the lamp is above the table(前者突顯lamp,后者突顯二者的空間關系)。這樣又使射體具體化(見圖2),使圖式具有了更具體的意象,從而體現了語義。如此,可以構成更大的結構式。在結構式中,如果一個構件A使另一構件B的一部分由抽象實現具體,構件A就叫做概念自主的(conceptually autonomous),構件B就叫做概念依賴的(conceptually dependent),在這兩個結構式中,[TABLE]、[LAMP]是概念自主的,而[ABOVE]是概念依賴的。在結構式中,概念依賴的述義依靠概念自主的述義實現其語義。動詞、介詞表示一種關系、過程,往往是概念依賴的,靠主、賓來實現其語義,如fall是一個抽象單位,與下列主語組合使其具體化:
  Leaves are falling.
  Prices are falling.
  His reputation is falling.
  附圖h11c24.JPG
  5.象似性和語法化
  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對語言象似性(iconicity)的研究已受到國外語言學家的普遍重視。所謂象似性是說語言的結構和形式直接映照所表達的概念和經驗結構。象似性最早是哲學家和符號學家感興趣的問題,后來功能學派、語言類型學和語言共性研究在毫無親緣關系的眾多語言里發現共同的形式與意義之間的相匹配的關系,而認知語言學的產生進一步推動了象似性的研究。現分述如下:
  1.順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以及概念時間順序與語言描述的線性順序相對應,如:"He opened the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再如:“他跳上馬騎走了。”在并列復合句中,第一部分表示的動作往往先于后一部分的動作:"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這反映了客觀世界,認知、語言的一致性。
  2.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認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語言形式的時間和空間上也接近。這樣,從信息處理的角度看,相臨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從而縮短處理時間。多個形容詞排列順序的原則之一是:與中心詞概念上越接近的修飾語置于與中心詞越近的位置上,如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oni pizza、the oldblack wooden desk。再如英語中與被修飾語關系更緊密的限制定語從句從形式上與名詞挨得近,同在一個語調組內,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則與名詞斷開,形成自己的語調。
  3.數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即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難預測的信息,其語言表達就更長、更復雜。試比較下列句子:
  (1)a. This guy is getting of my nerves.
  b. This impertinent egghead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2)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I net her.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I met this fairhaired,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在上例中,b組不僅信息量增大,而且也突出了主語(1b)和賓語(2b)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預測性。在詞匯層面上,同樣也存在數量象似性。一般來講,基本范疇詞匯、無標記詞在形式上比非基本范疇詞和有標記詞更簡單、短小。
  對語法化的研究最早始于中國傳統語言學,中國學者稱為“實詞虛化”。“語法虛化”的提法源于法國語言學家米勒特(A. Meillet,1912)。他認為語法理研究“自主詞向語法成分之功能的轉化”。認知語言學對語法化研究非常重視,因為對語法化的研究是從語言歷時變化來看語言共時現象,從語言演變的規律解釋語法規則,尋找語言認知動因和語言變化對現人代語言形成的作用,對語言與認知的關系研究非常重要。目前語法化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詞虛化,即有實義的詞單位逐漸演變為虛義的語法成分的過程,偏重于從人的認知規律來探索語法化的原因;二是詞匯化,即短語或句法結構逐漸固化而形成單詞的過程。
  第一種語法化的機制與實義詞由本義向其它義引申的機制是一樣的,即是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轉移。根據認知語言學的“人類中心說”,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從自身及自身的行為出發,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間、時間、性質等。海因(Heine)等人將人類認識世界的認知域排列成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等級,認為這是人們進行認知域之間投射的一般規律:
  人>物>事>空間>時間>性質
  這符合一詞多義發展的規律,也符合實詞虛化為語法成分的一般規律。實詞虛化除了認知上的原因外,還可能與語篇的組織和交流的意圖等語用因素有關。比如,漢語的研究認為漢語中所有介詞都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動詞“在”(“他在家”)和介詞“在”(“他在家學習”)實際意義是相同的,只是因為后句中出現了更重要的動詞“學習”而使“在家”這一動詞詞組弱化(至今仍有人認為這是連動結構)而成為表地點的狀語,動詞“在”因此也弱化虛詞罷了。
  實詞虛化是一個漸寬的過程,所以有一個虛化程度問題,實詞轉變為表示語法關系的虛詞,進而受為意義上更虛的虛詞。如“在”從表地點到表時間、范圍、性質、原因等的變化就是由虛變得更虛的過程。“醉翁之意不在酒”,“為之在人,成之在天”中的“在”用于表原因,就已變成更虛的虛詞了。英語中也有由動詞(或動詞的分詞形式)、名詞虛化成介詞或介詞短語的例子,如given、provided、providing、granted、thanks to、in spite of等,恐怕也非偶然。實詞虛化還研究語言中時、體、惰態三類語法標記是如何由實詞演變來的。
  由此看來,語言的產生及形成來自兩個方面的動因,一是語言反映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另一方面語言受約定俗成的(但不是任意的)語言規則的制約,語言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認知語言學的任務即是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來尋找語言形式的內在認知機制,并從語言形式上尋找系統的而不是孤立的證據,研究語言與認知的規律。語言認知觀的解釋為在于它能為語法化過程提供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
  除以上研究內容外,斯佩珀和威爾遜(Sperber & Wilson)的相關理論被稱為認知語用學,已成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部分已有不少論述,故不再贅述。
  總之,語言是基于人們對世界的經驗,認知對人的經驗具有組織作用。人的認知是圍繞兩個基本層面建構的,無論是事物還是關系,都有原型和基本范疇,這兩個基本層面都來自人與物質世界的互動,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基本詞匯和原型意義。人的認知可以向兩個平面進行擴展,一個是具體-抽象平面,構成了具體概念到抽象概念間的隱喻引申(extensions),產生了抽象的詞語或抽象意義。另一個是特指-概括平面,構成了由基本范疇向上下延伸的不同詳細程度的范疇等級,產生了不同詳細平面(levels of specificity)的詞語。
  在語義和句法上,認知語言學強調意象和意象圖式。意象和意象圖式是語言符號背后的意義代碼。任何意義都不是抽象符號間的運算,而是有形依托的,這種有形體現在以不同認知域為認知環境對事物或關系形成的意象圖式或突顯不同部分的意象。語言的形式與人對事件或情景的認知方式相對應,因此形成了整個語言系統以及對它的利用。這樣一來,認知語言學就將“字面”語言和隱喻語言、語言的內容和形式、詞與句、語言和言語放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下,為更深入、更系統地研究語言這個復雜的符號體系奠定了基礎。
  四、認知語言學的性質及重要意義
  認知語言學是解釋語言學。凡屬語言研究,不論是歷史還是共時研究,不外乎規范、描寫、解釋三種。這三種語言學的發展是與語言研究的歷史相一致的。早期的傳統語法屬規范性的,因為它總結如何正確使用語言的規則。結構主義開始對語言結構進行描寫,并用“發現程序”和分布分析法對句子進行層次切分和對語義進行成分分析。轉換生成語法注重深層結構和語言能力,本意是想解釋語的生成機制,但后來完全拋開語義研究,走到了形式主義的極端。但它的一個貢獻是使人們又重新重視大腦認知機制在語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后來的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篇章語言學已具備了部分解釋的性質,因為它們研究語言使用與其它因素(語境、社會、心理等)的制約關系,研究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語言的使用。
  如果語言研究只滿足于對語言結構的描寫,而不注重對這些現象的解釋,就像一個醫生只描述病人的病癥,而不對病癥的原因做出解釋和診斷一樣,是遠遠不夠的。可見,語言學從規范到解釋是一種進步。20世紀末,語言學及認知科學研究的發展使認知語言學成為必然。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認知的一部分,受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規律的制約,要想做到描寫的充分性,必須對語言現象做出解釋,必須研究人的認知規律。所以,認知語言學不僅僅對語言事實進行描寫,而且致力于朝理論解釋的方向邁進,揭示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規律。所以,認知語言學力求用較少的規則解釋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關的現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獨立論證的(independently motivated),而不是特設的解釋。這有利于加深對語言的認識,揭示語言的本質。
  認知語言學是以語義為中心的語言學。語義研究歷來是語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結構主義視語主為語義關系或義素的組合。轉換生成語法認為語義只有解釋性,語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撤開語義因素而研究語法的轉換規則。后來的生成語義學把語義提到重要的位置,認為語義才具有生成性。認知語言學繼承了這一觀點,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而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語義是概念化的,是人們關于世界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反映,是與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規律相吻合的。認知語言學把客觀真值條件的描寫與對認知概念的建構統一起來,不區分語言意義和語用意義,而是探索意義在大腦中是怎樣建構的,研究原型理論、范疇化、概念形成的過程及機制。在句法層面上,認知語言學是基于以下論點:對同一個真值事件的表達,因觀察者的角度、注意焦點、詳細程度不同而不同,這個不同在大腦中形成不同的意象,反映對事物不同的認知。相似的意象又抽象出圖式,一個圖式是一個完形,可以不斷被隱喻引伸用于構造相似的概念。不同圖式和意象表現了不同的句義。這樣看來,過去認為是同義的主動句和被動句,同一深層結構的表層結構就有了不同的意義。總之,認知語言學將語義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語義是來自對事物的認識過程。這樣,概念結構體現為語義結構,語義結構又促動詞法和句法。這是語言研究的一大進步。
  認知語言學是共性語言學。語言的普遍性和共性是轉換生成語法提出來并試圖探索的,但從句法的生成與轉換上并未找到各語言間任何共性的東西。泰籍華人鄭齊文先生在《認知原理》一書中認為,大腦經刺激產生了一系列的原始知覺。這些原始知覺沒有將本質與現象分化開來,處于雜亂狀態,以后經過意象回憶或思考,消除了偶然的、特殊的形象,保留了必然的、普遍的形象,抽象到具有共性的圖式,產生了具有共性的概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認知心理不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沈家煊,1998)人類具有相同的身體構造和感知器官,面對相同的物質世界,具備相同的感知、認知能力,一定能獲得相似的概念結構。語言的共性不在語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認知心理。認知語言學雖是以某一具體語言為對象,但它探索的是語言的共性,目的是尋找人的認知和語言的普遍規律,不同的語言只不過是在一定的文化制約下對共同的規律的選擇和利用。認知語言學已經發現基本范疇與原型對概念形成的作用,隱喻和轉喻是詞義演變和語法化的重要機制,語言的象似性等等帶有普遍意義的假設,并已被多種語言所驗證。共性是研究個性的基礎,知同方能求異。各種語方之間之所以能夠交流、翻譯,也是以共性為基礎的。其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認知語言學是認知取向、解釋取向、語義取向、共性取向,這是語言研究史上的重大發展,有利于揭示語言的本質和奧秘,向實現語言理論最終追求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這是對語言理論研究的意義。
  同時,認知語言學對漢語研究也有重要意義。對于認知語言學,我國語言學界只有零星介紹和研究,尚沒有系統的引進和綜合研究的著作。引進國外新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結合漢語實際,更好地描寫、解釋漢語現象,揭示漢語的規律是我國漢語學界的首要任務。過去引進的語言理論對漢語研究曾起過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問題尚未解決,如漢語詞類的界定,主、賓語及單、復句的劃分等。漢語中對詞義泛化及實詞虛化雖早有研究,但尚未上升到總結其演化機制的高度。認知語言學的引進對漢語研究至少有兩個作用:一是可以利用其理論和方法解釋漢語以前尚未解釋的現象;二是將過去零散的解釋研究上升到認知的高度,并使之理論化、系統化。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已經起步。張敏(1998)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解釋漢語名詞短語,趙艷芳對隱喻和對漢語多義現象的認知研究,王偉對漢語情態動詞“能”的分析,都是借鑒和結合的結果。認知語言學理論是一個松散的聯合體,多分散在國外的單項介紹中,將這一理論系統地介紹給國內漢語學界,必將使漢語研究出現新的繁榮景象。
  此外,對語言教學也有指導意義。國外語言學研究的每一階段都引起語言教學理論的更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國的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目前國外已開始對認知教學進行研究,而我國還處于滯后的狀態。認知語言學的引進和研究對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此外,以前的教學主要是授人以技,而非授人以道。認知語言學研究語言運用之道,使人們加深對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認知過程和規律的了解,將新發現的語言現象和規律用于指導教學,利用對語言認知規律的研究提高學生的認知意識、共性意識,培養語感,特別是在語言理解方面,加強認知的和心智的培養,既教技,又授道,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續完)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洛陽26~30H1語言文字學趙艷芳20012001認知語言學是在新的哲學觀和認知觀基礎上,以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和對世界進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的新興語言學科。從基本認知理論、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及范圍等方面對認知語言學的內涵加以探討,可以使人們進一步確信:認知語言學將是21世紀語言學的一個熱點,而且必將推動我國對漢語語言學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語言研究/綜述cognitive linguistics/linguistic study/surveyA Surve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Ⅱ)ZHAO Yan-fangDepartment Three,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Luoyang,Henan Prov.,471003,ChinaFounded on a new philosophical and cognitive view of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new approach to thestudy of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ou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and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conceptualize it. This articleintroduces its basic theory, its nature and study scope. The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come a focus in the 21stcentury linguistic study and will promote cognitive study ofChinese in our country.趙艷芳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三系,河南洛陽471003 作者:《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洛陽26~30H1語言文字學趙艷芳20012001認知語言學是在新的哲學觀和認知觀基礎上,以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和對世界進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的新興語言學科。從基本認知理論、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及范圍等方面對認知語言學的內涵加以探討,可以使人們進一步確信:認知語言學將是21世紀語言學的一個熱點,而且必將推動我國對漢語語言學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語言研究/綜述cognitive linguistics/linguistic study/survey

網載 2013-09-10 21:38:09

[新一篇] 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一)

[舊一篇] 認知語言學: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