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道德價值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誠與信,從道德意義上理解,其意義相同。《說文解字》作了權威性的注釋,“誠,信也”,“信,誠也”。由此可知,誠與信可以互訓,也就是說,誠即信,信即誠。在中國傳統道德中,誠的基本含義是誠實無欺,真實無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大學》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王船山說:“誠也者,實也,實有也。”(《尚書引議》卷四)即誠是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所普遍固有的確確實實的實有,真實無偽、實有不虛。朱熹也認為“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朱子語類》卷一一九)“信”,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規范,是誠實、不欺、講信用的意思。孔子很重視“信”,并正式把“信”列為一條重要德目。“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這是把“信”看作個人事業成敗的基礎;“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這是把“信”看作個人必備的品德;“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這是把“信”看作治國的根本。誠信不僅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也是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基礎性內容。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誠信研究已成為當代中國倫理研究的熱點。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分析,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并引導其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從現實角度分析,這是因為假冒偽劣成為社會公害,人們無不從內心深處渴求真誠,整個社會對“誠信”的認同空前地一致。特別是中國已加入WTO,作出遵守規則的承諾,必然要求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嚴格遵守誠信原則。因此,加強誠信研究,對于當代中國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道德基礎
  市場經濟建設中,信用為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用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轉的前提條件。市場經濟是以等價交換為特征的經濟形態,是一種合同與契約經濟,是一種以有各種利益需求的人為主體的實踐活動與關系。根據馬克思的經濟學觀點,市場商品交換關系中的各個市場主體,受商品生產一般特性的制約,都具有為他性、服務性和為己性、謀利性相并存的倫理二重性。互惠互利、誠實守信、公平競爭自然成為市場經濟內在的道德律令和“游戲規則”。體現這種道德律令的信用是實現市場主體間商品、貨幣及勞務等價交換的保證和前提條件,而決不是外在的與之相互沖突的對立物。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約翰·穆勒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當談到信用時指出:“信用以信任心為根據,信任心推廣,每個人藏在身邊以備萬一的最小額資本亦將有種種工具,可以用在生產的用途上。”“如果沒有信用,換言之,……因為缺乏信任心,而不常有信用,則有資本但無職業或無必要知識技能而不能親自營業的人,將不能從資本獲得任何利益:他們所有的資產或將歇著不用,或將浪費消減在不熟練的謀利的嘗試上。”因此,“設社會則由較良的法律及較良的教育改良的人的品性,使人互相信任,只自己的品性就可以担保自己不會侵占或瞎用別人的資本,這種利益的收獲,還會更大得多。”[1](P447-448)可以看出,要使市場經濟良性運轉,信用無疑是前提條件,沒有信用這個前提,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正常運轉。
  第二,市場經濟天然需要信用。市場經濟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經濟,利潤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富蘭克林非常重視信用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他反復強調信用就是金錢,強調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活動的順利進行,也就沒有商業活動帶來的財富。他說:“如果一個人把他的錢放在我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是將利息或者在那段時間用這筆錢可以得到的一切給了我。只要一個人信用好、信譽高,并且善于用錢,這樣所得的總額就會相當可觀。”在正常的市場秩序的條件下,信用是進行商業活動的個體帶來長期利益的最可靠的精神資本,是一個市場發展的最深刻的精神資源。可以想象,只要市場中有那么相當一部分主體沒有信用而只有欺詐,也就意味著整個市場將處在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中,市場就會被視為畏途而使人膽寒,利潤也就會化為泡影。
  第三,信用是市場經濟建設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市場經濟不能沒有信用,否則任何交易都需要面對面以貨易貨地進行。這不僅會增加交易費用,而且會將交易的規模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從而嚴重阻礙生產和流通。這種交易方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今天,已經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從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對于電子商務來講,信用無疑是靈魂,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寸步難行。在根本上,信用關系指涉的是一種對言說者行為可信的期待及其實現。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它是人的關系得以維護的最基本條件,它是經濟生活得以展開的最基本條件。經濟生活的全面契約化意味著,如果信用關系普遍失效,只能導致市場失效。因此,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是一個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同時也是道德的絕對命令。假設全面性的信用不存在,必然是市場不存在。日本現代法學家川島武宜曾深刻指出:“市民社會的經濟是以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為媒介的經濟。在此交換契約和買賣契約成為整個經濟的基礎,‘信守承諾’成了整個經濟秩序得以維持的最根本的規范。”[2](P26)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沒有信用,也就沒有市場的有序化。
  第四,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信用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社會進化、發展的產物。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供應量的增加和競爭的加劇,逐漸形成了買方市場。在買方市場物物交換中,賣方具有較大消費的需要,而買方的消費需求受到當時有效購買力的制約,這種矛盾導致流通領域出現了商品賒銷、分期付款、信用卡等支付方式,并且這些支付方式一直沿用到現在。對于現代市場交易活動,信用已經成為一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能力。即不用立即付款就可獲取資金、物資、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受到一個條件的約束:受信方在其應允的時間期限內為獲得的資金、物資、服務而付款,上述時間期限必須得到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的授信方的認可。由此可見,信用是受信方和授信方的雙方約定。在市場上,受信方往往是賒購者或者接受信貸者,授信方一般是采用賒銷方式的企業或提供信貸的金融機構。如果受信方按照約定的時間足額付清其應允的貨款或者貸款,受信方就是守信的,否則就是失信。如果一個受信人或者法人單位的信用交易頻繁,經常取得多家授信單位的信用,并對于所有授信單位都信守承諾或者合同,這個受信人或者法人單位就在社會上信譽卓著,從而使得買賣渠道暢通無阻。此外,信用還是從屬于商品和貨幣關系的一個經濟范疇,不是任何特定社會形態的專利。不同于貨幣,信用是一種有條件限制的交易媒介。而貨幣是法定的支付工具,是無條件限制的交易媒介。信用與貨幣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未來付款的一種承諾,而承諾是否兌現,即承諾的可靠性,完全靠授信方或賒銷賣方自行判斷。從市場實踐看,信用有等同貨幣作用的性質。因此,德國經濟學家布魯諾·希爾布蘭德稱成熟的契約經濟為“信用經濟”。
    二、信譽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石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易活動一般是在國家計劃控制之下。計劃的執行靠行政約束,經濟活動中出了問題,一般由上級主管部門采取行政手段來協調處理。由于企業之間很少發生計劃外的商業性交往,彼此間交易不存在執行不執行合同契約問題。所以,企業信譽狀況不易為人所注目。而市場經濟卻是一種以市場交易為基礎的經濟,是一種合同經濟和信用經濟,現代企業之間的交易往來主要通過合同契約來實現,交易雙方必須訂立合同契約,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合同契約的履行,一要靠法制來保證,二要靠簽約各方的信譽來支撐。其次,信譽是市場經濟的普遍法則。信譽與效益是統一的,有信譽就有效益,沒有信譽就沒有效益。犧牲信譽去追求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信譽是企業家經營之本,也是他們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歷史上有作為者均以“取信于天下”為自己立大業之根本。講信譽是社會各方面的事,個人要講信譽,單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在職業生活中要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在公共生活領域則要求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持環境、遵紀守法。這些要求的背后均隱含著一個“信”字。只有做到童叟不欺、付出真情、務實求真、盡職盡責、奉獻愛心,真誠地為社會、他人著想,才能使婚姻家庭生活美滿幸福,職業生活取得成功,才能成為一個社會公德素養高的人。難以想象,一個言不由衷、假話連篇、言行不一的人會是一個具有社會主義道德修養的人?!誠信乃是當代國人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品質。
  第二,誠信是道德修養的內在要求。道德修養是道德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提高自我道德素養、鑄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培養優秀的道德個性的必由之路。道德修養作為一種活動,是人們為達到一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在道德上自覺進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鍛煉和自我提高的認識及其行為的過程。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求個人從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依據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對自己的道德品質進行自我教育。道德上的“自我教育”,需要人們在道德觀念上進行趨善避惡的高度自覺的“思想斗爭”。因此,人們能否進行積極認真的自我修養和鍛煉,關鍵在于個人有無內在的精神動力和自覺性。誠信,與虛偽對立,可視為行為的表里如一。因而,誠信實際上就相當于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倫理學的理論和道德生活的實踐充分說明,缺少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力量,是不可能進行真正的道德修養和鍛煉的,即使能發奮和激動于一時,也不能堅持長久。因此,《中庸》在第二十章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之道,“誠”也,“知天”,當然也就是體認“誠”。這也就是在強調修身的關鍵在于誠信,唯有“誠其意”,才能真正到達道德修養的彼岸。可見,誠信是道德修養的內在要求。
  第三,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障。自我價值是指自我對自己本身的肯定關系,即自己滿足自己需要的關系。其表現是多方面的,如個人對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對自己生命活動需要的滿足程度,以及對自己的尊重和個人的自我完善等。自我價值,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得出評價。人作為社會存在,其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人際交往。如前所述,誠信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沒有誠信,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將寸步難行,就更談不上依賴于社會實踐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了。因此,缺乏誠信,自我價值就無從實現,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障。
倫理學研究長沙12~15B8倫理學周中之/劉方20032003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道德基礎;信譽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石;誠信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個人自我完善的要求。信用/信譽/誠信/道德基礎周中之 劉方 上海師范大學法商學院教授。(上海 200234) 作者:倫理學研究長沙12~15B8倫理學周中之/劉方20032003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道德基礎;信譽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石;誠信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個人自我完善的要求。信用/信譽/誠信/道德基礎

網載 2013-09-10 21:39:24

[新一篇] 誠信與道德建設(筆談)  論企業誠信的實現機制

[舊一篇] 諾思的意識形態理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