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綜合考試中歷史學科的能力要求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高考"3+X"《文科綜合考試說明》要求考生具有“對各學科知識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要求考生能夠認識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通過思考、知識遷移,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解決問題。“文科綜合”主要涉及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內容。目前在我國高中上述學科是單獨設課,各學科都有自己的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科體系。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卻是不分學科的,如能源消耗、資源開發與配置、環境問題、人口劇增等,僅靠某一學科的知識已無法認清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發揮各學科綜合的優勢,才能尋求合理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綜合考試能力考查的主體設計思想就是以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或現實、重大的社會問題為素材的。這種能力要求,本質上是在促進高中素質教育的深化,同時也與各學科的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即考試說明)在內容與呈現方式上方向一致,即更加強調靈活性、應用性和創造性的綜合思維品質。
  從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文科綜合”考試的目標是準確測量考生對政治、歷史、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學習能力,科學地反映考生學習的潛質,有效地區分考生的真實水平。鑒于此,現行高考"3+X"綜合考試中,歷史學科考試的能力要求體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歷史綜合能力首先源于學科內的綜合
  在歷史的發展中,各種歷史現象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教學大綱要求,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既要注意不同階段歷史內容的前后聯系,又要注意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橫向的聯系,還要注意相關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生用發展與聯系的觀點觀察歷史和解釋歷史的能力”。歷史聯系主要有兩個方面:1.歷史進程中,先后出現的事物總是聯系的,有的有著因果關系;2.同時期的歷史事物也是互為影響的。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政治的變化,文化則是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集中表現。
  如,2000年高考綜合能力測試廣東卷Ⅰ卷第2題。該題由5道小題組成“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這一主題。這是一道考查歷史縱向聯系的題例。5道小題的情境概括了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的重大事件。這一組題目考查了對歷史事實的理解和把握歷史縱向聯系的能力。
  又如,2001年高考綜合能力測試(文科適用)上海卷Ⅰ卷第3題。該題由2道小題組成,題目依托的情境是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最重大的事件,著意于讓考生對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走的不同歷史道路進行橫向的比較,從而對“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開始成為一個世界體系”這一史實,從宏觀和微觀均能科學的把握和認識。
  從2001年高考綜合能力測試浙江等13省卷(文科)、廣東及河南卷、天津及山西卷(文科)、上海卷(文科)來看,考查歷史學科內綜合的共有16道題目,其中涉及到的專題有:古今中國教育史、中國的社會改革與思想變革史、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及其影響、中國近現代探索民族振興史、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從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了學生運用唯物主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思考、分析的能力。需要學生發掘和把握歷史過程的內在聯系,并在占有大量歷史認知的基礎上,再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更深層次的認知活動,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答案往往體現了較強的遷移性,突破了教材的文字表述、章節的限制,是一種建構知識體系的創新性思維。
    二、歷史綜合能力體現了學科知識間的滲透
  社會的發展是人類活動領域不斷拓寬,人類行為手段與方式日趨多樣化,各社會要素之間互動性加強的演進過程。時代要求大學要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近年來,歷史高考試題不斷加強綜合性,歷史教學也不斷關注各學科之間的滲透,注重多維思維品質的培養。如歷史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解析文字材料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這種歷史、語文學科間能力的滲透,被稱為“文史不分家”。
  歷史與政治學科的聯系主要體現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研究和認識歷史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如社會變革中體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社會的演進中體現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和個人歷史的作用等;在歷史地認識和分析歷史現象時,要注意分清原因和結果、共性和個性、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學習歷史的重要目標是學以致用,只有“以史為鑒”,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史論結合地對歷史材料、歷史現象進行分析,才能認清歷史的本來面目,認清歷史規律。2001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題(浙江等13省卷)中,體現了歷史與政治學科的滲透,屬于需要直接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回答的題目有25題之多。
  歷史與地理學科的滲透主要是因為人類歷史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發展的,人類的歷史也是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反對地理環境決定論,但也充分承認自然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影響。歷史與地理學科間滲透,一方面是認識歷史的需要,另外從現實意義上說也是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需要。從1978年全國統考恢復以來,歷史試題始終體現著史地學科的滲透,其中有22年的題目還都有地圖。2001年高考綜合能力測試(浙江等13省卷)史地學科滲透題目多達8題。其中第41題,實現了政治、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的滲透。
  歷史科學也包含有門類眾多的自然科學的內容,中學歷史教學也不能忽視與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的聯系。對遠古人類的研究需要直接應用生物、化學等學科知識。如確定遠古人類存在時間需要化學中的“碳14技術”,確定古人類與今人的血親關系需要生物學基因技術等。又如近年來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性成果就是在多種學科共同攻關下完成的,尤其是天文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發展到近現代,自然科學的應用性越發突顯,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三次科技革命成為歷史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多年來,歷史高考從未忽視大綱、教材設計到的自然科學內容。綜合能力測試實施以來,對這些內容的考查進一步拓展了。2001年綜合能力測試所使用的三種試卷,不僅實現了歷史、地理、政治學科的綜合,考查題目還涉及到了建筑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內容。
  歷史高考命題改革,在實施"3+2"方案時已經實現了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轉變。那時能力要求與考查的廣泛性同時并舉,一些年份試題涉及的教材內容,其分布,按章節統計高達80%。"3+X"方案中的綜合考試,對每個學科知識內容的測量不可能達到上述的廣泛性,但其能力要求,在靈活性、應用性和創新性上更加深化了。這是綜合考試對歷史學科能力要求的新特點。對此,我們必須調整歷史復習的教學策略。
  第一,強化學科內綜合能力的訓練。歷史學科的內在知識結構最具綜合性,歷史學研究的是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風俗等各種社會現象。只有把孤立零散的歷史現象聯系起來,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的本質,揭示出歷史現象間的因果關系,才能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樣的認知過程概括起來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對歷史進行分析、歸納、比較、概括,這就是學科內的綜合能力要求。
  人類歷史發展有多樣化和統一性(即規律性)的特點。因此,我們認識歷史的思維方法也應該是多樣的。綜合下來可以有下列幾種具體作法:
  1.橫向的綜合。例如,對近代中國的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這類同時代同類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綜合,認識它們各自的性質、成敗的原因和歷史作用極其啟示等。
  2.縱向的綜合。無論中國史或世界史,前后發展的某一類歷史現象,都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方法。如中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發展,中國賦役制度的演變,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等。
  3.宏觀的綜合。即對歷史從整體、多方面和發展上進行比較和綜合認識,從而把握歷史規律。如對中國封建社會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行比較、對中國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比較、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進行比較、對世界上的不同時期不同的政治格局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規律性認識。
  第二,適度進行學科間綜合的練習。文科綜合主要是歷史、地理、政治學科的綜合,從宏觀上三門學科分別從時間、空間和意識的維度構成了社會學的主體框架。我們需要認識的重大歷史現象均可以找到三者的結合點。例如新航路的開辟,就需要我們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才能對它產生的背景、過程、歷史意義有著科學的把握。這類例子在歷史長河中幾乎俯首皆是,這就要求我們適當學習其他學科的基本方法、理論,運用在歷史學習當中。
  第三,運用學科間綜合的能力,剖析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熱點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和創新的絕好機會,也是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行檢測的首選。近年來,綜合能力測試題依托的情境許多都是社會熱點問題。這些題測量的信度、效度已經得到社會肯定。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化,造成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教學中運用多學科知識剖析社會熱點、社會矛盾,其立意在于深化綜合能力訓練,它所實現的價值目標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可缺少的。
中國考試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張增強20022002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張增強 作者:中國考試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張增強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39:26

[新一篇] 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班級管理

[舊一篇] 談自然語言檢索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