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收稿日期:1995年4月6日
  摘要 “教是為了不教”是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學思想。作者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對這一思想的領悟和應用:“教”好語文基礎,為“不教”奠定基礎;“教”學習語文的方法,“不教”也會自學:“教”學習語文的好習慣,“不教”也能自覺。
  關鍵詞 葉圣陶 語文教學 基礎 方法 習慣
  *          *          *
  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論著》中提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簡而言之,“教是為了不教”。這不僅是葉老語文教學的總原則,而且是葉老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葉老的教育思想是他為教育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是他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學習、運用葉圣陶的教育思想對提高教育和教學質量至關重要;作為語文教育的老前輩,他的語文教學的總原則更對語文教學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如何運用葉老這一教育思想的認識。
      一、“教”好語文基礎,為“不教”奠定基礎。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萬丈之臺,起于壘土”。可見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也是如此。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這一階段所設的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是基礎中之基礎。如果學生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就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否則,將影響到以后的發展,甚至給一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就語文學科來說,它又是一門基礎工具課,語文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各科的學習。語文基礎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兩個方面。基礎知識指語言、修辭、邏輯、文字等漢語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漢語言的規范;基本能力指聽、說、讀、寫漢語言的四種能力,也就是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基礎能力的培養是以傳授基礎知識為前提,傳授基礎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學會應用,把所獲的基礎知識變成熟練的技能技巧,這是一個全過程。韓愈說得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在這一階段語文教師“傳道授業”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通過聽、說、讀、寫掌握漢語言文字約定俗成的習慣和規范,從而獲得運用語文這個交際工具的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解惑”則是啟發學生克服困難,樹立自信心。
  因為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初中階段受完九年制義務教育以后,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就要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即使繼續上學深造,有無自學能力也是以后有無長進的重要因素,所以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力的培養是關鍵。俗話說得好:“師傅引進門,學藝靠個人”。一旦學生們具備了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離開老師也會運用語文這個工具進行學習和工作,那么他們就有了終生受用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把語文這個基礎工具交給了學生。
  我們不妨想一想,有很多學生初中甚至高中畢業了,卻讀不懂文章,寫不通信,這難道僅僅是學生本身的原因嗎?我們教師就沒有一點責任嗎?否!我認為這正反映了我們語文教學上的漏洞,而教學上的漏洞又說明了我們教育思想的不明確,所以“次品”很多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二、“教”學習語文的方法,“不教”也會自學。
  我們知道,凡是學習好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套比較好的學習方法。因此,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教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但也有少數語文教師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講授語文知識和分析課文的寫作特色上。講來講去,讓學生自己去學語文時,面對那一篇篇課文,卻茫然不知所措,即便是讀了,老師問個具體問題,很多學生不是回答不上來,就是回答錯誤。盡管教材中編排了三類課文:講讀課文、課內自讀課文、課外自讀課文,但由于在講讀課文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未交給學生閱讀和寫作這類文章的基本方法,所以學生離開老師仍不能獨立完成閱讀的任務,只好由老師越俎代庖了。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何而來?
  因此,要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將來能適應科技高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現實,就要讓他們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語文自學能力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方法是能力的具體表現,有無語文的自學能力,就看會不會學語文。前面提到,學習語文至少應包括聽、說、讀、寫諸方面;學習語文的方法相應地也就包括聽、說、讀、寫諸方面的方法了。在這四個方面中,掌握讀、寫的方法是最主要的方面,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把力氣花在教會學生閱讀,教會學生寫作上。
  “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要教會學生,教師先要會。因此,語文教師就不能滿足于會講——把參考資料搬到教案上,又“販”到課堂上,而應該實實在在學點看家的本領——離開教參能品出文章的“味”來,提起筆來能寫出“自己”的文來。在讀和寫的實踐過程中就會摸索出讀和寫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的讀和寫就會事半功倍。
  就我自己的體會,我認為閱讀分五步。第一步,通讀全文,用工具書查閱生字、詞,并在相應的書頁上注出音和義。這一步的任務是了解課文大意,掃除文字障礙。第二步,摘抄詞語和佳句,增加文字、詞匯的儲量,豐富語言。第三步,重讀全文,劃分段落和層次,分析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列出文章結構提綱,學習構思謀篇的方法。第五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題,檢查閱讀效果。前面四步是一般的步驟,第五步是課文的特殊要求。
  說到寫文章,作家們的習慣和方法盡可不同,但對語文教學來說,應該充分發揮課本范文的引路作用,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讀寫結合是被廣大語文教師公認的學習語文的好方法。課本的范文按單元編排,每一單元的課文都有其共同點,單元課文之后就是相應的作文訓練,教材這樣安排也體現了讀寫結合的原則。但由于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把讀和寫的關系處理得不好,所以仍有很多學生讀了單元的范文后,尚不會寫此類文章,使范文沒有發揮其作用。
  要使這種現象得到改觀,就要在讀中導寫。也就是在指導學生閱讀范文時不能只說人家的文章寫得如何如何好,而且要引導學生悟出人家用什么方法寫出好文章的。單元的范文學完了,要啟發學生概括這類文章的寫法和結構,使學生學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體指導學生寫作,先要確定中心,選擇材料,再編寫作提綱,接著寫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譽寫。有些學生作文只有寫草稿和譽寫這兩步,不是一個完整的作文訓練過程。有些文章寫前還要觀察或調查,即使譽寫出來了,老師批閱后還有再修改的必要,前面說的只是一般的過程。
  閱讀和寫作是學習語文的兩個主要方面,我們必須把閱讀和寫作的方法教給學生。實際上閱讀和寫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因人而異,也可因文而異,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只要教給學生一般的方法就行了,加上學生的反復實踐,然后才能形成各自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一般的學習方法,這是基礎教育的任務。一旦完成了這一任務,學生就會用掌握的一般方法去自學,也就達到了葉老所說的“不需要教”的境界。
      三、“教”學習語文的好習慣,“不教”也能自覺。
  人常說:“習慣成自然”。學習也和做其他事情一樣,要養成好習慣。而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更要求學生要有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首先,培養學生查字典、詞典的習慣。我們常常見到一些人把“吃一塹(qiàn),長一智”,說成是“吃一斬,長一智”;把“沏茶”念成“切茶”;把“自給(jǐ)”念成“自給(gěi)”等等。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這些人沒有查字典的習慣,碰到生字、詞想當然。
  小學生就要求會查字典。按說到了初中查字典已經成了習慣,語文課本中提出許多查字典的訓練項目,可是實際情況卻是許多學生沒有帶字典看書的習慣,拿什么去查,只好由老師代勞。但老師代勞的只能是這些查字典訓練項目中的內容,不可以連每個學生日常閱讀中遇到的生字、詞也給代勞了,所以學生也就養成了碰到生字、詞想當然的壞習慣。于是乎,初三學生把“賺錢”念成“兼錢”,把“韭菜”念成“非菜”也就不足為奇了。
  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困境,我們只有從根本上抓起。每一個語文教師如果都要求學生人人有字典或詞典,讀書、看報、看電視等一遇到生字、生詞就去查,學生的識字量,詞匯量必然會大大增加,對語言信息的敏感性會增強,也會促進閱讀和寫作。
  其次,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漢語言的漢字和詞匯非常豐富,且書寫非常繁雜。這就要求學生要練好漢字的書寫,能寫一手正確、工整的漢字,同時要積累大量的詞匯,豐富自己的語言。這是學習語文的起碼要求,而要達到這起碼要求,除了勤讀、勤記、勤寫之外別無捷徑可走。讀書就要做讀書筆記,這是一種有效的讀書方法。革命前輩徐特立有一條重要的學習經驗,就是不動筆墨不看書。這動筆墨就是寫讀書筆記。由于他養成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因而由一個少年時期只上過六年私塾,后在長沙僅讀了四個月師范的鄉村教師成為知識淵博、譽滿中華、受到毛澤東愛戴的教育家。
  寫讀書筆記有三種方法:摘抄、寫心得、編目錄。特別是前兩種,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并養成寫的習慣。摘抄的內容包括詞語、名言、警句、諺語、有教育意義的事例或優美的句子等。寫心得分為三種:分析摘抄的內容,從摘抄的詩文引起聯想,寫出文章的結構提綱。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要求學生寫筆記,但寫的不是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后自覺寫的,實際上是轉抄老師的。所以在學生的心目中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錯覺,只有在課堂上教師講的課文才要寫讀書筆記,除此之外讀書就不用寫筆記。其實你要學生自己寫,他們也不一定會寫。因為他們習慣于老師說啥就寫啥,一旦老師不說了,他們其中的很多人就不知寫什么,怎樣寫了。他們雖然每節語文課上都寫筆記,實際上并沒有學會寫筆記和自覺寫筆記。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寫讀書筆記,還要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另外,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可以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也是一種有效的練筆方法。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基礎訓練中就有寫日記這一項內容,可是大多數學生到了初中還是不會寫日記,更談不上有寫日記的習慣。由于學生不留心觀察,不注意周圍的人和事,甚或對自己的行為也不思考是錯是對,其結果不僅是作文無話可寫,而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訓練,認識水平得不到提高,影響到智力的發展。
  如果我們從初中一入學就開始要求學生寫日記,二年級、三年級不中斷,形成一個定勢,那么經過三年的培養和訓練,寫日記必將成為大多數學生的習慣,對他們以后的發展定有裨益。
  綜上所述,葉老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不僅要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自學能力,教自學方法,教自學習慣。一言一蔽之,就是教學生“會學”,這樣就可以實現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轉化。運用葉老這一教育思想,我們就能看到語文教改的廣闊天地,只要在這塊園地里辛勤耕耘,就能結出累累碩果。
  〔責任編輯 連楊柳〕
  
  
  
渭南師專學報:社科版72-74G31中學語文教學尹瑪麗19961996 作者:渭南師專學報:社科版72-74G31中學語文教學尹瑪麗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4:05

[新一篇]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組建問題考辨

[舊一篇] “散文年”透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