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化的角度看建國后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20世紀后期,以現代化理論解釋歷史發展成為中國歷史學界的主流意識之一。現代化理論主張歷史研究與教學要正確地闡釋人類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客觀地反映工業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本文依據建國以來我國的歷史教學大綱[1]解析中學歷史教學長期存在著的非現代化的教學體系和教學觀,并根據現代化理論對現行我國中學歷史教學體系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
  自建國以來,因受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歷史教學大綱的基本觀念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將階級斗爭作為世界近現代史教學內容的主線,突出顯示資本主義的腐朽和社會主義的偉大。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歷史教學大綱是1950年頒布的《小學歷史課程暫行標準(草案)》。這部大綱特別注重歷史為現實服務的政治功能:“世界史重點在說明以蘇聯為首的和平陣營日益強大,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略陣營必然滅亡,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必然成功。”從當前發展來看,半個世紀前的這個大綱沒能客觀反映歷史和正確評價歷史。
  1956年教育部頒發的初中、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草案),為建國后歷史教學中長期以階級斗爭目標定位做了基本鋪墊。根據這套大綱,初中世界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通過具體事實特別是階級斗爭的敘述,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在世界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貫徹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勞動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結合是以無產階級的立場為基礎的”。高中大綱規定,世界近代史和現代史將通過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通過社會主義的勝利、確立和擴大的過程,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規律。
  用現代化理論看1956年的大綱,在人類民主政治發展方面,資產階級革命的進步性只體現到1870年,因為,從普法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是“資本主義開始沒落的時期”。而此后以第二次大戰為界,分別是“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第一階段”和“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第二階段”,這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
  1956年的大綱對經濟發展,沒有從工業化及其影響的角度進行闡述。大綱中的英國工業革命,立足于說明工業革命是階級對立出現的背景:“英國對殖民地的掠奪、英國自耕農的破產、機器的發明和機器生產的出現、兩個主要敵對階級開始形成、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大綱分別在各國向帝國主義過渡的內容中插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立足于說明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衰落:“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德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晚期德國的工人運動”、“英國的世界工業獨占地位的喪失”、“法國工業發展速度的遲緩和資本輸出的加強”、“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工人運動的成長”等,沒反映第二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一體化和民主政治的影響。大綱還孤立地聯系20世紀20~30年代分別在蘇聯和歐美發生的經濟現象,而得出下列無法成為必然規律的結論:“蘇聯人民迅速地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又以創造性的勞動,在短期內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成了社會主義,并且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經過一個暫時的相對穩定的局面,進到一個更大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時期。社會主義制度以它本身的發展,證明了它具有決定意義的優越性。”這個大綱不涉及戰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只說“世界資本主義總危機的加深、統一的世界經濟市場的瓦解、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尖銳化”。
  這個大綱為建國后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定了基調。在此后二十年里,相關大綱多有修改,但都是遵循著這個基調。從1950年開始的二十多年中,中國的學術界始終以階級斗爭為綱,是由當時中國的國際、國內背景決定的。自從1957年以來,“毛澤東同志在關于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發展得越來越嚴重,他的個人專斷作風逐步損害黨的民主集中制,個人崇拜現象逐步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所謂‘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既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基礎。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設性的綱領,而只能造成嚴重的混亂、破壞和倒退”[2]。
    二
  1976年,中國結束了“文化大革命”。1977年8月黨的十一大前后,鄧小平宣傳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這種背景下頒布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開始糾正長期存在的以階級斗爭為主線索的歷史觀,希望重新探討歷史學科的主流線索,出現了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長達二十年的探索。1978年以來,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逐步克服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與觀念,并在無意識漸進過程中,逐漸地在客觀上部分反映了現代化理論,但新的學科體系尚未形成。
  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依然是按照原先大綱的基本思路與理論制訂的,但是對歷史教材的目標作了明顯的修改:中學歷史教學旨在逐步培養學生樹立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歷史按規律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和上層建筑反作用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大綱要求世界歷史教材反映的社會發展概貌是:各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經濟形態及其變化;對人類歷史發展起過重大作用的人物或事件;殖民侵略、爭奪和反殖、反帝、爭取民族解放;無產階級的斗爭、馬克思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1978年的大綱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以一分為二的觀點,首次給予相對客觀的積極的評價:“資產階級利用人民的力量,采取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統治,而在革命取得勝利以后又回過頭來鎮壓人民群眾。它在上升時期已經表現出革命和反人民的兩面性。資本主義制度和封建制度比較起來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它仍然是一個人剝削人的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里,資產階級用憲法和議會作幌子,以‘自由’、‘平等’為口號,標榜民主,掩蓋他們政權的階級性質。對封建制度而言,資產階級民主曾經起過進步作用,但是它只是少數人的民主,是對人民群眾的階級專政。”
  在1978年的大綱和以后的大綱中,對資本主義經濟也作了相對合理的解釋。1978年的大綱第一次高度評價了工業革命,“這個革命造成了近代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同時也促成現代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的形成。它既是技術上的革命,也是社會關系上的革命”。1986年的大綱對于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作了客觀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興起改革的潮流,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醫治了戰爭創傷,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由于戰后科技革命以及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某些調節能力,一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重新取得相對的穩定和繁榮。”
    三
  在歷史學界關于現代化理論討論的影響下,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和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在世界歷史部分的改進,為構建現代化理念下的世界歷史教學創造了條件。
  1996年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對歷史教學的目標進一步闡釋,增加了更加符合歷史現代化觀念的內容。大綱提出,要認識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過程,進一步了解近代以來世界形成統一整體的進程、近現代世界格局的變化和科學技術對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并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世界現代史是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曲折前進,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并存,互相對抗,世界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與發展的歷史。
  大綱將14、15世紀的歷史納入世界近代現代歷史,作為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開端。其內容包括: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長期隔絕狀態,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成長;歐洲殖民者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成資本,也造成殖民地的落后。
  大綱增加了現代化初期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內容包括:文藝復興體現了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啟蒙思想家提出了人權、法制等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啟蒙運動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到來,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大綱對于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的評價已經基本符合“工業革命推進了工業化進程”的觀點。大綱要求說明的是,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又一次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對世界經濟、政治以及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影響極為深遠。
  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循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道路曲折前進,這在大綱中也有正確的體現: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蘇聯、東歐國家相繼進行改革,進一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經歷了曲折的過程。70年代末,中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革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00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在更大程度上體現著現代化觀念。該大綱中關于世界近現代史主要線索的說明,完全擺脫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的錯誤說法,認定世界近代史包括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形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與發展;被壓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統治的斗爭。在這一歷史時期中,資本主義同封建主義的矛盾、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宗主國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成為世界的基本矛盾。大綱還將世界現代史表述為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社會主義探索、現代化仍然是主流的歷史:世界現代史是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曲折前進,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并存、互相對抗,世界各國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與發展的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構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20世紀30年代后,法西斯主義勢力和反法西斯主義進步力量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逐漸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相互對抗的兩極格局。其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斗爭及其內部矛盾,社會主義國家爭取生存與發展的斗爭,第三世界國家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爭取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以及超級大國的爭霸斗爭交織在一起。進入90年代,世界格局的發展呈現出多極化趨勢,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十分激烈,和平與發展是世界面臨的兩大問題。
    四
  建國以來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變化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從20世紀50年代政治目標領先、階級斗爭為線索,到70年代以后的思想解放、實事求是探討歷史自身規律,再到90年代和21世紀初從科學的進步的認識論去構建歷史教學觀點,其過程顯示出現代化理論與中學歷史教學的接近與結合,所述歷史日趨客觀和真實。
  根據現代化理念構建中學歷史教學體系,首先要從近代以來人類發展的工業化和民主化角度,補足教材的線索。從已有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看,缺少的部分主要在于政治民主化。表現為:缺乏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時期,資產階級是如何為確立政治民主化而在議會改革問題上所做出的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資本主義國家是如何完善民主制度,獲得獨立的非歐洲民族國家是如何建立趨于政治民主化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國家是如何在多次政治體制改革中為民主和法制建設進行探索的,三次工業(科技)革命是如何影響政治民主化與經濟工業化進程的。
  從這個角度說,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具備了從現代化理論角度敘述歷史的特征。這個課程標準按照全新視野,體現了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課程標準在必修部分提出,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確立為民主法制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的教學要求,是從未有過的。課程標準內容涉及希臘文明影響下的西方民主政治產生及其重要意義,介紹西方資產階級反對專制的革命與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中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建國后憲法在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十年內亂踐踏民主法制的教訓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制定和實施為例,理解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
  選修部分的《近代民主與專制的較量》更是政治民主化的專門史。課程標準指出,知道專制和民主出現的歷史背景、了解專制和民主斗爭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樹立民主與法制意識,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課程標準從專制理論與民主思想、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政治框架、中國近代民主與專制的較量、人民群眾要求民主的斗爭等角度敘述,要求學習和研究民主與專制力量較量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增強推動民主進步的歷史責任感。
  此外,在現代化觀念下進行中學歷史教學,我們也有必要從工業化和民主化角度重新闡釋很多歷史事件的意義。
  在近年不斷頒發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高考說明或新的課程標準中,經常發現有些傳統上一直存在的歷史知識點被弱化或者刪除,如太平天國運動。這可以從該歷史事件是否具備現代化進程中特殊意義的角度加以理解。太平天國活動的影響可以從下列兩個角度認識:一是體現人民群眾無畏的造反精神,二是部分的反映出反對外國侵略的意義;但是,因為太平天國活動沒有對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或者工業化進程產生直接和深刻影響,因此,在現代化觀念下的歷史知識結構中自然難以找到其位置。
  也有很多歷史知識,在現代化理論下的知識結構中應當增加或者改作不同的評價。例如,英國憲章運動在國際工人運動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階級的獨立的全國性政治運動,也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發生了重要影響。但是,在現代化理論下看憲章運動的歷史意義,需要重新看待“人民憲章”的要求:凡年滿二十一歲,精神健全的男子,都有選舉權;無記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選民可充分地自由運用其投票權;議會議員不應有財產資格的限制,以便使各選區得以選舉他們最愛戴的人;議員應支付薪金,以便使當選議員的人能離開原來的職務,用全部精力為國家利益服務;平均分配選舉區,按照各地區選民的人數分配代表名額;議會每年改選一次。“人民憲章”的核心內容是以普選權為基礎的議會民主化的問題。它是工人階級獨立提出的,實現社會改革的一種手段和一個步驟,因此,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中,也應當積極評價憲章運動的歷史作用。
歷史教學津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盧新建20032003盧新建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作者:歷史教學津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盧新建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54:53

[新一篇] 從教育熱點問題的成因看教育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舊一篇] 從現代化的角度看我國國家與社會二者關系的變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