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面向新世紀的八大關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自90年代初以來,新聞出版署提出了“以數量規模為主要特征向以質量效益為主要特征”的階段性轉移的目標。這樣的階段性轉移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是相適應的。文化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出版產業也將是文化國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這樣的階段性轉移中,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沒有的或不明晰的一些關系,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出現了凸顯了。在面向新世紀的出版工作中,有這樣八對關系,是我們必須處理好的,也是業內人士一段時期以來的熱門話題。
      一、產業化和非產業化
  將出版作為一種產業來看待,體現了一種歷史和觀念的進步。說是一種進步,最本質的體現是找到了行業發展的突破口。所謂出版的產業化,首先是說建立一個龐大的出版經濟體系,是根據社會化大生產和產業化的要求調整結構,提高行業的集約化程度,是用企業化商品化的手段,進行集約化經營。在這里,產業化的核心就是要加大高新技術含量。其次,也應包括這樣的內容,即加大出版業在全國經濟生活中的分量,成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提出出版的產業化問題,并不排斥出版的文化內涵,兩者是相互為用的。而當前工作的主要問題還是要突出產業化。我們已經按“文化的模式”搞了幾十年,很難說出版業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們說的產業化,不只是出版社一個環節,在編印發全部環節上更能顯現產業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大出版業的產業實力,才能真正體現“文化的意義”,以產業化促文化。產業化和過去時代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的區別是什么?根本的區別就在上面所說的這些。此外,還在于我們在后面還要說到的結構調整。產業化的問題,是產業政策問題,但主要是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實際上是生產力布局,就要是解決重復建設問題,朱róng@①基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我們的經濟建設存在重復建設嚴重的問題,對于出版產業來說,也有一個解決重復建設問題。當前的非產業化因素主要就是重復建設。產業化,就有一個資產重組的問題,這里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央級的署直出版社,據說已經在做嘗試;二是各部委出版社的資產重組,由于我們采取的是一個部委一家出版社的政策,本來無所謂重組的問題或者說資產重組的可能性不太,但是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深入,部委出版社也面臨改革和重組;三是地方出版業的資產重組,現在各省都有自己的某一專業出版社,看不出各自的特色和優勢,也要考慮重組,在某些方向上實現崛起,地方出版業的印刷、物資和發行部門,也可以嘗試進行股份制改造。重復是結構性矛盾,必須高度重視。對于出版這一產業來說,它具有本身的一些特點和優勢。這就是知識產業。在新的世紀,知識產業將占據國際產業的主導地位。如何順應這一時代潮流,正確把握發展機遇,是面向新世紀的出版人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產業化則是解決這一重要課題的主要手段。
      二、市場化和非市場化
  社會主義的圖書是為人民精神生活服務的,同時也是面向市場的。對于我們的圖書來說,短缺時代已經過去。發展的關鍵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圖書市場,要解決市場的中心地位問題。對于全行業來說,除了要從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上做文章,還要考慮在世界市場上怎樣把中文圖書這個蛋糕做大的問題;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說,是擴大市場占有,這里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品牌、規模和特色,要講求整體營銷策略,全方位地參與市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自然包括社會主義的圖書市場體系在內。市場化,要弄明白市場主體、交易行為、市場化程度和進度。當前的社會主義圖書市場,市場化因素在增長,非市場因素在減少,這從訂貨會也可以看出來,人情、熱情、感情已經代替不了商情,最終是市場因素在左右人們的訂數。但我們不能簡單地提充分的市場化,要注意圖書作為文化產品有其非市場化的要求,如同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文化建設中“確有一些問題不是都能靠市場機制解決的”。圖書文化也包括在內。一些看似市場化的行為和現象實際成為市場化的障礙和消極因素。對于零售歸市,圖書銷售一條街的問題,曾有一位負責同志指出,用賣蔬菜、豬肉、賣鞋和衣服的方式搞大集來銷售文化產品,實際是為非法出版物提供了銷贓、泛濫的場所。對于文化市場,要特別注意“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問題。圖書文化市場有特性。我們對于文化市場和圖書市場的機制還缺乏研究。要注意研究這樣的幾個焦點,即社會主義圖書文化市場的交易行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圖書市場的交易主體。
      三、快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一般地說,我國有豐富的出版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這為我們的現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資源和潛力也是有限的。這就要考慮可持續問題。可持續發展思想對于出版產業,是一種借用。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發展構成危險。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質,是要開創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依據這樣的思想來觀察,我們的出版行業還沒有建立起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還有許多非持續發展的因素:比如出版行業由于具備有利的政策因素,在全國多數產業不景氣或者說存在困難的情況下,而能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在這種局面下,一些出版企業的經營者不是考慮可持續發展和擴大再生產,而是將資金過多地用于住房和福利。又比如,職工子女系統內消化,使人才可持續性受到不小的影響;比如出版行業“高消耗低收益”、“浪費資源”、“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編輯出版現象也不在少數。可持續發展是發展與可持續的統一。堅持可持續整體發展的全局觀念,反對只注重單純的、片面的或局部的發展以至把這類發展誤認為是可持續的整體發展。各級出版領導者都要考慮自身和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要牢固樹立這種觀念。
      四、均衡與非均衡
  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要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均衡。但是在共同富裕之前,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想也應包括讓一部分地區或者準確點說某一個局部先富起來。這就是非均衡。從哲學上說,均衡總是相對的,非均衡反而才是絕對的。對于出版業來說,非均衡既指的是地區的不均衡,也指的是行業內的不均衡。長期以來我們強調均衡發展,這就使我們的工作一方面建立了一套平穩體系,在一段時間里這種平衡是起了作用的,一方面卻不能很好的體現高速發展和平行競爭的機制。把非均衡作為一種自覺的發展戰略,既是對實踐的一種正確反映,因為中國讀書人口大多集中在東部和東中部發達地區,也表明了一種不同的思維指向,考慮問題的基點不同了,是以東促西,而不是以西扯東,是以發達帶落后,而不是以落后阻發達,是以中心滲透邊沿,而不是以邊沿框范中心。建立非均衡機制,一可以加快各類地區各自的發展,比如說讓文化中心地區和沿海地區追趕世界水平的步子更快些更大些;二可以促進行業內的兼并重組,以強扶弱;三可以有利于地區間的合作兼并。最終是要達到中華民族出版業的整體振興。
      五、大和小
  也就是大家都在談論的“造大船”與“開小船”的問題。在這對關系中,要抓主要的方面,或者說一段時期的主要方面。就中國目前的實際而言,要搞出版的產業化,顯然是需要有幾個產業的大船的。大的,代表國家的實力和水平,是富有戰略意義的出版企業。我們目前缺少大船。出版產業化,更需要有大船。有大船,才能真正壯大產業力量。但也并不是只有大船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運行。有大船,才能遠航,而俗話也說船小好調頭。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外,出版業,既有大船,更多的則是中小出版社。以日本為例,現有出版社4400余家,年平均出版新書50000余種。和我們的數字對比,我國有出版社560家,出版新書100000種。可見日本的中小出版社是很多的,中小出版社也有自己的活動天地,也可以有出頭露面的時候。我們要造大船,要注意在造大船中的五個原則,一是概念原則,大船的概念是多重的,既是出版聯合集團,也可以是實力強大的非聯合的出版機構,經濟實力既是和世界同業相比,也是和國內其他產業相比;二是類型原則,要組建不同類型的大船;三是行為原則,造大船應該是市場行為主體在出版經濟體系建立中的一種自覺行為,而不是政府的拉郎配。一位大學校長曾經對我說,要建設真正的綜合性大學,最好是有某一所有實力的大學自身生成。這句話對于我們搞出版大船,也有參考意義。這就是最好是有實力的出版社自身壯大為大船,而不是由政府拼裝成玩具大船。四是船長原則,就是這個大船要有好的船長,大船對于船長的要求是更高的,不像我們現在有的小船長,陌生于經濟運行的規則,而只是憑借政策的保護和行業的優勢在盲目運作,他必須懂得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兩個規律,能夠看清政治航向,又懂得現代經濟運行,是現代企業家。五是品牌原則,造大船要以有實力有影響的企業為龍頭為品牌來集合資本,大船的最終的目的是要出版書,是要以物的形式來獲得好的效益,要以眾多的好書來樹起自己的品牌。在出版業大與小的問題上,同樣要抓大放小,重視大的,搞好大的,不忽視小的,放活小的。最終是要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來指導“抓大放小”的實踐操作。
      六、多和少
  這也是出版界長期存在的一對矛盾。多,可以說是投入多,少,可以說是產出少,這是投入產出的矛盾。多與少的另一種解釋,是“多而全”與“少而精”,這兩者曾經是出版界兩種不同的出版觀。這兩種多與少,最終都集中體現在出版業的物質形態即出版物上。這些年又重新給多和少的關系問題,賦予了另外一種內涵,但還是落腳在出版物上。這就是宏觀上的壓縮品種,多出好書。這是從壓縮品種優化結構的戰略性舉措而來的一對矛盾。一些年來我們曾注意出版物以至整個出版事業量的發展,或者說,量的發展過快,或者準確點說是外延的發展快于內涵的發展。所以要從宏觀上調控。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一個根本目的,是要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在這方面不嫌其多。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就是要多出精品。”壓縮品種,是要少,多出精品,是求多。這里就是辯證法。要注意少中有多,多中有少,從宏觀上調控,其中一方面是要適當壓縮出版物品種,求得質上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兩個加大,即要加大優秀作品在出版物總量上的品種比重,要加大一般圖書在全部圖書中的經濟比重。這樣,多與少的問題,在質量觀和效益觀的結合上統一起來了。
      七、新與舊
  新與舊的關系,有兩重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老增長點和新增長點的關系;第二種含義,就是傳統出版業和新出版業的關系。這兩種含義,往往是交叉的。要讓出版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就出版行業來說,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關鍵,不是向別的行業滲透,而是全面技術改造,增強全行業的科技含量。我們出版是個知識產業,科技含量卻不是最高的,這與知識產業的要求不相合。要在新的增長點上下功夫。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種新與舊,即舊的傳統出版業,和新的媒體形式的出版業。舊的傳統出版業,是指以機器印刷業為生產力形式的圖書復制,新媒體出版業則是指以電腦光盤為依托的出版產業。這將是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如同一百年前中國近代出版業出現一樣,一個新的媒體時代將由此而來。新聞出版業應當在傳統的圖書出版業的基礎上,高度注重科技開發,積極適應以至引導這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和世界保持同步。縱觀新聞出版的發展史,實際也就是科技的發展史。知識經濟的第一支柱就是高新技術的發展,搶占制高點,才能夠把握科技。有如下兩點是十分重要的,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的管理和人才都面臨著新的媒體時代的兩個挑戰。一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在高新技術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二是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我們這一行里,編輯人員和管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尤其是科技素質還不是太高,懂得高新技術的人才太少,一下子引進不了,也不可能引進太多的人才,人才開發和職業培訓,是重要的途徑。
      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這是一對老關系,也是很難解決的老問題,所以仍然是世紀之交的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上面我們所說的一些關系,最后都可能落腳到這個關系上,在這里找到它的折射點。對于經濟效益的理解,并不是如業內人士狹隘地理解的只是一種經濟數字,要特別注重三點:一、經濟效益的內涵是管理。經濟效益既是指向社會提供具有使用價值的圖書產品和有效服務,更是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要以最小的勞動消耗,獲取最大經濟報酬。我們在講經濟效益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對于出版業來說,要樹立經濟效益是一種管理的觀念。二、經濟效益更是宏觀效益。就出版業規劃而言,講經濟效益并不是絕對要求每一件產品的微觀經濟效益,而是追求一種相對的宏觀效益,是一種豐歉互補的經濟效益。三、出版業經濟效益是兩種生產的產物。圖書產品是一種精神產品,誠如一位領導同志指出的,精神產品必須講三句話,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原則,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遵守精神文化生產自身的規律。這是我們的一種共識。這也就是說,出版業同時是兩種生產,既是精神生產,也是物質生產,它要按照兩種生產的規律來運作,在新的世紀,按照經濟規律這一條,不是弱了,而是更明顯了。把握了這樣三點,才能真正把握兩個效益的辯證統一。
  十五大提出了十二字方針:“加強管理,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這十二個字具有豐富的內涵,既是對幾年來出版工作重點的一種深層揭示,也指明了今后出版的一種世紀性的定位和努力方向。要在十二個字上下功夫。這十二個字涵蓋了上述的幾對關系。如何處理這八大關系?江澤民同志指出:“出版也要抓重點。”抓重點是一種辯證思維,也是一種工作方法。在這樣一些關系中也要貫徹抓重點的思路。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產業思想庫,對于產業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新關系進行透視,正確把握產業運行。中國應當在新世紀的世界出版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有這樣的一種定位,通過處理好這樣一些關系實現我們的定位目標,爭取對于新世紀有較大的貢獻,把中國帶入世界出版強國的行列,應該是我們的世紀承諾。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钅右加容
  
  
  
中國圖書商報京⑤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王建輝19981998王建輝 湖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作者:中國圖書商報京⑤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王建輝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5:47

[新一篇] 幾部經典文本的修改與當代文學的版本問題

[舊一篇] 出版學理論研究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