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國建筑的價值及其保護利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92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63(2003)12-0102-06
      一、民國建筑是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將近2500年的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富有個性特征的三大文化: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從物質層面上來講,南京歷史上的三大文化各有千秋:六朝文化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稱奇,明文化主要以環繞在南京城周圍的城墻(包括明孝陵)擅雄,民國文化則主要以集中在城內的各類建筑物(包括中山陵)而享有盛名。這三大文化的遺存,如果以新街口為中心的話,實際上恰好形成了一個同心圓布局。在這里,我想著重就南京的民國建筑文化作一探討。
    在中國近代史上,南京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風云際會,華蓋云集,都城內各類建筑星羅棋布,這些建筑在為人類提供活動舞臺的同時,又因人類的活動而充滿生機和活力。時至今日,半個多世紀前活躍在民國舞臺上的風云人物,大多已如過眼云煙,隨風而逝;而當年的建筑,歷經時代的變遷和人世的興廢,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存下來。在今天的南京城內,這些保存至今的民國建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城市的軀體,是城市的靈魂,是有形的資產,是無形的財富,更是社會發展的標志。
    南京民國建筑是中國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建筑史上處于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產生(1912~1919)、轉型(1919~1927)、鼎盛(1927~1937)、停滯(1937~1945)和恢復(1945~1949)五期,經歷了由模仿(或稱作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或稱作融會創新)的發展軌跡。
    南京民國建筑現存狀況,據房產部門最新統計,目前全市保存下來的民國建筑占地面積有900多萬平方米。另據筆者近年來的實地調查并參考有關資料記載,南京現存民國建筑有1000余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國建筑有200多處,無論是從現存面積上來講,還是從數量上來講,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南京民國建筑粗分的話,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業建筑三大類。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八大類:一是政治、軍事機關;二是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機構;三是市政、交通、電信部門;四是工商、金融、服務、娛樂、休憩場所;五是駐華使領館;六是監獄;七是官邸、別墅、民居;八是陵墓以及紀念性建筑(詳見《南京民國建筑》一書)。由此可見,從種類上來講,南京的民國建筑門類齊全,應有盡有;從品味上來講,絕大多數都是屬于國家工程,代表了當時的最高設計和建筑施工水平。
    南京的民國建筑無論從現存面積上、數量上,還是從種類上、品味上來講,在全國同時期建筑中都是無與倫比的,林林總總的民國建筑構成了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
      二、南京民國建筑的歷史價值
    南京民國建筑作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歷史價值不僅體現在它本身是一部無言的歷史,是歷史的見證物,更重要的是還體現在它的資治、教化功能上。
    1.南京的民國建筑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座“心橋”。俗話說,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是時代的縮影。南京城內的一座座民國建筑,就像一部部無言的書,有形的畫,凝固的音樂,哲理的詩,無時無刻都在向人們訴說流逝的歷史。盡管民國年間的風云人物相繼作古,但他們的后代或居住在大陸,或寄居在臺灣,或僑居在歐美,他們都有強烈的懷舊情結,都有葉落歸根的愿望。而南京作為昔日民國的首都,是他們的祖輩、父輩甚至是他們自身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對于他們具有非同尋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梁思成先生曾經就北京城的保護指出:“(北京)對于人民有一種特殊的精神影響,最能觸發人們對民族對人類的自信心。”南京又何嘗不具備這種“精神影響”呢!同濟大學建筑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先生也指出:“人是一種有環境需求的動物。它需要環境里有自己的歷史,有記憶,有過去的痕跡。”南京的民國建筑是民國歷史的物質載體,也是啟發民族意識、喚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幟,對于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說,一座座民國建筑不僅能夠勾起他們對往事的回憶,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回歸祖國的信念,激發他們的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熱情。以一首《鄉愁》名聞海峽兩岸的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解放前曾經在南京生活了將近10年,并曾就讀于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20世紀90年代,他在闊別大陸40多年后重返故土,感慨良多:“玄武湖、紫金山都變了,但(金陵)大學原來的校舍我還能認得出來。”臺灣作家白先勇先生(白崇禧之子)90年代也曾到南京,追尋童年的記憶,當他來到美齡宮,回想起半個世紀前隨母親參加宋美齡的禮拜會時,對照眼前的物是人非,不禁發出了“寂寞宮花落”的感嘆。
    2002年4月5日《揚子晚報》以“臺高官難舍‘中國情結’——卸任后熱衷投身兩岸經貿”為題,報導了臺灣許多高級官員如前“行政院院長”蕭萬長、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前“經濟部部長”楊世緘等人在摘掉烏紗帽后,在推動兩岸經貿往來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從上述實例中,我們不難看到,南京的民國建筑對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吸引海外華人投資,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2.民國建筑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南京的民國建筑中,有相當數量的建筑是對下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形象、直觀而又生動的教材。能夠激發下一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和工作,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以文教類建筑為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等文教機構是民國時期培養高等人才的搖籃,當年全國各地才子云集,從這些高等學府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等。例如江澤民總書記就曾在金陵大學求學,吳健雄博士曾經在中央大學度過美好的時光,吳貽芳博士更是金女大培養出來的精英。同時,這些高等學府又是民國時期歷次學生運動的策源地或中心。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到1931年的一二·九運動,再到解放前夕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在這些高等學府中求學的莘莘學子們憂國憂民,勇敢地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同反動勢力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為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今天,當我們領著我們的后代徜徉在這些美麗的校園中時,向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比單純的課堂或書本說教更具有說服力。
    再以革命史跡梅園新村、八路軍駐京辦事處為例,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尤其是建于30年代的中共代表團辦公原址——梅園新村17號、30號、35號,自1946年5月3日至1947年3月7日,以周恩來、董必武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由重慶前來南京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駐京辦事處就設在這里。其中17號是中共代表團的對外辦事機構駐所,周恩來常在這里舉行記者招待會;30號樓下是周恩來、鄧穎超辦公和住宿的地方,樓上是機要室;35號樓下是董必武和廖承志的辦公室和臥室,樓上是錢瑛和李維漢的辦公室和臥室。正是有了國共談判這一段歷史,有了偉人留下的足跡,使梅園新村成為世人景仰和向往的地方。如今這里已經建成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
      三、南京民國建筑的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
    南京的民國建筑作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的建筑風格上。據我們所知,南京民國建筑的風格主要有六種:
    1.中國傳統民族形式的建筑。中國傳統民族形式的建筑多為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大多數是單層,少數是雙層,宮殿、廟宇多為重檐歇山頂,民居多為人字頂。民國時期,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襲著舊有的功能布局、技術體系和風格風貌,保持著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傳統品格和鄉土特色。南京傳統民族形式的建筑中,除了數量眾多的民居外,以棲霞寺最具代表性。此外,類似的典型建筑還有煦園(總統府西花園)、瞻園(中統局)、江南貢院(南京市政府)、曾公祠(蒙藏委員會)、張侯府(立法院)、鼓樓(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武廟(考試院)、朝天宮(首都高等法院)等。
    2.西方折衷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是19世紀20年代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筑任意模仿歷史上各類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講究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勻稱,注重純形式的美。這類建筑在清末南京開埠后比較流行,如1870年建立的石鼓路天主教堂采用的是法國羅曼式教堂形制;1888年建立的匯文書院鐘樓采用的是美國殖民期建筑風格;1909年建立的江蘇諮議局大樓采用的是法國文藝復興建筑式樣,等等。民國建立后,這類建筑逐漸淡出。南京下關的揚子飯店建于1912~1914年,就地取材,用南京的明城墻磚砌造成法國的建筑式樣,是民國年間西方折衷主義建筑的實例之一。和記洋行英國總監辦公樓建于1915年,是西方折衷主義風格建筑的又一實例。
    3.西方古典式建筑(又稱西方古典主義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主要是指17世紀后期從法國興起的古典主義建筑。其特點是以古典柱式為構圖的基礎,突出軸線,注重比例,強調對稱,講究主從關系。這種風格的建筑多被應用在宮廷建筑、紀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古典主義建筑以法國為中心,首先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后來又影響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大約在20世紀初,這種風格的建筑出現在南京的校園里。建于1922~1924年之間的國立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由外國人帕斯卡爾設計,采用的是標準的羅馬愛奧尼亞柱式構圖,并采用仿石材構造的水刷石粉面,整個建筑造型十分嚴謹,比例勻稱,細部裝飾精美,是南京地區最為地道的西方古典式建筑。建于1930~1931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由英國公和洋行設計,采用的也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建筑式風格,正門門廳上部立有四根愛奧尼亞式列柱,在眾多的校園建筑中獨具特色,成為國立中央大學標志性建筑之一。此外,建于1922年的國立東南大學體育館、建于1924~1927年的國立東南大學科學館、建于1929年的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館、建于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銀行南京分行均采用了西方古典柱式構圖,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實例,顯得堅實雄偉,華貴典雅。
    4.中國傳統宮殿式的近代建筑。這種風格的建筑是中、西方的建筑師力圖將中國傳統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現代建造技術結合起來而作出的一種嘗試,19世紀后期在南京開始出現。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計劃》中明確強調首都南京的建筑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當盡量采用”。由于這類“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筑既符合現代建筑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現中國傳統建筑的外貌,順應了時代潮流的要求,所以在20~30年代的南京,這種風格的建筑成為一股時尚。這種風格的建筑較早出現在教會學校中。如1917~1926年之間建造的金陵大學禮拜堂、北大樓、西大樓、東大樓,以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學生宿舍。1922~1934年之間建造的金陵女子大學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以及四幢學生宿舍,等等。教會學校中之所以要采用這種建筑造型,意在利用中國固有的建筑形式,表達教會尊重中國文化的姿態,以使中國的學生在傳統建筑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與同一時期由中國人獨辦的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改稱中央大學)的建筑一律采用西方古典式風格形成鮮明而又強烈的對比。此后,這種風格的建筑擴大到大型紀念性建筑、行政性建筑等各類建筑中。如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1928年建造的鐵道部大樓(1945年后改為行政院)、1929年建造的勵志社、1931年建造的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1931年建造的小紅山主席官邸、1931~1933年建造的譚延kǎi@①墓、1931~1936年建造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筑群、1933年建造的交通部大樓、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經樓、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1947年建造的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1936~1948年建造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其中以中山陵享有盛名。今天,它已成為南京的標志性建筑。
    5.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又稱現代化民族形式建筑)。20世紀30年代,中國一些有見識的建筑師看到中國傳統建筑形式與西方現代建筑技術、現代建筑功能相結合的矛盾,同時考慮到宮殿式建筑造價昂貴,費時費工,以及建筑格局呆板,于是提出了創新的主張,反對繁瑣的復古主義形式,反對大屋頂,探索將中西方建筑有機地融合起來,創造出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傳統特色的新民族形式。這類建筑一般采用現代建筑的平面組合體型構圖,大多采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或采用現代屋架的兩坡屋頂,造型簡潔對稱,在檐口、墻面、門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內施以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并輔以適當的傳統建筑圖案。這類建筑兼顧西方現代建筑技術、現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時又帶有中國民族風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和諧統一。30年代南京對這類形式建筑的探索當時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代表性的建筑有1930~1933年建造的中央體育場建筑群、1930~1934年建造的紫金山天文臺、1931~1933年建造的中央醫院、1932~1933年建造的中山陵音樂臺、1932~1933年建造的外交部大樓、1935年建造的國民大會堂和國立美術陳列館、1936年建造的中國國貨銀行等。其中以外交部大樓最為典型。
    6.西方現代派建筑(又稱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歐洲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的變化,西方現代派建筑應運而生。這種風格的建筑強調建筑式樣與時俱進,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的建筑式樣的束縛,積極采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創造出反映時代特征的新建筑風格。由于這一風格的建筑實用、經濟而又美觀,便于新材料、新結構的應用,所以一經產生,迅速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20世紀30年代這種思潮影響到中國的建筑師。他們緊跟時代的脈搏,在南京等地也設計建造了這一風格的建筑。如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飯店、1932~1933年建造的國民政府最高法院、1933年建造的福昌飯店、1933~1934年建造的行政院、1933~1935年建造的地質礦產陳列館、1935~1936年建造的新都大戲院、1935~1936年建造的國際聯歡社等。抗戰勝利后,這一風格成為新興建筑中最常采用的建筑風格。如1946年建造的北極閣宋子文公館、1946年建造的美國大使館、1946~1947年建造的美軍顧問團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總局、1948年建造的馥記大廈、1948年建造的延暉館等。在這些現代派建筑中,以首都飯店別具一格。
      四、南京民國建筑的保護和利用
    南京民國建筑作為體現南京文化個性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正確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對于凸顯南京文化特色,推進南京城市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建議如下:
    1.建立民國建筑專家評估委員會。南京作為昔日國民政府的首都,遺留下來大量的民國建筑。在今天的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對于這些民國建筑究竟是留是拆,眾說紛紜。不加區別地保留或不分青紅皂白地拆除都不是科學的態度。那么,那些民國建筑該保留,又有那些民國建筑該拆除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專家評估委員會。
    我認為,這一專家評估委員會應當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構成人員應當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無庸置疑,建筑學家是其中的一方面人選。但建筑并非是建筑學家的專利,建筑學家們對于建筑往往更多的是關注它的建筑工藝、建筑技術,因此,歷史學家應該是這個評估體系中的另一方面重要人選。歷史學家常常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建筑,從而使建筑復活,充滿人文精神和生命氣息。藝術方面的專家也是這個委員會中不可或缺的人選。此外,相關部門如城建、規劃、文物部門也可以派人參加。由此可見,只有組織多學科、多部門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才能深度發掘民國建筑的內涵,才能對于具體的民國建筑作出公正、合理的評估,從而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使真正代表南京文化特征的的民國建筑(包括單體的和成片的)得到妥善的保護。
    2.制訂專門法規,設立專項保護基金。據我們了解,在目前281處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325處區(縣)級文保單位中,大部分是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文物古跡,民國建筑被列入文保單位的相對數量較少,至今僅有9處(即總統府、行政院、外交部、交通部、考試院、小紅山主席官邸、國民黨黨史史料委員會、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最高法院)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也只有70余處。這與南京民國建筑在全國所處的地位是不相等稱的。所以,盡快制訂專門法規,對于未能列入文物包保護單位的民國建筑實行登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同時,設立南京民國建筑保護基金,對民國建筑進行針對性的保護。
    3.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保護體系。一是建立多層次的保護體系,即點、線、面相結合。2001年南京市規劃局編印的《南京城市規劃》一書中,將梅園新村、總統府、中山東路民國建筑群、頤和路民國公館區作為未來南京的十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的四片。我認為,梅園新村、總統府屬于點,中山東路民國建筑群屬于線,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屬于“面”,三者屬于不同的層次,籠統地稱作“歷史文化保護區”,似乎缺乏針對性,未必有利于這些民國建筑的保護。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保護體系,即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建國50多年來,我國對于文物古跡的保護始終停留在政府撥款的層面上,成效是顯著的,但政府的負担過重,常有顧不過來之感。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有必要解放思想,對于一些民國建筑實施吸納民間資本進行保護的策略。在國外,早已有這一方面的成功實踐。例如,位于德國波恩萊茵河畔的貝多芬故居是16世紀的建筑,1889年建成博物館。據說當年要拆除這所房子的時候,12個熱心的波恩市民湊錢買下了它。他們還成立了“貝多芬故居協會”,直到今天仍然由這個組織管理。該協會收藏了160多件大大小小的珍品。如今對外開放,門票是8馬克(學生減半)。在國內,民間資本已經介入到旅游景點的開發利用,如近年來全國各地興起的旅游景點經營權、開發權的轉讓。山東曲阜三孔遺址、江西井岡山、湖南鳳凰城、安徽黃山市屯溪老街、安徽和縣霸王祠等等,都已經轉讓給民間資本經營。在大多數旅游景點中都包含著大量的文物古跡,我們在出讓這些景點的經營權和開發權的同時,需要加強對民間資本的正確引導,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意識。
    4.加強民國建筑研究人才的培養。在目前從事南京民國建筑的研究人員中,有的專家學者注重的是南京民國建筑的建筑價值,如劉先覺等人主編的《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南京》;有的專家學者注重的是其藝術價值,如張燕主編的《南京民國建筑藝術》。很少有學者將建筑、歷史、藝術三方面的價值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筆者與楊新華主編的《南京民國建筑》一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由此可見,南京民國建筑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對于民國建筑的價值不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就不可能保護好南京的民國建筑,也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南京的民國建筑。因此加強民國建筑研究方面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5.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和利用。在當今時代,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全球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我國加入WTO,文化產業必將成為我國21世紀的黃金產業。而在目前,在對民國建筑妥善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利用,或者說將民國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進行開發利用則是一個新的課題。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民國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妥善的保護為利用奠定了基礎,而合理的利用又為有效地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在國內,上海“新天地”廣場的成功開發對于我們南京民國建筑的保護利用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該廣場系港商出資建設,中心建筑是“中共一大”遺址,四周是居民的石庫門老房子,再外一圈是由石庫門改造成的休閑場所,外圍是大片綠地。港商高價購買了土地使用權,但大部分土地都是用于公益性質的,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是蝕本買賣。然而,經過港商的合理開發,不僅老建筑得到了妥善的保護,而且也帶動了廣場周圍的房地產全部升值,成為上海最好的地段之一。在民國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方面,天津也走在了我們前面。據2002年11月13日《金陵晚報》B3版報導:“昨日,來寧促銷旅游的天津市向南京推出一個意想不到的旅游產品——天津近代建筑,讓民國建筑之鄉的南京旅游界感受頗深。……與南京類似的是,在近代史上也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天津卻留有占地1556公頃的‘九國租界’,上千幢風格各異的大小別墅形成了‘萬國建筑博物館’,其中,還有不少為近代名人舊居,成為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
    我們認為,南京民國建筑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如果不加以積極的利用,也就失去了保護的現實意義。就南京民國建筑而言,應發揮其群體優勢,進行有步驟地、適度地開發利用。
    今天的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南京軍區和江蘇省軍區所在地,有相當一部分民國建筑還不適宜開發利用。如蔣介石官邸憩廬位于南京軍區大院內、頤和路公館區大多數為省市領導和軍區領導的住宅,等等。對于這些民國建筑,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以保護為主的原則,暫時維持現狀。
    而對于另一部分民國建筑而言,可以考慮串連起來,進行適度的開發利用,包括旅游開發和房地產開發等。
    總之,南京的民國建筑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是南京文化的精華之一。正確地認識、合理地保護、適度地利用南京的民國建筑,對于凸顯南京文化特色,增強南京的城市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南京社會科學蘭州102~107J7造型藝術馮春龍/盧海20042004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三大富有特色的文化: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其中民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民國建筑。本文首先扼要闡述了民國建筑是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次從資治、教化功能方面對于民國建筑的歷史價值進行了探討;接著又從建筑風格方面對于民國建筑的科技和藝術價值進行了詳細地論述;最后本文指出了對于民國建筑的具體保護措施和利用方法。南京/民國建筑/價值/保護利用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資助項目(SA02-047)方輝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市 250100
    
    
      Yang Yulin
  (Fine Arts Dep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3,China)The pop arts that occurred 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onsumptive society,form great threat against the profound culture.This comes into being when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and when consump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ves.Artists express their humanistic concern for the present life by the artistic measures as diverting,copying,satirizing and imitating,etc.馮春龍 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南京 210008
    盧海鳴 南京出版社副編審 南京 21000 作者:南京社會科學蘭州102~107J7造型藝術馮春龍/盧海20042004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三大富有特色的文化: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其中民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民國建筑。本文首先扼要闡述了民國建筑是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次從資治、教化功能方面對于民國建筑的歷史價值進行了探討;接著又從建筑風格方面對于民國建筑的科技和藝術價值進行了詳細地論述;最后本文指出了對于民國建筑的具體保護措施和利用方法。南京/民國建筑/價值/保護利用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資助項目(SA02-047)方輝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市 250100
    
    
    

網載 2013-09-10 21:56:08

[新一篇] 南中國經濟區在中國經濟區中的地位與作用

[舊一篇] 南水北調刻不容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