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道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前言
    在以計算機、通訊和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當代高科技的推動下,全球性的信息網迅猛發展,以其令人驚嘆的巨大威力,叩開了經濟全球化的大門。信息網絡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并引起了人類生產方式與管理方式的革命。信息網絡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出現多極化發展格局,這與當前的經濟全球化一樣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其發展道路是曲折的。因為目前國際形勢仍然動蕩不安,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突出起來,甚至釀成流血沖突和局部戰爭。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更加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21世紀是中國繼續和平崛起的世紀。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管理科學要實現提高水平、走向世界的目標,就既要注意全球化,又要實現本土化。國外許多管理學大師提出的管理理論都是由實踐中總結而來,顯然中國的管理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理論和方法,結合中國的國情進行探索。我們提倡中國的管理科學家在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把握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重點的同時,能夠深入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我國企業的管理實踐進行案例研究,總結出中國自己的管理理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為世界管理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只有這樣,中國管理科學研究的水平才會得到世界的承認,中國的管理學的科學家也才能得到世界管理科學界的關注和認可。
        簡短的回顧
      1、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
    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博大而精深,據筆者個人的理解,似可歸納為兩大類型,即儒家管理思想與兵家管理思想。前者著重于國家及社會的管理,其精髓可歸納為“重在治國,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知人善任”;而后者則著重于管理的戰略與戰術,其精髓可歸納為“深謀遠慮,雄才大略,隨機應變,速戰速決”。這兩類思想在其發展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由于儒家思想是我國文化傳統的主流,故其管理思想比較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而兵家戰略與戰術中所體現的管理思想也為我國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其中一些高度智慧的論述早已深入人心。從本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三位偉大人物的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們對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引申和運用。
    對待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我們應當采取“古為今用”的方針。一是要對其進行認真的研究與分析,有些問題還應進行認真的考證;二是要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不要拔得過高,更不應牽強附會,須知古人因受其歷史條件限制,不可能為今天的管理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三是要聯系實際進行思考,將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原則與當前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四是要將批判繼承與創新發展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防止食古不化,要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雖然我國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哲學、文學與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有過輝煌的時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長期與外部世界缺乏聯系,如清朝在建立全國政權之后,厲行閉關鎖國政策,以及建國初期學習蘇聯和文化大革命都使中國喪失了吸收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后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包括管理理論與方法)的機遇。鴉片戰爭之后雖然有了向西方學習的機會,但由于長期的外侮內患,并沒有對西方進行過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管理科學方面,由于種種原因,長期受到忽視和輕視,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將學習西方管理科學和培養管理人員的任務提上日程。
      2、中國管理科學發展的三個里程碑
    管理是生產力中的軟件,只有通過管理才能將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這三個要素合理地組織起來,加速生產力的發展。管理科學是研究管理中客觀規律的科學,在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在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和技術改造的進程中,它都起著重要作用。我國管理科學的大發展應該屬于改革開放以后的事。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大大增強,先后出現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這些都是我國管理科學理論得以發展的沃土。在此期間,我國眾多管理學家吸收和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結合我國企業管理的實踐,使我國管理科學理論和實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總結來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管理科學發展歷史上具有三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其一,1978年錢學森等人在《文匯報》上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開辟了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道路;其二,1986年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的召開,促進了管理科學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結合;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的成立。成立的當年,管理科學部支持管理科學研究的經費就達2000萬元,其后經費支持額逐年增加。2003年支持管理科學研究的經費達6000萬元,其中受理面上項目申請1934頁,資助282項,共計3433萬元。資助重點項目4項,應急研究項目4項,杰出青年6人,創新群體一家。同時,中央及地方的軟科學研究經費支持力度也大幅度增加,達到2000萬元人民幣。管理科學部的成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管理科學的全面發展。
        中國管理科學面臨的挑戰
    21世紀我國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完成此目標,我國目前必須應對眾多挑戰:①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②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③提高國家競爭力,參與全球競爭。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實力競爭的關鍵是人才實力的競爭,人才實力的競爭集中體現在人才創新能力的競爭上。經濟只能保證中國的今天,科技可以保障我們的明天,教育才能保障我們的后天;④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的理想,那么積極應對這四個挑戰則是我國在21世紀初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因為理想決定使命,使命決定戰略,戰略決定結構。在這個關鍵時期,中國管理學界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了不辱使命,中國管理科學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發展戰略,然后據此調整中國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
      1、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戰略
    中國管理科學的戰略目標為: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提高水平是中國管理科學走向世界所必需的發展過程,而走向世界則是中國管理科學發展戰略的長期目標。經過20多年的發展,應該說我國管理科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少數學科方向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管理科學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有相當的距離,需要我國眾多的企業家和管理科學家以及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不斷地提高水平,縮小差距。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學習國際先進管理科學理論的同時,我們提倡中國的管理科學家能夠深入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我國企業的管理實踐進行案例研究,總結出中國自己的管理理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為世界管理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國當前仍然屬于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渡時期,沒有歷史的或國際的經驗可借鑒,一切只能依靠我們自己在學習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我國管理實踐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并把經驗系統化和抽象成理論知識以進一步指導我們的管理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提高管理水平,并走向世界。“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越是世界的東西”的觀點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要衡量中國管理科學是否達到了這個戰略目標,我們必須制定若干測度指標。在這里我提出四個主要的指標如下:①提高對中國高層決策支持的實效;②創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理論及方法;③在主要管理科學領域中的學術研究成果達到國際水平;④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中發表文章的數量及担任編委的人數顯著增加。
      2、現代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
    關于現代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我曾提出了“三個基礎、三個層次和三個領域”的戰略構想。
    (1)三個基礎。就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的興起從泰勒(Taylor F.W)算起,發展到現在有一百多年了,這其中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運籌學實際上是從數學發展起來的,研究在一定的目標和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怎樣優化資源的配置。經濟學對管理科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要用經濟標準來衡量管理的效果,因此有一門“管理經濟學”。行為科學是研究人們的行為的,管理離不開行為的因素。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通常在一個問題中同時存在,舉一個交通問題的例子,從A點到B點,怎么走最近?從數學來說,有一套最短路徑算法可以把最短路徑算出來。但經濟學家會說,最短路徑不見得是經濟效果最好的路徑,因為最短路徑的路面情況可能不好,有堵車、老要剎車、很費油。堵車的話,地理距離最短的路徑耗費的時間可能反而更多。經濟學家提出,應該對所有駕駛員提供路況信息,通過廣播或CPS,讓大家都知道路況,平等自由地選擇路徑,最后達到一種廣義成本上的均衡狀態,任何人都不能從個人路徑的單方面改變中獲益。但是,行為科學家又爭論,即使所有的駕駛員獲得完全對稱的信息,各人的經驗和偏好不同,擇路行為還是不可預測。有的駕駛員憑經驗知道哪個地方的堵車是暫時的,哪個地方的堵車可能要延續兩三個小時,你告訴他現在路況怎么樣,最好選擇哪條路,但他就是不這樣選擇,他的偏好心理在起作用。這就說明,真正要解決一個問題,需要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三者相互結合起來。
    管理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經驗管理,就是憑人的經驗;第二個是科學管理,就是運用數量的方法和計算機等工具輔助管理;第三個階段是文化管理,就是利用人們共同的價值觀來管理,21世紀的管理將進一步向文化管理邁進。文化管理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的,比如音像、儀式、楷模等,慶功會、總結會、勞動模范、優秀工作者,都是為了樹立外在文化形象;另一種是內在的文化,是共同的價值觀,樹立共同的價值觀就是要用統一的價值觀來引導人們的行為。舉一個質量管理的例子,在經驗管理階段,管理者老是在工人身后轉來轉去,出了質量問題就罚款、批評;到了科學管理階段,就搞TQC(全面質量控制)、TQM(全面質量管理)、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循環。但是在我國推廣這些方法已有不少時間了,產品質量還是有問題。現在講文化管理,就是要在職工中樹立這樣一種價值觀,認識到出了質量事故是見不得人、要受大家譴責的事情,這樣的話人們就會把重視質量視為一種文化,自覺提高質量意識。這樣一種價值觀的樹立是要通過管理者的倡導和身體力行才能做到的。
    (2)三個層次。管理有三個層次,即基礎管理、職能管理和戰略管理。基礎管理是指管理的一些基礎工作;職能管理是把管理的基礎和某些職能結合起來,比如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等,既要用到管理的理論,又要結合具體的職能;最高層次的管理是戰略管理,除了要把基礎和職能管理綜合起來外,還要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
    (3)三個領域。管理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領域,第一個是公共政策與宏觀管理,國內有些人把公共政策研究稱為科學研究;第二個是工商企業和非盈利性機構管理,簡稱工商管理,是微觀的,非盈利性機構包括學校、醫院等等;第三個就是管理理論與方法,屬基礎科學。
      3、公共政策研究(軟科學研究)
    軟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社會、經濟、技術系統,包括其組織、計劃、控制、指導、協調、交流等各方面的問題,其主要目的是為各種類型及各個層次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里主要強調了軟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方法的綜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決策支持作用。這三點應當說已得到國內許多軟科學工作者的認同。
    溯本清源,軟科學這一術語借自計算機科學中軟件的概念,如果將一般的科學看成是“硬”科學的話,那么“軟”科學就相當于科學中的軟件。即通過軟科學可以對各種科學進行組織協調,使其能為達到預定的目標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為了解決我國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就需要對氣象學、水文學、水工學、經濟學、行為科學(研究移民問題)等科學進行組織協調。又如為了研制出殺滅某一種害蟲的農藥,就需要對化學、化學工程學、生物學、毒理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科學進行組織協調。由此可見,軟科學不僅在支持決策上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促進科學的發展和實用化方面也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我認為軟科學基本屬于系統科學范疇,但由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規模巨大、結構復雜、耦合度高、透明度低、動態而且開放、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等等),故表現出三個主要特點: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方法的綜合性、以及研究成果對決策的支持作用。
    軟科學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它能為各個層次及各種類型的決策提供支持,因此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程中,當務之急是加強軟科學的應用,我認為應在以下四個方面創造條件,讓軟科學走向市場,充分發揮其作用。首先是要提高各級決策者對軟科學的認識,為軟科學培育市場需求;其次是要提高軟科學研究成果的質量,為軟科學創造良好聲譽;再次是要發展咨詢產業,為軟科學提供應用橋梁。最后是要培養人才,為軟科學積累發展后勁。
    管理科學與軟科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接合部,理應成為推進科學融合的突破口。管理是生產力中的軟件。只有通過管理才能將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這三個要素合理地組織起來,加速生產力的發展。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中的客觀規律,數學、經濟學及行為科學是它的三個重要基礎。而軟科學是宏觀層次上的管理科學,主要是為各級各類的決策提供支持。因此努力發展管理科學及軟科學不僅是推進科學發展及融合的需要,也是推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在我國實現科學的融合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估計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從現在起就應努力為此創造條件。建議可先安排一批有關的基礎研究課題,例如復雜性研究等,同時應適當增加對管理科學及軟科學研究的投入。還可以通過舉辦研討會、學習班等形式,增強自然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的相互了解。
    實現科學的融合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任務,其中有許多問題還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深入探討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我之所以不斷提出這一問題,正是希望能引起更多有識之士的重視,并為實現這一宏大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4、公共政策與宏觀管理研究對政府政策的支持作用
    宏觀管理在我國主要是指政府機構對國家及地方事務的管理,大體上對應于國外的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我國通常所說的政策研究則大體上對應于國外的公共政策(Publiu Policy)研究。宏觀管理與政策的服務對象是政府官員,其研究方法主要是系統分析與綜合集成,其成果應用途徑主要是被采納到政府的決策及政策中。國外在管理科學進入政府的管理之后,產生了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這一學科,其范圍要廣于我國學術界所說的行政管理。而管理科學與政治學的結合又產生了政策科學,主要是用管理科學的方法來改善政策制定的體制和過程。我國由于歷史上“約定俗成”的原因,通常將宏觀管理與政策研究列入軟科學的范圍。在國內外對軟科學的定義都尚未能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筆者曾提出了一種說法,即“軟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社會、經濟、技術系統,包括其組織、計劃、控制、指揮、協調、交流等各方面的問題,其主要目的是為各種類型及各個層次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里主要強調了軟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方法的綜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決策支持作用。軟科學研究應當針對決策者所關心的問題,從探討理論基礎、評介國外經驗、完善總體設計、分析實施難點等方面來為決策者提供支持。為此,應當選擇以下一些我國改革與發展中的重點、難點與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宏觀管理與政策領域的發展重點。
        探索的方向
    由于管理科學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學科,直到幾年前才被作為獨立的學科門類來對待,再加上管理科學本身又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的特點,以及我國的經濟發展在世界上仍然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的水平,故我國的管理科學在復雜科學、虛擬經濟、風險投資、網絡與管理變革和知識管理等若干領域存在大量的值得探索的方向,下面我們就前三個探索方向進行簡要的描述。
      1、復雜科學
    復雜科學是研究復雜性與復雜系統的科學,是系統科學發展的新階段,被一些科學家稱為“21世紀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復雜系統,例如植物、動物、人體、生命、生態(生物鏈)、企業、市場(股票市場)、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系統,還可以包括物理、化學(例如擇形催化)、天文、氣象等方面的系統。其所用的工具包括數學、計算機模擬、形式邏輯、后現代主義分析、語義學、符號學等等。研究深度不限于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而是更著重于揭示客觀事物構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歷程,并力圖盡可能準確地推測其未來的發展。例如為什么一個受精卵能演化成具有腦、眼、口、鼻、肝、肺等器官的人體?為什么處于大致相同環境的企業各有成敗?等等。
    關于復雜科學的研究一般認為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從當前的研究來看,英美等國做了比較多的工作,我國也做了一些工作。在美國復雜科學的研究已形成了五個學派,如下表1所示。
    表1 復雜科學五個學派比較
┌─────┬───────────────┬──────────┬─────┬───────┐│學派名稱  │             代表人物         │  理論工具          │復雜性所在│主要研究方向  │├─────┼───────────────┼──────────┼─────┼───────┤│          │Forrester,Meadows,Senge等以 │                    │          │              ││系統動力學│                              │常微分方程          │系統中    │組織理論,特別││          │MIT為基地的學者               │                    │          │是學習型組織  │├─────┼───────────────┼──────────┼─────┼───────┤│          │Cowen,Kauffman,Holland,    │                    │          │              ││適應性系統│Arthur,Casti等以SFI為基地的  │偏微分方程          │系統中    │經濟、生物、認││          │學者                          │                    │          │知等系統      │├─────┼───────────────┼──────────┼─────┼───────┤│  混沌    │一些分散的小組                │非線性常微分方程    │系統中    │物力、經濟系統│├─────┼───────────────┼──────────┼─────┼───────┤│          │Warfield,Vickers,Piece,    │西方邏輯形式,包括  │          │              ││結構基礎  │                              │集合論、關系論、圖論│人腦中    │管理理論、特別││          │Polanyi,Piaget等             │、點陣論、布爾方法、│          │是交互式管理  ││          │                              │分拆代數等          │          │              │├─────┼───────────────┼──────────┼─────┼───────┤│          │                              │學科交叉及(或)后現│不明顯地  │              ││   曖昧   │一些獨立的研究學者            │                    │          │社會、科學、語││          │                              │代主義方法          │承認      │言等系統      │└─────┴───────────────┴──────────┴─────┴───────┘   Robert D.Retherford is Coordinator and Senior Fellow,Population and Health Studies,East-West Center;Minja Kim Choe is Senior Fellow,Population and Health Studies,East-West Center;Chen Jiajian is Senior Fellow,Population and Health Studies,East-West Center;Li Xiru is Director,Section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Population Division,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Cui Hongyan is Deputy Director,Section of Population Census,Population Division,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成思危,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作者:管理評論京3~8C3管理科學成思危20042004“三農”問題一直橫亙在我們心中,拂之而不能去。用社會學視野觀察之,是想讓具有鄉土情結的人“傾聽它的聲響”。本期論壇主要討論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如何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尊重和依靠農民跳出歷史周期律、“組合競選”誰與之爭峰以及影響農民職業流動的因素。陸學藝教授認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打破“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體制格局。郭書田研究員認為,突破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必須在十四個方面予以改革;石山老先生認為,應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尊重和依靠農民跳出歷史周期律;辛秋水研究員認為,在村民自治中創造的“組合競選制”模式具有科學規范、公平合理、簡便易行等優點,值得推廣;同春芬博士則在全面評述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中國農民職業流動的制度因素、社會因素和人力資本因素。本研究問卷是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陳崇林同志執行的。陳崇林同志還對數據進行了初步計算和分析。

            

網載 2013-09-10 21:57:3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