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皆資源  ——歷史課程資源開發例談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課程植根于生活,課程資源也存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如何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課題。結合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筆者談談個人的一些做法。
  一、讓教科書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陣地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依據,提倡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并不意味著可以將教科書束之高閣,相反,教科書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可開發利用程度很高。
  案例1:毛澤東的詩以其高亢的韻律、磅礴的氣勢征服了無數中國人,其中的每一首似乎都濃縮了中國革命的一段歷程。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這些詩歌對學生進行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課前讓學生去了解這首七言律詩的時代背景,學生了解到: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該詩寫于1935年9月。當月在甘肅通渭的軍隊干部會議上,毛澤東向干部和戰士們朗誦了此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指戰員的斗志,他們排除萬難,終于在1955年10月21日勝利到達目的地——陜北吳起鎮,紅一方面軍率先取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同學們研究了這些后,不僅增進了對歷史的理解,同時還受到了深刻的革命樂觀主義教育。
  二、讓學生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主力軍
  重視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儲備,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讓他們的經驗再現,為實施新課程創造條件。
  案例2:在教授《中法戰爭》一課時,教材講到了中法戰爭這樣的結果:中國軍隊通過鎮南關大捷、臨洮之捷,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但李鴻章卻乘勝求和,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結果使中國得到不敗而敗的結局。學到這里,對李鴻章出賣戰果學生群情激憤。此時我因勢利導,布置學生在課后查閱中法戰爭的相關史料,思考假設李鴻章換成了抵抗派,繼續堅持抗戰,結果會怎樣?并給學生開列一些參考書目,教他們查閱網上資料的方法,建議學生可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解決,并做好準備,在下一節歷史課上交流學習成果。
  學生的熱情很高,幾乎人人動手,翻史書、查網絡,搜集相關史料,認真分析比較,歸納整理。下節課上,以研討會、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氣氛十分熱烈,許多學生引經據典陳述自己的觀點。同學問還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后逐漸形成兩種觀點:一是從中法兩國當時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的比較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大沽之戰中國軍隊曾暫時取勝,英法聯軍增兵再戰等史實出發,分析得出,如繼續戰爭中國最終會丟失戰果,可能會簽訂更屈辱的和約;另一種觀點則從當時法國國內內閣已經垮臺,主和派占上風,且普法戰爭后法國在歐洲的地位、法德矛盾等方面入手分析,認為繼續抗戰可以進一步打敗法軍,迫使其簽訂平等的條約,甚至可以要求它給予戰爭賠償。我為學生們認真執著的精神所感動。兩種觀點,都有相當充分的說理,在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判斷中,是非對錯的結論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同學們參與了這一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經受了鍛煉。
  三、讓網絡作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載體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為此,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同時也要積極參與網絡資源的建設,運用網絡技術貢獻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成果,使之成為網絡資源的一部分,與廣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還要鼓勵學生學會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
  案例3:在學習《新航路開辟》這課時,我搜集了許多有關新航路的照片,整理編輯了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一百多篇文字資料,剪輯了二十幾段與新航路有關的動畫、錄像等視頻資料,然后按照課文的知識體系,組成《新航路開辟》資料庫,上傳到K12的資源服務系統中。這些資料中有些是課文內容配有多媒體的圖文聲像,更多的是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供資料。資源庫中的每條信息都以超鏈接的形式存在,這樣學生可以任意點擊查看,同時又可利用關鍵字搜索功能聚焦一點。學生根據協作學習過程中知識掌握的需要,直接從K12資源庫中查詢所需的信息。如,有的小組研究“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學生直接鍵入關鍵詞“原因”,便可搜索到有關的圖片、文字、視頻素材,對學生的學習大有幫助。
  四、讓家庭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平臺
  教師根據課程目標的需要,組織學生圍繞一定問題,在家庭范圍內通過觀察、調查、操作、實驗等活動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造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問題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也可以是教師設置一定情境引導學生發現的,當然還可以由教師直接提供。學生探究的結果可以通過書面形式記錄下來,由教師指導學生整理修改,并就探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或發現的新問題進行集中解答。最后教師再將活動的過程與總結匯編入學校課程資源庫,對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案例4:我發現很多學生家庭有集郵的習慣,就布置了《郵票收藏——透視歷史的縮影》的課程資源開發活動,讓大家回家收集整理資料,展開活動,然后在課堂上交流成果。這次活動讓師生大開眼界,他們了解到:自1840年第一張郵票問世后,集郵活動便隨之出現;一百多年來,集郵已發展成為一項全民性的收藏活動,出現了世界性、地區性的集郵組織和集郵展覽,僅我國目前就有一千八百多萬集郵者,遍布社會各階層;小小郵票,寸幅千里,包羅萬象,如同一部百科全書;郵票有很多種類,如普通郵票、紀念郵票、特種郵票、航空郵票、欠資郵票、“軍人”貼用郵票等;集郵的方式有傳統集郵、專題集郵,時下流行極限集郵……這樣的研究活動使課堂知識與大量的現實知識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進行這種活動時,教師要顧及到學生家庭的實際條件以及學生本人的能力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探究問題的答案,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統一。
  五、讓鄉土文化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有益補充
  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歷史教育的新天地,開展鄉土歷史教學將是對現行國家歷史課程的有益補充。鄉土資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也有條件收集,只是需要歷史教師對資料進行整合開發,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去發現感悟生養我們的這塊土地,品悟厚重的歷史內涵,發揮歷史課人文教育的價值。
  案例5:常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觀極其豐富,組織學生開展“常州歷史文化游方案招標設計”的研究性課題。學生3~5人為一組,有的到市圖書館收集介紹歷史名勝古跡的資料,有的去市旅游局調查常州一日游的路線方案,有些學生甚至利用節假日親自到各名勝古跡進行實地考察。其中一組學生在對常州運河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敏銳地觀察到本市歷史文物保護還不是很全面,以至使城市歷史文化氛圍受到影響。他們親自到一些保護得好的城市,了解保護現狀,走訪了不少專家學者,查閱了地方志,搜集許多資料,還拍攝大量照片,在此基礎寫成了《從運河看歷史文物的保護問題》一文,在相關報刊發表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這種活動使鄉土課程資源成為學生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素材,喚醒了學生開發利用鄉土課程資源的熱情,強化了學生保護家鄉的意識。
基礎教育課程京28~2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許中華20072007
許中華,江蘇省常州外國語學校。
作者:基礎教育課程京28~2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許中華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58:38

[新一篇] 生命力何在,問題何在  ——APEC十年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用自己的語言研究中印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