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背景下人的發展與培養  ——中國教育學會第20次學術年會綜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07)11-0011-04
  在黨的十七大圓滿閉幕之際,為在教育領域深入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配合教育部當前的中心工作,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推進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探討基礎教育的發展與培養模式的變革問題,中國教育學會于2007年10月27-28日在山東省泰安市召開了“中國教育學會第20次全國學術年會”。
  本次年會的主題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與學、人的發展與培養模式”,多位專家學者就此問題進行了大會主題發言,同時,為了更深入地交流思想、互通有無,會議還專門設立了4個分論壇進行專題研討,研討主題分別為“思想觀念”、“課堂教學”、“學校管理”和“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結合”。此次年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廣大教育工作者踴躍參與,形成了一線教師、政府官員與專家學者對話、溝通的良好態勢,與會人員在很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本次會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溝通和交流。
  一 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素質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于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離不開教育,離不開人的培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優先發展教育的觀念,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本次年會恰在黨的十七大圓滿閉幕之際召開,為教育工作者及時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溝通思考自身使命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中國教育學會顧明遠會長指出,剛剛閉幕的十七大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教育問題千頭萬緒,說到底是人的發展問題。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正處于轉折點,素質教育并沒有完全實現,如何推進教育從數量發展向質量提高轉變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問題。素質教育主要是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尊重人潛能的差異,正確理解因材施教,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王定華副司長指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是自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加快建設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一個鼓勵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和貢獻。
  素質教育并不是新問題,1985年發表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有關教育改革的文件,文件明確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體現了我們國家長久以來對于素質教育的一貫重視。進入21世紀以來,新的時代賦予了素質教育何種使命、新時期實施素質教育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是與會專家、教師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葉瀾教授指出,黨和國家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視是具有一貫性的,變的只是不同時期的工作抓手和重心。素質教育最早強調的是全體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然后把重心放在評價改革、考試改革上;接下來加入了信息技術現代化;后來課程改革成為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隨之而來對人的描述上增加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要求;近來強調兩個方面,一個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另一方面是全民體育,即強調身體健康。只有正確理解“變”與“不變”,才能把握素質教育的時代內涵。上海中學唐盛昌校長指出,素質教育的推進對于我國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創設了學生素養全面發展的良好空間,在當前背景下,素質教育需要加強對有創新潛能的學生進行培養,這與構建創新型國家的任務也是相匹配的。
  二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正確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是有效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形成最基本的共識,那么素質教育的內涵就不是多樣化意義的五花八門,而是泛化意義的五花八門。而且,素質教育最終是落腳到人的培養的,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些都是素質教育認識上的重要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目前基礎教育在學生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還有缺失。可以說,大會關于素質教育思想內涵的探討緊扣主題——素質教育背景下人的發展和培養模式的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談到,當前我們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那么創新型人才包括哪些呢?中國教育學會談松華常務副會長指出,創新人才并非僅限于科學領域,共包括4種類型:具有全局駕馭能力的戰略性人才;在科學領域有突破、攻堅能力的科學家;具有科學家和企業家雙重素質的高層管理人才;各種發明創造能手。這4種人才在我國是最緊缺的,覆蓋在各個領域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著力點是以人為本,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讓學生得到最為自由和充分的發展。影響人才培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復雜的、長期的過程。
  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具體包括哪些層面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查有梁教授認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審美立美素質。要通過“強調和諧、追求有效、重視激發、要求行動”的十六字方針來實現素質教育。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石中英教授認為素質包括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和審美素質,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陶冶和社會性培養。素質教育的全民性和終身性取得了與會者的共識。
  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梁威研究員從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角度提出了素質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問題,差異教育包括4個策略:基于發展性評價關注差異,基于認知科學關注差異,基于現代化教育培養模式關注差異,關注實踐性的差異研究,以此來共同解決教育中的共性問題。石中英教授指出,差異教育主要應體現在認知水平上,價值不能有差異,而查教授認為,價值也可以有差異,落實到每個人身上是不同的。
  葉瀾教授談到素質教育的時代內涵時強調,第一,素質教育是當代中國基礎教育的宗旨性追求,目的是實現民族素質的提高,而不是某種單一模式的尋找;第二,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必須把握當代人類社會及我國社會發展對人的發展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抽象地討論“什么是人的素質”等問題上;第三,素質教育的對立面是教育的“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對于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葉教授指出,教育中的“以人為本”與一般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不同,即我們要培養有主動發展意識和能力的人。
  在怎樣實施創新教育方面,石中英教授指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整個民族的創新素質,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整個教育系統提出的歷史性任務,是指導整個教育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價值原則和目標追求。山東省教育廳張志勇副廳長指出,創新教育就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創新是人的生命發展的本質,創新教育是喚醒人的生命活力的教育,活動建構是學生創新發展的基本方式,應該為學生發展創設適宜的生態環境。唐盛昌校長指出,素質教育為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改革探索打開了一扇窗,條件成熟的學校、地區應該在這方面成為先行者,在“面”與“點”的結合上取得探索性的經驗。
  三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改革最終的落腳點
  素質教育改革是否成功,最終的落腳點就在于是否真正改變了課堂教學。張志勇副廳長指出,我國的教育從整體上還沒有走出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窠臼,課堂教學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學習途徑窄化。
  生本教育實踐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面對很多沒有學習動機的孩子,在九年前就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分論壇討論會上,郭教授向與會者展示了生本教育的實踐片斷,同時指出,素質教育的提出至少在兩個方面使教育回歸正確軌道,一是它的本體性,即使得教育回歸到學生發展這一本體,二是它的生命性,使教育回歸到提升生命、尊重生命、依靠生命的機制上來。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堅決地從以師為本的教育轉向以生為本的教育,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作為當前解決教育問題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策略。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原所長文喆研究員指出,教學的本質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是教學的前提,又是教學的結果,從整體上看,成長中的學習者是從“他主”向“自主”的轉化過程。文喆研究員提出了在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應該關注怎樣充分發揮班級授課制、怎樣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怎樣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怎樣充分發揮網絡環境的優勢等問題,同時認為,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真正、真實發生學習互動是忽視的,這和一些學者在新基礎教育運動中的反思是一致的。
  華東師范大學楊小微教授結合大會主題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教學觀念的演變以及在當代的重建,我們或重教輕學,或重學輕教,這種觀念的搖擺主要在于把教學過程當作要素,而非把教學互動整體作為關系單位。課堂教學是師生共有的人生經歷,對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意義,要發揮各個學科間共通的育人價值,從知識價值提升到個體生命整體的主動健康成長價值,要把以互動生成為特征的教學日常化。
  有很多中小學教師參與了此次年會,關于課堂教學的討論也非常熱烈。大家對于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在低年級如何開展生本教育的問題,生本教育、主體教育、新基礎教育等的概念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些討論反映了中小學實踐工作者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
  四 學校變革實踐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性的改進與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步下移,學校在教育現代化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學校作為政府決策和課堂教學的中觀層面,其在素質教育的推行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葉瀾教授指出,學校需要主動探索實現素質教育的途徑。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其最根本力量是在學校里面,學校改革的核心是日常教育教學實踐和學校管理,日常實踐是學校改革的舞臺,千千萬萬校長和老師是改革的主體。可以說,學校變革實踐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北京小學在素質教育的改革實踐中取得了實效,吳國通校長在介紹學校改革經驗中指出,北京小學非常重視人才模式變革下的學校管理,其工作的突破點就是以教師的自我發展促進教育管理的變革。管理的基礎是自我管理,管理的實質在于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如何創造有利于教師自我管理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校長的天職就是為教師發展搭臺鋪路,為學生發展奠基指路。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小學作為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實驗學校迄今已有8年,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自主—合作”為核心內涵的校本管理理念。何學鋒校長指出學校管理變革的核心是管理理念及其價值取向的變化,要更多地關注老師和學生的體驗,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何校長同時強調的是,學校里的很多工作都基于校長帶著團隊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努力,在學校實踐變革中并不存在內、外環境自然充分的情況。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校長怎樣充分發揮自己的領導力也是學校管理分論壇討論的重要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褚宏啟教授重點闡述了校長領導力的提升問題。他從領導和管理的區別入手,分析了我國目前校長的4種類型,結合學校工作的核心——課堂教學,提出校長應該做教學領導者,褚教授認為,一切教育改革最終必須落實到課堂上,否則實際意義不大。校長應當“跳出來”做領導者,“扎下去”做教育者,總的來說,校長應該做內涵發展型校長。制度建設對于學校發展非常重要,要建立能給教師和學生更多自主權的制度。
  總之,學校作為改革的主體和策源地,在改革過程中更應該主動發揮首創精神,主動改變自身面貌,沿著健康的道路向前發展。其工作思路應該從等政策、靠領導向主動實踐、主動創新發展,從被動執行者發展為創造型執行者。在現有條件下,我們需要一個積極的期待的過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改變自身來創造有利于創新、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的文化、機制、制度、氛圍,通過自身的有為來促進教育的創造性,促進教育的發展,最終促進人的發展。
  五 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三結合是現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才成長規律的內在要求。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各有優勢和特點,應該優勢互補,三位一體,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優勢創新人才。
  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譚虎研究員指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首要的、共同的責任,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其各自的功能和特點,家校合作不是教育改革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需要有力的黨政行為,需要剛性的制度安排,需要可行的操作體系,需要有效的管理模式,需要正確的推進策略和創新的工作思路、方法。學校教育要堅守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家庭教育要充分認清自身地位和作用,社會教育應該提供優良的社會環境和必要的社會條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學校對于家庭教育具有指導作用。
  山東省泰安市教育局桑新華局長提出,當前的狀況是學校教育錯位、家庭教育不到位、社會教育無序無作為,他們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泰安市的做法。中央教科所學校教育研究部李繼星副研究員指出,中小學民主管理委員會是由教職工、學生家長、社會(社區)人事、學生等方面的代表為主組成的,對學校事務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咨詢的學校最高一級自治性組織。如何建立民主管理機制是當前社區、家庭力量參與學校管理實踐的主要問題。唐盛昌校長指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門、社會與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力量,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當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有意識、有責任地在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上給以必要的認可并開展實質性探索時,建立創新性國家才會有牢固的根基。
  關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結合討論非常熱烈,主要集中在以下問題上:
  第一,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究竟哪個更重要,結論是這個很多人爭論的問題實際上并不重要,三者應該各司其職;
  第二,學校應該承担家庭教育指導責任,應加強師范院校給師范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知識的培養;
  第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引起了很大關注,我們要重視留守家庭兒童家長的教育,要普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識,可以利用現代技術解決空間距離造成的問題,要通過寄宿制學校讓學生感受到集體活動的溫暖;
  第四,學校、家庭、社會都存在德育失效的問題,應倡導德育方法、內容、方式等的更新;
  第五,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之間的整合有待于政府的統籌,以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學校作為辦學主體,應該努力爭取家庭、社會教育的資源。
  [收稿日期]2007-11-02
中國教育學刊京11~14,18G3中小學教育張爽20082008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年會/素質教育
張爽,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博士生。(北京 100875)
作者:中國教育學刊京11~14,18G3中小學教育張爽20082008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年會/素質教育

網載 2013-09-10 21:59:09

[新一篇] 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舊一篇] 紅河家族敘事與鄉村現實主義  ——評長篇小說《生生長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