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教的語文老師要把握什么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誰也不會懷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習”這句話的正確性,誰都明白這兩句話中的“教”具有不同的內涵,前者是指教書,教知識,后者是指教方法。細想起來,無論是“教書”還是“教方法”,總存在能教不能教,會教不會教的問題。只知知識灌輸,不講學習方法,不算會教;沒有教學技巧,只有機械“運動”,不算會教;不講課堂教學效益,只是無為的消耗,不算會教。如果說會教是屬于方法策略層面的話,那么能教就屬于功底層面了。想會教,首先必須能教。只有能教,才有可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才有可能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能教的老師,必然有把握以下關鍵因素的能力?
  一、準確把握認知起點,提供認知背景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需經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幾個階段。中學生的認知,已不再從零開始,他們已經有了不少的認知經驗,這些認知經驗以不同的圖式儲存在大腦中,是為認知的“前結構”。當新的事物作為某種圖式出現時,就可能激活原有的圖式,于是新舊知識便建立聯系,在同化和順應中形成新的圖式。這一原理告訴我們,有效的學習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新的學習應建立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對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估計過高或過低都有可能讓教學效益降低,二是在新的知識學習過程中應有一定的背景資料支撐,因為在沒有背景下的知識聯系,學生的直接經驗決定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依據進行學習,不是學習的結論出錯,就是認知出現偏差,也就談不上教學的高效益。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在赤道上,一位小學老師努力地給兒童說明“雪”的形態,但不管他怎么說,兒童也不能明白。
  老師說:雪是冷的東西。兒童就猜測:雪是像冰淇淋一樣。
  老師說:雪是粗粗的東西。兒童就猜測:雪是像沙子一樣。
  老師始終不能告訴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試的時候,出了“雪”的題目,結果有幾個兒童這樣回答:“雪是淡黃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另有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一位老師用投影片出示了《藤野先生》中的一段文字: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后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們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生。他們向新生介紹這位先生說他穿衣服不講究,有時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略有改動)
  在學生閱讀了這段文字以后,老師問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這位叫藤野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一學生略作思考站起來回答:我覺得他是一個高深莫測的人。
  另一學生迫不及待發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看他有點像黑社會的老大。
  頓時,課堂的氣氛異常活躍,很多同學表示贊同……
  教師壓根兒不會想到被魯迅先生尊敬備至的藤野先生會被學生理解為“黑社會的老大”。詫異之余,教師問學生: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呢?
  學生說:我是從“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等方面看出來的。
  一個故事,一個案例,最終的結果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赤道邊上從未見過雪的孩子,在他們的認知結構中沒有雪的概念,老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也沒有很好地建立知識聯系的背景,不管老師的講解如何精彩生動,結果令人啼笑皆非。把備受魯迅先生尊敬的藤野先生看作是“黑社會的老大”,是因為在學生的認知圖式中,壞人出場的背景總是灰色的,一般都帶著眼鏡,還留著胡子。如果教師在讓學生認識藤野先生時告訴學生,這是魯迅先生在日本仙臺學醫時遇到的給予魯迅先生莫大的幫助的,不帶民族偏見的良師益友的相關背景的話,課堂上就不會有把藤野先生當作是“黑社會的老大”的尷尬,由此可見把握學生認知起點,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背景支持對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
  二、準確把握文本內涵,引領學生思維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話的含義十分深刻,它告訴我們,語文教學絕對不能拘泥于課本,要依據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因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換一個角度理解,語文教學要絕對地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因為用不好語文教材這個例子,就很難做到“舉一隅以三隅反”,很難實現由點到面的“擴張”。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一篇《熱愛生命》的課文,文章敘述了一個人在求生的條件超過生存極限的情況下,憑著求生的本能,憑著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憑著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依戀,憑著對母親眷戀的精神支撐,戰勝了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戰勝了饑餓與傷痛,戰勝了金錢的誘惑,戰勝了兇惡的野狼,戰勝了自我,最后保住了自己生命的故事。作者通過這一震撼人心的故事的描繪,旨在引起人們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產生一種珍愛生命的情緒體驗,從而讓讀者明白熱愛生命的道理。一位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有頗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整堂課的教學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是整體感知,第二板塊是微型采訪,第三板塊是拓展延伸。教者的匠心體現之一在于整體感知切入的精巧。教者的導語是:“毛澤東曾在青年時期有豪言:‘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布置的學習任務是:“讀文章,以‘與____斗,____’的形式說說主人公所面臨的困境,及其感受。”這樣的任務要求,能訓練學生語文學習的兩種基本能力,一種閱讀文本之后的信息篩選處理能力,一種語言概括表達能力,這兩種能力,都與學生的敏捷思維能力緊密相連。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是語文學習的要旨之一。教者的匠心體現之二在于微型采訪形式的新穎。在學生第一板塊感知課文,了解了主人公的品格以后,教者設計了“在如此艱難的困境生存下來的人可以稱之為鐵漢,假如這位鐵漢現在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最想采訪他哪些問題?”這一教學環節,同時要求學生以合作學習為形式,圍繞明確的話題設計采訪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模仿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欄目進行現場表演。新穎的形式能給予學生以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學習氛圍的營造,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值得稱道的是在新穎形式背后的教者的意圖,就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來談面對初三比較艱苦的學習生活,面對升學的壓力所應該有的正確態度和實際的行動,讓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在新穎的形式中不著痕跡地得到落實。教者的匠心之三在于拓展延伸的兩點精彩。教者的問題是“文中鐵漢以斗爭的形式詮釋對生命的熱愛。你還能說出其他熱愛生命的形式嗎? (根據搜集的故事或生活感受來談)”這是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積累素材發展發散思維能力的精彩;教者展示的是邰麗華在2004年春節晚會上展現生命之美的視頻資料和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對邰麗華的頒獎詞,這是啟迪學生對生命之美和對生命意義思考和震撼學生心靈的精彩。三個板塊立足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突現了學生的主體,實現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程的理念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非常遺憾的是,教者未能對文本有通透的理解。教者對主人公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保存自己生命的理解只是源于人對生命渴望的本能上,沒有將對生命的追求上升到對母親的愛,對親人的愛,對家鄉的愛,對自然的愛,對生活的愛的精神層面。因而在課堂教學的微型訪談過程中,當一位學生在回答同學提問時答“我的求生是因為在南加利福尼亞有燦爛的陽光、橘樹和花叢中的家園及其家中的母親”時,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來實現自己的教學預設——結合初三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進行教學提升,讓學生懂得,初三的學習生活是苦的,但最苦也不會達到像文中主人公那樣所遭遇的經歷那樣苦,不會達到要命的地步,面對人生中的那一點苦,應該想到那溫馨的陽光、繽紛的花園和慈祥的母親,只有熱愛生活,才能享受生活,想要享受生活,只有珍愛生命。教者的遺憾與其對文本解讀不通透有關,因為解讀不通透,也就影響了教學的效益。
  三、準確把握教學用語,點燃智慧火花
  語文教學的藝術,從一定程度上說是語言的藝術,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所決定的。優美的課堂教學語言,不僅給學生以享受,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啟迪學生的智慧。詩人說,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人,不會成為真正的詩人。依此推理,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語文教師,肯定難成為一個真正的語文教師。一個只有冒煙而沒有燃燒的語文課堂教學,絕對不會有語文教學的高效益。
  何謂“冒煙”?何謂“燃燒”?比如,教學曾傳華的《苦瓜》,一位教師這樣導入: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叫《苦瓜》,先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然后說一說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平靜中學生開始讀課文);一位教師這樣導入:在趙忠祥主持的《人與自然》節目中有這樣兩句話:自然因為色彩而美麗,世界因為生命而精彩。如果說色彩是自然美麗的外表的話,那么生命就是世界精彩的本質。我們欣賞自然,觀賞社會,不僅要看到它們的外表,更要看到它們的本質,然而,自然也會有“撒謊”的時候,人類也有受蒙蔽后的悔過,不是嗎?請看《苦瓜》(老師范讀課文,事先還配了音樂,范讀后學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再如教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一位同學聲情并茂地朗讀了課文,一位老師很平靜地說:“還不錯,你讀得不錯,很有表情,也很流暢。”另一位老師這樣說:“很好,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讀出了亂石穿空的雄奇,也讀出了人生如夢的悲涼!我們為你的精彩誦讀而喝彩!”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兩個案例,也許是“冒煙”和“燃燒”最好的注解。我們可以把前者叫冒煙,把后者叫燃燒。冒煙是不冷不熱,不痛不癢,青煙繚繞,霧靄籠罩課堂;燃燒則是充滿熱情,火光熊熊,痛快熱烈,火焰映紅天空。冒煙讓人窒息,燃燒引發熱情,在充滿情趣的課堂,就能讓語文學習充滿生命的活力。
  影響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的因素很多,但對學生的認識,對教材的理解,以及作為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應該是許多因素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因素。想做一個“會教”的老師,首先得做一個具有“能教”基本功的老師, “能教”教師的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對上述三個方面有較強的把握能力。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46~47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岳亞軍20072007
岳亞軍,中學語文教師,現居江蘇常州。
作者: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46~47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岳亞軍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59:26

[新一篇] 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舊一篇] 范鴻仙對辛亥及二次革命的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