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608(2007)12-0020-04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一思想也很快被人們廣泛接受,深得人心,現在幾乎人人都在談論以人為本。但在談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會不會導致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是什么關系?為了正確地回答這一問題,就要對二者及其關系作具體的分析,以便在此基礎上確立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并運用于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
  在哲學的意義上,人的世界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以人為本,人本身就是人的世界的根本和主體。以人為本作為一個價值命題,是說人的價值具有本位性,即在人的生活世界,相對于物來說,人的價值應該是最高的。從社會歷史觀角度來看,以人為本思想的歷史觀依據就是:人是歷史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承担者,歷史是由人創造的。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從最普遍、最一般的意義上,指明了人與人的世界即人與社會的內在同一性以及人與自身的內在同一性。以人為本思想體現了這種同一性:在人的生活世界,人的價值應該高于物的價值,這是人與人的世界(社會)及其歷史的同一性。同時,以人為本還意味著人本身就是人格的主體,人具有人的資格、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和人的尊嚴,這是人與人自身的內在同一性。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科學發展觀明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價值取向,在強調人的市場主體地位和個性的同時,又針對市場經濟的“物化”現象造成人的畸形和片面發展的現實,提出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也體現了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是對“以經濟為本”、“以物為本”的超越,它的提出和貫徹有利于促進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中的“人”的具體含義是什么?有這樣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這里的“人”指人民,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另一種觀點認為應把“人”理解為個體、群體和類的統一。第三種觀點認為應把“人”理解為具體的、現實的個人。我本人傾向于第三種觀點,理由是:第一,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個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指出,未來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這可說是把以人為本的“人”理解為具體的、現實的個人的文本依據。第二,強調個人并不意味著抹殺群體和類。一方面孤立的個人不能存在,更談不上發展,另一方面“個人”中有群體和類,這是個人內涵中的題中應有之義,放大的個人就是群體、類,就是社會。第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成果要最終落實到具體的個人的進步和全面發展上,社會文明的成果要惠及每一個人。第四,對于群體、類和國家,我們過去強調的太多,并用“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標識,而往往忽略了個人的價值和作用。現在強調以人為本既是對“以物為本”的超越,也是對極端的“群體本位”和抽象的“類本位”的糾偏。
  將以人為本的“人”定位于具體的、現實的個人,會不會導致“以我為本”或個人主義,會不會導致“天下大亂”呢?這里的關鍵仍在于怎樣正確理解個人及其與社會的關系。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勞動創造了人。個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才能從事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所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個人的一切活動和生存都不可能,更談不上發展。因此,以人為本的“個人”并不是孤立的“我”,“以個人為本”根本不同于極端的“以我為本”和個人主義。若將二者等同就是對以人為本實質的誤讀。個人與社會一方面具有統一性,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是社會的人;但是,另一方面,當個人與社會相對而言時,它們又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個人要求社會滿足自身的需要,社會要求每個人為社會作出貢獻。個人對社會的要求和社會對個人的要求,都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提不提“以人為本”它們都是存在的。馬克思強調社會、群體、集體的價值,但從不泯滅個體的價值,更沒有用集體、群體和社會的價值去否定個體的價值,因為社會畢竟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馬克思恩格斯無數次地強調過個體的價值,在《共產黨宣言》這部綱領性文獻中,在展望未來理想社會時,他們強調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首先是為了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勞動者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既堅持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也是對個人價值和作用的尊重和滿足。它導致的結果絕不會是“天下大亂”,而必然是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則真會導致“天下大亂”[1]。
  社會發展必然要求以人為本,因為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但另一方面,要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賦予以人為本新的內涵,使它在傳統人本主義的意義上發生轉變:從抽象的類本位到具體的個體本位的轉變,從生存意識到發展意識的轉變,從“絕對主體意識到‘有限主體’意識的轉變”[2],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切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
  走出還是走入人類中心主義是近年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一些生態主義、環境主義論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是導致全球性環境資源問題的根本原因,只有走出人類中心主義,才能有效地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但也有不少論者仍堅持人類中心主義。他們認為,環境資源問題不是人類中心主義帶來的,而恰恰是沒有貫徹真正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結果。這里討論的基礎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人類中心主義。關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含義,雖然說法不一,但都普遍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主張一切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尺度,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為人的利益服務[3]。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是宇宙的中心”這個事實判斷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而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太陽系又是銀河系的一小部分,銀河系又是總星系的一小部分,因此人類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宇宙的中心。就世間萬物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言,它們都是平等的,既無高低貴賤之分,也無中心外圍之別。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或主宰,這只能是神學的說法,因為它必須以造物主的存在為前提。我們應走出“人是宇宙的中心”這個誤區。“一切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尺度,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為人的利益服務”。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從價值論的角度來說,這個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是成立的,因為人類及地球上的所有物種生存和進化的重要條件就是以“我”為中心,要求外圍之物為中心之“我”的利益服務,這也是所有生命體的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必然以“我”為中心,使自然服從和服務于自身的需要。人的活動只有以人為中心,從人的利益出發,才能體現出活動的主體性和合目的性,才能促進人的世界(社會)的發展。否則憑主觀想象站在他物立場上,只能是一種將自然物擬人化或將人擬物化的說法,只能是“代自然言或代動物言”,只能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論。
  但是對價值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也要作具體分析,現在普遍流行“絕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相對人類中心主義”之說。“絕對人類中心主義”是對近代以來形成的以人類為絕對中心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模式和傳統的概括,它包括三層含義:(1)人類利益超自然化。人是萬物之長,人的利益至高無上。(2)人類價值唯一化。自然物只有對人類有益才有價值。(3)自然存在對象化。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因為人而存在的對象。絕對人類中心主義把自然看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庫”和人類的“垃圾場”,只看到人作用于自然的單向度而忽視自然作用于人的反向度,造成人對自然的過度破壞,引起全球性的環境資源問題。為了人類的生存和長遠利益,我們一定要走出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相對人類中心主義”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它的前提仍堅持人是人—自然關系的中心,人的價值先于或優于自然的價值,但強調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時有效地保護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自然也是基于人的生存價值和根本利益,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無疑,我們要走進這樣的人類中心主義。
  走出絕對人類中心主義,走進相對人類中心主義,就要反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論。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論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普遍認為它有三個主要流派:一是動物解放—權利論。以澳大利亞哲學家辛格和美國哲學家湯姆·雷根為代表,主張把對動物的關心和愛護視為人生活意義的一部分,使人與動物實現倫理學意義上的平等,即把動物當做道德對象來看待,用道德來約束我們對待動物的行為;主張廢除“動物工廠”,提倡素食主義,釋放拘禁于實驗室和動物園的動物。二是以美國哲學家保羅. W. 泰勒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義。他們認為,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一個成員,所有生物都擁有同等的固有價值,都應當受到同等的道德關懷,人類并非天生就優于其他生物。三是以美國哲學家利奧波德構建的大地倫理學和挪威哲學家奈斯構建的深層生態學為代表的生態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認為,必須從道德上關心無生命的生態系統、自然過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賦予它們直接的道德地位[4]。
  非人類中心主義是在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名義下提出來的,雖有可借鑒之處,但其基本立論點卻是荒謬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可能不對自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當然要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為根本出發點。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應放棄對自然物的改造,放棄對自然過程的干預,其實質就是要人放棄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放棄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事實上,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5] 人的權利和價值是最高的,所謂自然價值也是由人賦予的,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產生的,獨立于人、與人無關的自然的內在價值是難以理解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但不要過度破壞自然,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否則會使生態系統退化,影響人的生存根本。環境問題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本身引起的,而是認識上的偏頗造成的。把人看做自然的絕對主宰、為了人的利益完全忽視自然存在的絕對人類中心主義及其實踐才是環境問題的禍根。
  人類與自然相依而存,但二者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一方面人類要生存,就必然消費自然、改造自然;但另一方面要保持原有的生存環境,人類就不能消費自然、改造自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改造自然,就會因為生存資料的危機而無法生存;而如果盲目地改造自然,又必然會對環境造成過度破壞,這同樣也會危害人類生存。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都是人類的生存危機。這就是人類生存面臨著的一個“悖論”。解決這種矛盾總的原則應該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但是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類的非基本需要即過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6]。現代語境下的相對人類中心主義仍堅持把人的生存價值作為評價人的行為的終極尺度,但強調既不能無限制地改造和掠奪自然,把人看做自然的絕對主宰者,也不能完全否定人類消費自然、改造自然、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必要性,而應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三
  現代語境下的“以人為本”與相對人類中心主義的確立,是人類本位價值和中心意識產生以來的又一次自我確證,是人類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它們不僅僅是解決現實問題的產物,而且是人類長期認識、實踐及社會生活的觀念結晶,是人類活動新的邏輯起點。它們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將隨著人類活動的深入展開而不斷豐富并發揮作用。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作為人與人關系的社會問題還是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環境資源等問題,都非因這種人本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而引起,而是因為未能正確理解從而未能真正體現其精神實質。例如社會問題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尚未形成人類的整體利益及其共識,只顧個人和集團的利益,從而引發種種矛盾和沖突;又如環境資源問題的出現,是因為人們未能確立合理的生存態度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危及自身的生存發展。可見,應對當前及今后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決不應拋棄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而是要對其作出適時、合理的闡釋,確立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并運用于分析和解決問題[7]。因此,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有相通之處,它們都強調“人”在世界中的主體性和價值優先權利。以人為本的“本”即是根本、本位之意,它與人類中心主義的“中心”是同等程度的哲學范疇。“根本”和“中心”盡管所指向度不同,但就重要程度而言又是可以互換的。以人為本和現代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都是價值命題,二者都堅持“人是最終目的”[8],要求以人的尺度審視一切、評判一切,以人的利益為根本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這兩個概念很早就有。中國古代思想家管子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這可以說是比較早的以人為本思想。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可以說是比較早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近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思想的最突出代表就是作為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源頭的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就是在改造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而近代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則源于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在反神學反封建主義的過程中提出的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是歐洲工業革命的產物。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這兩個緊密相連的話題現在針對現實問題又重新提出并賦予其新意:以人為本除了繼承發揚傳統人本主義曾經提出的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維護人權平等、注重人的個性發展這些積極成果外,還把人的生存價值作為終極關懷納入其中,并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而現代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是相對的或廣義的人類中心主義,它在堅持人的中心價值地位的基礎上,也承認自然物的價值和作用,強調合理地改造自然、有效地保護自然。
  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又有不同之處。首先,二者的視域不同。以人為本主要是就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的,要求在社會關系中做到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類中心主義主要是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講的,要求在人—自然的系統中,以人為尺度,把人作為價值中心和利益中心。其次,二者解決的問題不同。以人為本解決的是人本身的問題,要求把一度失落的人的價值還給人本身。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科學發展觀明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一方面強調曾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一度迷失的作為市場主體的人的價值,另一方面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的由于“物化”現象和異化問題造成的人的畸形和片面發展的現實,提出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簡言之,“以人為本”是針對“以物為本”或“物本位”提出來的,前者是對后者的超越,也是人性的復歸。人類中心主義的重新提出引起了學術界不小的爭論:有人贊成人類中心主義,但強調應給予正確的解讀和闡釋;有人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在保護自然的名義下主張非人類中心主義。無論贊成也好,反對也好,但都是針對目前的資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都是針對人類的生存條件和未來發展受到威脅這一現狀提出來的。現代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絕對的或狹義的人類中心主義,更不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而是相對的或廣義的人類中心主義,它是解決人與自然不合理關系問題的最佳方案。
學習論壇鄭州20~23B1哲學原理秦廷國20082008
以人為本/個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應把以人為本的“人”理解為具體的、現實的個人。作為一個價值命題,人類中心主義既是必需的,又是必然的。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的視域不同,但在根本價值意義和取向上,二者又是相通的。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是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
作者:學習論壇鄭州20~23B1哲學原理秦廷國20082008
以人為本/個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

網載 2013-09-10 21:59:48

[新一篇] 論以人為本

[舊一篇] 論以人為本的雙重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