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與方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365(2003)04-0012-04
  2001年以來,江澤民同志對發展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連續發表了三次重要講話,強調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對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五個高度重視”和“五點要求”,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五點希望”,并把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概括為“兩個不可替代”。
  去年我在6月4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正確認識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把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概括為“四個道”,即革命之道、治國之道、建設之道和修身之道。在人民沒有奪取政權之前,要運用社會科學作為思想武器來奪取政權,這就是“革命之道”;革命成功以后,怎么鞏固國家政權,怎么治理好國家,這就是“治國之道”;在國家治理當中,根本任務是建設,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執政黨建設、文化建設等等,尤其經濟建設是中心,這就是“建設之道”;最后是“修身之道”,我這里講的修身之道,是指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各方面素質全面提高的學問。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思想,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等等,是關于修身之道的主要內容。
  在四個“道”中,革命之道是前提,治國之道和建設之道是核心,修身之道是保證。無論革命也好,治國也好,建設也好,能否成功,成就大小,歸根結底取決于人的素質;革命化、法治化、現代化,關鍵在于“化”人。不造就一批革命家,革命不會成功;不造就一批政治家,國家治理不好;沒有大批建設人才,現代化難以實現。而且,革命、治國、建設都是為了人,沒有人就沒有社會,世界上的一切就談不到它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任何時候都要以人為本。
  一、關于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
  社會科學研究分兩大塊,一是基礎研究,一是應用、對策研究。對基礎研究的基本要求是推進理論創新;對應用、對策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真的“管用”,對回答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真的有效果。“理論創新”是近年來黨中央十分重視、強調的問題,我們的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我們要拿出新的理論才能指導好新的實踐。可見理論創新是極其重要的。關于理論創新問題我作過某些探索和闡述,先是在2001年5月2日的《文匯報》上發表了《關于理論創新的幾個問題》,然后進一步擴充,在《文史哲》同年第四期上發表了《論理論創新》一文,對理論創新幾個方面的問題作了初步回答。主要是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創新的內涵和著力點”;二是“理論創新是其他一切創新的先導”;三是“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和一切科學理論的根本品格”;四是“理論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歷史使命”;五是“推進理論創新應注意把握好的幾個問題”。
  關于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我概括為八個字:“探索未知,設計未來”。探索未知是社科研究一個根本的任務,對客觀事物的特征、本質、規律、發展趨勢進行探索,這是一個求“真”的過程。設計未來,就是要超越現實的局限性,按照“真、善、美”相統一的原則和要求,構建某種觀念世界或理想世界,然后付諸實踐,使其對象化,變為社會現實。
  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講過這樣一段話,他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階級斗爭不會完結。在無階級存在的社會內,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斗爭永遠不會完結。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范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載《人民日報》1964年12月31日)毛澤東當時是站在人類發展史的高度鼓勵人們要創新和發展,在科學上一定要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根本途徑就是要深入實踐,總結經驗。這段話至今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理論創新的文章和著作不一定長。我在2000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報》上曾發表過一篇短評,叫做《文不在長,有創新則成》。說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只有81個字,卻不失為一篇千古絕唱,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思想深刻,富有啟迪。文章不在有多長,著作不在有多厚,關鍵在于有沒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文章寫得短、精、深、有趣,比長文章的讀者要多。理論研究與理論宣傳、理論教育的職能不一樣,要求不一樣。理論宣傳、理論教育都是借助已有的成果,都是別人創造出來的。有的老師很會講課,深入淺出,學生聽得進、理解得好就可以了,但作為一個負有理論創新使命的社科研究工作者,光有這一點是不夠的。科學研究必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現在我們能不能提出這樣的口號:“寧肯少些,但要好些。”因此,要收縮戰線,不要四面出擊。現在學術界的有些人很浮躁,有的人兩個月就可以寫一本書,難說質量有多高。目前的評價指標體系可能也有些問題,現在的技術職務評定規定必須發表多少篇文章,必須出多少萬字的專著等等。要是這樣,老子恐怕連講師都評不上,因為他的《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孔子也沒有我們現在所稱的學術專著。大家要沉下心來,收縮戰線,扎扎實實的作學問,不要浮躁,要出精品。現在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題可以只要一篇論文,只要你的論文夠格。假如同一個人用相同的時間分別寫出五十萬字的書和一萬字的文章,一萬字的文章可能是精品,其學術價值也許超過50萬字的書。文不在長,關鍵是要科學地回答問題,在理論上要有創新。
  二、關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
  基礎研究的主要使命是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追求新的科學發現,作出新的科學預見,提出新范疇、新觀點,創立新原理、新學說,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論。同時,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理論根基和重要生長點。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極高的理論素養和銳敏的創新精神。基礎研究主要是探索時代問題和社會發展規律,回答的主要是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問題,因此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必須有宏觀視野和戰略頭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基礎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密切相關,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應關注應用、對策研究的成果,并將有關的研究成果提高到基礎理論的高度。唯此,才能使基礎研究富有時代精神和生機活力,更有價值和意義。
  應用研究同樣十分重要。因為,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基礎理論指導實踐的中介環節,對于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對于黨和政府的決策的科學化,具有更為直接和現實的意義。從事應用研究、對策研究的學者尤其需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做周密細致的調查研究。同時,他們也應關注相關領域的研究動態和成果,用以武裝自己的頭腦,拓展研究視野,進一步提高理論素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應用、對策研究的水平,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深刻,更有說服力。
  應當指出,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主攻方向的我國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既需要應用研究、對策研究,也需要基礎研究。從整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來說,基礎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包括新興邊緣交叉學科,應該有一個合理的結構和配置,使其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對策研究,都應該以改革的精神建立起良好的研究體制和機制。這種體制 和機制應該有利于充分發揮研究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在重大問題研究上的 多學科、多種優勢力量的協同攻關,有利于推進和實現理論創新,有利于多出精品,多 出優秀人才。
  基礎研究對應用、對策研究的意義,打個比喻來說,就是“根深”才能“葉茂”,基礎研究對應用研究很重要,是起支撐作用的。從事應用研究的專家,如果自己的基礎理論不扎實,文章也就是就事論事,就沒有思想含量和理論深度。反過來說,只有“葉茂”才能“根深”,葉子如果都被蟲子吃光了,沒法進行光合作用,根是不能發展的。因此,對應用研究、對策研究也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搞基礎研究的學者應密切關注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這方面的成果和動向,及時的汲取,全面的運用,來豐富自身。就學校來說,有的學科偏重基礎研究,有的學科偏重于應用研究。兩方面不可偏廢。應用、對策研究的基本任務是什么?可以說是“繪藍圖,開處方”。社會存在大量的問題,要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就是看你的藍圖是否符合實際?你開的處方能不能治好病?所以病人病了要找名醫,不會找庸醫。作為地方高校,應關注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深入地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當好黨和政府的決策參謀。因此為地方服務也是社科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尤其是應用、對策研究工作者。
  高校的社會科學研究應突出重點。對自己學校來說,什么是優勢學科,什么是特色學科,什么是有發展前途的學科,應該心中有數,應該抓住重點,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關于研究方法的問題
  社科的研究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迄今世界上革命性、科學性最強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思想理論體系,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來研究問題,才能達到更高的層次,研究者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有可能大大地削弱你的研究能力,影響你的研究效果,弄得不好,也可能走上邪路。
  大家知道,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創立之前,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已經存在了。一些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對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做出了貢獻。他們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提出了價值、勞動、分工、貨幣、資本等重要范疇,對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進行了嘗試性的初步分析;對分工、貨幣、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經濟危機和國際貿易等理論問題也作出了有一定見解的論述。但他們為什么沒有寫出像《資本論》這樣劃時代的著作呢?我想,除這些經濟學家的階級局限性和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尚未充分暴露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性外,很重要的就是他們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他們的認識方法是經驗主義的,邏輯方法是形而上學的,歷史觀是非歷史主義的。這就嚴重妨礙了他們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深入研究。馬克思之所以能寫出《資本論》這樣劃時代的著作,與他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變革是分不開的。馬克思在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上實現了邏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統一,實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運用了從感性具體到抽象和由抽象到理性具體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因此,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僅不會妨礙理論創新,而且還能保證理論創新的正確方向,加速理論創新的進程。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根本性的,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使大家能夠了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為何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的,我參照有關材料給大家講一講。《資本論》作為一部成熟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著作,前三卷的結構完全是用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方法而展開的。《資本論》第一卷開卷的第一個范疇是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所最熟悉的“商品”,馬克思的全部分析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以此作為整個理論的切入點的。根據馬克思的研究,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演變的過程就是從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運動的過程而來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包含了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運動的結果必然導致作為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出現。以貨幣的積累和勞動力轉化為商品作為中介,就出現了資本。資本比貨幣具有更為具體、豐富的內容,因為它還同雇傭勞動、剩余價值、利潤、地租等更廣泛的經濟現象相聯系。資本出現以后,就必然導致剩余價值的生產。有了資本和剩余價值這兩個經濟范疇,工資的本質及其表現形式就自然地揭開了。同時,由于資本和剩余價值雙向循環的運動,就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資本積累這個范疇較之資本本身又具有了更具體更豐富的內容和規定,它使資本主義生產的毛病更加發展更加集中。隨著資本的積累和資本流通范疇的出現,就有了資本周轉的范疇,一直到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這是一環套一環的。后面的每一個經濟范疇,依次都要比前一個范疇的內容更豐富,更復雜。所以說,整個《資本論》的范疇序列就是這樣的:從商品這個最簡單的范疇開始,逐漸上升,較低級、較抽象的范疇構成了較高級、較具體的范疇的基礎,后者立于前者之上并依靠前者而得到證明,同時又成為向更高一級范疇運動的基礎。整個《資本論》一、二、三卷不僅是一個邏輯的統一體,而且也是一個歷史演進的統一體,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現在對經濟理論的研究普遍現象是引入了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比如,數理方法、數學模型的方法等。我在一些地方調研時,一些專家反映在研究方法上照抄照搬西方的、不結合中國實際的現象比較嚴重。比如過分強調定量,忽視了定性,就是一種傾向。殊不知現在西方的經濟研究也相當重視定性了。中國傳統的一種思維方法是“悟”,西方的是嚴格的推理,比如《道德經》和《論語》中有些極為精辟的思想觀點就是“悟”出來的,沒有繁復的考證和推理,所以文章也寫得很短,但思想含量很大。一篇《道德經》,一篇《論語》,總共沒有多少字,但研究了二千多年,至今還是中外學者研究的熱點。所以,我認為不能只是照搬西方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應批判地繼承,結合新的時代特征發揚光大。
  在社會科學研究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或方法是處理好宏觀和微觀的關系問題。總的要求,就是要用宏觀視野、戰略眼光和全局觀念,去捕捉和把握微觀性的問題,然后在大量微觀性研究的基礎上,又把它適度地提升到宏觀的高度。大家知道,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可以說沒有什么問題不可以研究,不要認為定論的東西就不能研究。定論的東西如果你認為是正確的,你可以對它進行豐富和發展;如果你認為是錯誤的,就對它批評糾正;如果你認為哪個方面是空白點,那么你就可以去填充,如此等等。總之,在每一個學科當中都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比如一個學科畫一個圓,這當中有多少個點?況且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像一個球,一個球當中有多少個點?何況有些研究是跨學科的,需要研究的問題就更多了。我們在一個時期要抓一個點,抓一個問題進行研究,在宏觀來說這是一個微觀的研究。但是,你怎么選這個點,你要去研究什么問題,這就需要用時代性視野、戰略性眼光、全局性觀念去捕捉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抓得準,課題才真正有較為重要的意義。比如,如果沒有環境、人口、資源相統一的眼光,沒有可持久續發展的戰略視野,沒有西部大開發的觀念,就難以抓到“三江源綜合治理”(青海省委黨校提出并被評審立項的)這樣的課題。如果對某個微觀性的問題研究完成了,是不是真的結束了,有沒有較高的質量,主要在于能不能把微觀性研究的具體結論和觀點適度地提升到宏觀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凸顯研究成果的價值和意義,進一步增強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理論性和對宏觀的指導性。“三江源綜合治理”這個課題能否做好,在較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最后的研究成果能否提到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高度作出深刻分析。總之,就是要以宏觀的視野來捕捉微觀性的問題(相對于時代和戰略全局而言,人文社會科學的絕大多數研究課題都是微觀性的),在對微觀性課題作艱苦細致、嘔心瀝血、矢志不移的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又將其提升到適度宏觀的高度。你看,這像不像兩個底部相對接的漏斗呢?很相似。因此我把這種研究方法稱為“漏斗底部對接方法”。
  最后,我想談一下自己對知識和智慧的關系的看法。我認為智慧主要表現為一種“悟性”,它是統攝和駕馭知識的。比如這里有一大操場建筑材料,磚石瓦塊、鋼筋水泥等等堆積如山,應用盡有。對于一個完全沒有智慧的人來說,他只能望洋興嘆,一籌莫展;對于一個有點智慧的人來說,他會想到用這些建筑材料搭雞窩,一個用不了,他可以搭一百個雞窩,但也只能搭雞窩;對于一個智慧稍高的人來說,他會用來建平房,可以建一排排的平房,但也只會建平房;但對于高智商的建筑工程師來說,同樣利用這些材料,他可以設計和建造高聳入云的大樓和風格新穎的別墅。在一些缺乏智慧或“悟性”的人的頭腦中,知識很可能是無序的;智慧高的人頭腦中的知識可能是有序排列的,而且像“魔方”一樣會靈活地運用,缺乏的知識也會有的放矢地抓來。有許多知識但缺乏智慧和創造力的人,可能屬于“兩條腿的書柜”。毛澤東說“書讀得越多越蠢”,我想可能是在這種意義上講的。他不是反對讀書,而是反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收稿日期:2003-05-10
  
  
  
云夢學刊岳陽12~15C1社會科學總論董京泉20032003社會科學的基本要求就是探索未知,設計未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同樣十分重要,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社會科學研究/基本要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法/social sciences research/basic demand/basic research/applied research/wayON THE BASIC DEMANDS AND WAYS OF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DONG Jing-quan  The Natio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Planning office,Beijing 100032The basic demand of social sciences is to probe the unknown and design the future.Basic research is very important,as well as applied research,the two has closed relations.Though the methods of social sciences are many-sided,the foundation is to adhere to the Marxism.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北京 100032  董京泉(1941-),男,山東濟南人,全國社科規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社會科學管理。 作者:云夢學刊岳陽12~15C1社會科學總論董京泉20032003社會科學的基本要求就是探索未知,設計未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同樣十分重要,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社會科學研究/基本要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法/social sciences research/basic demand/basic research/applied research/way

網載 2013-09-10 22:00:14

[新一篇] 論社會科學的價值及其實現

[舊一篇] 論社會轉型時期教育制度執行中的制度規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