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素質教育的時代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6951(2000)02—0120—(06)
  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給21世紀的中國教育帶來了光明與希望。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目前在理論上與實踐中均有一些亟待解決的課題。筆者在此僅就素質教育的時代性作一淺顯的論述,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素質教育產生的時代背景
  素質教育是改革開放時代所產生的新生事物。對于這一論點,恐怕教育理論界并不完全認同。素質教育的提出與實施雖然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期里是引發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一場革命,但從形體上看似乎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它的出現委實讓我們似曾相識,似乎只是歷史的回聲,甚至有人認為是昔日一些提法的翻版,或者說我們過去已有的全面發展教育觀、通才教育觀與其大致相同,對素質教育的提法尤其是引入高等教育提出質疑。然而,翻閱各種辭典則不曾有這一詞語,各類文章也均無素質教育之表述,而它產生的實際影響作用亦頗具改革之色彩,過去的一些教育觀在深度與廣度方面與其無法比擬。對于這一現象,筆者認為素質教育既是對傳統的先進教育思想的承傳,又是特定的時代所釀就的、所推出的新的教育思想。繼承與發展始終是中國社會進步的主題,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一直薪火相傳,歲月的轉換并不能導致其完全斷裂。中國教育亦是如此。由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面臨的形勢與任務也與其它時期有所不同,那么,教育思想也不應一承不變,否則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誠然,全面發展教育與素質教育有其相似的一面,但較之全面發展教育素質教育有其更廣的社會背景、更深的思想內涵,是新時期中對全面發展教育觀的發展與創新,頗有新意,從這個意義上說,素質教育應該是一種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正因為素質教育的鮮明時代特征,所以才只有在改革的新時代里發展、成熟,產生廣泛的社會效應,直至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在我國教育史上,曾飛濺出素質教育的思想火花。從《禮記·學記》、《茍子·勸學》、《論語·先進》等論著中都可以尋找到兩千多年前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等先師們提出的“求出,故兼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也智,長善而救失者也”教育觀中均閃耀著素質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主義”(即軍國民教育、實創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觀教育)亦頗具素質教育的特征。那么,為什么此種先進的思想在當時不能得以弘揚、發展而遭到扼殺呢?主要是政治制度等深層次的原因,在封建社會里教育成為統治階級的為其利益服務的工具,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及其附庸科舉制度與創造、創新教育格格不入。雖然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方面并非一無是處,但其考試內容、方法的陳腐加上各種腐敗現象形成一個錯誤的導向,使中國教育陷入了人才培養的泥潭中,導致學子們埋沒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里,以功名利祿為價值取向。由于政治制度、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的創造能力和限制了思維空間,使中國近代的科技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再也沒有出現類似四大發明的科技成果。教育的落后導致經濟、科技等方面的落后,這是中華民族在近代飽受外國列強凌辱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汲取了歷史的教訓,采納了古今的先進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規定:“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此應該指出,當時由于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以及其他原因,教育并沒有完全按照自力規律發展,雖然教育要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但過分強調它的服務性、政治性就使教育偏離自身發展規律的航線。上述的教育方針和全面發展教育思想雖蓄含著一定的素質教育成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沒有完全貫徹執行。直到改革開放前中國教育長期受“左”和“右”的思潮干擾,所處的社會生活中沒有給素質教育提供產生、發展的土壤,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亦是時代之局限。
  關于素質教育這一詞語的產生時間,教育界、學術界則認識不一。一曰產生于20世紀80代末90年代初,見于一篇文章中;一曰是北京市某中學一位校長在討論《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的一次會議上首先提出來的(注:蕭宗六:《高等學校何必套用“素質教育”》,《江蘇高教》,1999年第 1期。),依此說法素質教育應在1992年左右出現。當然,就此問題還有其說法。在《中國教育報》的一個綜合報導中指出素質教育詞語的出現是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但并未指出具體出處。在有關此類問題的研究中,只有最近教育部一位官員撰寫的文章中,明確地指出發表在《上海教育(中學版)》88年11期的署名言實的《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為最先推出素質教育的。這應該是一個權威結論。一篇年代并不久遠的文章出處為什么令許多人不得而知呢?筆者認為有幾種原因,一是社會上的“浮躁”現象在理論界的反映,治學不嚴謹,對事物不作認真細致的考證,“聽風”、“趕浪”;二是這篇文章在當時只是時代潮流的一朵細小的浪花,只是一種探討性的學術觀點,并沒有引起廣泛的特別是領導層的高度重視,起到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直到素質教育問題擺在桌面上,人們才驀然回首,張望一下該事物的的首創者;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反映了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重實際內容,輕表現形式,不耗費精力去考究事物的產生,而重在研究事物的本質特性及發展前景。筆者以為言實這篇文章固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和意義,但就素質教育而言,并非起關鍵作用,沒有這篇文章,素質教育也還會以種種方式表現、表達出來,因為這是時代的呼聲,是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
  任何一件新生事物,即便是學術上的一個新觀點的出現都有其一定的時代背景。1988年對于我國是非同尋常的一年。此時,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紀元的改革開放已走過十個年頭,十年一劍,碩果累累,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開端的農村改革已大見成效,經濟體制改革如火如荼,作為市場經濟序曲的商品經濟浪潮洶涌,以致昔日清靜的校園里都刮起一股強勁的經商風。十年的改革歷程,風風雨雨,滄海桑田,積累了幾多經驗與教訓,當人們對過去回顧與思考的同時,又開始對未來走勢進行瞻望與探索。舊的矛盾解決后,新的矛盾便突出地表現出來,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解決矛盾過程中發展的。從深化改革的角度,人們愈來愈發現一些凸露出來的問題。教育改革雖然也在進行但整體上滯后于經濟等領域的改革,深切地感到現行的教育體制與運轉機制不適應日益深化的經濟、政治、科技改革的需要,在隨后的改革中應逐步加以解決成為大家的共識。另外,我們還不應忘記1988年的思想界、學術界、教育界異常活躍,雖呈現出魚目混珠的局面,不乏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觀點和言論,但也有眾多的有識之士在四項基本原則的框架內出于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一些旨在加快改革步伐、加快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真知灼見。殊不知下一個十年對于中國社會發展至關重要,事關一個什么樣的中國、什么樣的中國教育帶入21世紀。在此宏大的時代背景下,素質教育在時代的呼喚聲中應運而生,筆者認為這不是思維過程中偶爾飛濺出的火花,而是埋在肥沃土地中的種子發芽破土。
      二、素質教育的定義及適用范圍的演進性
  目前,素質教育的系統理論體系尚在構筑之中,有關素質教育概念的定義也說法不一。但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條件基本成熟階段、素質教育向高等教育拓展階段。在第一階段里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李冀主編的《教育管理辭典》中認為素質教育是中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決定實行的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在第二階段則呈現百花齊放的色彩。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注:楊銀付:《素質教育研究述評》,《中小學管理》,1996年第10期。);素質教育是指全面發展人的素質,培養新世紀建設人才的教育(注:耿炳祥:《素質教育原理及運作初探》,《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1期。);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基礎上,以全面提高全體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注:朱俊瑞:《知識經濟與高教改革》,《思想、理論、教育》.1999年第4期。)。據統計關于此類定義有幾十種之多,但尚沒有公認的權威的定義。
  有學者認為,研究素質教育應理解這一術語所包含的實質,關注實踐中的偏差,不要糾纏于定義(注:趙中建:《關于素質教育若干問題的探討》,《中國教育報》1999年3月20日。)。 此說從實踐論的觀點出發,不作誤事誤時的爭論,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筆者認為,素質教育已從理論探討階段轉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實施、操作階段,為了正確地推進素質教育,應對素質教育概念的定義予以界定。當然,目前從形體上看,實施素質教育仍在一個初級發展階段,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發展中的事物呈動態狀,不同的時代對人才素質有不同的要求,故此每個時代的素質教育的內涵的實質也不完全一致,如果現在用某種僵硬的形式和文字來固定下來,也是不科學的。筆者認為教育行政部門在貫徹落實《決定》的相關文件里對素質教育概念進行表述是最為藝術的辦法,這樣可以規范其詮釋,還有稍許的彈性,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注入新的內容。
  素質教育的發端似乎與應試教育作為對應而提出來的,應試教育反映在教育中最突出的是基礎教育,故此,1995年以前的理論研討和《綱要》中有關素質教育的論述一般都指向于基礎教育。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人們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力有了新的飛躍,敏感地察覺到素質教育對高等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輻射力、作用力,高等教育的一些癥結也可以用素質教育來化療。隨后開始關于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問題在教育界展開了探討。國家教委在推出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突出提到了素質教育,這應是一個點晴之筆,道出高等教育今后的發展趨向。接著一些探索、研討文章驟然增多,在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問題上眾說紛壇。雖然細節上的觀點迥異,但大致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素質教育這個“魔方”的最佳組合是立體的。不過,個別專家學者對此持有異義。一位學者曾在《高等教育何必套用素質教育》一文中認為:試圖用解決基礎教育的弊端的一個口號,來解決高等學校內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不切實際的,只能引起思想混亂,只能混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本質區別(注:蕭宗六:《高等學校何必套用“素質教育”》,《江蘇高教》,1999年第1期。)。 還有一篇論述世紀之交高等教育熱點的文章認為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誤入,提出高等教育領域不宜再提素質教育。因為,其一,容易使人們與中小學進行的基本的,以“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識為內容的素質教育相混淆,不利于高等教育自身功能的發揮。其二,不可否認任何教育都在提高人的某種素質,高等教育主要在培養人的專業職業素質方面發揮著更為直接的作用(注:劉堯、梁克蔭:《論世紀之交高等教育的若干熱點》.《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第 2期。)。筆者在敬佩此類文章的爭鳴勇氣之余,感覺到作者的思維局限于一定的時空里、層面上,沒有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陷入就事論事的怪圈里。從另一方面來說,素質教育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具有整體感,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處方,亦不能理解實施素質教育只是戰役性的任務和指標性的任務。的確過去在一個較長時期里,教育指導思想確有偏差,有明顯功利目的和短期行為,各方面的意志強加給教育一種非自然規律的服務意識,“政治掛帥”時要為政治服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要求教育產生企業效果,這種不正常現象和行為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一種主觀的思維模式,以致對改革中的事物產生片面的觀點和認識。
  《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從《綱要》到《決定》中素質教育適用范圍的演變至少可以說明,人們對事物認識的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其視野的拓展是建立在時代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一個系統工程漸次、階段性的構建,更充分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時代特色。
      三、素質教育的時代性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造教育、創新教育,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客觀要求,所以說《決定》具有綱領性和前瞻性色彩,是從21世紀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制定的。明確素質教育的時代性及時代意義、時代精神,便于掌握素質教育的實質與內涵,進而行之有效地開展工作。
  1、素質教育是改革開放的派生物,是改革開放成果的結晶品。 一個學術觀點若不是融進了時代潮流,只能象一顆流星轉瞬即逝,而素質教育提出后很快被人們所重視并引起廣泛的討論,是人們要求改革、追求進步的體現,反映出調整思維、觀念更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時代風尚和開拓進取的改革精神和創新精神。在教育領域,傳統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盤根錯節,辦學模式的固定化、僵硬化十分明顯,改革步履也十分艱難。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里,解放思想的浪潮高漲,打破一些傳統觀念的堅冰,使人掙脫各種思想羈絆,破除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以新的思維方式來審視教育工作,對幾十年沿襲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產生質疑,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無論從本質還是實際內容,素質教育觀與傳統的教育觀有著較大的區別,勢必引發一場教育觀點、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的變革,在變革中會遇到這樣的阻力,那樣的困難,只有一如既往的高舉改革之旗幟,才能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使工作落實到實處。
  2、素質教育從討論到實施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遞進過程, 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在推進、發展中從局部走向全局,從單一走向全面,完全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改革之路實質是一條摸索追求之路,它的艱難在于無固定的公式可運用、無成功的范例可比照,在行進中為了避免失足,摸著石頭過河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回眸素質教育的發展過程,亦是遵循這一發展模式。從1988年一篇文章首次提出,到1993年2 月頒布的《綱要》中提出中小學要“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在這個時期,有關素質教育的指向是基礎教育,應試教育,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發展階段。對待新生事物,總有一個認識再認識的過程,分階段的進行更能使工作有的放矢。有的學者據此認為素質教育不適應高等教育是對《綱要》的片面理解。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一個內在的聯系,當素質教育的思想體系日趨成熟后,水到渠成地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完整地貫穿其中,其間政治、經濟的發展,不斷促進素質教育觀念的更新,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在發展中得到提高與升華。《決定》的出臺昭示著素質教育的思想體系框架基本完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武器。
  3、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的教育除了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交流外,基本上處于封閉狀態,與西方工業發達國家老死不相往來,用偏激的方式唾棄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乃至教育手段。改革開放后,國門洞開,教育成為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的教育在直面世界中看到自己的某些差距,在磨合、融匯中引入了國外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國外對素質教育的研究亦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1983年4月, 美國教育質量委員會向美國教育部長貝爾提交的題為《國家處在危險中,迫切需要改革》的研究報告指出:所謂“高質量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所有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能力”,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尊重智力、成就和學問的能力,具備確定目標的能力,具備有秩序地、有交流的進行工作能力。(注:陳曉季:《素質教育研究觀點綜述》,《湘潭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日本等國家的教育機構和部門也大同小異地提出提高受教育者素質和能力的問題。由此看來,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和客觀要求,一些發達國家教育界在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方面認識是一致的。中國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與國際接軌,適應發展潮流。所以說中國教育實行素質教育是融匯了國際上的先進教育思想,但在兼容并蓄的同時又頗具中國特色。
  4、素質教育映襯出國內外發展新觀念的色彩。當人類進入80 年代時,一個新的發展觀念“可持續發展”呼之欲出,這個風靡全球的先進思想立即受到我國政府和各界的高度重視,在諸多領域內廣泛采納了這個社會發展新觀念。由于人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界對此也十分關注,對教育與可持續發展作了深入的研討。并對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形成共識。百川歸于大海,教育界關于可持續發展研究與素質教育研究從最初似乎是兩條平行直線實現了對接交叉。對于我國教育界來說,兩者都是人們對發展認識進入新階段的標志,其“神”非常相似,中國人非常熟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將可持續發展觀點應用到素質教育中非常適應。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思想在形成中受到可持續發展觀的影響,蓄含了一定的思想內容,可持續發展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動力,而素質教育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觀念,促進可持續人才的成長。如果說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思想史上的一次變革,是人類對工業革命以來發展道路的深刻反省和重新選擇的話,那么,素質教育則是中國教育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期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革,是對教育作深層次反思后的一種正確的選擇。
  5、國家大政方針對素質教育起到了驅動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確立使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與此相適應,我國提出“依法治國”、“科教興國”的方略,這不僅給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又提出了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手段的客觀要求,教育界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需求,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觸摸了素質教育這個改革的切入點,敏感地認識到,牽著這個牛鼻子,可以帶動其他方面問題的解決,可以這么說,具有時代感的社會變革促進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而在適應、服從國家建設和發展需要中使素質教育這個“冰山”浮出了水面。
  6、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知識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特征,江澤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時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部長陳至立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教育作為經濟振興和科技發展的基礎,作為面向未來的事業,就必須主動適應我國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實現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需要”。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及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歸結起來就是人的高素質,而人的高素質的培養需要通過教育這個途徑來實現。我國的教育要肩負起神圣的歷史使命,就要從傳統的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實施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素質教育是培養出具有創新、創造能力人才的根本保證。
  7、實施素質教育的基點是建立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之上。毛澤東早就指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鄧小平繼承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他從經濟與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思考教育問題,指出:“現代經濟與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與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不斷有新的發展”。他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來。素質教育的發展完全遵循鄧小平的發展觀。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人類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針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高瞻遠矚地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國民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中華民族繁榮強大的大政方針。《決定》便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說,實施素質教育體現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針,采納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展教育事業的經驗,融匯了國內外先進的發展觀和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體現出奮發向上的嶄新的時代精神,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發展指明了正確的航向。
  收稿日期:1999—11—28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鄭州120~125G1教育學陳立風20002000本文從素質教育產生的時代背景、適用范圍的演進等方面闡述了素質教育只有在改革開放這一特定時代里脫穎而出,具有濃郁的時代性。它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定的思想教育體系并從基礎教育拓展到教育各個領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正確選擇。素質教育/改革開放/時代性陳立風,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陳立風(1958—),男,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副主編、助理研究員。 作者: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鄭州120~125G1教育學陳立風20002000本文從素質教育產生的時代背景、適用范圍的演進等方面闡述了素質教育只有在改革開放這一特定時代里脫穎而出,具有濃郁的時代性。它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定的思想教育體系并從基礎教育拓展到教育各個領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正確選擇。素質教育/改革開放/時代性

網載 2013-09-10 22:00:17

[新一篇] 論素質教育中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培養

[舊一篇] 論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框架和學科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