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虎踞鐘山》創作演出紀實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曾經創作演出了《霓虹燈下的哨兵》、《東進序曲》、《南征北戰》、《強臺風從這里經過》、《抗天歌》等優秀劇目的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話劇團,是一支享有盛譽的軍隊著名文藝團體。今年1月, 由他們創作的大型話劇《虎踞鐘山》,在歲末年初的首都文藝舞臺掀起了層層波瀾,給中國劇壇帶來了一陣春意,把異彩紛呈的中國話劇90年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1月6日晚,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丁關根、李鐵映、遲浩田、張萬年、曾慶紅等陪同下,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虎踞鐘山》。演出結束后,他高興地走上舞臺接見演職員,祝賀演出成功,并發表了長達十多分鐘的熱情洋溢的講話,對《虎》劇給予了高度贊譽。江總書記指出,中國話劇到今天有了很大的發展,話劇是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它對觀眾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臨退場前,江總書記又走向臺口向全場觀眾揮手致意,并激動地說:“這是話劇的新生!”
  由邵鈞林、嵇道青編劇的話劇《虎踞鐘山》是根據江深的同名電視文學劇本改編而成的,藝術地再現了建國初期劉伯承元帥在南京創辦軍事學院,為我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感人史實,生動反映了我軍在用“小米加步槍”奪取全國勝利,從戰爭走進和平的大轉折時期,面臨的新的矛盾和考驗,謳歌了劉伯承元帥高瞻遠矚,為用現代化科技壯大人民軍隊,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永葆勝利之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去年5月,在江蘇省舉辦的紀念中國話劇90 年活動中首演時,它所包含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底蘊、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和強烈的喜劇觀賞效果,引起戲劇界的普遍關注,并于9 月份以最高票數奪得江蘇首屆戲劇茉莉花獎。11月,在第五屆中國戲劇節上,《虎》劇得到來自全國的數百名專家和廣州觀眾的熱情褒揚,經26名評委三輪投票,該劇每輪均獲滿票,無可爭議地榮獲首屆“曹禺戲劇獎·優秀劇目獎”,并襄括優秀編劇、導演、演員等單項獎。《虎》劇二次進京,參加由文化部和中國文聯舉辦的紀念中國話劇90年新劇目交流演出,被認為是參演的18臺劇目中非常突出的一臺,并在“中國話劇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得到了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戲劇專家代表的廣泛好評。
  中央和北京市各大新聞媒體以各種形式,介紹這部健康向上、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稱贊《虎》劇站在世紀之交的高度,將建國初期的歷史大變革同今天的改革開放的大變革聯系起來,找到了時代的共鳴點,震撼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觀眾的心靈,劇情波瀾壯闊,表演異彩紛呈,充分展示了話劇藝術的永恒魅力。
  新聞界的大規模宣傳,使《虎踞鐘山》在隆冬的北京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許多觀眾數次觀看,有的先后看了13遍。一位名叫鐘德魯的觀眾看完演出后一夜未眠,給劇團寫來了一封四千多字的長信,述說自己激動的心情。不少年輕人走近話劇舞臺,領略了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成為新一代的話劇觀眾。《虎》劇在京的16場演出,場場爆滿,許多單位紛紛要求加場,河北、山東、浙江、四川、湖南、福建、重慶等省、市來電來函邀請《虎》劇演出,多家電影廠、電視臺和音像出版社踴躍來人來電,意與劇組合作,將該劇投拍為電影、電視劇和音像制品。八一電影制片廠率先將《虎》劇拍攝成舞臺藝術片,并在春節前作為“賀歲片”下發全軍。 北京電子出版物出版中心又將該劇制作成VCD光盤,于元宵節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
  《虎踞鐘山》何以轟動京城,獲得如此贊譽?它的魅力何在?追尋它所走過的足跡,對我們不無啟示。
      幾番心血一臺戲
  前線話劇團黨委著手抓建軍70周年獻禮劇目時,特邀軍區創作室原副主任、國家一級編劇江深創作了關于劉伯承創辦南京軍事學院的8 集電視連續劇《戰神走進和平》。去年春節,該團團長、國家一級編劇邵鈞林和團政治處主任嵇道青一頭扎進空蕩冷清的微機房,在大家歡度喜慶之時,他們汲著清茶嚼著面包苦熬10晝夜,孕育出了大型話劇《虎踞鐘山》的初稿。在此后長達十個月的排練演出中,由于他們倆均担任一定的領導職務,白天要處理大量的事務,只有在晚上9:00以后才能進入創作狀態,中途還經常被電話和來訪者打斷。但兩位作者憑著政治上的敏感和執著的信念,經常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們不約而同地向筆者講述了這樣一種心情:多年來,他們每次下基層演出,基層領導都會熱情地向觀眾介紹:“前話曾以《霓虹燈下的哨兵》名揚全國。”他們聽了這句話,既為前輩藝術家30多年前的杰作至今盛譽不衰而興奮,又為前話至今沒有能與之比肩媲美的新作而愧疚。他們說:“我們不能躺在前人的光榮簿上,要在新時期奉獻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前輩的新杰作。”正是這種強烈的使命感熔鑄出了《虎踞鐘山》。他們先后拜望了劉帥家人、國防大學的專家以及劉帥的老部下和當年軍事學院的許多學員,召開各類座談會50余次,廣泛征求意見,劇本共12易其稿近30萬字(一般話劇劇本只有四五萬字),小改不計其數,僅劇名就經歷了《鐘山風雨后》、《戰神走進和平》、《厲兵石頭城》、《勝利之師》、《院長劉伯承》等6個,最后定名為《虎踞鐘山》。劇本創作期間, 原著江深同志給予了大力支持。其間,他的糖尿病加劇,血液中肌酐升高,危及腎臟。但強烈的使命感使江深在病榻上還惦記著《虎》劇,常常深夜還打電話和兩位編劇述說心中的想法,只要時間和身體許可,他經常到場反復觀看,并先后十余次和編、導、演一起探討。兩位編劇更是全神貫注、全力以赴。邵鈞林曾三天三夜未回家,妻子以為他失蹤了,差點報警;嵇道青的體重下降了整整9斤。
  導演潘西平為把《虎踞鐘山》搬上舞臺,費盡了心機,沒日沒夜地研究劇本,精心構思。潘導的愛人韓毅君是江蘇省人民藝術劇院導演,女兒是上海東方電視臺的編導,兒子就讀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全家對他的導演方案吹毛求疵,為一場戲的調度、一個細節的處理都爭論好半天。總體方案先后改了8稿。《虎》劇排練時,演員是三班倒, 他卻是白天黑夜連軸轉,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而韓毅君則經常現場跟臺觀看,坐在潘導身邊隨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到北京、上海演出時,兒子、女兒又一場不拉,出了許多點子。對此潘導總是虛心聽取意見,不斷加以改進,使《虎》劇的導演手法日趨完美。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劇協副主席徐曉鐘稱贊’導演非常好,導演對全劇基調的把握,對舞臺上視覺形象包括舞美、音樂的運用,對人物精神狀態的把握,以及對全劇節奏氣氛的把握,使整臺演出透出了一股陽剛之氣。”有人戲稱在《虎》劇的導演署名上應寫上“潘西平全家”。
  劇中演員真可謂“人人是英雄,個個是好漢”,他們富有個性、充滿張力的表演令觀眾嘆服。劉伯承的扮演者程建勛是國家一級演員,他曾是建國后在舞臺上成功塑造周恩來的“第一人”,這次所扮演的劉帥在我國戲劇舞臺上又是“第一個”。怎樣全面、歷史地再現劉帥風采?他在對現有資料認真研究的同時,專程去八一電影制片廠、國防大學、第二歷史檔案館借閱影音帶82盤、資料1500余份,從中深深感受到劉伯承對人民、對軍隊、對戰友無限的愛和真摯的情,他被劉帥的博大胸懷和人格魅力所震撼,一定要把劉帥塑造好的欲望升華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經過不斷消化吸收,劉帥的形象在他的腦海里逐漸清晰、豐滿起來。由于劉帥在形體動作上無其他領袖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程建勛更多地是用心來感悟劉帥,用情感來體驗人生,用富于變化的語言來展現劉伯承的性格魅力,展示他的精神魂魄。專家稱贊他的表演“高于影視,有新鮮感和獨特感,塑造了一個不可重復的舞臺藝術形象。”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中吳用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寧曉志,電影《開國大典》中蔣經國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陳國典在《虎》劇中分別塑造的楊震和崔保山的形象亦光彩奪目。
  國家一級舞美設計董開巖年近60,卻總也不服老,像小伙子一樣跟著劇組東奔西跑,搬抬肩扛、敲打刨鋸從不落后。在一次幕間換景中他不慎將腳踝關節韌帶撕裂,團領導安排他休息,他卻說:“這點小傷不算什么,閑著也難受”,硬是拐著一條腿堅持和劇組一道上北京、下廣州、赴上海。在北京演出期間,他專門拜訪并不相識的中國舞美協會名譽會長薛殿杰,以晚輩的身份登門請教,虛心征求意見,對舞美方案進行了較大修改。專家評價“舞美大氣磅礴,渾厚有力,充滿陽剛之氣,特別是最后劉伯承告別軍校時,舞臺天幕滾動,劉帥踏向遠山白云深處,真是神來之筆!”
      全團上下一盤棋
  前線話劇團從55年建團起,就叫響了“全團一盤棋,北京奪紅旗”的口號。42年后的今天,他們仍在實踐著這句口號。在《虎》劇排演過程中,團里的干事、助理員在臺上“友情客串”,司務長、通訊員、話務員、軍醫都上臺換景,駕駛員打字幕,炊事員把飯菜湯送到排練場。盛夏高溫季節,團部各辦公室都主動把電風扇“貢獻”出來,為演員消暑解熱,炊事班一天兩次綠豆湯整整堅持了一個月。由于前線話劇團去年投排了三臺大戲,舞美忙得一塌糊涂,僅《虎》劇的道具、布景就整整裝了6卡車!每次演出,舞美隊卸車、運景、裝臺, 常常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累得精疲力盡,有的吃飯時連碗都端不穩,筷子都夾不住菜。而演出結束問大家是想吃想玩還是想樂時,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想睡覺”。全團上下擰成一股繩,每個人都在為這臺戲出謀劃策、出力流汗。10月份,軍區政治部李繼松主任向團領導提出:“你們的標準應該更高一些。”并建議把口號改為“全團一盤棋,全國奪紅旗。”前話的全體同志表示:決不辜負首長的期望!
  劇組連續征戰,無論走到哪,都始終保持軍人嚴謹的作風和良好的形象。出發前,專門成立臨時黨支部,每到一地都重申組織紀律和各項規章制度,將人員、住房號、作息時間表打印下發,指定樓層值班員。平時實行封閉式管理,規定演出任務完成前禁止外出,堅持每天點名,每晚查鋪,對個別違規的同志嚴肅批評,始終不放松作風紀律要求。同時,十分注意協調好與組委會、與劇場和賓館、與接待單位和兄弟院團的關系,給周圍的群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這幾次的演出時間非常緊,劇組發揚了連續作戰的作風。到達駐地的當晚就連夜卸車運景,直到凌晨3、4點,第二天連續裝臺,演出完就拆臺裝車,又是干到深夜。全劇組無論老同志,還是新學員,有的因水土不服和疲勞,身體患病,但都任勞任怨,全力以赴。廣州演出期間,在不到40個小時里連演三場。之后,他們又取消珠海之行,專門到1991年被軍委授予“藝壇楷模”榮譽稱號的戰士雜技團參觀學習,聽取雜技團領導關于加強團隊建設的經驗介紹,參觀團榮譽室,現場觀摩隊員排練。每個同志都深受觸動、深受教育,切身體會到了榮譽總是和汗水相伴,成功的道路上充滿艱辛。
      凝聚八方一片情
  《虎》劇的成功凝聚了各級領導的心血。軍委張萬年副主席觀看后在肯定該劇的同時明確指示,邊演邊改;總政于永波主任在三個月里三次觀看《虎》劇,每次都專門召見南京軍區政治部領導和該劇主創人員,對劇目的修改提出具體要求;南京軍區陳炳德司令員、方祖歧政委多次批示,要把握重大原則,組織精兵強將,精益求精,精雕細刻,力爭搞成精品;軍區蘭副政委先后6次觀看《虎》劇, 每次看完都要和劇組主創人員座談,晉京演出歸來還專門宴請劇組全體同志表示祝賀;政治部主任李繼松等幾位領導在短短半年內多次審看,少則七八遍,多達二十遍,劇中許多臺詞都能背下來,每看一遍都提一次意見,大到主題立意,小到細節臺詞,在經費上也給予大力支持。劇組三次出發,政治部領導每次都親自作動員,為大家鼓勁加油,李繼松主任、張寶康副主任還親任領隊,帶領劇組奔赴北京、廣州、上海等地,隨隊指導,使《虎》劇越演越好,越演越精。辦公室、文化部的領導對該劇給予了熱情的關注和有力的領導。團黨委更是傾注了全部精力。年初,認真學習領會軍委擴大會精神,深入開掘《虎》劇的主題立意,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來統一思想,用歷史來關照現實,使該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同時,團黨委把《虎》劇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精兵強將投入排練,為該劇的成功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戲劇界領導和專家的關心使《虎》劇上了一個臺階。中國文聯、中國劇協都自始至終對《虎》劇投入了極大的熱情。1月19日, 高占祥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第三次觀看《虎》劇演出,再次祝愿《虎》劇“芝麻開花節節高”。21日,當《虎》劇結束北京之行時,他又親臨賓館為劇組送行,并書“劇壇盛事,譽滿神州”再贈劇組。
      眾口一辭廣贊譽
  《虎》劇自5月份搬上舞臺以來, 先后為軍內外各層面的觀眾演出60余場,既有軍委、三總部和軍區的部隊首長,也有華東六省市的地方領導;既有部隊中高級干部,也有院校學員和基層的干部戰士,還有劉伯承的家人、部屬和其他離退休老同志;既有戲劇界的專家領導和兄弟院團的同行,也有大學生、普通工人以至農民。這些觀眾進了劇場基本沒有中途退場的,而且劇場內笑聲、掌聲此起彼伏,始終不斷,叫好聲不絕于耳,非常熱烈,每次演員都要謝好幾次幕觀眾才慢慢散去。有許多觀眾自發地給作者、演員們來信談感受,并索要簽名照片。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長女劉雁翎,次子劉阿蒙及劉帥當年的部屬觀看演出時,激動不已,多次流下眼淚,認為劉伯承的造型形似神更似,非常真實,充滿情感,有歷史跨度感,看了以后非常親切,仿佛又回到了從前。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傅學誠觀后說:“這確實是一臺好戲,對于劉帥我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扮演劉帥20多年了,一生中的三分之一時間都在扮演劉帥。我是含著熱淚看完這臺戲的,確實很感人。話劇藝術和影視不同,它很凝煉,主題內容很豐富,引導我們思考。這個戲的演員很投入,動了真情。一而再、再而三的掌聲,讓我們很激動,對劉帥更加崇敬。前線話劇團有一個很強的班子,有很強的陣容,我們要學習。同時,我要反思自己在表演上的深度。”
  《虎》劇的轟動引起戲劇界極大關注。中國文聯和中國劇協、《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雜志和《中國青年報》、總政文化部和《解放軍報》社等多次召開專家座談會,探究《虎》劇的藝術特色和成功的原因。10月15日,《虎》劇晉京參加全軍新劇目調演,中國劇協專門召開座談會,認為《虎》劇是前話繼《霓虹燈下的哨兵》之后又一個里程碑。11月26日,在第五屆中國戲劇節上,大會組委會第十五期簡報用這樣一段文字概括了專家座談會對該劇的評價:“對《虎》劇專家們褒揚甚多,認為《虎》劇提出了和平年代部隊建設的現代化問題,很有現實意義。全劇的劇本創作及表、導、演都很成熟,完整,尤其在表現老一代革命家形象上高于影視,有新鮮感、獨特感。劉伯承儒將形象很可信,給人印象很深;劇中其他角色也都血肉豐滿,真實感人。舞美、燈光都比較嚴謹、簡潔,在細節的處理上也很見功力,如運用小道具(鋼筆、手槍等)貫穿戲劇過程。”12月4日,在上海中國話劇90 周年紀念活動中,有關領導和專家們在座談會上更是激動不已,贊不絕口。有的說《虎》劇視角新穎,格調高雅,陽剛大氣,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結合,已經達到了一種新的更高的境界;有的說這樣思想性很強、背景信息量很廣的戲,能夠出人物,而且所有人物都能記得住,這是一個最大的成功,前話的這個戲能與他們過去的《霓虹燈下的哨兵》媲美。還有的說這是個使我感到特別興奮的一個戲,各方面都很完整、都很成熟,實屬大手筆。全劇厚實凝重,大氣磅礴,富有震撼力,發揚光大了前話“戰斗的抒情”這一傳統的藝術風格。中國文聯副主席、劇協副主席李默然評價道:“《虎》劇沒有起伏跌宕的戲劇故事,也沒有非常強烈的戲劇懸念,為什么會獲得這么高的評價?因為它緊緊抓住了藝術規律,這就是寫人、演人。這個戲的最大特點就是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藝術形象。在這個鮮明的藝術形象里面,特別令我激動的是我們已經在一段不短的時間里丟掉的話劇主要工具,就是個性的語言,運用得非常成功。劉伯承這個主線人物,是要演員具有相當功力的。他在舞臺上沒有什么強烈的戲劇動作,一般演員是駕馭不了的。我覺得在話劇隊伍里面提‘德藝雙馨”十分必要。現在,《虎踞鐘山》劇組這批人才不僅藝術上有造詣,思想上道德上也經過部隊的教育。沒有德藝雙馨的精神面貌,這臺戲是不可能達到這么高的境界的。”
  許多專家在回顧前線話劇團發展的歷史時,感慨地說,以沈西蒙、張澤易、阮若珊等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不僅開創了前線話劇事業,留下了一批優秀作品,更留下彌足珍貴的傳統和精神財富。正是他們滿腔熱忱地擁抱時代、擁抱生活、擁抱士兵,為澆灌軍旅藝術這棵大樹舍得潑灑畢生心血和藝術探索精神與犧牲精神,才有了“前話”人一如既往的藝術視野和嚴謹的創作作風,才有了《虎踞鐘山》等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好作品。《虎》劇的成功是前線話劇團長期所形成的“戰斗的抒情”藝術風格的延伸和發展。能深入部隊生活,高屋建瓴地開掘題材,這是前線話劇團成功的經驗,也是值得戲劇界借鑒的。
  
  
  
劇影月報南京4~9J5戲劇、戲曲研究劉聰19981998 作者:劇影月報南京4~9J5戲劇、戲曲研究劉聰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2:00:41

[新一篇] 誠信道德與民族精神

[舊一篇] 話語、歷史與意識形態  --評王蒙長篇小說《失態的季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