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名人選簡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孟子(約前372-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段的長遠利益。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以國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為姓或以官職為姓)。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商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后,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車裂。商鞅在秦執政約二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并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包拯(999年-1062年),漢族,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担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后卒于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

朱熹,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紹興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紹興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經常往來于泉屬各地訪友求賢,尋幽攬勝。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處泉同之間,為必經之地,因此,朱熹往返兩地,常在安海歇息過夜。每次路過安海,則訪問朱松遺跡遺事,招集鎮中耆儒名士講論經學,對安海文風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任滿后,請求為辭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


網載 2015-01-15 15:14:09

[新一篇] 神眷顧軟弱者

[舊一篇] 銀龍島 爭議土地 海上布達拉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