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誰還看純而又純的愛情片?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隨著《一步之遙》、《智取威虎山》等歲末大片的上映,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逼近280億人民幣,比上年又漲了60億。紅火的中國電影市場,卻并非人人歡喜。圖為《一步之遙》劇照。 (劇組供圖/圖)

《小時代》那樣的影片,為什么有那么好的票房?郭敬明的消費主體是年輕女孩子,她們中很多花的不是自己的錢。而韓寒的粉絲多是男性,看電影不但自己花錢,可能還要給別人花錢。一男一女去看電影,最后選擇看什么,肯定是以女性為主。


“中
國電影市場紅火,但現在卻是中國院線最壞的時代。”周鐵東對南方周末記者說,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已逼近280億人民幣,比2013年又多了60億,作為電影產業鏈上的一環,許多院線卻在賠本,“一百塊一張的電影票,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的房地產泡沫。”

2014年初,周鐵東從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這個把國產電影“推出去”的職位上卸任,担任新影聯影業總經理,開始尋找國內市場的門道,身處其中的周鐵東說,“這是整個經濟面的問題。”

迄今票房貢獻前五名的國產電影里,除了《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是魔幻題材,其他四部——《心花路放》、《分手大師》、《后會無期》、《爸爸去哪兒》,無一例外都在敘述當下。曾經一統天下的武俠題材,則退出了熱門影片的爭奪,以至于許多影評人一遍遍地惋惜“誠意之作”《繡春刀》。

“電影故事是政治、經濟、文化的晴雨表,電影人應該及時捕捉這些東西,不能一味閉門造車。”周鐵東14年前翻譯過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的《故事》,這本書在2014年秋天再版,其中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就是“寫與時俱進的故事”。
1
好萊塢只為第三世界市場拍3D
南方周末:2014年電影市場有一個現象:進口大片在本土是2D發行或者2D、3D同時發行,但到中國卻只以3D格式發行,為什么?

周鐵東:2013年美國國內票房是109億美元,2012年是108億美元。算上通脹、票價上漲的因素,它的市場是下降的,因為美國人已經看不起電影了。美國的電影票價是這么定的:一個合法勞動者一個小時的最低收入,可以看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所以聯邦政府規定,美國的最低時薪是兩毛五的時候,美國的電影票價是兩毛五;最低時薪是七塊五的時候,美國的電影票價是七塊五。

3D打破了票價規律,3D溢價30%,原來七塊五的票可能是十塊零五了,有的IMAX3D甚至達到了十三塊多。可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美國人的收入出現下降,有些家庭甚至破產,普通老百姓已經不愿意掏錢看一部昂貴的3D電影了。

所以好萊塢今年不得不宣布,再也不為美國本土觀眾拍攝3D電影了,他們僅僅為拉美和中國這樣的第三世界市場,繼續拍攝3D。3D并不是電影的方向。哪怕在3D的巔峰時代,它必須是2D、3D聯發。2D足以滿足觀眾到影院去看電影的觀影體驗。

南方周末:中國的電影票價,高能高到上百,低能低到二三十,是怎么定的?

周鐵東:中國的票價是中國房地產泡沫的一種反映。電影行業是一個工業,但它更是一個零售商業,它的零售網點就是影院。我知道的一家影院,八塊銀幕,經營快五年了,年票房收入兩千多萬,在業內已經是很好的影院了,但它還在賠本,為什么呢?最牛的影院也只能拿到票房收入的50%多,兩千萬最多能回來九百多萬,一年房租八百萬,水電煤氣物業費,至少二百多萬,這就一千多萬沒了。還有人吃馬喂,扣除增值稅等等,能不賠嗎?所以現在很多影院是在給房地產商打工,地產商做院線能盡情擴張,因為房地產是他們自己家的。

現在是院線最壞的時候,大家都在拼命搶灘。我們的電影票如果一百塊錢一張,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付給了房地產泡沫。這是一整個經濟面的問題,不是電影產業能夠解決的問題。

南方周末:現在中國電影市場這么紅火,蛋糕做大了,院線也不會太難吧?

周鐵東:不是,過去院線的利潤是拿17%手續費,后來漸漸萎縮到7%,再到3%,現在3%都不保了。現在影院簽約加盟院線,一次只簽一年,由于惡性競爭,院線之間幾乎是惡意降價:你到我這個院線來吧,我只抽成2%;另外一個院線說我只抽成1%就行了,有的院線干脆說我不但不要你錢,我還給你補貼。

從電影發行而言,過去拷貝時代,必須有一個中間環節,現在數字時代了,只有硬盤、密鑰,完全可以撇掉中間環節,院線的作用越來越小了。馬上就要實現衛星傳輸,只要有一個衛星的上傳終端,任何片方都可以用那個終端直接傳給影院,還需要院線嗎?當這個產業已經完全扁平化的時候,院線中間人的作用就越來越小了。

2
中國資本投資純海外片這是必然的
南方周末:2014年中國內地銀幕數進入“2萬塊”時代,受益者是誰?

周鐵東:這是一個偽命題。影院的票房到今年可能突破300億,但這其實是一個微小的產業。那天我在蘇州開會,中國文藝論壇,說到工藝品這個產業,一年至少是5000億。電影產業從經濟規模來說非常的微小。誰受益?這個產業的蛋糕做大了,做蛋糕的各個層面,都會受益。

南方周末:最近華誼投資了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狂怒》、中影投資了傳奇影業的《第七子》,中國投資純海外片,是一種偶然,還是必然趨勢?

周鐵東:這是一種必然。因為資本溢出。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國內電影投資渠道不暢,投資國產片風險大,而好萊塢的影片一般來講都是能火的,即使進不了中國,也無所謂,它能在全球進行分賬。所以這肯定是資本的一個必然走向。長期以來,很多有錢人投股市,后來又投房地產,再后來又投收藏,民間能夠投的,很多最后都是風雨飄搖。但總得投點什么吧,不能老是打牌賭博吧?當國內市場趨于飽和的時候,資本就會溢出,隨后可能產品也會溢出。

在法律框架內,資本趨利沒有什么道義問題,更沒有什么民族問題,資本是沒有國界的。

南方周末:中國投資海外電影,投入、產出、分賬是什么樣的情況?

周鐵東:這牽扯到商業安排,因片而異。一般這種投資都是一種分賬模式,看你怎么去談這個分賬比例。所有大的項目,尤其是定位全球的影片,都會選擇多元合作。

另外,對于中國市場,還有一個考量——合拍。如果我們的合拍進入常態,也就是制度、資金的安排,能夠常態化,合拍的渠道特別暢通,在現階段也許就不會出現資本外流。

南方周末:互聯網與電影聯姻,有一個關鍵詞是“大數據”,你怎么看待大數據的真實作用。

周鐵東:美國有資格說大數據,它有大數據,對觀眾有觀眾分割學,有各種各樣地緣人口數據,而且它有獨立于行業之外的許多專業的調研和咨詢公司,但我們沒有這樣的系統建設。當我們能夠存積了翔實客觀,沒有被污染,沒有被摻水的小數據的時候,我們才有資格去談大數據。

南方周末:還有一個被反復提及的詞,“眾籌”。

周鐵東:眾籌違背人性的本質,人性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如果眾籌賺錢了,可能會有第二個,一旦賠錢了呢,那就會是災難。就像銀行。

3
你居然說“我愛你”我們完了
南方周末:從2014的票房表現看,國產片里什么題材更受觀眾歡迎?

周鐵東:現實題材的、緊貼老百姓的東西,才會有市場。不要去指責《泰囧》、《心花路放》、《分手大師》低俗,因為它們講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每一個人都能找到他的關注點,找到跟自己的相關性,能夠對其中的人物產生同情,以至于移情,最后達到審美愉悅。你弄一些跟我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我為什么要看?

《心花路放》能有現在的票房(11.67億),還在于它講述了一個好萊塢式的“英雄”故事。兩個人一路泡妞,最后就泡到了,看上去確實低俗,但恰恰是這樣的故事,更符合人性。他帶著不良的動機上路,但最后把泡妞的事業進行到底,價值得到了升華,他從一個非英雄,或者從一個反英雄,成了一個“英雄”,這個過程恰恰打動了草根觀眾的心。反觀我們很多主旋律影片中的英雄,上來就是完美的,不能有瑕疵,不能犯錯誤,不能有成長的過程,所以觀眾沒有觀看的需求。

現在任何非現實題材的影片都不可能受大眾追捧,包括武俠片。這個情況從《大明劫》開始轉向,當時看初剪的時候,我就對制片人說,古裝動作片的時代已經過了。后來果然淪為炮灰。《繡春刀》出來時,我是不看好的。《大明劫》口碑是最好的,比《繡春刀》更好,它最后票房不行。再后來《白發魔女》,還是3D的,票房也平平。電影故事跟主流意識形態密切有關,是政治、經濟、文化的晴雨表,作為電影人應該及時捕捉這些東西,不能一味閉門造車。

南方周末:愛情片有什么變化,這也是近幾年中國電影的主流。

周鐵東:那種純而又純,超越了時代、物質、種族、階級地位的經典愛情片,不會再受歡迎。人們進入到消費時代,誰還相信愛情呢?但愛情又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是個極大的挑戰。所以只有《她》(Her)那樣的人機虛擬戀愛,國內最近的《一夜驚喜》、《撒嬌女人最好命》那樣講的愛情故事,才可能敲擊到現在不再相信愛情的觀眾內心深處那點僅存的愛意。

美劇《生活大爆炸》里有一幕,佩妮和她的男朋友萊納德一直在同居,后來有一天他們做愛以后,早上一覺醒來,萊納德感覺挺好,對佩妮脫口而出說了一句“我愛你”,佩妮被嚇壞了,你居然說“你愛我”,那完了,我們的關系沒法繼續了。我們本來就是一種同居關系,你非得要上升到愛情層面,壓力太大了。這才是這個時代,它很寫實。

南方周末:你曾說現在商業電影是以女性觀眾為目標,為什么?

周鐵東:有人問我:現在市場我看不明白了,《小時代》那樣的影片,為什么有那么好的票房?郭敬明的消費主體是女孩子,是我女兒那一代。像我女兒去看3D大片,在中影影院看了一遍覺得效果不太好,又花100塊錢買一張票到UME影院再看一遍。她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她花我的錢。但是韓寒的粉絲更多的是男性,他要看電影必須花自己的錢,不但自己花錢,可能還要給別人花錢。一男一女去看電影,最后選擇看什么,肯定是以女性為主。

4
“《黃金時代》沒有明確的定位”
南方周末:2014年中國的藝術電影有一些取得了票房成功,比如《白日焰火》,有一些卻遭遇票房慘敗,比如《黃金時代》,你怎么看這些影片的成與敗?

周鐵東:《白日焰火》成功在于用了好萊塢“黑色電影”之瓶裝上了中國的后工業化之酒。還有它實現了跨越,從小眾跨越到大眾,柏林電影節獲獎就是一個最大的跨越方式,沒有雙熊,它不可能在海外被四十多個國家收購,也不可能在中國上主流院線,更不可能有那么多觀眾去買票捧場。

另外一種跨越方式就是像《血迷宮》那樣,變成邪典電影。還有恐怖片《鬼影實錄》,花了兩千多美金,結果發行達到一千多萬美金的票房,每到萬圣節就拍一個續集,現在變成鬼節的保留節目了,這是從小眾定位的跨越。《電鋸驚魂》也是這樣。

第三種跨越是導演的跨越,中國典型的就是寧浩。剛開始他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非常另類的導演,號稱非常小眾,一旦成功,就登堂入室。美國的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原來是反好萊塢的,號稱是獨立電影的領軍人物,最后弄《特工小子》那樣的,完全商業化了,也是一種跨越。

原來早期的好萊塢只有美國市場,它后來有中國市場,這也是一種跨越;吳宇森原來在港臺拍片,后來跨越到了美國;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涂炭,歐洲那么多經典時代的人才都跑到好萊塢去了,這也是一種跨越。因為有這樣的跨越,世界的電影產業越來越全球化。

我們做電影的時候,必須有明確的定位,是定位全球,還是定位本土,什么都要,不可能。美國有一家名叫“四十畝地和一頭騾”的電影公司,創始人是一個黑人導演,只拍黑人題材的電影,而且只面向黑人市場,人家活得挺好。這就是定位明確。

再看《黃金時代》,最大的失敗就在于沒有明確的定位。從題材樣式,從各種參數和指標來衡量,它都是一個小眾的東西,卻用大眾的方式去運作。它如果定位小眾,成本控制在1500萬以內,5000萬的票房就會是很大的成功。

南方周末:一部電影的好壞,只有票房標準了?

周鐵東:真正的電影人必須是靠觀眾養活自己,你不能靠政府養活,也不能靠投資人養活。電影必須是作品、產品,到商品的三位一體。許鞍華說她做《黃金時代》是在做實驗,一個已經功成名就的導演,還拿投資人的錢去做實驗?所謂實驗電影,是靠相關贊助機構給經費去做,是不求回報的,那可以。投資和產出之間,如果沒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那是違背了資本的本質,因為資本的本質就是趨利。你要真正把自己提升到藝術的層面上,你就必須有藝術的情懷,為藝術去獻身,但不要綁架別人。

在這里讀懂中國
南方周末
微信號:
nanfangzhoumo



南方周末 2015-08-23 08:43:17

[新一篇] “沒有特殊黨員,誰犯罪都要伏法”

[舊一篇] 簽字需謹慎!銀行驚現詐騙陷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