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說】互聯網創業變或不變的三個關鍵詞:連接、糾纏、讓美發生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本文作者葉東東(子皮) 為天使灣創投合伙人,目前負責天使灣天使投資業務。天使灣于2010年成立,投資過洋碼頭大姨嗎小恩愛美妝心得扇貝下廚房風先生等一批知名互聯網項目,2014年后\特別關注人工智能、虛擬金融、新型社交、企業級服務、O2O等。作者微信:fanleeye,微博:@Fanlee,Email:ydd@tisiwi.com(最希望被連接的方式)。


我估計,在 IT 領域創業或投資的朋友們可能是中國最為焦慮的群體之一,因為這個行業實在變化太快了。當所有人都在討論互聯網下一個趨勢,下一個方向,下一個熱點是什么的時候,2015 年我們是否也可逆向思考:究竟什么是互聯網不大會變的,或變的究竟是什么?



一、連接,連接,連接一切


1、連接的方式在不斷改變,但連接永恒。


在 2012 年知乎上討論互聯網的下一個十年的主題中,曾也討論了一下未來趨勢,其中我分享的一個核心觀點在 2014 年進行了迭代:過去十幾年,互聯網只是將固態的信息介質液態化,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信息介質如紙媒(信件、報紙、書籍、雜志、地圖、日記本)、影音(膠卷、錄像帶、VCD、卡帶)、通訊(座機、廣播)、傳統游戲(棋牌),辦公(文檔)以及所有商品交易信息進行全面數字化,連接到網絡后,信息的全面液態化使得現實世界一下子變平,極致提高了信息的流動性與傳播效率;而下一個十年,將是液態信息氣態化,由信息如水進化到信息如空氣,一切數據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處無時不感知不交互不迭代。


在這個觀點中,第一個,關系到連接的信息介質。是的,互聯網的發展,首先的前提應該是連接的信息介質。為了簡便,在這里我將信息介質廣義的定義為包括信息存儲、計算與傳感。


追溯歷史,信息介質從記事結繩、山洞石壁、動物甲骨到了羊皮竹簡、絲帛紙張,到了 20 世紀實現全面大一統,都變成了硅晶體管。在硅時代,信息的存儲容量,存儲體積與存儲時間都有極大的成就,一個小小的 U 盤上已經出現可以容納 1TB 的容量,而存儲時間已研發出了能夠保存 100 萬年的介質。然而,信息科技的發展遠不止如此,IBM 認為,硅片將在未來三到四次的技術迭代中消失,以此他們在未來五年,將把其總收入的大部分投放到非硅基電腦芯片、量子計算機和仿人腦計算中,幾可預見,納米科學的發展使得計算機一定是朝著更微型化、更不可思議的存儲與計算能力而去;另一方面,物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介質又多了一個維度——傳感器,溫度、光、壓力、磁、氣體、濕度、聲音、味覺等各種傳感器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種智能硬件層出不窮的出現,萬物互聯的時代已提前到來。


于是,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信息介質極致的越來越小(體積),越來越大(容量),越來越強(計算能力),越來越有feeling(感知能力),這會導致什么樣的變化發生?這就過渡到了我的第二個觀點,連接的信息終端。


第二個,連接的信息終端一定會多元化,且無所不在。是不是所有能夠聯網的終端 100% 都會被智能化,這還不能確定,考慮到成本,會有很多微型的傳感器終端只用來量化物理世界的數據,但是,作為存儲、計算、傳感的當下最代表性的聯網終端——移動智能手機,開始步入技術的成熟期甚至衰落期,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手機是功能機時代,由巨大笨重轉變為小巧便攜后,多數人只是在關注手機的外觀,是翻蓋還是直板,是音樂手機還是拍照手機,一夜之間喬布斯將手機變成了一臺觸摸屏交互的微型聯網終端,從而重新定義了手機,現在也是如此,智能手機到現在更多人已經只聚焦在從薄到更薄,是小巧還是大屏,是柔性還是透明,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成熟信號,也是一個變相衰落的信號。


在 2014 年 8 月,我讀了 Ray Kurzweil 的《奇點臨近》,不少觀點對我啟發很大,其一觀點他認為,一項技術的生命周期可分為 7 個不同階段:前導階段,發明階段,發展階段,技術成熟階段(也是新技術虛假冒充者階段),新技術盲目樂觀階段,舊技術回光返照階段,新技術完全勝利階段。庫茲韋爾列舉了馬車,留聲機,電子書籍的例子,馬車不贅述,留聲機從愛迪生發明至 1949 年成熟,到如何被虛假冒充者——盒式磁帶沖擊,最終被 CD 徹底淘汰的例子完全符合這 7 個階段的推演,而 kindle 等幾年前就充當了虛假冒充者,但是很顯然,所有人都能預見紙質書籍被徹底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沒幾年就取代功能機的智能手機,也正在慢慢進入成熟期,相信很快,擾亂智能手機的虛假冒充者,即新技術介入者就會出現,是智能眼鏡,智能手表,虛擬現實頭盔,智能機器人,還是如雷·庫茲韋爾所預言的“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大部分計算將不會只是出現在這樣的矩形設備中,而是分布在整個環境里,計算將無處不在,在墻里,在我們的家具里,在我們的衣服里,以及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里”,我未從可知。但是,如果我們相信技術的指數增長序列(越來越陡峭),那么真正的變革者會在蟄伏一段時間后一夜之間發生。



第三個,連接的速度也在不斷快速進化。Google 在美國田納西州與堪薩斯州的一些城市已經為用戶提供了每秒 1 千兆的寬帶服務,而當人們還在討論每秒千兆的意義在何處的時候,Google 已經在研發每秒 10 千兆的光纖傳輸技術了,而在實驗室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制造的光纖其速度接近了光速,即大約 10TB/S。除了傳統光纖,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科學家卻正在研制以空氣為材質的新型光纖,即空氣光纖,擺脫了固體材料性能的局限,可實現在太空中的任意地方進行超遠距離通信。當我們還在質疑用戶需不需要這么快的聯網速度時,我們并不知道其實互聯網已經早就超越了連接過去十幾年主要局限于人與信息(狹義),人與人,人與商品的連接了。


互聯網的根本只是在于一個連接,但是當萬事萬物全部進行連接,連接的范疇越來廣泛,連接的終端越來越強大,連接的速度越來越快,連接的交互方式越來越自然,使得看上去這個分布式網絡是極速熵增的,但背后的實質卻是負熵的,也即自組織的有規律的,這是非常可怕的力量。而真正最可怕的,互聯網只有一個,再這么切割防御,互聯網永遠只有一個!所謂“后互聯網時代”,其實就是集全世界的力量在共同打造一個云端神經大腦,人類以各種看似無序的方式有序的以上帝視角在創造另一個現實映射世界,精神世界,客觀世界。


2、實體世界、精神世界、客觀世界的連接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R·Popper)將人類社會分組成三部分:實體世界(physical world)、精神或心理世界(mental/psychological world)以及人類思維產物的世界(world of products of the human mind)。


所以,在波普爾的三世界理論中,我的理解是:第一世界是由物理世界構成,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全部宇宙自然界客體和事件組成的現實世界,我們稱之為實體世界;第二世界是特指人類智慧生命在心理活動、心理狀態等精神事件組成的熵增世界,我們稱之為精神 / 心理世界;第三世界是由人類從精神世界中所有創造出來的思維產物再自組織的負熵世界,比如書籍創造的世界,繪畫創造的世界,計算機創造的虛擬現實世界……


互聯網從 1995 年正式商業化而面向大眾的這二十年,這三個世界都在相繼被連接,最早脫穎而出的是連接實體世界的互聯網產品。如雅虎的崛起(1994),中國各大門戶,社會型動物在實體世界第一映射反應的就是社會事件,于是發生第一優先級的連接是比較正常的;電商的崛起也非常之早,如 Amazone(1995),Alibaba(1999),人類社會第二大活動即為經濟事件,商業被最快速度連接也是合理的,只是各自的連接切入點,方式各不相同罷了;再如 Priceline(1998),攜程(1999),連接人們旅行服務的需求也很順理成章。


與實體世界的連接差不多階段,人類精神世界的連接也開始了。1995 年,MSN 網絡正式開張,ICQ 于 1996 年誕生,OICQ1998 年上線。為什么將 MSN 類都歸為第二世界的連接?在我看來,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從來旨不在通“訊”那么簡單,核心通的還是人背后的精神狀態,心理活動的連接,通的是各種欲望的連接。第二世界的連接一直在不斷衍變,從 PC 客戶端到網頁端 Facebook(2004),Twitter(2006),再到移動端 WhatsApp(2009),微信(2011),Instagram(2012)。


第三世界的連接最為特別,因為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前兩個世界的連接都必須與人相關,或者說與人無關的連接是沒有意義的,但在客觀世界的連接,除了人與再組織的客觀知識之間相連接之外,客觀知識之間本身也會發生各種連接,也就是說客觀世界是可以自成體系,是有自主連接能力,思考能力的,無數的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也可以通過人類思維制定的規則智能連接。應該說,互聯網的誕生,最早的需求就是從人與客觀世界的連接才發展起來的,只是雅虎最早的索引工具是手工輸入的,最終集大成者是 Google(1998),百度(2000)。在第三世界,自搜索引擎的連接后,后繼比較典型的就是問答類網站的出現,用問答的方式連接人類的思維產物,Quora(2009),知乎(2011)。


但是,三個世界的連接都在變化。


(1)實體世界的連接還在無限擴展,同時被全面虛擬化。實體世界的連接,隨著移動互聯網在連接方式上的巨大變化,其觸角變得更廣,從社會活動,商業活動,出行方式,涉及到了周邊生活服務的連接,O2O 在信息、物流、服務、支付四大體系的連接實則是對過去互聯網實體世界連接十幾年發展積淀的一次綜合檢驗;其二,各種廉價傳感器的蓬勃發展,物聯網也被納入了本來純以人為中心的互聯網范疇,無數智能硬件必定不可逆的繼續朝實體世界的全面數字化與萬物聯動而發展;其三,實體世界最后一塊難啃沒被連接的價值單元——貨幣,也將被虛擬金融打破區域集中化而真正網絡化連接。當衣食住行全部數字化,然后被連接,人們在網絡上就完成了現實世界的全面映射,完全生活在虛擬空間不是不可能了。


(2)精神世界的連接趨于多元化,垂直細分化,四維化。這取決于經濟基礎上升后,人類的自我訴求會更加凸顯,價值觀更趨于豐富,在過去多奇葩多極品的人在全球幾十億分布節點下,不同細分的人群都可以在精神層面上得到連接;同時,在拋卻物理空間的局限下,又能在時間維度上得到連接,完全不同價值觀的人群,可以因為同一個情緒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碎片時間得到共鳴。比如,我就很看好真正意義上以純精神為主的虛擬戀愛服務,無數男女(不管老少)在精神上希望有戀愛的享受體驗,但這種體驗在虛擬空間因為超越肉體器官參數的束縛反而更容易實現,戀愛體驗不應該只保鮮停留在青春時期,而可以做到隨著不同時間階段繼續存續的體驗,這在沒有互聯網尤其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是做不到的。


(3)客觀世界的連接趨于人工智能化,所有人類思維的價值信息在類神經元的唯一一個互聯網連接后,一定會自主學習,自主連接從而自主進化。為什么全球兩大搜索引擎巨頭都全力以赴、不遺余力地投身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因為唯有搜索引擎的連接背后純粹是人機交互的,人類主動意識輸入指令,機器通過數據挖掘與學習輸出反饋,而人類的輸入方式唯有幾種,文字、語音、圖像,所以機器只能圍繞人類這幾種輸入方式來分別掌握語義、語音、圖像識別技術,還不得不加成一個深度學習算法這樣的吸血光環,所以,作為第三世界的典型應用搜索引擎,其連接朝人工智能衍變是必然也是不可逆的,而問答類網站的第三世界連接為人工智能積累了學習人類思維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庫,也極具價值。


(4)多重世界交叉連接,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其一,所謂 AR(增強現實)實際上就是第一與第二世界的交叉連接,用戶為何需要在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場景?絕大多數真正有價值的應用場景是通過對第一世界的增強現實,輔助或加強用戶在第二世界的感知。AR 應用價值的大規模實現需要兩個前提,一個是實體世界的連接已經完全虛擬化,萬物萬事萬人互聯的基礎已經完備,還有就是需要一個實現第一第二世界連接的非常好用的交互終端出現,目前來看 Google Glass 面臨很大問題,微軟 Hololens 也不好說。其二,以 CloudBrain 為超級承載的智能機器人出現(如 JIBO 這樣的智能家庭機器人),就代表了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連接開始 work,正是這一點又揭示了 Google 為何在一年之內連續收購 8 家機器人公司,還有 DeepMind 此類人工智能非常關鍵的深度學習算法公司。其三,所謂 VR(虛擬現實)就是第二與第三世界的連接,以 Facebook 收購的 Oculus 為代表,但是現在看來用戶真正能夠長時間融入 VR 世界而不對第一世界的人體本身造成任何影響還有很多問題亟需解決。


我對三個世界相互交叉連接的當下看法:三個世界的交叉連接代表 AR,智能機器人,VR 中,AR 的價值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基礎連接還沒完全到位,VR 除了游戲之外也很難快速切入,特別是對人體的健康傷害不徹底解決,瓶頸很大,兩者都還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唯一最具可行性的當下反而可能是家用智能機器人的嘗試。


另外,暢想下未來的話,個人一直偏執的認為,人類未來必然會將三個世界融合,也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世界融為一體,我是贊同雷庫茲韋爾的人機(腦機)結合觀點的,未來的生命必將是混合生命。人類本身也將被徹底數字化,固態生命虛無化,現實與虛擬皆是假象,這已涉及到哲學范疇,在此不作深度討論,感興趣者可觀看一部電影《The Thirteenth Floor》。


3、連接一切的價值所在


我對截止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全球 TOP25 市值的 IT 企業進行了統計,其中涉及連接方式的企業(包括連接終端與連接介質)13 家,涉及三個世界連接的企業(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世界)10 家,前者總市值 23812 億美金,后者總市值 14530 億美金,前者是后者的 1.64 倍。因為樣本數只放到了 25 個,不一定很客觀。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連接方式與三個世界的連接都將在未來幾年發生重大變化時,這個榜單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二、糾纏,糾纏,不斷糾纏


1、無糾纏不連接。


注意,這里的“糾纏”指的是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的一個非學術性的通俗語義。所謂量子糾纏,是在量子力學中發現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即,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 量子糾纏的這種超距作用已經被世界上許多試驗室證實,量子糾纏超越了人類對第一世界四維時空的理解,因其不受四維時空約束,從而是非局域的,它的一個潛在推理就是:萬事萬物在冥冥之中皆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量子糾纏是物理學概念,借用這個概念是因為我發現互聯網的三世界連接跟量子糾纏的“糾纏態”有類似之處,極具相關性聯想。人類因為對財富的糾纏態,才會產生商品貿易的 B2B 連接以及各種證券交易的人性連接,一盆郁金香、一束蘭花、一行字符串(比特幣)都曾讓我們瘋狂,因為對性愉悅的糾纏態,才會產生各種陌生人社交應用,只要出現一個美女頭像,無數雄性荷爾蒙本能驅動著去連接,因為對美的追求、自我存在感的糾纏態,才會需要無數美化皮囊的 P 圖應用,自欺欺人的連接到虛擬世界以自我陶醉,對喜好之物價格的糾纏態才需要淘寶的連接讓“屌絲們”得到些許安慰。再比如拿我們天使灣自己投資的一些項目來看,人類對愛情的癡怨糾纏態連接出了小恩愛,女人對每月來一次的悲喜交加糾纏態連接出了大姨嗎,所有吃貨對美食的糾纏態連接出了下廚房…………太多太多,無以復舉,大家可自行推演。人類與種植在DNA里的各種欲望交織成萬千糾纏態,這些糾纏態是超距的,是完全可以脫離空間,甚至時間的,只要有糾纏態,他們遲早會連接,即使沒有互聯網。


所以,只要人類還沒有擺脫肉身的各種欲望基因操控(很多是 DNA 代碼里直接寫入的參數),糾纏態就一直會存在。而只要人類的糾纏態還存在,那么圍繞這些糾纏態的連接就不會停止,無論過去是通過喇叭,絲帛,壁畫,紙張,還是現代的計算機與互聯網,只是后者以指數型的增長全方位的加速與放大了連接。有些糾纏態隨著經濟基礎與社會結構的變化會發生變化,比如文化喜好的糾纏態,但是多數糾纏態是不會變的,比如性、美食、健康、愛情。


2、交互成就一切糾纏態的連接


互聯網過去的階段性分法一直以終端的移動性來區分是有誤區的,互聯網的發展差異區分應該在于人機交互方式上。1981 年,第一臺 PC 問世,驅動人機交互的方式是 DOS 磁盤操作系統,這種人機交互方式下是根本不可能普及到大眾用戶的,1983 年喬布斯推出 Lisa,是第一臺采用圖形用戶界面(GUI)的個人電腦,但是可惜的是要價過高,GUI 的重大成就才使得計算機的普及,從而使得分布式互聯網連接的可能,2007 年,iPhone 推出,iPhone 的劃時代完全不是因為它的智能,比如 Symbian 操作系統與 MeeGo 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都要更早,而在于 iPhone 用電容屏改變了一切,在 GUI 通過 PC 時代日趨完善的基礎上,蘋果再次在人機交互方式上進行了重大革命性突破,觸摸屏讓人機交互更自然,使得所謂智能手機的“智能”才有所體現,然后以此為切入口,iPhone 徹底利用了手機的便攜性而大大加強其他交互特性,如拍照,語音這些在 PC 機上天然受束縛的人機交互方式,最終大大釋放了人類糾纏態的輸入輸出。


我們可以這么說,是人機交互的成敗決定了互聯網連接的成敗。人類的糾纏態在表現形式上當前無非文字、聲音、圖像、腦電波,于是從純鍵盤,到 GUI 的鍵盤 + 鼠標,到 GUI 的觸摸屏 + 麥克風 + 攝像頭,再到去掉一切,通過語音語義識別、圖像識別、手勢識別、腦電波識別,人機交互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接近于人類自然的交互方式,這種變革進化是真正成就一切糾纏態被連接的核心基礎。


3、糾纏越深,交互越多,價值越大。


所以,糾纏態背后是人性與欲望,交互是所有糾纏態的輸入輸出方式,連接是糾纏態的放大器。當一個互聯網應用或服務其解決人類越深的糾纏態,越貼近人類本能或自然的交互方式,連接所覆蓋的世界(包含三世界)越廣大,那么自然它的價值也就越大。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糾纏態難道真的會一成不變嗎?如上文所述,我是堅信人類必定會朝意識獨立性方向發展,而且這是不可逆的。對科技不可逆的定義是什么?就是當一群人率先使用一項革命性科技,而非使用人群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競爭時,那么這項科技最后覆蓋所有人群只是時間問題,而且不可逆(某一時期的相對倒退在絕對時間長河中微不足道)。當一群人率先擺脫人類肉體束縛,純粹在人機結合后的意識層面展開競爭而進入更高階人類時,人類的糾纏態也會發生分化乃至發生極端的倫理沖突,但終究都是徒勞的。當然,這個變化來得沒那么快罷了。



三、讓美發生


1、美是一切人類價值的終極追求


深度的糾纏態,自然的交互體驗,無所不在的連接,是人類這張唯一的網我所能預見的。然而,還有一個東西不能缺失,那就是“美”。糾纏態所“糾纏”的背后都與“美”相關。


從三世界理論看,實體世界是美的,人之相貌氣度,樂之節奏旋律,食之色香入味,這是現實背后的數字之美,精神世界是美的,所有種植在人類基因的欲望是美的,家庭的喜怒哀樂,愛情的悲喜相交,財富的殺伐漲落,這是生物邏輯的熵增之美,客觀世界是美的,信息的不斷結構化與精細化越來越展現它的負熵之美。


映射到 IT 世界,從巨大的終端到 PC 機,筆記本,不斷薄而精致的手機,終端在越來越美,GUI 的人機交互不僅僅視覺上越來越美,交互的方式也讓人越來越自然而優雅,現實的一切之美在與虛擬世界的不斷交叉融合中只會“變本加厲”的更美,甚至是創造出現實世界無法感受之美。


美,絕不僅僅是顏值,互聯網的創業者們,咱讓這個“世界”更美了嗎?



關于【VC 說】:是36氪的一檔品牌內容欄目,由關注、投資某一領域的天使和 VC 給出他們的行業觀察、模式分析和趨勢判斷。作為投資人的你也可以分享你對創業者的各類建議和自己的投資心得。歡迎給我們投稿:tips@36kr.com


[本文來自讀者的投稿,不代表36氪立場]


--------



36氪 2015-08-23 08:45:04

[新一篇] 面向對象:說說程序員不解風情的瞬間

[舊一篇] 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計算機專業的會修電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