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談 清明節的歷史由來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從這個方面講,我國按傳統劃分的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為節日的只有清明。在清明節里,講究進行禁火、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十分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掃墓與禁火

探討清明節的形成發展過程,也是十分特殊的,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習俗后,二者合二為一,才形成了清明節。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稱墓祭、掃拜,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研究認為:古無墓祭,拜掃之俗起于東漢。其實并非如此。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設冢人、墓大夫分別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孟子·離婁下》中講了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間,乞食祭墓的祭品,雖然這個乞食祭墓品的齊人成為人們的笑料,但從他的所為也可以證明戰國時代掃墓之風十分盛行。


秦漢時代,掃墓的風俗注入了禮俗的內容。《后漢書·明帝紀》注引《漢官儀》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于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這是當時供奉陵園的禮制。因此,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十年(公元34年)至長安“事十二陵,躬祭于墓邊”(《后漢書·光武紀》)。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分裂,軍閥割據,烽火連年,盡管如此,但人們對掃墓之風依舊重視。許多在職官員,常請假回鄉掃墓。《魏書·高陽王傳》記載:“任事之官,吉兇請假,定省掃拜,動輒歷十旬。”他們請假回鄉掃墓,一去就達百日。


清明節俗與娛樂活動

到了唐代,寒食、清明兩個節日合二為一,從節日風俗來說,基本上是一回事。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中描寫掃墓情形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清明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


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綠,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因此,人們不僅踏青郊游,而且要進行蕩秋千、蹴鞠、拔河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這使節日充滿了春天的歡樂。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詩云: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


長安踏青之風是十分興盛的。青年男女在踏青時,常常發生一些愛情故事。據《唐詩紀事》記載:唐德宗時詩人崔護,風流倜儻,清明時踏青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他因口渴,叩門求杯茶喝。良久,有一女子來到門前,捧杯水讓座。女子獨倚門前,姿態楚楚動人。兩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禮教約束甚嚴,一男一女能如此單獨相對,已屬機遇難得。故崔護以語相挑,彼此注目良久。崔護臨行時,女子送到門外,似有戀戀不舍之意。第二年清明,崔護追憶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桃花依舊,然而門上掛了一把鎖,空空無人,惆悵之余,揮筆題詩于門扉道: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個故事在關中地區廣泛流傳,也是“人面桃花”這個成語典故的由來。后被人們演繹編成戲曲《金琬釵》,成為陜西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愛情劇目。至今每當上演此劇,場場爆滿,很受歡迎。


《尋酒圖》/黃永玉


清明習俗的傳承

到了宋代以后,清明節俗基本上是沿襲了唐代。清明掃墓,宋代亦同前朝,《東京夢華錄》記載:“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提起掃墓,不能不想起宋代詞壇擅長慢詞長調的大詞人柳永。柳永以填詞聞名遐邇,一代風流。但是,在當時理學禮教興起之時,他的生活方式為時論所謗訕,一生郁郁不得志。相傳他死后,家無余財,身后蕭條,靠昔日傾慕他才名的妓女們集資營葬,草草料理后事。死后當然也不會有親屬來祭奠。每年清明,群妓相約攜酒菜、食物赴其墳地祭掃,識與不識者均奔集其墳地,相沿成習。鄉民們稱之為清明“吊柳七”或“吊柳會”。


清明的娛樂活動如擊球、蹴鞠、秋千、斗雞等在宋代均十分流行。《宋史·禮志》記載宋孝宗于興隆初年常召諸將于殿前擊球。宋太宗還規定每年三月“令鞠大明殿”。遼、金、元統治者在舉行釋天典禮時也要舉行擊球比賽。寒食清明打秋千,在宋代更為普及。如王禹偁《清明》詩:“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秋千。”田況《寒食》詩:“臨流飛鑿落,倚榭立秋千。”此類詩文不勝枚舉。


明清時代,清明節俗已普及大江南北,風俗變化各地有異有同。值得重視的是清明踏青風俗中滲入了大量的娛樂活動。“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支素、驃騎、飛錢、拋拔、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筋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而外方優妓,歌吹覓錢者,水陸有之,接踵承應。又有買賣趕趁,香茶細果,酒中所需。而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鼗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往往成市”。蔡云《吳歈》有詩云:


紛紛神役與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

卻愛巡風小兒女,繡衣華帽騁驊騮。


此詩所描述的就是清明時節山塘廟會的風俗。


迄今為止,清明節仍然是中國民間十分重要的節日。不過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那些迷信風俗已被逐漸淘汰。至于插柳于門,或男女簪柳戴柳的風俗已極少見,不過農村的兒童們還往往于此日折下幾枝嫩綠的枝條,擰下皮筒做支音色頗佳的柳笛玩耍。而城市的居民往往在清明節前后,扶老攜幼到郊外春游踏青,領略大自然旖旎的風光。當然掃墓風俗依然存在,農村尚有不少清明祭祖墳的遺俗。但更多的是每逢清明節,人們紛紛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們的業績,以示悼念。



本文摘自《節俗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2月

作者:郭興文 韓養民




《國家人文歷史》 郭興文 韓養民 2015-08-23 08:47:37

[新一篇] 潘綏銘:我的性社會學之路

[舊一篇] 方剛:中國的反性勢力太強大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