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總理大怒的處長權力究竟有多大?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撰文|風青楊

來源|天涯博客



4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對文件運轉流程明確要求:國務院常務會通過的文件,如無特別重大修改意見或其他特殊原因,7天內必須下發。“要堅決打破原來的規矩,不能讓文件再在處長、司長那里一層一層地‘畫圈’了!” ( 中國政府網 )


一個處長到底有多牛,同一天的另一條新聞能告訴你答案。記得在一個公開場合,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頗有感觸地吐槽:“中國嚴格意義上是‘處長治國’,投資環境的主要癥結在處級及其以下。99%的企業家都要和具體的辦事人員打交道,各處處長、副處長直到科員,這部分人的工作作風形成了具體的投資環境。”而某省一個富豪,在接受采訪時更是直言無忌:老板再大,一個處長都能把你搞死。(中國青年報)


盡管處長離總理還有很遠,也不歸總理直接管,卻先后有兩位總理,對處長作出了嚴肅批評。另一位前總理朱镕基是這樣說的:有些部門,處長在那里做主,地方省長、市長來看他,他對人家連眼皮都不抬一下。國家計委就存在這種現象,地方有很強烈的反映。一個小姑娘坐在那里,地方的同志跑到她跟前去匯報,不但不讓人家坐,而且連眼皮都不抬。變成“處長專政”,那還得了?(摘自《朱镕基講話實錄》第三卷)


據說有一位最史上最牛的處長,姓匡被尊稱匡爺,曾有一位副省級高官去找他,他讓人在外面等著,自己玩游戲到GameOver才見客;還有一位副省長被他呵斥之后,依然唯唯諾諾。他們不敢惹匡爺,只因各地機場建設規劃、航空公司購買飛機都須經民航處審批。這位國家發改委民航處原處長匡新09年11月被刑拘。


官位不高的處長們為何能這么“牛”?一是處長們精通政策,長期在基層,又不大挪動。有時候一把手“走馬燈”換個不停,但他們卻變動不大。一個位子上坐長了,門道也就多了。政策不透明,缺乏對決策過程的監督,造成處長成為部門內部的“實權派”;二是目前的“現官不如現管”、“官大不如管大”的制度安排,讓“現管們”手中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上級領導過于宏觀的指示,政策的模糊性和解釋的可篩選性,行政審批的非標準化或標準要求不高,以及行政審批和答復的無時間限制等等,給處長們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而“欺上瞞下”的技巧更使他們“游刃有余”、“取財有道”。


“處長治國”現象之所以成為一種上至總理、下至民企都“吐槽”的“機關病”,就在于它已經不只是程序是不是多了的問題,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體制上的漏洞。一些部門的“權力”很大,但實際上卻分解、掌握在幾個關鍵處室中,具體權力又落到了幾個人手里,一個處長的一句話就可能涉及成千上萬的資金、項目。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大的問題,他們的意見就基本會被采納。權力就在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來了。甚至有體制內的官員也認為,“一項建議或政策,你可以騙過司長、部長甚至國務院,但很難騙得過處長。”


“處長治國”現象,非始自今日,而是古已有之,近代現代尤甚,所以積重難返,自然原因復雜。這其中既有體制因素,也有人為原因,而在沒有好處不辦事、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的表象下,問題的實質則是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和部門利益個人化。


要治理“處長治國”現象,一方面要堅持繼續簡政放權,讓政策下放的過程更加簡單透明,減少權力尋租變現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強權力監督,增加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正如李克強以靴子形象比喻:“千萬不能讓老百姓聽到‘一聲靴子響’,覺得自己要受惠了,結果等了半天,遲遲聽不到‘第二只靴子落下來’,感受不到政策落地!”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49:19

[新一篇] 神話戳破:不殺熟的微商還有什么出路?

[舊一篇] 驚!中國已進入人人互害模式 誰也逃不脫(組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