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1月,胡適發表了《新思潮的意義》一文,系統地表達了五四反傳統派對待國故的“綱領性”態度,他提出新思潮的四大原則,即“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他倡導“國故研究”,是和劉師培、黃侃、梁淑溟創辦《國故》月刊所倡導的“以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不同,也和梁啟超、張暄的文化保守主義觀點有差異,他把“整理國故”看作是實踐他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科學方法的手段。這是胡適1921年7月在南京東南大學的演講。
研究國故,在現時確有這種需要。但是一般青年,對于中國本來的文化和學術,都缺乏研究的興趣。講到研究國故的人,真是很少,這原也怪不得他們,實有以下二種原囚:(一)古今比較起來,舊有的東西就很易現出破綻。在中國科學一方面,當然是不足道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也都覺淺薄得很,這樣當然不能引起青年們的研究興趣。(二)中國的國故書籍,實在太沒有系統了。歷史書一本有系統的上找不到,哲學也是如此,就是文學一方面,《詩經》總算是世界文學上的寶貝,但假使我們去研究《詩經》,竟沒有一本書能供給我們做研究的資料的。原來中國的書籍,都是為學者而設,非為普通人一般人的研究而作的。所以青年們要研究,也就無從研究起。我很望諸君對于國故,有些研究的興趣,來下一番真實的工夫,使它成為有系統的。對于國故,亟應起來整理,方能使人有研究的興趣,并能使有研究興趣的人容易去研究。
“國故”的名詞,比“國粹”好得多。自從章太炎著了一本《國故論衡》之后,這“國故”的名詞于是成立。如果講是“國粹”,就有人講是“國渣”,“國故”(NationalPast)這個名詞是中立的。我們要明了現社會的情況,就得去研究國故。古人講,知道過去才能知道現在。國故專講國家過去的文化,要研究它,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四種方法:
一、歷史的觀念
現在一般青年,所以對于國故沒有研究興趣,就還沒有歷史的觀念。我們看舊書,可當它作是歷史看,清乾隆時,有個叫章學誠的,著了一本《文史通義》,上邊說“六經皆史也”。我現在進一步來說:“一切舊書——古書——那是史也”。本了歷史的觀念,就不由然而然地生出興趣了。如道家煉丹修命,確是很荒謬的,不值識者一笑。但本了歷史的觀念,看看它究竟荒謬到了什么田地,亦是很有趣的。把舊書當作歷史看,加它好到什么地步,或是壞到什么地步,這是研究國故方法的起點,是叫“開宗明義”第一章。
二、疑古的態度
疑古的態度,簡要言之,就是“寧可疑而錯,不可信而錯”十個字。譬如《書經》,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之別。女人說,《古文尚書》是假的,《今文尚書》有一部分是真的,余外一部分,到了清時,才有人把它證明是假的。但是現在學校里邊,并沒把假的刪去,仍舊讀它全書,這是我們應該懷疑的。至于《詩經》,本有三千篇,被孔子刪剩十分之一,只得了三百篇。《關雎》這一首詩,孔子把它列在第一首,這首詩是很好的。內容是一很好的女子,有一男子要伊做妻子,但這事不易辦到,于是男子“寤寐求之”,連睡在床上都要想伊,更要“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呢!這能表現一種很好的愛情,是一首愛情的相思詩。后人誤會,生了許多誤解,竟牽到旁的問題上去。所以疑古的態度有兩方面好講:(一)疑古書的真偽。(二)疑真書被那山東老學究弄偽的地方。我們疑古的目的,是在得其“真”,就是疑錯了,亦沒有什么要緊。我們知道,哪一個科學家是沒有錯誤的?假使信而錯,那就上當不淺了!自己固然一味迷信,情愿做古人的奴隸,但是還要引旁人亦入于迷途呢!我們一方面研究,一方向就要懷疑,庶能不上老當呢?如中國的歷史,從盤古氏一直相傳下來,年代都是有“表”的,“像煞有介事”,看來很是可信一但是我們要懷疑,這怎樣來的呢?根據什么呢?我們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究其來源怎樣,要知道這年月的計算,有的是從偽書來的,大部分還是宋朝一個算命先生,用算盤打出來的呢這哪能信呢!我們是不得不去打破它的。
在東周以前的歷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以后呢,大部分也是不可靠的。如《禹貢》這一章書,一般學者都承認是可靠的。據我用歷史的眼光看來,也是不可靠的,我敢斷定它是偽的。在夏禹時,中國難道竟有這般大的上地么?四部書里邊的經、史、子三種,大多是不可靠的。我們總要有疑古的態度才好!
三、系統的研究
古時的書籍,沒有一部書是“著”的中國的書籍雖多,但有系統的著作,竟找不到十部。我們研究無論什么書籍,都宜要尋出它的脈絡,研究它的系統、所以我們無論研究什么東西,就須從歷史方面著手。要研究文學和哲學,就得先研究文學史和哲學史。政治亦然。研究社會制度,亦宜先研究其制度沿革史,尋出因果的關系,前后的關鍵,要從沒有系統的文學、哲學、政治等等里邊,去尋出系統來。
有人說,中國幾千年來沒有進步,這話荒謬得很,足妨害我們研究的興趣。更有一外國人,著了一部世界史,說中國自從唐代以后,就沒有進步了,這也不對。我們定要去打破這種思想的。總之,我們是要從從前沒有系統的文學、哲學、政治里邊,以客觀的態度,去尋出系統來的。
四、整理
整理國故,能使后人研究起來,不感受痛苦。整理國故的目的,就是要使從前少數人懂得的,現在變為人人能解的。整理的條件,可分形式內容二方面講:
(一)形式方面加上標點和符號,替它分開段落來
(二)內容方面加上新的注解,折中舊有的還解
并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證,還要講明書的歷史和價值。
我們研究國故,非但為學識起見,并為諸君起見,更為諸君的兄弟姊妹起見。國故的研究,于教育上實有很大的需要。我們雖不能做創造者,我們亦當做運輸人——這是我們的責任,這種人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