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塔”成了有影塔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武漢晨報


 寶塔底層八面小龕中的佛像僅剩這尊。

 無影塔的簡介。記者嚴玨攝

 記者苗劍 攝

記者嚴玨

無影塔,顧名思義,沒有影子的塔。今年5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它,成名的應該不是無影,而是塔上的每塊石頭都有700多歲了,稱它為武漢最古老的建筑,一點都不為過。

無影塔,顧名思義,沒有影子的塔。今年5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它,成名的應該不是無影,而是塔上的每塊石頭都有700多歲了,稱它為武漢最古老的建筑,一點都不為過。

無影塔成了有影塔

歷史:700多年前建于南宋 變化:無影塔沒有“無影”的條件傳說:寶塔是鎮龍產物鏈接河南也有座無影塔

在武昌的鬧市區,武珞路丁字橋站的洪山公園里,有一個武漢市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無影塔。之所以說它最古老,是因為它的每一塊石頭,每一個雕刻都還是700多年前修建時的原物。

18日,記者從正對著丁字橋路口的武珞路旁的公園入口進入,沿著公園的林蔭小路前行,雖然一路都是上坡,但好在坡度很緩,炎熱的夏季,行走在這樣綠樹如蓋的公園里很是愜意。

走了不到3分鐘,還沒有好好體會這份愜意,也還沒有來得及因為爬坡要喘口氣,小路左邊就出現了無影塔的身影。剛才還是熱氣騰騰喧鬧嘈雜的交通主干道,一轉眼就是滿目蔥郁的植被和這座古老的建筑,讓人仿佛有穿越的感覺。雖然是個國寶級的文物,但并沒有如記者所想象的那樣被很嚴格地保護起來,塔身周邊被石砌護欄維護起來,但并沒有封死,游客可以自如進入,親密接觸這個700多歲高齡古老的建筑。

在塔旁,記者發現一個介紹的小牌子,在“小聲”提示著人們它的珍貴之處,“是我省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可能由于是今年才被評為的國寶級文物,介紹牌中還未來得及顯示出它的國寶級價值。

記者尋訪當天是陰天,無法辨別此塔是不是名副其實的“無影塔”。遇見一路過的老者,向他詢問,對方大笑,怎么會沒有影子呢?出太陽的時候,它和其他建筑一樣,有影子啊。

歷史:

700多年前建于南宋

無影塔的原塔,最初是建在洪山東端山麓興福寺故址內的。武昌區文化局文物科負責人劉科長介紹,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無影塔是其俗稱。興福寺原名晉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勝年間(552-554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興福寺。此寺后毀。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并建此塔。

塔高11.25米,底部直徑為4.25米,八面四層。全塔以石塊壘砌而成,建筑形式特殊。

塔的每層都有小龕,龕中嵌有羅漢、天王、力士等姿態生動的石刻浮雕和花草紋飾,大多因年久風化模糊不清。惟有第一層向北的小龕中,還有一個菩薩,難得的是此塔本身刻有紀年。在第一層南面小龕的左側刻“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右側刻“咸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洛佛曰知事僧宗杰題”。從建塔到現在已有700余年的歷史,在武漢地區是最早的,也是我省的重要古建筑之一。

雖然這是官方的說法,但記者發現,關于寶塔的來歷,也有一些其他的說法。據《湖廣通志》記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江夏縣志》也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高不三尺,每日返照略不見影,藏骨名不知誰何也。”所謂無影,一說為無論太陽在何處,該塔身后均無影子;一說為冬至正午無塔影。

變化:

無影塔沒有“無影”的條件

據了解,位于洪山公園內的無影塔,原來在洪山東麓,因塔身出現傾裂,1962年遷建于此。早在1956年,石塔就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

之所以叫無影塔,就是沒有影子的塔。據傳,無影塔在原址的時候,每年夏至中午時分,塔身都沒有影子。此乃該塔一絕。為何無影,眾莫能破。現在寶塔已經不是原來的地理位置和空間條件,至于是不是無影也無法考證了。

寶塔從原址搬遷的時候,不是整體搬遷,而是將塔上的每一塊石頭編好號,記住它擺在什么位置。先給外圍一圈的石頭編號,搬開,再給第二圈石頭編號,搬開,每一圈一個圖,這樣將來擺回去的時候,每塊石頭才都在原位置。

在搬遷的時候塔內還發現了一尊小佛像和一些散落在佛像邊的宋朝錢幣。據了解,無影塔里的這尊宋代銅佛立像現藏于武漢博物館內,高44厘米。

傳說:

寶塔是鎮龍產物

在民間,無影塔的來歷還有著一個關于龍脈的傳說。據傳,在古老的武昌城內外,一條蛇形山脊突起在武漢江南平川沃野大地,它自南而北繞東湖、穿城垣(武昌城),直抵長江南岸,與對岸龜山隔江相望。這就是著名的“江南龍脈”之地,武昌蛇山(后因山谷、山脊之變化而被后人稱為蛇山、小龍山、洪山)。江南四大名樓黃鶴樓正位于龍頭之上,而洪山公園的這一古塔就在龍尾之處。

歷代封建統治者對此“龍脈”耿耿于懷,多次派人建樓、挖洞、修塔以鎮龍頭、斷龍身、壓龍尾,直到辛亥革命前。此塔正是傳說中的鎮龍之舉的產物。

也有一說法,說該塔的實際效用是用以鎮壓地下水眼的防洪設施。《湖廣通志》記載:“無影塔,塔下有井名浪花井,其脈通江,建塔以安瀾焉。”

鏈接

河南也有座無影塔

據了解,在河南的汝南城南也有一座無影塔,俗傳冬至正午無塔影,故稱無影塔;相傳為唐代和尚悟穎所建,故又稱“悟穎塔”。

該塔面南而建,呈六角形,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約二十余米。塔身自第一層以上寬度漸小,高度亦均勻遞減,故塔之輪廓呈現優美之拋物線形。塔身下為單層須彌座,束腰部分嵌有砌磚雕花及動物畫像。塔身第一層南壁有圓券門,北壁有磚刻四抹球紋格扇門,其余四壁則有磚刻球紋格眼之方形假窗及破子欞假窗,造型優美,玲瓏秀麗。塔檐下為仿木結構之斗栱裝飾,各層塔壁或嵌砌佛像雕磚,或辟設圭門、壸門、圓券門。翼角下為磚雕雙瓣之老角梁頭,襯以磚雕飛檐、瓦件,形似飛鳥展翼。整個塔體外廓呈拋物線形,塔身基座為單層須彌座,座之束腰部分用橫柱分隔,橫柱間的磚面上,雕有山羊一對,童子兩個,還有蓮花、牡丹、臘梅、桂子等花卉圖案及盆景。在須彌座上,設五鋪作斗拱,斗拱上有撩檐枋臺數室,塔檐下磚砌仿木結構的五鋪作出的雙抄斗拱,塔身九層。1984年修葺時,在第八層中間發現一塊長0.45米,寬0.28米,厚0.08米的石刻志銘,上刻有“隆慶元年崇藩施財重建寶塔”字樣自塔之建筑結構分析,本塔應建于北宋中、早期,為豫南地區現存最古之磚塔。2006年該塔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網載 2015-08-26 21:55:52

[新一篇] 蜀國敗亡,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

[舊一篇] 永寧與臺灣:山河歲月里的家國故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