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智慧——從蘇格拉底到維特根斯坦》 英 伯特蘭 羅素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西方的智慧——從蘇格拉底到維特根斯坦》 英 伯特蘭 羅素

科學研究未知的事實,哲學與思辨相關。

蘇格拉底以前

在古希臘悲劇里,同情心總是偏向那些受狂熱情感和激情困擾的人那邊。

亞里士多德恰如其分地說,悲劇是對性情的陶冶或情感的凈化。

歸根結底,正是希臘人性格的雙重性,使它能夠徹底地改變世界。

在東方,神秘主義因素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但是,寧靜就其本身來說,如神秘主義一樣,不可能引起思想革命。

所需要的是對真和美的熱情探究。

充滿活力的好奇心,熱衷于對不偏不倚探究的愛好,這賦予希臘人在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從這種關聯中產生的倫理學說,在知識中看到了善,這是不偏不倚探究的結果。

廣義說來,它們在尋找一種秩序,這在尋找因果關系的觀察者看來,就像在雜亂無章的、偶然的事件中發現線索一樣。

天體是神,自然神靈的力量,這是人在自身的想象中創造的。

哲學家思考有關事物秩序的一般問題。

宇宙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有序的還是混沌的?

鼎盛期是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術語,用來概括生卒年月不明的古人的生活時代。

一般認為,鼎盛期指一個人四十歲左右。

按照畢達哥拉斯的觀點,無限的氣使基數保持獨特性,而基數則給予無限者以尺度。

進一步說,無限與黑暗同一,而有限與火同一。

這顯然是由于天空和星星而產生的觀念。

和諧來自對立面的緊張,就如一張弓所示。

我們從這些殘篇中容易理解,為什么人們認為他是晦澀的,他的言論有預言的味道。

殘篇簡潔優雅,富有生動的隱喻,說到永恒的生死輪回,他說:“時間是一個玩骰子的兒童,兒童掌握著王權。”

阿那克西曼德已經說過,相互沖突的對立面轉化為無限,要以相互侵犯來回報。

實在世界在于互相對立的傾向之平衡調適。

在對立面沖突的背后,依各種尺度,存在著世界的和諧或協調。

因此,沖突是保持世界充滿生氣的動力原則。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你經常遇到新水流。

我們既踏入又不踏入同樣的河流,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條路,你去除一條路,就去除了兩條路。

這個世界對一切存在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

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

至于自然的各種過程,它們都符合其分寸。

就如阿那克西曼德所堅持的,不公正不是在對立面的沖突中尋找,而是在對限度的漠視中尋找。

人不是通過儀式和犧牲變為善的,他清楚地認識到儀式實踐的、膚淺的和原始的特征。

他們用血涂抹自己以使自己純潔,是徒然的,這正像一個人掉進污泥卻想用污泥來洗凈自己一樣。

任何人見到別人這樣做,都會把他當作瘋子。

善不可能從這方面產生。

然而,存在著一條通達智慧的途徑,而且這是通過掌握事物的基本原則達到的。

這種公式是對立面的和諧,但是人們沒有認識到它,盡管它處處表現出來。

學會許多東西并不意味著理解。在黑格爾那里,我們會再次看到這種觀點,其根源在赫拉克利特這里。

巴門尼德的“存在者,存在”成了固體的球形世界,它是堅固的、勻質的和不動的。

巴門尼羅和赫拉克利特構成前蘇格拉底時代的思想家中兩種極端的對立面。值得注意的是,除柏拉圖外,原子論者對兩種對立的觀點作了一種綜合。

他們從尼門羅德那里借用了不變的基本粒子,而從赫拉克利特那里借用了不停息地運動的概念。

這是黑格爾的辯證法首次提出的經典例子之一。

這確實符合思想進步的情況,思想的進步產生于這類綜合,即對兩種極端的論點不懈地闡發而必然出現的結果。

據說他可以影響氣候。很可能由于他的醫術,他成功地控制了塞利努斯的瘧疾流行,后來人們為表示感激之情,把他銘刻在該城打制的硬幣上。

據說,他自命為神,而且當他死的時候想必已升天了。又有人說,他跳入了愛特納的火山口,盡管這看起來完全不可置信,因為沒有一個稱職的政治家會跳進火山。

the fury of the elements 直譯為 諸元素的暴怒。

恩培多克勒知道,光使時間流逝,月亮光是間接的,盡管我們說不出他以什么為根據推演出這種知識。

他的宇宙論的基礎是引發宇宙成為球體的一系列循環,球體具有外部的斗爭和把其他諸元素聚合在一起的內部的愛。

然而,斗爭排除愛,直到把各種元素完全分離,而且不存在愛。

爾后,反面的過程發生,直到我們又一次達到起點。

他的生命理論與這種循環論聯系在一起。在循環的最后階段,當愛侵入到球體,各種各樣動物的基本要素獨立地形成了。

下一步,當斗爭又一次完全不存在時,我們服從適者生存的任意性組合。

當斗爭再次進入時,分化過程開始了。我們自己的世界是這種過程的發達階段,它又一次受適者生存的進化原則支配。

武士,出自斯巴達,以軍事壓力對付經濟壓力。

健康是對立面的組成部分的正確平衡,如果任何部分顛倒錯亂,疾病就會發生。

同樣,他采納了氣孔或氣道理論,整個身體通過氣孔或氣道呼吸。

尤其是他的視覺理論,長期以來一直具有影響,從被看到的物體中的流射與從眼中產生的一線光芒匯合,就產生了視覺。

希臘人強烈的個人主義特征表現在他們對法律的態度上。

在這方面,他們是完全獨立的,而且完全不同于他們亞洲的同時代人。

在亞洲,人們認為統治者的權威受到神授的法律的支持;希臘人則認為法律是人制定的,而且是為人服務的。

如果法律不再符合時代,那么可以通過人們的一致同意而改變它。

但是只要它具有支持它的共同力量,那么人們就必須遵守它。

所有事物都包含每一件事物的一部分,看起來白的東西,湊近看其中也有黑點。

當時,這是導致希臘文明達到其不可比擬的高度的背景。

它以和諧為基礎,內在的沖突又撕裂它,這一切歸根到底可能已高揚了它的偉岸性。

因為盡管它不可能逐漸發展起切實可行的泛希臘化國家,但是它征服了任何征服了希臘國土的人們,

而且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西方文明的構架。

芝諾否認無限空間,因為如果地球包含在空間之內,那么反過來它被什么包含呢?

除了它對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之外,原子論也產生了新的靈魂理論。

就像其他東西一樣,靈魂也是由原子組成的。

靈魂的這些組成部分比其他原子更加精致,而且被分配到整個身體。

按照這種觀點,死亡意味著潰散,個人不朽是不存在的。

這是后來的伊壁鳩魯和他的追隨者得出的結論。

幸福、生活的目的在于靈魂的平衡狀態。

對于那些只把做成的事當作有效的人來說,未解決的問題是令人討厭的。

總的說來,這正是智者們陷入的困境。

哲學家們相互沖突的理論沒有提供知識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且,與其他民族相接觸而日益擴展著的經驗已經表明,在不同的民族習俗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希羅多德曾敘述過這類軼事。

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朝廷里,來自波斯帝國不同地域的各部落代表都到場。

當每一個代表聽到其他部落的喪葬習俗時,都驚駭萬分。

一部分人是焚化死尸,另一部分人則把它們吞食掉。

希羅多德援引品得的話得出結論:習俗是萬物之王。

因為智者們覺得人們不可能具有知識。他們因此聲稱知識是不可能的,關鍵的是有用的意見。

當然,其中有某種真理的成分。

在指導實際事務時,成功確實是壓倒一切的需要考慮之事,蘇格拉底的觀點在這方面又是真正的對立面。

智者們對可靠的實踐感興趣,蘇格拉底則堅持認為這還不充分,即未經審視的生活其實是不值得過的。

智者們高價授課,培訓以實際成功為目的。

最后,還有傳授辯論或論辨術的教師,他們能使糟糕的事情看起來變得比較好。

概而言之,這種觀點是普羅泰戈拉的教諭: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因此,每一個人的意見對他自己來說是真實的,人們之間的不一致不能根據真理來決斷。

于是,智者特拉西馬庫斯把正義定義為強者的優點,就不足為奇了。

一方面,他們傾向于把那些溫和、仁慈、屈尊態度的哲學家看作是無害的傻瓜、瘋子,他們有自己的頭腦,在虛無縹緲中行走,提出傻問題,

不接觸人們實際關注的事情,沒有關注明智的公民應當參加的那些事務。

另一方面,哲學思辨可能對既定的慣常做法和習俗產生深層的擾亂性影響。


2022-12-08 18:57:10

[新一篇] 后記

[舊一篇] 雅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