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人物資料(七)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61、潘天壽(1897—1971

 

原名天授,后改天壽,字大頤,號壽者、頤者,六十三歲后常署雷婆頭峰壽者,寧海冠莊人。自幼即喜習畫。一九一五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得經亨頤、李叔同諸師教益。一九二三年至上海,求教于吳昌碩,備受器重。應劉海粟聘請,與諸聞韻共同籌建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執教中國畫、中國畫史。一九二七年底參與籌建上海新華藝術院。一九二八年應邀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主任教授,并繼續在上海兼課。抗戰爆發隨校西遷,任國立藝專教務長,一九四四年接任校長,兼國畫系主任。抗戰勝利學校遷回杭州后,辭去校長職務,專事教學和創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副院長、浙江美院院長,并為中國美協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和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一九五八年蘇聯藝術科學院授予名譽院士稱號。畢生致力藝術教育,是現代中國畫教學主要奠基人。擅長意筆花鳥、山水畫,兼擅指畫,能熔詩書畫印于一爐,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并稱二十世紀中國畫四大家。著作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潘天壽畫集》、《潘天壽書畫集》等多種。

 

62、李康年(18981963;一作19011963

 

號洪福,鄞縣(今鄞州區)人。十五歲進寧波大昌紙號當學徒,滿師后任帳房。一九二一年任寧波棉業交易所秘書。一九二五年到上海,任中國化學工業社總務科長。“九·一八”事變后,參與籌辦“九廠國貨臨時聯合商場”。一九三三年二月又成立中國國貨公司,全權負責經營,與永安、先施、新新并列為南京路上“四大公司”。期間,還參與經營其他工商企業,任肇新化學廠、國華煙廠董事長,永盛薄荷廠、上海科學化工廠、五和織造廠等董事。一九三七年后集資開設萃眾織造廠,生產“四一四”毛巾,深受歡迎。越二年接辦鴻興襪廠,任董事長。敵偽統治時期拒絕代銷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成為敢與洋商較量的國貨業巨擘。抗戰勝利后,繼續主持國貨公司,又與人合辦中國鐘廠,生產“三五牌時鐘”,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中國民主建國會,曾任民建上海市委委員、市工商聯執行委員。

 

63、葉庚年(1900—1988

 

字貽豐,鎮海莊市鎮人。早年就讀于莊市葉氏中興學校。一九一九年考入香港大學攻讀工程學科。一九三五年后參與承建杭州錢塘江大橋、湖南株洲兵工廠等工程,為抗戰作出貢獻。一九四八年九月去香港定居,創辦新昌營造廠,并在美國、日本、東南亞、臺灣等地承建大型工程。后發展成為新昌企業集團,經營范圍涉及建筑、地產、海運、保險等。曾出資興建莊市同義醫院,疏浚中大河、橫河堰,建造千歲橋和蘇家橋。被鄉里公舉為葉氏義莊暨中興學校校長,向該校捐資50萬港幣。歷任香港新昌營造廠有限公司董事長、新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新昌地產公司常務董事、建峰保險(亞洲)有限公司董事、建安保險有限公司永遠董事、香港蘇浙同鄉會會長、東華三院總理、寧波旅港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甬港聯誼會名譽會長等職。

 

64、沙孟海(19001992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新中國成立后以字行,號石荒、沙村、蘭沙、決明,鄞縣(今鄞州區)塘溪沙村人。幼承庭訓,早習篆刻。一九二O 年畢業于浙江省立第四師范,以教書收入養家及資助眾弟求學。一九二五年赴滬在修能學社、商務印書館圖文函授社任教,期間從馮君木、陳屺懷學古典文學和古文字學,從吳昌碩、馬一浮等學書法篆刻。一九二八年后在杭州、廣州、南京、重慶等地任職,業余堅持書學研究。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名譽館長,浙江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并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協浙江分會主席、西泠印社社長等職。一生親歷民國以來現代書法的發展,五十歲以前廣涉書法各體,晚年喜寫行草,尤擅擘窠大字,篆刻獨樹一幟,理論研究多有創見,被譽為現代書壇泰斗。對古文字學、考古學也都有精到研究。著作宏富,有《沙孟海論書叢稿》、《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篆刻集》、《印學史》等,并編有《中國書法史圖錄》等。

 

65、林漢達(1900—1972

 

筆名林迭肯、林濤,鎮海龍頭場林村(今屬慈溪龍山鎮)人。一九二四年畢業于之江大學,回母校四明中學執教。一九二八年入上海世界書局,從事英文編輯。一九三七年留學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院,獲博士學位,兩年后回國,歷任華東大學教授兼教育系主任、教務長、教學學院院長等職。一九四五年底,與馬敘倫等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次年遭國民黨政府密令通緝,轉移至東北解放區,歷任關東文協理事長、大連新文學協會主任、遼北省教育廳廳長、遼北學院副院長等職。一九四九年九月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燕京大學教務長、教育部社教司司長、中央掃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語文》雜志總編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并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畢生致力中國文字改革和文化教育,是中國著名教育家、語文學家。著作有《向傳統教育挑戰》、《西洋教育史講話》、《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漢語拼音自修課本》及《東周列國故事新編》、《上下五千年》等。

 

66、卓蘭芳(1900—1930

 

又名祥和,字培卿,化名李品三、李安德,奉化松岙海沿村人。曾在寧波省立四中求學,后在奉化、鄞縣、鎮海、寧波等地任教。一九二四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一九二六年一月,中共寧波地委成立,任地委委員,奉派回鄉,先后建立中共松岙、忠義支部,成立松岙農民協會。一九二七年元旦,發動農民進城大鬧奉化縣署,趕跑反動縣知事。二月去上海參加中央黨校短期學習,回甬后赴余姚、慈溪指導鹽民和農民運動。六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員兼農民部負責人,九月被選為省委常委。一九二八年三月兼任中共浙西特委書記。五月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先后發出《省委芳字通告》第一至十一號,部署全省革命斗爭;并多次到蘭溪、龍游、富陽、義烏等地指導工作,幫助建立縣委。一九二九年一月改任省委常委、秘書長。四月省委建制撤銷,任中共中央巡視員。后任中共浙北總行動委員會書記,領導杭、嘉、湖和浙西、浙東地區黨的工作。同年九月八日在杭州江干區不幸被捕,面對敵人威逼利誘,堅貞不屈,于十月五日慷慨就義,年僅三十歲。

 

67、巴人(19011972

 

本姓王,學名運鏜,后名任叔,號遇庵,筆名百余個,以巴人最著名,奉化大堰鎮人。一九一五年考入寧波省立第四師范。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開始文學創作。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六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一九三O年在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后,上海淪為孤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秘書長、中共江蘇省委文委委員、上海各界協會聯席會召集人。以巴人等筆名給各抗日報刊寫了大量雜文和政治時事評論,并與許廣平等共同編輯《魯迅全集》,主編《申報》等多種報刊副刊。一九四一年七月奉命至新加坡,任星洲華人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宣傳部長。后流亡到印尼蘇門答臘,組織領導蘇島反法西斯總同盟,主編秘密刊物《前進報》。日本投降后在棉蘭主編《民主日報》印尼文版,任華僑聯合會總顧問,被荷蘭殖民當局逮捕后驅逐出境。新中國成立后,任駐印尼特命全權大使。一九五二年回國后在外交部任職。一九五七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出版有《文學論稿》、《莽秀才造反記》等各種著作七十多部,近千萬字,是我國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

 

68、張其昀(1901—1985

 

乳名賡黻,字曉峰,鄞縣(今鄞州區)石碶鎮人。一九一九年畢業于寧波省立四中,時值“五四”運動,代表寧波學生會赴滬,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繼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進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一九三三年與人合辦南京鐘山書局,主編《國風》、《方志》和《思想與時代》。一九三五年入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會,次年改任浙江大學地學系主任兼史地研究所所長,后任文學院院長。一九四三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講學,兩年后回國。一九四九年去臺灣,投身政界,并創辦“中國新聞出版公司”,組織“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一九五四年起,先后籌建臺灣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科學資料館、歷史博物館等,倡議創立大專院校聯考制度、建立博士制度,被臺灣學界譽為“博士之父”。著作等身,有專著二百多種,中文論文二千余篇,乳名賡黻,字曉峰,鄞縣(今鄞州區)石碶鎮人。一九一九年畢業于寧波省立四中,時值“五四”運動,代表寧波學生會赴滬,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繼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進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一九三三年與人合辦南京鐘山書局,主編《國風》、《方志》和《思想與時代》。一九三五年入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會,次年改任浙江大學地學系主任兼史地研究所所長,后任文學院院長。一九四三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講學,兩年后回國。一九四九年去臺灣,投身政界,并創辦“中國新聞出版公司”,組織“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一九五四年起,先后籌建臺灣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科學資料館、歷史博物館等,倡議創立大專院校聯考制度、建立博士制度,被臺灣學界譽為“博士之父”。著作等身,有專著二百多種,中文論文二千余篇,英文論文一百多篇,并監修宋、元、明、清“正史”新刊本和《中文大辭典》。

 

69、馮定(1902—1983

 

原名馮世昌,筆名貝葉,慈溪孝中鎮(今江北區慈城鎮)人。一九二O年畢業于寧波省立第四師范,后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一九三O年畢業回國,在上海、江蘇從事革命工作,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傳播。抗戰爆發后,歷任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宣教科長兼《抗敵報》主編、蘇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新四軍第四師政治部宣傳部長、中共淮北區黨委宣傳部長、抗大五分校副校長等。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宣傳部副部長、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等。新中國成立后,任馬列學院第一分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教授、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顧問、全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顧問、全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顧問、并為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第五屆常委。是我國著名哲學家、理論家、教育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宣傳和普及作出了積極貢獻。著有《平凡的真理》、《人生漫談》、《共產主義人生觀》等,主要論著收入《馮定文集》。

 

70、柔石(19021931

 

本姓趙,名平福,后改平復,又名少雄,筆名柔石等,寧海縣城人。一九二三年省立第一師范畢業后,去慈溪普迪小學任教,開始文學創作。一九二五年二月至北京大學旁聽,一年后回鄉,任鎮海中學教務主任、寧海中學語文教師。一九二八年初,被推任寧海縣教育局長。同年五月,亭旁農民暴動失敗,幫助以教師職業作掩護的中共寧海縣委領導人等脫險。六月避居上海,結識魯迅,合辦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次年一月,受魯迅委托編《語絲》。同年二月,中國自由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三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先后當選為執行委員、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參與左聯機關刊物《萌芽月刊》編輯工作。五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左聯代表出席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因叛徒告密被捕,二月七日深夜在龍華被秘密集體槍殺,與同時被害的殷夫、李求實、胡也頻、馮鏗合稱“左聯五烈士。”是無產階級文學先驅。生前出版著作、譯作百余萬字,另有手稿20余萬字,其代表作中篇小說《二月》、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被譯成日、英、法、俄文。


網載 2012-07-27 22:59:48

[新一篇] 寧波幫人物資料(六)

[舊一篇] 寧波幫人物資料(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